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
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
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具体而言:
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常见类型有:
①用词不当或不准。
②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
③句式杂糅,不通顺。
④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
⑤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
⑥句序不当,不合逻辑。
⑦各部分缺乏衔接。
⑧首尾缺乏呼应。
⑨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⑩标点用法错误。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诗歌类别: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包括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和闺怨诗)等
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册数 篇目 作者出处 重点实词 常考翻译句 常考默写句
七
上 《论语》六则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学术经典。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心里不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或疑惑);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凭什么);默而识之(识:记住);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两则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离开。乃:才);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 。 委:舍弃);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 顾:回头看);尊君在不?(“不”通“否”);幸尚宽(幸:幸而,恰巧);王欲舍所携人(舍:扔掉,抛弃);既已纳(纳:接纳,接受)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遂携拯如初。
《卖油翁》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善:擅长;自矜:自夸;释:放下;忿然:气愤地;沥:注; 1.尔安敢轻吾射?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略无阙处(阙:同“缺”);虽乘奔御风(虽:虽然;奔:这里指快跑的马);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至于夏水襄陵(到)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3.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七下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在,在乎,在于;斯:代词,这;馨,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大;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劳,使动用法;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周无公集》 甚蕃:很多;独:仅,只;予:我;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亵玩:玩弄;谓:认为,以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强项令》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苍头:家奴;驻车叩马:拦住车马,驻,停留,叩,拉住,勒住;因格杀之:因,于是,说,格杀,击打;理天下:理,治理;流血被面:被面,覆盖了脸,满脸;妻子:妻子和儿子;震栗:害怕得发抖。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包拯》 元脱脱 第归,杀而鬻之:第,但,只管;鬻,卖;寻复有告私杀牛者:寻,不久;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知,掌握,主持;拯命制者才足供数:才,仅仅;经造庭下:造,到,往;不从吾志:从,听从;恶吏苛刻,务敦厚:恶,憎恨,讨厌;务,追求。 1.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八上 《小石潭记》 唐朝柳宗元《柳河东文集》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从小丘西行(向西);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明灭可见(或现或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交错不齐);日光下彻(向下);影布石上(照映);隶而从者(随从、跟从);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东坡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欣然起行(欣然:愉快地,高兴地);盖竹柏影也(盖:表猜测,相当于“原来是”); 但少闲人(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告子下》 法家拂士(拂:bì 弼,辅弼。);衡于虑(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过恒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 《左传》 间,参与;靡,倒下;鄙,目光短浅;孚,为人所信服;加,虚夸,以少报多;再,第二次;既,已经;虽,即使;狱,案件;盈,充满、士气正旺盛 1.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八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昳丽:光艳美丽;窥:照;旦日:第二天;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私:偏爱;蔽:爱蒙蔽而不明;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间进:偶然进来;期年:满一年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的一个什么结论是?
《细柳营》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上自劳军:劳,慰问,犒劳;军士吏被甲:被,同“披”指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天子且至:且,将要;居无何:过了不久;上使使持节:使1,派遣;使2,使者,使臣;将军约:约,规定;徐行:徐,缓慢地,指行动从容不迫;既出军门:既,已经;大入边:大,大规模,大举;锐兵刃:锐,锐利,课文中是“使……锋利”的意思;改容式车:改容,改变神情;袭而虏也:虏,俘虏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 缘:沿,沿着;异之 :对见到的景物感到诧异;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才通人:仅仅能通过一个人;俨然:整齐的样子;属 :类;交通互相通达;咸:都;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问讯:询问消息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九上 《秋水》 战国《庄子》 秋水:秋天的洪水。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欣然:高兴的样子。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野语:俗语,俗话。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柳河东文集》 去死肌:去除坏死的肌肉。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赋,征收,敛取。当其租入:抵他的税收。当,抵。争奔走焉: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争,争先恐后。奔走,忙着去做(某种事情)。三世:三代。父子相继叫一世。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若毒之乎:你痛恨这事吗?毒,痛恨,怨恨。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治理。更若役:更换你的差役。役,劳役,给官府出劳力做事。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积于今:累计到现在。积,一年一年地累计起来。殚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部交出去。竭其庐之入: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部交出去。庐,房舍,家。死者相藉:死人互相压着,形容死的人多。藉,铺,垫。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十家中剩下不了一家了。哗然而骇:喧闹叫嚷着惊拢(乡村的气势)。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谨食之:小心地喂养它。 1.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论语》十则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学术经典。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忠:诚心诚意。习:温习。处:据有,取。所恶:厌恶,讨厌。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任重而道远, ,不亦乐乎 ,不亦远乎
《鱼我所欲也》 战国孟子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恶:讨厌,厌恶。故:所以。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故:因为这个缘故。独:只。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万钟:优厚的俸禄。奉:侍奉。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下 《古文二则》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辟:征召。当:当……时候。举:推举,选拔。之:往,到。迁:晋升或调动官职。故:从前。遗:赠送。或:有人。厚:优厚。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方:比作,比拟。虽:虽然。用:任用。竟:整。选举:选贤任能。 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2.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随着、跟从。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甚箭:比。若奔:像,飞奔的马。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不穷:尽;无绝:停止。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2.
《庄子》二则 战国《庄子》 时:常常,时常。德:恩,恩情。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恃:凭着,依靠。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疾视:怒目而视。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异:别的。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1.“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2.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崩殂: 帝王死。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菲薄: 轻视。恢弘:发扬扩大。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异同 :不同。刑赏:罚。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倾颓:倾覆衰败。倾覆:兵败。布衣:平民。躬耕:亲自。。闻达:做官扬名。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驱驰:奔走效劳。夙夜:早晨。不毛:荒凉的地方。庶竭:希望 。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攘除:铲除。。彰:表明。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慢:怠慢。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雅言:正确。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之秋:时。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偏私:偏爱私心。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3.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关于学习上呢,我看过一个博客不错,你可以去看看,你百度搜:晓鹏学习方法博客,希望可以帮到你哦!加油!!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咸阳城东楼》,全诗如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扩展资料《咸阳城东楼》赏析: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
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
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咸阳城东楼
强化意境,增添诗味,强化情感,表达诗人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通感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通,本质上来源于人的本能,艺术上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例如李煜的名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实在传神。“离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绪,但是词人却用剪刀去“剪”它,用手去“理”它。这本身打破了视觉、触觉和人的内在感觉所存在的界限,加强了愁闷的心境,也让我们形象感觉到:喔!原来当时李煜的“愁绪”是这种独特“滋味”。
通感的常见形式
1、视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
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是视觉与听觉。例如苏轼《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为了“闹若沸”的场面,一个“闹”字增添了宁静夜空下的动感。
2、触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
例如刘长卿的登临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声的深远,旧日繁华如今寒烟衰草,顿生悲凉。
3、视觉和触觉之间的通感
例如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xié。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蝴蝶轻轻扑打着室内的卧帐,卧帐里散发着春天的温热气息。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这个虽然长,但是就像公式一样,是套路,对阅读有很大作用,请耐心一点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引出论点,论题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 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 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 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 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 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 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 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 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 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 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 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 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常见类型有:
① 用词不当或不准。
② 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
③ 句式杂糅,不通顺。
④ 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
⑤ 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
⑥ 句序不当,不合逻辑。
⑦ 各部分缺乏衔接。
⑧ 首尾缺乏呼应。
⑨ 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⑩ 标点用法错误。
当我们了解了以上常见错误后,每当拿到修改类的题目,就可从以上方面去考虑修改,先要找到错误,找到了错误,一般还是能作些修改的。当然最主要的功夫是在平时的写作与修改训练中练出来的,要想在考试时答好这类题,关键还是平时就要多练习。
做学生就避免不了接受考试,要想得到好的考试成绩,只一味盲目地在题海中遨游是不行的,而应该在做题的时候开动脑筋,找到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方法,登上“知识”的船,架好“方法”的橹,方可在题海中自由游弋而不致被题海所吞没。
6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 形象:身份+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诗歌类别: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包括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和闺怨诗)等
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