是的,以下是一些国外著名的教育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由约翰·华生和巴甫洛夫发展而来,认为学习是一种基于刺激-反应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提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由杜威和霍尔等人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
人本主义理论:由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提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由温莎和布鲁纳等人提出,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构建的,而不是通过单一的传授或灌输。
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等人提出,认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动觉、自我认知和社交智能等。
学习者中心理论:由布鲁姆等人提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应该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支持者。
这些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著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简述国外近代现代有哪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书籍有:
1、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3、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4、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5、苏联的学前教育流派。
一、古希腊的幼儿教育
希腊各城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政体格局又不尽相同。古代雅典是典型的民主邦国家,其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高度的发展。斯巴达遵循着与雅典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幼儿教育做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奴隶制教育模式。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理论也是西方国家幼儿教育史上一份最早的宝贵遗产。
1.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斯巴达人认为: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国家的职责。为了确保新生儿的体质强壮,国家只准许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成年男女结婚生育。当婴儿出生后,他的生命和养育权并不取决于父母的意志,而要受到两次严格的检查:第一是父母要用烈酒给婴儿洗澡,以此来对新生儿的体质作初步的考验。如果婴儿发生抽搐等经受不了的情况,就让他死去;凡经得起检验的才能活下来。第二步就是要把婴儿送到国家官员那里接受检查,如果发现身体孱弱或畸形残疾的也是不准许养育的,而被冻饿至死,抛进深渊。只有身体健壮的婴儿才被保留下来,由父母抚养到7岁。7岁后就要进入国家教育场接受严格的训练。
在7岁前儿童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育。教育者是母亲。主要是培养儿童从小不哭不闹、听话服从的习惯,儿童稍大一些,就要他们不计较食物的品种和好坏,不挑剔衣物,经受艰难的生活、吃苦耐劳和锻炼身体的种种考验,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从品德和性格方面进行教育,要他们始终保持知足和愉快,还要不怕孤独、不怕黑暗,并经常带他们到娱乐场所去观赏和聆听英雄事迹的演出和讲解,以便学习英雄们的伟大言行,以便他们逐渐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思想品德,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雅典的幼儿教育
雅典的教育目标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了要培养英勇的战士,更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文化知识的政治家、能说善辩的思想家、精明能干的商人和国家的上层统治人才。因此,雅典教育无论在组织形式上还是内容、方法上,都比斯巴达的教育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年轻人不仅强调体育和德育,也十分重视智育和美育。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奠定了西方教育发展的基础。
雅典的幼儿教育也是根据以上总的要求和原则进行的。7岁以前的儿童,一般由父母养育。初生的婴儿同样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只有强壮的孩子才可以让父母带回家中;凡不符合要求的婴儿都要弃置野外,或是由奴隶抚养,长大后成为奴隶。贵族儿童主要由母亲村他们进行合理的喂养,并创设适宜的环境,注意饮食卫生,并挑选有经验的奴隶来照看他们。幼儿可以玩木偶、皮球、小狼等玩具。翼话、故事和伊索寓言在他们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幼儿可以从中
得到粗浅的行为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的小常识。儿童在家中还常常听到母亲和女仆唱悦耳的歌曲。7岁前的男孩子在妇女们的闺房里享受和女孩同样的教育。7岁后的男孩,由教仆陪同入学同时进文法和音乐学校。而女孩则一直被留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学习读写、演奏乐器、纺织、缝纫、烹饪和刺绣等。
古代希腊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优选法”等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意识;整个幼儿教育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1640年至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近代时期。此后的两个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美洲、亚洲一些国家形成、确立和巩固时期。欧美日等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一种新的教育制度的出现,这些国家几乎都在这一历史阶段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体制。但由于各国社会条件和教育传统不同,各国在创办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速度和特点等方面也各有所异。
(一)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
夸美纽斯,捷克人,是17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自幼失去双亲,但在“捷克兄弟会”的资助下完成了中等和高等教育。他在总结了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夸美纽斯先后出版过《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著作。
夸美纽斯对于o~6岁儿童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把幼儿教育看作是整个学制系统的最初阶段。他认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提出“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他认为儿童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早期教育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细心地和正确地组织好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防止幼儿沾染不良恶习和预防人类堕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幼儿及早获得一些必要的粗浅知识,可以为入学以后的教育奠定成功的基础。
1.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育
他要求家庭要注意儿童身体健康,生活与学习要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健康的身体、促进其智慧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他恳切地要求每一位母亲应该首先关心的是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2.强调德行的培养
夸美纽斯在重视幼儿体育的同时还强调了儿童道德的培养,希望德行的实践能够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夸美纽斯要求教师要做到‘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理之前,极早就去叮咛”。
3.智力是无价之宝
夸美纽斯在强调幼儿德育的同时还要求进行智力的培养。他认为智慧胜过价值连城的珠宝。他风趣地说过,智慧的右手握着永恒与幸福,左手握着财富和荣誉,但必须通过勤奋、努力和学习来取得。因此夸美纽斯认为,父母的明智不仅在于使儿童健康地生活,而且也要尽力做到使他们的头脑充满智慧,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还指出,成人不应该以为儿童无需多大的努力就自行获得知识,就能使智力发展起来。父母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启发儿童养成学习的习惯,并对他们进行初步的智力教育。
4.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关于幼儿初步智力教育的内容,夸美纽斯为学前儿童拟定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要求幼儿从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光学、年代学、修辞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逐步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初步的概念。
5.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主张发展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通过观察学习。他把感觉形象地比喻为“记忆的最可靠的仆役”,认为人只有通过感觉的直观,才会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记忆的发展。因此他要求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把一切事物都尽可能地放到儿童的感官面前。以期让儿童真正地看到、听到、接触到外部世界。如果有一种东西能够同时被几种感官所接触,就让儿童同时运用这几种感官去接触好了。夸美纽斯还把这一要求定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守的教学原则。
6.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他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要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按其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他认为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志愿,这是不可以强迫的。如果强迫。如果强迫儿童学习,不仅不能达到成人所期望的成果,而且对儿童还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儿童的求知愿望:循循善诱;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注意教学的艺术,使课程富有吸引力;利用教具进行教学,以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从而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
7.教学要彻底与巩固
他以巩固地掌握知识,并达到随时可以应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是否彻底的标准。他要求教师要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再多做复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的记忆力得到磨练、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益于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1712年6月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由于生活贫困,卢梭在12岁就停学,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但他却通过自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他出版过很多著作,但以《爱弥尔》最为著名。在这部书中他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1.人的发展和教育分四个阶段
卢梭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把人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1)0至2岁的婴儿期。成人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动自由。婴儿的自由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这也是婴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婴儿正是在不停的活动中,通过触摸四周的物体而获得最初的一切观念,而进行必要的学习的。
(2)2岁到12岁期。成人应继续进行体育方面和其他各种感觉的发展。卢梭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认识上以形象记忆为主,还不能形成概念更没有达到理智的阶段,因此要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使儿童得到学习的工具,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不是灌输他们知识与道德。在感官训练方面,卢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主张。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训练儿童的触觉,通过图画、几何形体和制图来训练视觉的观察力,利用唱歌和听音乐发展儿童的听觉能力等。除感官外,卢梭对于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十分重视,因为他认为感觉器官只有生长在健康强壮的身体上,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感官和四肢这些智慧的工具,去获得丰富的知识。
(3)12岁到15岁期。儿童从好动变为好奇,若引导得法,好奇心会成为儿童求知的动力。从这时开始,儿童就应该进行学习了,作为教育者就要对儿童进行三方面的教育:有关儿童关心的、可以理解的、自然方面的知识教育;有通过教授儿童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判断能力,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儿童学习的独立性的能力教育;更包括了劳动方面的教育;因为劳动是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而且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一个独立的自由人。
(4)15岁到成人期。卢梭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感情已经发展起来,作为教育者必须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这里的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卢梭还指出这些品质的培养并不是靠说教而是让儿童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目的的。
2.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他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想让儿童得到发展,就要让儿童受到三个方面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来自周围人的教育和来自外界事物的教育。而且,只有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相互配合的时候,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还主张爱护儿童,珍视儿童的短暂的童年生活。他要求教育者关心儿童游戏,让儿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让儿童不断的读书。在教养儿童道德时,也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处处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教育,而不只是说教、说教、再说教,只有遵循自然的自由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一个完满的发展。
3.教育原则
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因此卢梭强调指出,幼儿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那就是:(1)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
以上这些原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4.教育方法
(1)给予行动的自由。为了使儿童的身体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从儿童一出生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在给儿童的身体以绝对自由的同时,必须小心地照顾他们、观察他们、跟随他们,以防出现意外。
(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对儿童的养护与锻炼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在饮食上要合乎自然;衣着要以便于儿童活动为原则;睡眠要充足。在养护的同时还要让儿童进行锻炼,使他们可以生活在一,切的环境中,经受自然的考验;也包括在品质上的锻炼,使他们养成忍受痛苦的本领,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3)注意语言的发展。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是同人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受到自然的教育。他们一生下来就听到人们在说话,因此,为了使儿童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人要发一些使儿童听得懂的声音;此外,成人在儿童面前说话应当是正确的,使他们觉得成人谈话很高兴,不要孩子一出现错误就出面纠正。
(4)感觉教育。在人的自然发展中最先成熟的就是感觉器官,因此首先要对感官进行训练。在感觉教育中,应当同时发展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器官。
(5)模仿。卢梭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一点,使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6)自然后果法。所谓“自然后果法”,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食其果的道理。
(三)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
福禄贝尔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中。他自幼丧母,父亲因忙于教区的工作,继母待他非常冷酷,这对他日后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少年时期,进入乡村中学学习,受到了很深的宗教与神学的影响。17岁时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805年夏天,福禄贝尔到法兰克福的一所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任教,两年里他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深入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转折点。后来他又进入大学学习,教育思想和哲学观点逐渐形成。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设德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此学校取名卫幼儿园,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的代表作是《人的教育》(1826),这本书主要论述了有关婴儿期、幼儿期及少年期的发展和教育,展示了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
他认为,人同自然界的万物是一样的,是在发展中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本性的。因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这样不仅仅使人类了解自己,同时也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有胆识、有智慧的个性,使其具有和谐统一的人格。
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福禄贝尔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前一个阶段并不阻碍后一个阶段,而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按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去辅助儿童学习一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不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盲目的促进儿童的早熟,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相反,“会从根本上危害、妨碍甚至破坏人的继续发展,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可言。
3.儿童发展三段论
福禄贝尔认为教育的使命以及人的全部生活,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之中,这种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而儿童的发展则是由“自然儿童”出发经由“人类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儿童发“自然的方面”,只有通过教育力量,才能把原来潜伏的“人类的”和“神的”两方面显现出来。这里所说的“神的儿童”是指:以圣经上所界定的做人标准的儿童,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目标。这里包括信仰神,以神的言行为楷模,为神服务等等。
4.儿童的四种本能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共有四种本能,第一为活动的本能(即是—种创造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即揭示万物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即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第四为宗教的本能.是前三类本能的归宿。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他把课程分为宗教及宗教教育、自然教育及数学、语言及语言教育、艺术及艺术教育四大领域。
5.教学即生活
福禄贝尔在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课程与教育目的问题上,福禄贝尔有一段话至今仍发人深思,他说:“幼儿时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确定,如幼儿绘画并不是为未来成为画家做准备,教幼儿音乐并非以将来成为音乐家为目的,这些活动仍然为发展幼儿时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个体需食物来补充营养一般。我们要帮助儿童真正过着完美的儿童期,为达到这个目的,即使儿童的学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两年来完成,还要比误导他们的人生目标要好一些。”
6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过程的教育家。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其意义和价值就在游戏的本身,只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过程即是目的,同时也是动机。
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其自身地内在需要和冲动,同时也可以认识未知地世界;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发展儿童地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儿童地责任感和义务感。所以游戏是一种正确而有效地教育方法。
(2)恩物引起幼儿地活动。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地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地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地物体制成地,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福禄贝尔设计地恩物有20种,前10种是分解恩物,着重于引导儿童的发现,是带有游戏性的恩物;后10种为综合恩物,着重于引导儿童的发明与创造,是带有作业性的恩物。恩物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从恩物的游戏中训练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形成整体和统一的观念。
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福禄贝尔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尽管他的理论与实践带有宗教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但是,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幼儿园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在20世纪初期,他所制定的幼儿园教育体系也是国际最流行的。他创立的幼儿园作为一种教育的形式一直沿用到现在;他的幼儿园教育理论,至今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仍有启迪的作用。
三、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一)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1870一1952),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年,作为一名医生,她关注于智障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他们设计出一套训练的方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她将进一步完善了的方案运用于正常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信念和幼儿教育方法。
1909年《蒙台梭利方法》一书的出版,使其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各国幼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世纪中,蒙台梭利教育虽几经沉浮,但至今仍活跃在世界教育舞台上,成为国际几个著名的早期教育模式之一,或者渗透到其他各种模式之中。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和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结合自己的观察与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
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自觉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因而没有人是被别人所教导的,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她认为敏感是生物在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力量。但这只限于对某一特定的感受能力的获得,一旦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感受活动便消失了。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
感觉发展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期,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
语言发展敏感期:出生后3个月即对人的声音产生极大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语言发展的颠峰期在1岁半至3岁左右,而敏感期则延续到5岁左右。
秩序感发展敏感期:这里的秩序感(Order)指的是对物体摆放的空间位置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未满l岁的儿童就有一种借助于某些可预测的事物秩序来了解和掌握外在世界的需要。2岁左右是儿童秩序感发展的高峰期9并延续到3岁。
肢体协调发展敏感期:1—4岁,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目的只在于充分掌握自己的肌体控制。
群性发展敏感期:2岁半一5岁,儿童产生对社会团体生活的兴趣,希望被别人接纳、肯定,也开始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
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蒙台梭利相信孩子具有天赋的发展潜力(“吸收性心智”),以及依次出现的内在需求(内在敏感性),当这些需求得到环境的配合,孩子的天赋的潜力便得以发挥,进而乎完整的个体。既然孩子是主动与环境互动,进而自我修正及发展,那么,教师能做些什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向儿童学习,从孩子身上去找到可以配合他们内在需求的互动环境,然后为孩子准备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来设计和组织的。
一、职业英语的学科范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Hutchinson和Waters(1987)将英语分为两类,即普通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其中专门用途英语又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三种。根据这一分类,在各种职场中应用的英语,由于和沟通、商务、日常工作管理、经济活动等有关,应该被划分在商贸英语中,即我们平时讲的Business English。但在社会实践中Business Engl]sh并不能包含有些职场中用于沟通的英语。在1997年Gordon又将专门用途英语再次划分为职业英语(EOP),如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 和学术英语(EAP)。学术英语(EAP)又分为专业学术英语(ESP),如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EGAP),如学术写作、文献查阅和学术报告等。
根据Gordon的分类,职业英语应该就工种而言的,但实际上我们在现实中,一个工作岗位上所应用的英语多数是专业英语,对于职业英语来说既应该强调工种又要强调其专业性。职业英语教育应该注重为学习者提供在特定交际环境下需要使用的英语语言,这种语言要基于对职业活动用语的详细分析,其目标不是为明确的学科目标,而是作为获得一系列专业领域内的沟通技巧。
二、我国职业英语教育现状
(一)没有形成职业英语教育系统
如果从专门用途英语角度来看我国的职业英语发展,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外贸英语函电”,这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用于服务于货物进出口贸易的职业英语。而后随着“大贸易”概念的出现,在我国又兴起了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早已经大大超越了简单的外贸英语。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除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方面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交往加深外,在非赢利的业务往来和文化交往中,各种职业英语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务英语的范畴。目前,我国对于商务英语教育仍然处于争论中,商务英语教育在各种高校和教学机构中还是各自为战,对于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缺乏统一规划,就更别提职业英语教育了。可以说,在我国目前职业英语教育还不能做到为社会系统地培养职业人才,为各行业提供完整有效的、符合企业和机构要求的继续教育。
(二)职业英语的专业覆盖面非常有限
目前我国职业英语所覆盖的专业大多集中在商贸、经济、管理类,而有些专业,比如护理、能源、电力和通讯等很少涉足。而这些行业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同境外的交往与日俱增。从行业需求上讲,目前我国职业英语的种类和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职业英语教育缺少统一规划
普通英语(EGP)教育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课程大纲的规划已经越来越成熟,比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多次修订,对普通英语有了更为灵活和可操作的指导。
普通英语教育并不能满足职场的要求,有些学生尽管在大学时已学习了专业英语,但远不能在职场中使用。对于服务于职场的英语继续教育在我国还缺乏研究,但时代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很强烈地要求我国的教育机构要对职业英语教育做细致地研究和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求。
(四)职业英语教材建设落后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务英语教材大量上市,但就其水平和质量而言,能说得上是上乘之作的非常少,教材的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教材选材不够讲究,知识覆盖面不足。商务英语尚且如此,其它行业的职业英语就可想而知了。首先是有些职业英语教材少,时效性差,选材都还是非常老的材料,教材的编写、使用、推广的周期太长。
(五)师资匮乏
由于我国还没有对职业英语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规划,目前从事职业英语教育的人多数是学习语言专业出身的人,他们对于某种职业仅是了解,很难深入下去。另一种就是有着很好专业基础,但英语语言又非常蹩脚的老师,他们同样也无法承担重任。英语出色、专业知识扎实、有从业经历的人就更少了。教学方式、方法也非常落后,这样的职业英语教育或培训不能得到业界人士的欢迎,也无法使企业、机构和员工有效地掌握工作英语。
三、职业英语教育解决方案
(一)教学系统解决方案
国家教育部对于大学普通英语教学提出四年不断线的要求,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目前在大学正在逐步普及,但这只是职业英语教育的一小部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针对职场的工作者,对于他们实施的职业英语教育应该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国家级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对职业英语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项进行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指导性的职业英语教育大纲。
职业英语教育的实施应该由高等院校、专门的培训机构、行业学会等共同研究执行。尤其是在教材的选定和编写上,更应该多家配合,尤其是和行业协会或者学会的配合,可以拓宽专业的覆盖范围,有利于职业英语教育范围的扩展。同时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者类似机构了解职业英语在该行业需求的程度和应该掌握的教学重点。可以解决学科覆盖面的效率问题。
(二)教材建设解决方案
对于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最为通行的做法就是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对于学生或者职业人学习正宗英语当然具有绝对的好处。但问题在于完全使用原版教材可能会产生下列几个问题:首先,教材成本昂贵,有些学生可能承受不了。其次,完全的“拿来主义”并不一定能全面解释中国的问题。再有,我们拿到的原版教材的时效性差,即并非最新材料。
因此,教材建设应该注重将引进原版教材、编写国内教材、和利用现实材料和网络等共同为学生提供教材的来源。使学生使用的材料既有国外的经典,又有反映中国国情的英文教材。
(三)采用当今世界上流行的教学法
职业英语教学不能等同于普通英语教学,原因在于职业英语的使用者会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应用这种语言和某种和该行业相关的沟通技能。因此,职业英语教学首先要体现它的交际功能。语言学家Hymes认为完整的语言交际功能应该包括:语法可能性、实用可行性、场合适用性、现实真实性。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至少要突出后三个方面,即教学要实用、讲究场景和真实性的模拟。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教学效果,职业英语教育要采用当今世界上流行和公认的优秀教学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交际法”。这个教学法讲究让学生大量接触有用的语言信息,并有机会在小组中展开交流。人们还认为教员不应该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展开有趣的对话交流。“交际法”强调语言的真实性而不再局限于人为设计的反映语法规则的某些例句上。贯彻“交际法”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造场景、营造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操练,甚至是浸泡在英语中。要改变教师站在讲台上布道的角色。
上述教学法要求学员在进行职业英语培训时,坚持团队学习和案例教学。团队式学习就是将整个班级分成小组,课堂上和课下都要一起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如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这样学员学习的热情、效果都会有提高。案例学习实际上就是模拟现实的一种做法。使用的案例多为现实中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场景。案例教学可以发挥小组成员的长处,有的可以制作PPT文件,有的擅长英文写作,有的擅长表达,彼此都能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习更多的使用英语的技能。
(四)师资队伍的解决方案
一是从国外招聘教师。可以是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也可以是在境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二是对目前国内的教师进行培训,实施“送出去”的方针,让老师亲身了解国外的文化氛围和职场的情景。三是要求业界人士,当然是那些有过从事对外交往工作经历的人士当老师,这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有针对性地有效授课。某一领域的职业英语教师人才决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但我们要注重建立培养和储备这样人才的机制。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责任编辑:张彦庆]
国外父亲如何教育孩子?
(转载)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yjbyscom
第一个关键时期: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他山之石:国外父亲参与育儿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父亲们参与育儿的情况吧,或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异域文化,但对于所有爱孩子的父亲来说都是有所启发的。
1.以色列:传统上重视男性权威,自幼儿园起就实行男女分开教学,这种男女明显区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差别对待,无论是家务,工作,男女都一视同仁。在以色列,夫妇都参加工作的占95%,男性在家中做家务或照看孩子是一种很自然的日常风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还有父亲给孩子单独谈心的习俗。
2.英国:英国的男性以重视育儿事业而闻名,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学,英国的父亲从孩子小时就开始重视教育。
3德国:德国人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的七点半至下午的四五点钟,学校也是如此。随后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会,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过这些温馨和睦的时光。德国的父亲大都把亲手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为最大的愿望,家人间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4挪威:在挪威,女性有一年的带薪产假,男性也有长达四周的带薪待产假,这一法案是1979年制订的,到现在约有70%的父亲使用了这一假期,挪威的父亲们认为保障育儿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小
孩子常失眠、发呆、胆小可能也是病,专家称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小。
冯静岳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是在上三年级时被失眠缠上的,严重时,从1数到100,重复多遍也无济于事,好不容易睡着了,没多久又会突然惊醒,最多一次一夜醒了四回。睡不好觉,头也就疼得很厉害,他感觉好像戴了一个“紧箍咒”。——yjbyscom
北京心理协会秘书长甄中科教授和其他心理医生在心理门诊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经常出现头疼、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的情况。甄教授说,以前医学界认为神经官能症在青春期或中青年人群中常见,现在少年儿童中也不难见到。这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注意,孩子在生活中的许多毛病可能会导致大问题的产生。——
甄教授建议家长要注意孩子在生活中的行为变化和原因,多和孩子沟通,看看孩子是否有心理障碍,像焦虑症多表现为易紧张、烦恼、焦虑;强迫症表现为敏感多疑、过分克制、思虑过多、优柔寡断、注重细节、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恐怖症表现为性格怯懦、胆小害怕、内心总有不安全感;还应特别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躯体化”表现,即孩子心理产生一些困惑,如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后,告诉家长或医生的则是头疼、失眠、胃不舒服、没劲儿等躯体化症状。
心理疾病低龄化的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和全社会足够的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他们今后的人生。
深入解析“麦兜族”的心理特性
因不愿意“蜗居”,中国内地“八0后”年轻人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战。这就是“麦兜族”。——yjbyscom
——
动画片里的麦兜是一只平凡的小猪,它没有值得炫耀的家境,没有过人的才智,普通得不起眼。但麦兜却并未因此而烦恼,它做事脚踏实地、是个十足的乐天派,过着简单而快乐的小日子。在现实中也有与麦兜相似的一群人,出生于80年代后的他们背景平凡,在大城市挥汗打拼、默默奋斗,通过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就是网络上又一新名词所指的对象——“麦兜族”,专指大城市中的80后奋斗群体。
谁是“麦兜族”?
所谓“麦兜族”,指的是一群出生在80后的平凡小人物。与“富二代”截然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境,辛苦地在城市奋斗,为生计奔波,是典型的草根阶层。凡事亲力亲为,购房、买车的梦想都得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
“麦兜族”3大特点
“麦兜族”一词诞生后迅速走红网络,网友专门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几大特征。
“三不”:“不等”、“不要”、“不靠”是判定“麦兜族”的首要标准。80后的“麦兜族”完全凭借自身脚踏实地的奋斗在大城市里谋得容身之所,他们没有父辈的人脉关系可依靠,工作以后绝不再向家人伸手要求物质帮助,不少“麦兜族”还要定期寄生活费供养父母。
积极乐观:虽然生活的巨大压力时常让他们喘不过气,但“麦兜族”总保持着动画片中麦兜的乐观:不向现实屈服,困难挫折不能磨灭他们简单而美好的梦想。“在残酷竞争中从容生存,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
想有房:“麦兜族”希望能打拼出一番天地,在大城市扎根是他们的最大梦想。或身兼数职存钱筹备首付,或省吃俭用拼命供房,全身心为之奋斗。
“麦兜族”努力争取幸福
“房价动辄近万,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都成了麦兜,想找安身之处谈何容易?”有人感叹道。网友“行走江湖”发帖自称“麦兜族”,他针对网上的抱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在北京打拼多年,我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行。而经过我的努力,自己一样在大城市购得了一处住所。”他认为只要积极向上、锲而不舍,“麦兜族”也会过上幸福的小日子。
不少“麦兜族”网友认为《凡人歌》的歌词“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最能反映他们的心境。“在大城市中无依无靠的确有些无奈,但抱怨只能徒添烦恼。世界不会为了个人而改变,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争取到幸福。”
专家建议:“麦兜族”要摆正心态
依据自身的能力拟定生活期待值。自我奋斗、积极向上,这种不等,不要,不靠的奋斗精神和独立人格,非常可贵,特别值得赞赏,这种精神对于他们以后的成功也很有益处。
揭秘大学生同居心理:爱情牌坊下的放纵
大学生同居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几度被“热炒”之后,最近又因网络一篇关于大学生同居房的报道,掀起了新一轮的论战。较之前些年人们如遇洪水猛兽一般的口诛笔伐,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已经有了很大的包容度,究竟是人们对于这个现象已经麻木,还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某些变化——yjbyscom
爱情牌坊下的放纵——
在当今社会,“同居”这个话题既不能让人大惊小怪,也不会使人面红耳赤,曾几何时,未婚“同居”是被视为伤风败俗,有悖道德的叛逆之举,不知不觉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此类事情的态度从谴责到宽容到麻木再到今天的“纵容”,同居随即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新青年标榜爱情胜利的宣言。
随着社会进步,性观念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传统的婚姻观、爱情观遭遇巨大挑战。小学生出现了“性早熟”,中学生流行“早恋”,大学生开始“同居”。据有关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70%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同居。大学生同居现象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也就是说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处于一种日趋成熟的阶段,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正是处于幼稚与成熟二者交接的关键时刻,伴随着残存的幼稚性和抗诱惑力弱的特点,以及性生理成熟期的低龄化,不少大学生已有性经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走向同居之路是在所难免。
同时很多人把同居当作是爱情的象征,当前大学生在智能、本能、性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已趋成熟,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有比较强的性冲动,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居者都发生过性行为,有婚前性行为的学生占有不少的比重,此外发生过边缘性行为的占相当大比重,几乎与谈恋爱的比重相等。
不久前,河北大学教师对12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是“两情相愿、不必谴责的一种爱情观”。而许多学生对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持宽容态度。在全国2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赞成的人数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25%。
在记者采访的数十名学生中,几乎很少有人反对谈恋爱、同居。一些学生认为,恋爱很正常,但现在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是随大流有从众心理;也有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便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大三学生说,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态度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浪漫的**大片,玫瑰色的情人节,偶像剧的经典情节,网上沸沸扬扬的感情话题,都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更何况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不管是恋爱还是同居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同居,从环境角度来看,信息传播发达,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性的认识也是比较前沿的,这种前沿认识的和社会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虽然说大学生结婚已被认可,但是实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这就存在了一种新制度与旧观念、旧制度的磨合过程,因而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和条件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因此出外租房居住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反刍”心理,抑制了快乐
我叫小霞,是一名高中学生。长期以来,我一直处于郁闷之中,爸爸因为患病吃错了药,因而变得越来越痴呆起来,妈妈因为终年劳累过度而疾病缠身。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妈妈依然拖着病弱的身体,在田间劳作着,却不让我辍学。可是,我坐在教室里,脑子里总是想象着爸爸的病容、妈妈的辛劳,眼前总是晃动着他们的身影,老师讲了什么,我常常似懂非懂、似听非听。我总想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可就是静不下心来学习。看到同学们家庭的幸福,我总觉得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次班上有位同学的母亲也患了重病,我好同情她,更想到了我的父母亲,我因此而常常流泪。我好想静下心来学习,可就是抹去不了父母亲痛苦的神情,我真烦我自己,太不争气了。我该怎么办呢?——yjbyscom
小霞心理表现,其实是一种同情心过度的反应。人们遇到悲伤痛苦的事情,总是会引起内心的震动,因而产生悲哀的情绪。如果这种心理表现过度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抑郁症,它的显著表现就成为了一种“反刍”心理现象。——
“反刍”心理是一种过去经验过的人和事经常在脑海中重现并加之以情感回味的心理现象,它常表现在那些在生活中遭受过重大打击、且情感脆弱的人身上。其特征为:
其一,回味性,总是将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细细咀嚼。
其二,回归性,经常生活在自己所回忆的人和事之中,让远距离的生活占据了眼前的生活空间。
其三,抑郁性,经常将自己置于痛苦的生活情景之中,去让自己反复遭受情感的打击,从而导致情绪愈加低沉。
一般说来,“反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表现。但是,如果存在过度“反刍”心理的话,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只会增加人的情感负担,让人远离现实,陷入忧郁的困境。严重的则会变成情感抑郁症。
建议小霞同学采取以下方法,来进行心理矫正:
首先,要正确认识同情心的作用。小霞的“反刍”心理,源于强烈的同情心,整天几乎都沉浸在怜悯父母亲的情感之中。应该说正常人都必须具有同情心,但是要看到,同情心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光有同情心是不可能解决父母亲的问题的,如果一味地陷入同情心的困境之中,那可能会更加加重父母亲的'忧伤。减轻父母亲的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创造自己健康的学习生活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过度的同情心可能会变成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构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其结果,有可能会摧毁自己的意志。因此,一个人若想正常生活,只能保持正常的同情心,即适度的同情心,同时,也应该将这种同情心转化成具体的行动,而不应该将它仅仅停留在情感领域。
其次,要进行合理宣泄。长期郁积在心里,只会增加心理包袱,而找人倾诉,则是一种良好的解压办法。倾诉就是一种输出,一种对心里重复信息的删除和清空。
再次,转移注意力。要融入当前生活,参与集体生活,要从眼前生活中体验到快乐。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或者远距离的生活中,把握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要善于比较。不要总想着自己家是全天下最不幸的家庭,老是跟那些富裕的家庭比,这只会更增添自己的苦恼。也应想到,还有的家庭比自己更不幸,人家也在积极地生活。何况,自己家也有自己家的优势,尽管父母亲身体不好、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但是家庭和睦、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等,这又是有些家庭所缺乏的。要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己又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说谎
说谎是什么意思呢说谎是作弊与欺骗在言语方面的表现。这种欺骗与作弊是最要不得的,大而言之,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害于国家民族,拿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吧,就是一种惯于说谎的典型人物。小而言之,亦足以使个人人格破产。——yjbyscom
第一是损失自尊心,一个人是不能没有自尊心的,人失却自尊心,不看重自己,则自暴自弃,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第二是丧失信用、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从前不是有过一个“牧羊儿与狼”的故事吗当牧羊儿第一次说谎,在山岗上大喊“狼来了”的时候,别人听了,连忙跑来替他赶狼,可是他却恰然自得,以为愚弄了别人一次。哪里知道这样一次说谎,竟播下了失信的种子,当真的狼来了,他惊慌失措大喊“狼来了”的时候,人家以为他又在撒谎,不来救他了,而他竟至被狼咬死。——
林肯说:“你能欺骗少数的人,你不能欺骗大多数的人;你能欺骗人于一时,你不能欺骗人于永恒。”这是多么中肯的话啊!
说谎决不是偶然说说的,必定是养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而这种说谎的习惯大多数又是从小养成了的。因此我要谈谈怎样使小孩子不说谎。要使小孩子不说谎,必须先了解小孩子说谎的原因。小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呢?我以为:
(一)小孩子怕父母或教师的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小孩子或打小孩子。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二)逃避现实:有时小孩子为了不愿意做或不能做某事时,便叫头疼呀!肚子疼呀!用各种谎言去欺骗父母或教师这种谎言又往往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同情,因此以后便也常说谎去推诿了。
(三)好虚名,要面子:一件事本来不是他做好的,但说是他做的,可以得到奖赏,面子光彩,于是他说谎了;事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他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四)贪利:很多小孩子为了口谗,要吃东西,便说说谎,又有些小孩子为了要得到很高的分数或奖品,便在考试时作弊还硬说自己的本领高人一等。这都是为了贪利的缘故。
家长应该怎么办?
小孩子说谎的原因知道了,那么怎样纠正他,而培养诚实的习惯呢
第一要了解小孩子:小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了小孩子的心理与能力,然后让他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要帮助他去发现问题,克服困
难将事情做成功,而得到奖励。要消除他说谎的动机,鼓励他诚实地的去做。
第二暗示: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正的暗示,譬如有两个小孩子在一起,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是喜欢说谎的,你要对那个诚实的小孩子嘉许,奖励他,使那个说谎的小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道;其次一种是反的暗示,譬如你的小孩子跑来报告你一件事时,你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不要骗我呀”如果你这样说,在小孩子的心灵上,就种下一个说谎的种子,以为说谎原可以骗的。我们必须应用正的暗示去感动小孩子,不要用反的暗示去刺激小孩子说谎的动机。
第三榜样:做父母的或教师的要以身作则,去做诚实的事,不要在小孩子的面前说谎。我们知道小孩子的模仿性最大。耳濡目染,都会效仿的。有时你还可以讲诚实小孩子的故事给他听,譬如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有一天,华盛顿在园里砍了一株樱桃树,他的父亲知道了,非常气愤,华盛顿急忙跑去承认,说是他砍的。这时他的父亲不但不责备他,反而嘉许他,鼓励他处处要像这样诚实。以后华盛顿事事做得诚实,决不说谎,终至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这样的故事,你可讲给小孩子听,拿故事中的人物去做他的榜样。有一种榜样是不好的,譬如,一个母亲要打牌,不欲招待客人,嘱咐他的小孩子说:“如果有客人来,你就说妈妈不在家。”等客人来了,小孩子便照着母亲的话说谎了:“妈妈不在家。”这是一种不好的榜样,很容易使小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他既可照母亲的话去欺骗客人,自然他就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欺骗别人,甚至是自已的母亲。因此我们要做好的榜样,坏的榜样千万不要做。
这三点,我们做父母的或做教师的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务必使小孩子不说谎,建立起诚实的习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