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现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在西北地区,端午节也算是个热闹有趣的节日。早在半个月以前,街道上就已经到处可以看到买花花绳和香囊的大妈大婶了。
家乡的端午节,家家都很重视的。挂艾蒿吃油糕粽子佩戴花花绳和香囊是老家乡村最主要的过节形式。
小时候,端午节的前夜,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给孩子们做花花绳,手工制作香囊。小小的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母亲们暗地里比较手艺的机会。看谁家娘的香囊做的花样多,手工精,闻闻谁的香草放的多少适中。
香囊的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花草类:梅花桃花菊花用来做香囊外形的最多,一是它们的寓意好,二是它们花形简单容易做。第二种是动物类:动物类的香囊主要是十二生肖。孩子是什么属相,佩戴什么图案的香囊好看并吉祥。第三种香囊样式是水果类:石榴桃子西瓜苹果都是最常见的花样。第四类是蔬菜:胡萝卜白菜辣子南瓜葫芦做香囊的机会最多。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香囊,花色品种更是繁多。什么大熊猫各种车辆各种现代化的配饰都被用来做香囊的外形。
家乡香囊的做法是这样的。先选择好各色花布,以丝绸最为合适,丝绸的光泽和柔软容易成型。裁剪出要做的香囊基本外形,用适当的干净棉花沾上早先买来的香草粉,用裁好的花布裹上沾有香草粉的棉花,再用针线缝制出想要的形状。缝好后,在香囊的一端坠一条佩戴用的细绳子,一个香囊就完工了。
有的香囊用的花布,是白色布印染的图案,作出的香囊更素雅大方。香囊总是和花花绳相伴佩戴的。花花绳就是用五色线(可以更多)结出的细细的绳子。端午的早上,做母亲的总要早早起来给孩子们佩戴五色花花绳和香囊。老家的孩子脚上手上脖子上都要缠上花花绳,和香囊一起佩戴,据说可以防五毒伤害。
门楣上挂艾蒿,是家乡端午最必要最为重视的一项活动了。端午节一大早,男人女人天不亮就起来到沟渠河道边采艾蒿。家乡长艾蒿的地方特别多,随便出门都能找到。艾蒿和野生的另外一种蒿草很相视,那种蒿子叶子尖细,背面发绿,艾蒿叶子椭圆一些,背面是灰白色的。孩子们不能区分,采回来的多半是蒿子而非艾蒿。
端午节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插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避邪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艾蒿性味辛、苦,温,入肝、脾、肾三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等功用。艾蒿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针灸。据说,野生的艾蒿到了端午节一般就成熟了,端午采艾蒿是最合适的时候。
家乡端午节吃的东西有两样不能少。粽子和油糕。粽子南北方都可以见到。油糕的做法北方比较常见。发好的面,取可以包一个饺子那么多,用手擀开,中间放上面粉白糖拌成的馅,团成圆形,上锅油炸。出锅的油糕酥脆甜香。纯白糖做馅糖多容易溢出,活一些面粉可以避免那样的流失。
现在,城里的端午节,一样的热闹和有趣。挂艾蒿、吃粽子、 带花花绳、佩戴香囊一样都不少。只是这一切都不像老家那样需要亲自动手了。一切都已经商品化。端午节那天,街上买什么的都有,艾蒿也是附近村里的农民早早用车子运到城里来,两元钱一小把艾蒿。花花绳香囊也是街上买的,现在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常常得算计做和买那个更划算。买得划算,只是少了一份动手的乐趣。
去年端午节那天,我也曾早早起来,乘着外出跑步的机会,想和朋友一块体验一下采艾蒿的乐趣。转了大半个早上,一无所获。不知是现在的艾蒿少了,还是城市的附近没有适合艾蒿生长的环境。总之一棵艾蒿也没找到。也许艾蒿原本只喜欢生长于荒野沟渠,天生与繁华和喧闹无缘了。
端午节一切活动,都是体现一个中心。那就避邪驱瘟。我们西北没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据说喝了酒、带了花花绳和香囊,五毒不能近身。《白蛇传》里的许仙,就是因为一杯雄黄酒,断送了一世仙缘。想来白娘子也是没有眼力,千年就修来那么一个糊涂软弱对她还疑神疑鬼的许官人……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明年的香囊为谁香,明年的雄黄酒何人送……
故乡的端午
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端出来几个粽子,说是楼下的邻居给送的,这才想到端午快到了。
离开家乡好几年了,也不知道现在的家乡的端午是否还象小时候那样热闹,记忆中的情形却还是那样清晰。
端午节的来历自然不必详说,南方的地方照例是龙舟比赛,我的故乡在中原,自然没有这些,却也是十分隆重的对待。
端午那天,家家都要在门口插上几束艾叶,一是避邪,二是放蚊子。粽子也吃,只是不会包,只有到街上去买,所以粽子倒不是端午的主角。那时候农村普遍较穷,父母们便煮些鸡蛋和蒜头给小孩子吃,也算是过节了。记得小时候我们书包里放着煮好的鸡蛋,互相拿着去碰,谁的破了就被赢家拿去吃了,而且不许反悔,颇有些君子之风。
实际上过节都是给小孩子过的,那时候父母疼爱孩子,所以在端午之前就要准备为小孩过节的东西,倒是比较郑重其事。大致有以下几个物件。
雄黄,是一种中药,父母们买来捣碎和水成糊状,在孩子们的耳朵、小屁股、脚跟处涂上,说是避邪,其实那时候都是些土房子,又没有蚊香之类的防蚊子的东西,只好拿这些当驱虫的东西了。那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一股难闻的气味,现在想想是父母的一片苦心啊。
五彩线,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柠成一条彩色的线,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把这些线系在手腕脚踝和脖子里,象个线圈。而且父母还警告说不到十天不能摘下,或者这些五彩线圈就会变成蛇。当然那时候是怕蛇的,只好小心翼翼的看好,不敢轻易摘下。
香囊,就是用布绣成各种式样的荷包,里面包有许多香料,大概有些喜欢看古典戏曲的朋友都知道有出戏叫“香囊记”,说的就是这个东西。端午节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以住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等药材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受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所以一到端午前,就有许多小贩走家串户的叫卖丝线和香料。父母们买了就给小孩子们做香囊,有菱角的、月亮形状的、动物、抱脚娃娃等。很是好看,上面还用蒜头的干茎截成一小段,用丝线串起来坠在香囊下面,简直就是精细的工艺品。姑娘们也开始仔细的绣起来,送给自己的恋人,互相比较看谁绣的最好,自然佩带的人是心里甜孜孜的。可见香囊也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的定情信物。
说到香囊,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女孩子们身上的香囊可以去抢,如果你看到哪个女孩子身上的香囊好看,你大可以大胆的去抢,姑娘们虽然躲闪着不让,可是并不气恼,你抢去了她也不会去要,更不会责骂你。不过前提是你要脸皮厚点,一般姑娘还是不会轻易的让你抢去。如果有姑娘送给你香囊,那就说明她喜欢你,你如果佩带在身上,就暗示着姑娘你也喜欢她。
不过遗憾的是,那时候虽然我经常抢到不少香囊,也有女孩子送给我,却仅仅是当做小孩子的游戏,并没有那么多的心思。确实是辜负了少女的一片心情,有些可惜了。
漫话端午节的原形态
乌丙安
端午节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不仅每家每户都要隆重庆祝,而且还在一些地方举行丰富多采的节庆活动,其中包括纪念屈原的祭江招魂古俗。实际上,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传下来的。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像古代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纪念屈原无任何联系。即使在长江中下游,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的,与屈原之死也无关。可见,端午节作为各地方的民俗节日分别有纪念地方历史人物的内容;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则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当然,除了防灾去病外,古代的避瘟带有许多俗信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的民俗意味就更浓重了。�
古人流行的端午日采艾悬艾、涂饮雄黄酒,其去瘟解毒的含义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系挂五彩丝的驱邪意义就比较复杂了。�
五彩丝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成人们把它系在肩臂上;或做成五色丝镯,缠绕在儿童手足腕上,或悬在蚊帐、摇篮上。�
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又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可见这是信仰中的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药功用显然不同,纯属民俗信仰上的需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辽代北方民族妇女于端午日系五色丝于手臂上,俗称合欢结,辽代妇女把五彩丝札成人形簪在发髻上,也叫长命缕。辽、金帝王系五色丝,并遍赐群臣僚属五色丝,又称赐长寿缕。江南用纸帛折菱角方后再缠以五彩丝,于节日相互馈赠,妇女将这种叫做“襞方”的节日饰物缀在胸前,以示妇女在女性劳作方面的功绩。这些习俗已经与避兵鬼、除病瘟关联不多了,更多的是从正面祝福祝寿了。这正是端午节在驱邪避瘟的同时所具有的祝贺祈寿的积极主题。�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除了喝雄黄酒之外,最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古称角黍。早在公元2世纪时便流行这种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粘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据传最早流行于长江、汉水流域,与端午节投粽入江中祭屈原或饲蛟龙的习俗相合,流传为节日食品。唐宋以来粽子成为举国上下最流行的节日美食和馈赠礼品,不仅家家争做,而且市场上也出售各种各样的米粽。唐明皇还为此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节日期间供祭神佛和祖先也都用米粽。1700余年以来,粽子的花样繁多,随着华人在全球各地移居,把粽子也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餐美食,快餐珍品。粽子早已脱离了祭屈原、饲蛟龙的古俗文化束缚,成为当代广泛流行于世的传统食品。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其本来的意义不在于祭祀的需要,主要是节令的需要。在汉代的《风俗通义》里关于粽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往往被学者们忽略。它认为粽子所以用菰叶裹粘米和枣栗等馅,用灰汁煮熟食用是“取阴阳包裹之象也……,所以赞时也”。在《齐民要术》中也引述了《风土记》的注说:“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是用阴阳之说解释这种食品象征节令特征的意义所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正当夏至的节气,恰好是寒气终于消尽,热气达到饱和,凉气将至未至的仲夏季节,阴阳达到相互裹胁、均匀调和的状态。此刻的时令才是全年最适中的季节,为此古时把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在这个节令吃用粘米做的凉食,用菰叶、苇叶、箬叶包裹,用灰汁煮熟后晾凉,色、香、味别具特色,可以从中品验到这个节令阴阳相裹的风味。不然的话,人们何不照常做糯饭省时省事,偏要费事耗时去包制各种各样的粽子呢?从这个古老的传统特色看,这粽子的发明创造和吃粽子习俗的源远流长,倒很有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生活方式的某些科学道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6�1谷部四》中着意介绍了粽子这种食品,可见作为节令美食,也可以说还有相当的药膳食品的养生价值。
最后说说龙舟竞渡。赛龙舟据记载是源于为屈原招魂,这在楚地已经相沿成习。但这似乎也只是部分地区的活动。因为在吴越地区,龙舟竞渡又变异为祭伍子胥或祭曹娥。即使是在楚地祭屈原的竞渡,也变异为从四月初八揭篷打船开始便进入了划船比赛的准备,远比祭祀更加郑重、繁忙。在《武陵竞渡略》和《荆楚岁时记》中那种热烈紧张的竞技描写和赛事意义已经全然离开了为屈原招魂的传说原意。龙舟竞渡前都分别请来“山老师”(巫师)祭神做法,占卜胜负,也与招魂无关,只是为了预测夺标胜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龙舟竞渡原本具有的较强的竞技主题。这在江南水乡是十分显然的。� 我国北方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所以从来也没有过祭江为屈原招魂的意识和信仰。但是,历史上却有过端阳驰马射柳、骑马击球的传统竞技。辽国的契丹族将士和金国女真族兵将,都有端午节日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驰马射柳是于端午清晨,先设棵棵小柳树于校场,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赛者依次驰马拈弓用无羽横镞疾射削白处。比赛获胜名次是: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为胜,断柳而不能接到手中者为次,另外射中非白处,或射中削白处却未断柳者与未射中者一样均为负。这种节日竞技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军事技术的训练,相沿成习,直至清末。至于骑马击球是在马上执鞠杖,杖头如偃月形,兵分两队争击,射门取胜,和现代马球相似。�
如今,南国的龙舟竞渡活动已经发展成国际赛事。而北方随着封建军事帝国的灭亡,原属于旗兵将士的骑马竞技活动,并没有传入民间,自然也就随之自消自灭,古老的节日赛事已经失传,使北方的端午缺乏应有的热闹气氛。如果有条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把射柳和马球的竞技与北方民族的传统骑射民俗结合起来,或许有希望成为北方端午节两项大型的节日竞技活动。
故乡的端午
今天是端午,没有过端午节可能有十几年了。老家的端午节非常的隆重,在我记忆中,这恐怕是最热闹的节日了,对小孩来说,犹其如此。过年虽然是最盛大的,但好象是自私的。家家都关着自家的门,躲在自家的小屋中,去享受团员的欢歌笑语,再远,再累的人,都会在这个日子赶回家去看看亲人,祭祭祖先。可端午不一样,正好相反,是走出去的,去很远很远的高山,在山顶平原上集会,有点象外地的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是登高前是要插茱萸的,我家的端午要在门上插“青蒿”,在我们家很常见的一种小草。有些人家还要喝雄黄酒。那天我妈通常会渚好多鸡蛋和大蒜来吃。
端午不是国家法定放假日,但老家许多官员还是开车一老百姓一起去遥远的高山,去看少数民族唱歌跳舞。跳舞似乎一向是汉族的弱项,所以只能是去看了。至于为什么要远择去很远很远的高山,我不清楚,或许就不曾有人清楚过。书上说是为了记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湖北湖南如今还在热热闹闹的赛龙舟。想必还是很和屈原有关的了。就我所知,也就这两个省的端午似乎还比较有趣味。
端午对小孩来说就更重要了,当然对于成年人似乎也是同等重要。想做生意的,早早就把各种点心,凉粉等做好,然后雇车到预定集会地出售,如果是穷一些的,自然是自已背着到那个地去挣两个小钱。而集会的地方不知道是谁指定的,有一些经典地方年年都会有盛大的集会,而其它地方要根据情况而定。也不知道是谁发出的通知,反正快到端午的时候,基本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集会了。一般都会远在本地方比较有名的山峰,峰顶还须得有足够的宽度供大家活动。据说有少数民族跳舞,赛马,蓝球赛等。说实话,各个民族在这天似乎是最团结的一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玩,相互欣赏。少数民族穿上了他们平时难得一穿的服装,载歌载舞。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大型集会可是相亲最好的时机。汉族多半是看看,年少的,看看热闹,年轻的,饱饱眼福,年老的,给自已的子女物色对象。再说亲朋友好友,平时也难得一见,这也正是相嘘寒问暖,增进感情的时候。要说大胆有趣,还得是少数民族们,年青人们会在当天挑选自已喜欢的对象,然后当天就带回家了。直到生了孩子才能回娘家。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只是小的时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同时却觉得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我从来没有去参加过任何一次端午集会过,因为路程太遥远,那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家人们怕我们走丢了,带着又是累赘,所以不让我们去。那时家穷,老爸也不愿意给我们兄弟几个午饭钱。那时看到邻居小伙伴们拿着他们父母给他们的端午钱,我和弟弟是多么的羡慕啊。曾经有几次,我们都因为没有钱,去不了而哭泣。
上初中后,因为学习紧张,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参加端午集会了。老家大部分人是不吃粽子的,不过吃的也不少。在家我从来不吃粽子,不过喜欢闻粽叶的香味。如今离家很远很远,工作局限也锁定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也许,没有,也不可能再有机会去参加那样的集会了,但我却学会了吃粽子。不是因为它好吃,好象是一种思念,每年我都不自觉的会买几个粽子来吃。
今天我吃了两个粽子,想起家人,惆怅满腹;想起远去的她,激起心底隐隐的痛。
故乡的端午节[夏末和声]
城市生活犹如奔驰的快车,那些民间节日似不起眼的小站一掠而过。精明的商家却抓住契机,早早推出隆重的节日礼物,在我淡泊的内心又翻动起浓浓的故土情节。
民间过阴历,节日就拴在太阳的脚踝上 。当红红的夕阳从北窗走进室内,母亲说,“快过端午节了。”每到傍晚时分,我就去注视那片夕阳,心里盼望着:多些,再多些。少言的母亲也张罗起来,剪贴各式各样的纸葫芦,几剪下去,形状逼真的葫芦就摆在你的面前。从此,节日的喜庆便呈现在门上、窗上、柜子上。岁月斑驳着剪纸,可往事依然,欢乐依然。
今天我们还自己亲手包粽子吗?我们在额头还点雄黄吗?我们还熏菖艾吗?我们还挂香袋吗?我们还去看划龙舟吗?我们还诵《离骚》吗?……
去年闻知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文化遗产时,我国不少官员、专家学者和民众奋起“捍卫中国传统民俗节庆”。如今,韩国学
者表示愿意同我国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时,又有人发声反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自然会有结论。但我们不禁要问一声:当韩国将端午作为重要传统民族节庆时,我们是如何轻慢它的?今天我们又在怎样过端午?
许多人或许已经遗忘,端午节和春节、清明、中秋,曾经是我国传统四大民俗节庆。就在二三十年前,上海民居中还保留着浓厚的端午节庆习俗。那时在江西、湖南一带的县城,对端午、中秋的看重程度现在说起来都让人吃惊,节前节后的五至七天里,几乎全城放假,都回老家团聚过节了。
端午节在城市里是如何被逐渐淡化的?这确是需要认真反思和研讨的。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的“破四旧”,因为那个时候,这些节庆在城市社会生活中仍保持着活力;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西风东渐或“崇洋媚外”,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端午节却是法定假日,传统节日正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不能说因为纪念屈原而使端午显得过于沉重和政治化,两千年来,纪念屈原和全民祛瘟健身一直并行不悖;也不能简单地责备商家炒作,热了洋节,冷了中国的民俗节庆,没有商家炒作,圣诞、春节能有现在这么热闹吗?要想想为什么商家会热炒圣诞、春节,却冷落了端午;也不必责怪现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哈韩”“哈日”,如果他们将来成熟了,说不定会进一步对日、韩在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也“哈一哈”。将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纳入法定假日,有了发展空间,是不是就会水到渠成,就有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到底如何引导和培育?……
对上述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可能会争论很长时间。在还未有结论之前,我们不如先行动起来。转眼又是一年,专家学者们不妨先说说,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过端午?
端午时节访汨罗
6月11日端午节,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在屈原沉江殉国的湖南汨罗市举行。日前,笔者专程赴汨罗采访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五月五日天气晴,古罗士庶思屈平”,湖南省北部的汨罗市古属楚国罗城,2300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投江殉国,当地人民划动双桨,争先恐后捞救爱国诗人,从此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端午龙舟竞渡。
在汨罗采访,感受到这里端午节的气氛格外浓烈,从上到下,大家都在张罗端午节的龙舟活动。这次赛事从11日至13日,有数十支境内外龙舟代表队参加,还有一批“以舟为媒”前来考察投资环境的客商;一百多位国内外学者也应邀前来参加“龙舟论坛”的屈原学术研讨。
在汨罗见到的一些端午习俗在全国各地已普及,如门前挂艾叶、悬葛蒲,饮雄黄,踩高跷,做香袋,熏烟祛邪,以及小孩臂上缠五彩丝线、浴佩兰等,只不过其他地区形式略有不同。但有些习俗只在汨罗有,如不同于清明的“端午踏青”。端午节清晨,人们穿着鞋在有露水的草地上踏一踏,让鞋上沾一点晶莹透亮的露珠,以追慕屈原当年晨饮朝露、行廉志洁的高尚情操。汨罗有的地方还保留了端午节“放早牛”的习俗。每到端午节,农人要在出太阳前在牛右角系上红布条,左角系上陈艾叶,然后放到野外吃草,吃饱后一早牵回牛棚。
来到汨罗江畔的龙舟赛场,笔者看到,主赛场两岸新修了可容纳数万人的看台。赛场两侧醒目地竖着宣传牌,其中一块录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前来观看赛前的准备情况,参赛的龙舟代表队正在训练。
汨罗端午赛龙舟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打造龙舟的木料一定要“偷”,否则不能取胜;造龙船的工匠必须是九人,取“一龙生九子”的传说。端午节这天祭祀屈原的粽子也不是随便拿来,而要从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运来,称为“千里送粽”。
笔者从龙舟赛场了解到,岳阳市和汨罗市两级政府在这次龙舟节活动中还安排了一系列展示汨罗端午节独特的民俗项目,屈子祠祭龙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端午节这天,人们前往屈子祠,在钟磬鼓乐声中祭拜屈原,颂《离骚》,并备上三牲祭龙头。龙舟代表队选出一名代表先将龙舟上的龙头卸下来,抬到屈子祠致祭后,才能接回龙头正式举行比赛。
端午的龙舟锣鼓已敲响,江面上闪动着一条条昂扬着龙头、遍身龙鳞的龙舟,在浪花中飞动的双桨,正把端午的传说一代一代地演绎……
秭归端午情最浓
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有机会到秭归过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和屈原故乡人一起寄托对屈原的无限情思,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生记忆。
对屈乡人来说,一个端午节远远不够表达人们的情怀。秭归农历五月有三个端午节:初五为“头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末端午”,整个农历五月都成了“端午月”。
在秭归过端午节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节日的欢乐,更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农历四月底,在屈乡就可以感受到端午节渐行渐近,男人们忙着检修龙舟,重新抹上桐油后浸泡到水里,劳作之余,农民们组队在河里划龙舟训练,期待着竞渡时刻的到来。女人们则开始泡糯米,摘蓼叶、苦艾、菖蒲。端午节开始了,家家户户将去年挂在大门上的苦艾取下,换上用红纸条扎好的新采苦艾,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要持续到“末端午”才结束。
过端午节,屈乡人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但最重要的还是赛龙舟、包粽子、办诗会三件事。
当粽子的清香在屈原故里乐平里小村庄迷漫的时候,端午节就到了。院子里,屋檐下,三三两两的村妇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说着家长里短。大树下玩耍的孩子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唱着那首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在屈乡过端午,一定要用心品尝粽子的味道。走在峡江小镇幽静的街道上,找个老婆婆的粽子铺坐下来,一块钱买四个大粽子,轻轻解开细线后,再慢慢剥开粽叶,一股清香就直扑鼻来。听说是外地的客人,老婆婆就会热心地给您讲述裹粽投江祭屈原的故事。说起做粽子,老婆婆说,粽子要用最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那颗红枣,则是屈原对楚国的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
龙舟比赛是秭归的重头戏,也是一项参与性和观赏性极强的群众体育活动。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五月初五那天,比赛还没有开始,西陵峡两岸乡亲们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到屈原镇江南渡口。随着锣鼓一响,《招魂曲》一唱,伴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峡江两岸一时人头攒动,万人空巷。划龙舟分为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其中最热烈的是竞渡,最感人的是招魂。最震撼人心的是那曲《招魂曲》:“三闾呀大夫哟听我讲/你的魂魄……安安然然回故乡/故乡百姓敬重你呀/永远伴你度时光!”声震峡江,遏云止水,泪湿衣襟。船上的人一边呼唤着“回故乡啊回故乡”,一边把竹篮中的粽子抛向江中。在随后的竞渡中,伴随阵阵呐喊,条条龙舟如出水蛟龙在浪花里穿梭。
节日里来到诗人的家乡,诗会是一定要去参加的。屈原的《离骚》等22篇诗歌是屈乡人最大的财富,办诗会也就成了屈乡人欢度端午节的独特形式。乐平里读书风气盛行,从古至今,活跃着一支农民诗社,叫骚坛。艾粽飘香的端午,农民诗人们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骚坛诗会。诗人们将自己写的凭吊屈原的诗拿出来,彼此唱和,述志抒怀。他们的投入和自得其乐引得围观的游客忘了归程。深夜的乐平里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那是雅兴未了的农民诗人们回家的火把。
乐平里从来就是文人墨客寻幽访古的好去处,屈原从小在这里生长、读书,留下了大量遗迹和动人传说。今年端午期间,这里在举行“八景寻梦”活动,游客还可以在照面井、读书洞、帘滴珍珠、凤凰溪畔等景点欣赏到演员的表演。既有少年屈子在读书洞手持竹简吟诵《桔颂》时的场面,也有老年屈原在凤凰溪畔行吟,还有屈原的小妹屈幺姑在行走中吟诵诗歌《屈幺姑的呼唤》,如梦似幻的场景在游客面前一一展开。在凤凰溪畔的禾田间可以看到神奇的“灵牛”耕田,耕牛不用鼻绳牵引,只要听主人吆喝,自己转弯,就将地耕得平平整整。在三闾大夫的家乡参加包粽子比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运气。在老百姓院子里亲手包粽子,品尝粽子午餐,亲身体验屈原故里的端午习俗,让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终身难忘。端午节的活动实在是太多了。乐平里希望小学还举行歌舞文艺表演,有屈原这么一个令人自豪的老乡,在这特别的节日里,孩子们的表演都特别投入。
韩国江陵端午祭
端午与春节、中秋一道,是韩国三大民俗节庆。端午节原来是韩国的法定假日,后来因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在韩国的农村里,端午的气氛依然很浓厚,农民们自己放一天假。尤其以江陵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节庆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和假面舞剧1967年被韩国文化财厅(文化部)确认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之后,更是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
江陵端午祭起源于山神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韩国民俗特色的活动体系,分为祭典、演戏、游艺三大部分,活动的跨度达二十天之久。端午祭的祭仪有25种之多,按程序有“酿神酒”、“山神祭”、“砍神木”、“迎神祭”、“端午巫术”和“送神祭”等,并由专门的祭官来主持。巫俗祭仪用歌舞表达,娱神又娱人,均由女巫引导,全民参与,共祝村落安宁,渔农丰收。民俗演艺中最具特色的是官奴假面舞剧巡回演出,幽默谐趣。除此之外,还有农乐、和歌、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棋王赛等多种文娱项目。同时还举办大规模的“乱场”,类似中国的庙会,汇集各地特产商品展销和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人前来观光和消费。
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最大不同,是不吃粽子,不划龙舟。这天,韩国男的会参加摔跤,女的则荡秋千,用艾蒿煮水洗头、沐浴。村民们还要酿制浊酒,就是米酒;用小米、粟米粉加香菜、葱,煎车轮饼,类似我国的葱油煎饼;用山牛蒡打制牛蒡糕,裹上炒熟的黄豆粉,吃起来香软可口,就像我国北方的“驴打滚”。端午祭的习俗中还有削制菖蒲发簪,绘端午扇等。
如今,江陵端午祭每年能吸引百万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
兴文石海世界举办溶洞龙舟赛
四川省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于6月9日至12日的“苗族山花节”期间,在天泉洞内利用悠长的地下河,举办独特的地下溶洞龙舟赛。奇特的比赛场地、古老的竞赛规则、悠扬婉转的苗家山歌、盛大的“�人祭祖怀古篝火狂欢晚会”,吸引了不少游客。
百支龙舟端午竞渡夺金粽佛山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6月11日在长鹿农庄举办“和谐杯”龙舟竞渡夺金粽邀请赛上,百支龙舟队桡手们将遇到新的挑战。
据悉,比赛开始后桡手们要闯过三关:“合力夹粽”,两名队员要把右侧木盆的粽子用船桨夹到船上;“解救同伴”,队员须将被绑队员的绳子解开;“绳索障碍、狂风暴雨”,队员们要拉起挡在龙舟前面的绳索,穿过喷水柱和木桩,然后进入赛程区。在赛程区里,最大的挑战障碍是“十米高空夺粽六角架”。龙舟必须停在10米开外的指定区域,然后游泳到六角架处,三人合力将夺粽队员送上35米高的第一层,夺粽队员要爬到第三层,然后夺取距三角架3米、悬挂在篮里的金粽。拿到金粽后可直接跳入水中,与队友会合将龙舟划到牌坊处,再一人爬上6米高的牌坊,将粽子悬挂在横杆上,滑下横杆并敲响铜锣以示完成比赛。(黄才文冯结萍)
端午到蚶江去泼水
石狮讯福建泉州蚶江海上端午节又将上演“竞舟泼水”。泼水节会迎来数万群众。今年的6月11日是端午节,“竞舟泼水”将如期上演,届时您可与亲朋一道来这里淋一身海水,淋一身欢畅。
古渡蚶江宋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明清发展成泉州港总口,与台湾鹿港成为对渡码头。“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代,每年端午节,海峡两岸群众组织蚶江与鹿港对渡船只,船员身着盛装,在海上竞舟的同时相互泼水,表示庆贺祝福。据统计,每年端午节,到蚶江观看“竞舟泼水”的人数可达5万人之多,成为让人乐不可支的海上泼水节。
哈尔滨人端午守夜踏青
哈尔滨讯南方端午已是暑热之始,而东北却刚刚大地回春,因而哈尔滨人过端午有守夜踏青的习俗。为了满足市民端午节前夜守夜踏青乘车、乘船的需要,6月11日端午,该市有37条线路的公交车从凌晨2时起就运营,10日至11日有6条轮渡航线昼夜通航。
今年端午正好赶上周六,给了人们一个充裕的踏青时间。到二龙山搭篷野营,在二龙湖畔举行大型篝火自助野餐烧湖鱼,端午早上用湖水洗脸,再采把野蒿;或者到尚志县帽儿山睡农家大火炕,吃主人摊的大煎饼,尝天然矿泉水栽培的青菜、香瓜、草莓等新鲜蔬菜瓜果;或者到亚布力山庄参加家庭爬山采蒿大赛,吃荷包粽子,这都颇受哈尔滨人青睐。清风车影俱乐部还组织了“万人踏青”驾车活动。端午节一早,松花江上举行龙舟赛,龙舟上的水手、水手口中的号子,将与两岸踏青的数以万计市民一起唱响端午之歌。
合肥市民也可玩龙舟
合肥讯划龙舟向来由专职队员独擅,今年端午,合肥市民也可试试身手了。在合肥市体育局的特意安排下,今年端午节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凡是18至60周岁、身体健康且会游泳的市民,都可在南淝河现场报名,登上龙舟,在专职舵手和划手的配合下,体验划龙舟究竟是怎么回事。用于这项活动的八条龙舟已经整装待发。
上海街头巷尾寻觅端午风情
如在上海繁华的商业区、高档商务区和时尚大商场,端午时节是不可能显出任何像圣诞节那样的节日气氛的。只有商业街区的店铺和职工食堂大量供应的粽子和咸蛋,提示着上班族,端午将至。甚至连豫园老街、龙华、朱家角古镇这样日日演绎传统江南民俗风情的地方,今年也没有特意安排彰显江南端午风俗的特色活动。今年的龙舟赛从传统竞渡变为标准锦标赛,因而从苏州河转移到了淀山湖畔的水上运动场,想看还得费番周折。
然而,部分端午的习俗还保留在街头巷尾、住宅小区。
早晨在徐汇区田林新村的路旁,看到一位大妈买菜回家,带回一束菖蒲和艾蓬,一捆粽箬,就知道即使在高层住宅区,也总会有人家还没有忘记端午在门口挂束菖艾,小区里也总会有人家飘出自煮的粽香。到菜场一看,推着小三轮车卖菖蒲艾蓬的,八角一束、一元五两束,选购的人倒也络绎不绝,不想挂在门口也可当插花养在花瓶;买粽箬的大都是有裹粽手艺的中老年妇女;小摊上有卖现裹的粽子,碧绿养眼,里面的肉肥多肥少可随买主的意,买回去自己煮可闻个满室清香,再买串小粽子可挂起来当装饰。不少人还顺便在卖彩色香袋的小贩那儿挑几个香袋带回家。街上女孩包上挂的彩色香袋,或许一部分就是出自这儿。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的弄堂或市郊乡镇走走,这种气氛就更浓了,菖蒲艾蓬和粽箬的销路也更好。走进弄堂或小巷,总能闻到谁家煮粽的清香。这儿的粽子每年有一部分要送到亲朋好友那儿。我的朋友从不买粽子,年年吃的都是住在老城厢的妹妹和青浦的嫂嫂送来的。
在上海的高档住宅区里,对端午节情有独钟的,倒是台商聚居的社区,不少台商还保持着端午回老家团聚的传统。
就在端午节庆气氛越来越淡薄的上海,教育界却在为传承民俗文化做着一件实事:端午、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如今已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
今年端午节前一周,上海不少学校适时开展了以端午节为主的教育活动。曲阳第四小学在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上,由教工团支部的老师向孩子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朗诵屈原的诗;在图画课上,孩子们画屈原、画龙舟、画粽子,有的班级还出了端午节专题黑板报。继光初级中学在中预年级四个班中进行了民族传统教育,各班级都举行“走近屈原”主题班队会,班主任老师给孩子们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及与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故事的关系,学生还自发组织了屈原诗歌朗诵会。继光中学还让劳技课老师教孩子们用糯米、豆沙、鲜肉学包三角粽子,包好煮熟后,把一部分粽子送到地区敬老院给爷爷奶奶们品尝。老人们咬着粽子,望着天真活泼的孙辈们,高兴得乐不可支。
作为上海青少年活动基地的东方绿舟,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也举办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在这儿,人们可以瞻仰著名雕塑家创作的屈原塑像,并以吃粽子、划龙舟等传统的方式纪念这位世界名人。
姑苏端午今俗
姑苏清晨,端午临近的日子,买菜归家的主妇手中,常见多了一样用红绳扎成的艾草菖蒲,上面还有几个用丝线缠绕的大蒜头。手提此物的市民,在端午前的农贸市场,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苏州的老传统除了悬艾草菖蒲外,还有给孩子穿戴虎头鞋帽,妇女和孩子胸前挂上用丝绸之类缝制的各种五色香袋。苏州一些老字号药店,如王鸿翥等精心制作的端午香袋,配有特制的中药香料,淡淡的药草香气提神醒脑,形状有老虎头、南瓜娃娃、糖娃娃等,成为传统节令产品中的一枝奇葩。这些天,顾客川流不息来买香袋,有的会一
下包揽十多个可爱的小老虎香袋,送给朋友同事的小孩。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一举成为继月饼之后销量上升最快的节令食品,专卖店顾客排成长龙,大卖场各种品牌汇聚,早餐车里粽子香气腾腾。这两天,“洋超市”也过起中国节,在家乐福超市,做成龙船形状的柜台栩栩如生,上面满载的是端午时令商品粽子、粽叶、咸鸭蛋等,“大龙”身上还插满了端午龙旗。
中华民族风俗传统“多源一体”,各地关于端午节风俗来历的传说也不尽相同。在苏州,流传着划龙舟、包粽子这些习俗源于纪念“象天法地”筑苏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杀、投尸胥江后,吴地一带居民不但立祠,还以龙舟竞渡的方式纪念他。照此推算,吴地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苏州人纪念伍子胥,除了有流传下来的伍子胥建姑苏城、穹窿山助孙武著《孙子兵法》、东山迎胥母、辅佐吴王称霸等民间故事,有古胥门、胥江、胥口等地名,有伍相祠、盘门景区和古胥门外高矗的伍子胥雕像,还在太湖边的胥口镇、连通太湖的胥江边胥王墓原址,兴建占地50多亩的伍公祠景点。以伍子胥名字命名的古胥门和相连的百花洲一带,历史上是姑苏水陆换乘的水马驿站,随着环古城风貌带建成、古胥门城墙改造、百花洲公园重修,这一带重新焕发光彩,如今成了旅游和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逐步形成一个以酒店、会展、商务等为主的胥门商市。
近年来,在百花洲等地,苏州市民经常以自己展示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庆贺端午佳节。一到端午,社区的百花洲龙灯狮舞、荡荷船、蚌壳舞、木兰扇、腰鼓队、大头娃娃、彩马游街,以及吴门书画、巧手“粽子王”决赛、龙舟竞渡等表演精彩登场。最有趣味的还是包粽大赛,参赛的老妈妈个个精神抖擞,使出浑身解数,包出的粽子千姿百态,有的式样见所未见。
踏青在哈尔滨是特指端午早上(凌里,也有前一天夜里出发的)去郊外步行游玩。目的不是看景色,也是不是吃喝玩乐,就是出去走走。
买买香包,采采带露的野草(现在很多人也是买的了),现在还有气球什么的很多玩的了。其实就是一次户外的大聚会。挺有意思的。
哈尔滨多数人喜欢去太阳岛踏青。也有很多人在家附近的公园、林地踏青的,只是太阳岛比较集中一些。
另外,楼上说的环境问题的确存在,希望大家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识。
表达作者对屈原沉痛悼念之情。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在其《端午》诗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对那些昏君奸臣的抨击和鞭挞:“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表达了对屈原沉痛悼念之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
扩展资料
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