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孩子中体现情感,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先拥有情感,比如喜怒哀乐。
喜,喜形于色,这个就必须看场合体现,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开心的话,就把你的开心表现出来。笑脸相迎,天真无邪。
怒,孩子做错事的话,你要先对他进行怒气,这样的话,他才会畏惧。但是,事后一定要安慰他受伤的小心灵。
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不能接受的事,表现出现哭泣,难受,孩子可以看出来。
乐,乐的话你就可以根据平时的情况,遇到快乐的情形就乐一乐。
1 倾听和接纳:首先请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情感,并尽量理解他们的观点。让孩子知道,您尊重他们的看法,并且他们的想法也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2 解释情况: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可能是由于对某个事情的误解或缺乏完整信息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请解释情况,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孩子可以重新考虑他们的想法。
3 鼓励积极思考:当孩子的想法被否定时,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失望。这时,您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孩子保持积极的态度,并发展灵活的思维。
4 规划行动:当孩子确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您可以帮助他们规划行动步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并学习如何处理挫折。
5 给予支持:最后,您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在您那里得到支持,并且您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这有助于孩子感到安慰,并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关系。
父母首先不能做的误区是,
第一不能做控制型和放任型父母。
第二,不要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第三,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
第四,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对你说的话,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第五,引导不等于溺爱,情感引导事先判断情况,然后再做出处理。这不是在溺爱,而是在塑造和引导孩子的情感经历,无论是悲伤、饥饿、疲倦、还是恐惧我。
第六,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或奖赏的手段。多给予精神的奖励。
绘制光荣榜之类的方式不应该成为你基本的教育策略。用类似于贴纸这样的奖励用来哄孩子,乖乖合作,也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按章办事,所以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更好的策略。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贴纸或者什么新玩具,而是你的关注。我不会依靠玩具来告诉我儿子们听话,他们如果合作的话,一定是因为我们之间建立了特殊的感情,如果他们不乖,则通常是因为发生了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单单给个玩具并不会解决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处理。
正确的做法是情感引导,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
一、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二、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三、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感情,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候看做了解他的良好机会,
四、对孩子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五、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共同分享权利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六、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七、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八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感情。
九、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孩子丰富的情感词汇量。
十、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孩子不是天生就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的,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早日让孩子学会表达,能够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被别人接受。
中国人习惯强调人有了情感不要外露,这种内敛的中国传统作风,其实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健康正常的交往。在现代社会,懂得合理、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很重要。在一个资讯、信息快捷化的时代,不能准确、高效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就会让一些重要机会从孩子身边溜走。
孩子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肢体。但是如果孩子把对别人深深的感情埋在心里,不懂得如何表达出来,将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流和沟通。
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对自己的一种压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能够表达个人喜怒,轻松自如地关爱他人,才能更快被他人接受、理解和喜欢,促进人际间的沟通效率,提升与他人的合作、协作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