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第1张

#报告# 导语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根据新的形势探讨研究德育的新课题。以下是 整理的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强思想,去伪存真做课题

 为把课题研究真正开展起来,摒弃一些重结果,轻过程,走形式等课题研究弊端,我校从德育实际出发,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将课题研究方向定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意识。不惟课题而课题,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体现科研的真正的价值。

 二、小切口,细化分解上轨道

 为了向科研要效益,我校将子课题进行分解,根据年级特点、文化内容上进行细化。号召所有班主任“人人做课题”,以“小、活、实、快”的微课题研究推动课题进展,确保课题源于工作实际,归于工作实际,激发教师选题、研究的热情,消除老师不想做、怕做课题的畏难心理。一时间,课题研究发展态势强劲,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三、促规范,平实有效贴地行

 强化管理,保证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有序,保证课题研究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成立课题研究核心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相关制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要求。加强课题工作日常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组培训会议,及时通报研究进程,分享科研成果。做到课题资料电子、文本档案存储及时、准确、规范。完善课题组成员考评机制,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成果呈现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表彰。

 四、勤交流,拓宽科研新思路

 该课题开题以来,定期组织课题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优化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实验教师谈个人课题研究一得,让广大老师分享成功,为困惑出谋划策。在学校网站开辟课题论坛,实验教师有什么成功的做法,可以发表观点。课题经验交流会,宣传好的研究方法,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课题工作研讨会,总结阶段性实践经验,剖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和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

篇二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人出课题,课题出人。”把好课题做好,需要有一批科研水平较高的老师发挥骨干作用。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又可以培养出一大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因此,我校以课题为推手,在德育科研的实践中,不断培养、不断提高、不断壮大班主任队伍。

 一、辐射带动有榜样。充分调动课题组中各年级的科研骨干,领取重要研究任务,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研究,为年轻班主任树立学习的典型,让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保证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与提升。

 二、请进走出长智慧。为了避免闭门造车,我带领课题组骨干成员到北京、山西、盘锦、大连等地学校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拓展研究思路。邀请县科研室、德育研训处等专家来校进行课题培训,助力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三、以小见大易操作。根据班主任科研水平与研究方向的不同,认领不同层次的小课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研究,为班主任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百川汇海,增加了课题研究的广度、深度。

 四、校本培训供营养。为使班主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开拓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富有创造性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我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际操作,分层培训的方法,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

 五、专家引领好借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聘请到詹万生教授为我校德育工作顾问,我县成立了詹万生德育工作室,以及正在筹划实施的全国第一个德育馆,地点均设在了我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我校课题研究、德育工作的开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六、搭建舞台促成长。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组织班主任积极参加心育活动课校、县级评优,开展班主任“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围绕德育主题,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一招鲜”,让班主任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体验的快乐,获得心灵的启迪,收获成功的硕果。

篇三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在和谐德育课题引领下,我校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活动,开创班级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和谐的良好氛围。

 1学子当家自主行。成立校长学生助理团,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示范和带头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方案和实施细则,开展校园“十佳”学生表彰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2主题活动成序列。结合重大节日,我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法制安全教育、生态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尊师爱生、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

 3社会实践出品牌。连续8年不断优化,已成为我校德育活动的精品之作。通过班集体建设,学习方法指导,专家、优秀军人、科学家报告,与学长互动,远足,各种比赛、拓展活动,军事训练及生活管理等,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交往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4国际交流大视野。我校开展了“中俄文化交流周”活动、中荷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连续xx届中美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结交外国朋友,增进世界团结。派出学生到台湾、美国进行学习交流。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家校携手显合力。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编写家庭教育小报,通过家长接待日、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通过成人仪式,誓师大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开创“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谐共育的良好局面。

 7导师伴行有规划。在起始年级实施导师制,每位教师和职员认领一个亲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全程、全方位导航;在高三年级发挥《成长手册》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与失。学校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助力目标定位,实现梦想。

 8艺体特长显优势。我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因材施教,特色办学。成立了体育、美术特长班,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每学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进行诗歌朗诵、演讲、舞蹈、书法、绘画等比赛,举办形式多样的球类、拔河、体操等运动比赛,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多元发展让学生收获了成功,三年来,学校艺体特长生175人升入大学本科。

 德育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为落实和贯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比教会学生更重要”办学育人宗旨,本学年度德育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和深化做人教育

 为推进和深化”做人教育”,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即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

 我们深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纪,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也只能是无所作为的人,也只能是为社会所淘汰,。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校实施”升层激励”机制,”双金卡”工程以及干部竞选等措施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冒尖,敢为人先,永不自满,从而发展个性,增强实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团结协作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分工越来越细,协作配合才能够取得最好效果。所以,我校开展”排球节”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和谐共处、交际,一个不会与人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的人在未来社会绝对没有立足之地。

 创新意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一个学生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会在二十一世纪大有作为,有大作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而且还把创新意识培养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当中。

 社会发展需要拼搏精神,个人的'追求更需要拼搏精神来提升,培养学生拼搏意识,必须从每一件小事抓起,从点滴言行抓起,向着远大目标奋斗、拼搏。

 以上四种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我校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

 (二)狠抓学生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养成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把做人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落实、内化、贯穿到日常的行为当中,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将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施三全教育: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全程教育

 加强”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全程教育”的三全德育工作网的建设。”全员教育”就是学校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都要树立德育意识,担负德育责任,都是学校的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全面教育”就是德育的全方位教育,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发挥育人作用,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智、体、美、劳等一切工作之中。”全程教育”就是德育教育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伸,使之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保证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的保障作用与动力作用,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矗

 (四)精心开展主题活动教育

 完善德育主题活动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德育工作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精心设计活动主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和加强每年九月份以”永不服输,永不言败”为主题的排球节系列活动,举办具有时代特点的讲演比赛、书画比赛、摄影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使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时代精神在学校深入人心。

 (五)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育

 积极探索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之中,从而达到知识、意志、情感的有机统一。

 (六)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思路

 理清和深化以理论学习与时事政策教为导向,以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目标,以德育主题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相结合为管理手段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培养一支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班主任、团队干部、课任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素养的家长队伍去做好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l、理论意义

 首先,责任心培养研究丰富了德育研究的内容。其次,责任心培养研究进一步扩展了责任感的层次。本课题把“责任心”分解为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负责等多个层次来加以研究,这更有利于加强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x、实践意义

 开展学生责任心培养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责任心现状,为学校开展责任感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现状,为教师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培养的实效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实际的研究,可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发现责任心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改进,使得责任心培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执行,从而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

 三、文献综述

 x、关于责任概念的研究

 从目前对责任概念的研究来看,责任的涵义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责任就是主动承担自己动作行为的后果。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对人的责任的研究,一些研究论文和专著都有关于责任的相关论述,但专门研究责任问题的著作较少,更多的是关于通过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来探讨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的著述,或是从教育的其它角度顺带论及责任等问题。

 x、责任的词源分析

 什么是责任《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责任”的解释是:①份内应做的事,尽责:②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追究责任

 本研究中的责任是指职责,是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分内事情的内容与要求的具体规定。职责有不同的种类,根据职责的内容来分,有工作职责、学习职责、活动职责:根据职责的承担者来分。有组织职责和个人职责。本研究中的职责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职责。

 x、责任感

 什么是“责任心”,《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x、责任心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责任心培养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积极感知自己的职责,产生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四、研究方案

 x、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责任心培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梳理、探讨和研究,分析目前中学生责任心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透视影响中学生责任心培养有效开展的阻滞性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效推动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

 x、研究内容‘

 (x)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审视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意义。

 (x)研究分析当前中学生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x)阐述责任感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内容。

 (x)探讨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基本模式和实践方法。

 x、研究方法

 (x)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收集相关论著,认真阅读相关论著,获取有价值信息,寻求对本研究的启发和立论根据,并对所有信息进一步加以整理、分析,联系研究实际加以发展补充。

 (x)问卷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责任心的基本状况、特征。

 (x)访谈法: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中学生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

 “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x、构建学生责任心培养目标体系

 我们将责任教育作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总抓手,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固定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突出责任教育,细化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要求,做到目标与内容具体化,构建起以“纵向、横向、交叉” 为框架的立体化学生责任心培养目标体系,使大德育环境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责任教育目标。

 纵向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形成一个序列。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负责中,我们要求初一学生做到“相信自己我能行”;初二学生“我的生活能自理”;初三学生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还需增加“提高生命质量,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要求。这样有序的分层进行,使责任心培养有序可循,便于操作。

 横向目标体系:将“中学生责任心培养”内容解成五个方面:

 a自我责任心即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我身心、人生理想、权利、义务以及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生活形式的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方面的责任意识。

 b家庭责任心即对家庭负责。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人伦意识。

 c集体责任心即对集体负责,积极通过建设班集体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容忍、学会放弃、学会控制:让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负责;让学生明确如何使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的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能力。

 d社会责任心即对社会负责。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社会,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主题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争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

 e国家责任心即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具有热爱祖国的信念、情感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教育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个人利益服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于参与社会变革,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信念。

 交叉目标体系:在学科活动、教学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都渗透责任心培养,互相补充,保证实验活动的全方位进行。

 x、实施年级分层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责任态度

 遵照德育具有层次性、渗透性和连续性的规律,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八个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即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内容;“整体推进”指初一、初二、初三年级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在相同时间内都能向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初一年级开展“责任在我身边”“三热爱“主题活动,即爱自我(我的风采我展示)、爱学校(我爱我校校史展览)、爱班级(我爱我班我做主)、爱国旗(国旗下演讲),同时,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并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注重主人翁意识培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勤奋、质朴、进取”的合格的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将来做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因此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学校及家庭负责。

 初二年级的“自律——青春的好伙伴”十四岁系列教育活动——“国旗下的青春誓言”宣誓活动、“在青春的起跑线上”系列活动、“我为他人谋利益演讲活动”、“争做文明中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我的人生理想”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尝试无人监考制度,加强学生诚信意识。开展“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心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负责

 初三年级的“把握机遇,升华自己”——年级责任示范岗创设活动,通过爱学习示范岗、爱工作示范岗、爱学校示范岗、值日班长示范岗、行为规范示范岗、仪容仪表示范岗、环保责任示范岗的竞聘上岗,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开展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享有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必须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通过毕业前夕的品德自评互评等活动,使学生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在各具特色的年级主题教育基础上,开展节日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尊老爱幼、感恩社会等责任意识,使活动更贴近学生,更具实效性。

 x、以实践活动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责任心

 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新途径。初一年级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当地石灰石形成与石灰烧制研究,了解了当地地质特点,增强热爱家乡的责任感。每年“九九老人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表演节目,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发现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上存在的生活陋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告别生活陋习,养成良好习惯”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行动上落实,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带动家庭一起改掉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精神,做环境小卫士”的活动,带领孩子走入大自然,走上社会,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买青蛙等有益动物,不浪费水电等环保知识,并开展领养绿地,调查水资源污染、回收废旧电池、回收一次性筷子等环保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关心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这种主题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国情和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责任心。

 x、多元整合,寓责任教育于各学科课程教学中

 为使中学生责任心培养富有成效,我们还注重做好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潜力,让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历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人文环境的变更与历史自然环境的演化结合起来,将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自然地理背景中去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以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物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护大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同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保持足够的自由空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独立思考、判断 、选择让学生勇于且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去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x、家校联合 延伸教育

 在培养中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课堂与活动这两条线,但同时又以家庭为辅,利用好家长学校资源,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形成共识,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时,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在家的教育工作,能够充当家庭小主人、小帮手,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我们还开展了系列“为父母献孝心活动”,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端上一杯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对自己的希望,激发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x、建立反馈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强化贡任心

 学生责任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做到及时反馈,经常评估,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学生责任心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及时反馈,便于积累:同时,经常评估,有利于巩固责任行为,消除不负责的作风。实践中,学校结合实际制订学生责任心评比制度,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评价,及时反馈,对优秀者进行适度的奖励,以巩固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学习、生活的责任心。

 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效果

 (一)开展“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已收到良好效果,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纪律意识、学习风气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益等有了巨大的提高。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办学规模渐增,社会声誉日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品味不断提升。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效益更是显著提升,尤其是今年,学业水平考试各项指标分别达到:优秀率xx%,及格率xxx%,受到社会家长的一致好评。由于近年来学校治校办学效果突出,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双合格示范学校” 、“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实验先进单位”、“ 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泰安市教育教学质量效益双高工程xx强学校”、 “泰安市绿色学校”“新泰市教育教学先进学校” “ 新泰市十佳文明学校”等。

 (二)学校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x、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

 通过责任心的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学习时间的科学安排、课前学习用品准备、学习方法的寻求、预习复习习惯化、借助老师为自身学习服务的意识等有了显著改善。而学生自我服务意识不但体现在学校生活学习中,而且反映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在访谈中,家长谈到的较多的是孩子进入中学以后的变化,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自理意识和行为极为满意。

 x、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首先是明了人生在世有许多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是将这种需要付诸行动,形成一种改造自我的力量。由于责任感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如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理想、信念、成功的体验等),从而在学习上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更大的积极性。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有部分内教师反映说:“现在的学生和教师交流的比较少,平时不太愿意问问题但开展责任感培养活动以后,问问题的同学慢慢地多起来了,同时,经常能够在课间看到有同学一起讨论这样那样的问题,场面十分热烈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把学习内化自己的自觉行为”

 x、提高了学生行为中的责任意识

 开展责任心培养,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高了学生行为中的自我责任意识,如认真听课意识、独立学习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睦相处意识、情绪性格方面的自我调节意识、习惯上的自我改变意识等。

 在教师访谈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上课纪律有明显改善。课间休息打闹的现象少了,同学之间说粗话脏话的少了。上课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下课能做到让老师先走,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好”“谢谢老师”,校风明显改善。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踊跃参加。主动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将准备好的鸡蛋赠送给老人,并且为他们打扫卫生、帮老人们整理房间,为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学生都会自主开展“诚信考试,从我做起”的倡议。通过整整一个学段的循环教育,许多学生克服了“自我意识”过强,矫正了学习中的偏离行为,而且由于个体行为意识的提高,直接促成了集体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的形成。

 七、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虽然课题组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水平、时间、精力、经费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心理机制问题、责任心的评价标准问题、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问题和实验开展的序列化研究的科学性问题等。课题组将在今后继续努力,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为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做出贡献。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从情感陶冶法出发,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寓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于教师的道德修养、环境建设、艺术熏陶三方面之中,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

一、增强教育者道德修养的感染力,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一般来说,广义的教育者指的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这就不仅包括学校里的德育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家长、亲友等,但就学校而言,教育者更侧重于其狭义的教育者指的是全体教师。对教育者而言,观念的转换、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善都不能取代其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培育的准备阶段,教育者必须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通过提升他们的德育意识、德育责任能力、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权威影响受教育者。

1教育者要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德育意识是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德育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个有德育个性的教育者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育者是用个性化的德育风格融入德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就需要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多变的角色、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道德意识水平结合起来。

2教育者要有较强的德育能力。德育能力是实现任何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德育责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对于道德责任能力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有能够将德育责任与其他责任有机统一起来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德育责任意识,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对于道德移情能力而言,要求教育者有极强的换位思考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受教育者着想,设计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此外,根据移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应该达到抽象换位水平,教育者对学生表现的接纳、同情和理解会营造出学生集体的彼此谅解、相互宽容的道德气氛。

3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一般来说,社会对教育者的期望是很高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因为:首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中都可能被放大到特定道德标准的高度,一旦与期望值不一致,便会招致责难。其次,对个人而言,教育者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特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即个性道德。个性道德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如何缩短这种差距就成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应该在接受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经验,丰富道德手段,转变原有的个性道德。

4教育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教育者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不断加大,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就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荷。故此,教育者要重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就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方面。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教育者要加强道德权威建设,尤其要培养亲和性权威。亲和性权威也就是跟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动之以情。教育者需要具有极强的亲和性权威,受教育者对他们投入无限的信任,师生之间透露出来的是真诚坦荡的气氛。毕竟,只有当受教育者彻底认可、信任教育者时,这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这时的教育者就不仅仅是引路人,还是同行者,是朋友和权威的化身。

二、改进校内与校外环境平台,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社会中的人,环境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进行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须关注其校内和校外环境的建设。

(一)聚焦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大学生道德情感自律营造校园道德氛围。

校园文化载体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载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和制度文化载体。

1以物质文化载体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校园规划和环境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为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草坪、教师、广场、雕塑等传递出道德自律情感的内涵,形成凸显道德自律的校风、师风、学风。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维护现有的物质载体,如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正确使用公共设备等行为,促使自身日常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得到规范和提升。

2从制度文化载体开发入手,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育人能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校园制度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的发展。结合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目标要求,其实就是通过管理育人的方法强化学校道德他律。那么,第一,进行“管理育人”要注意与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相结合;第二,学校在制度管理上应该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化”境地,在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管理、校园网络管理、校园文化场所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三,制度管理既要体现约束与公正,又要体现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3紧密结合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不断夯实校园文化核心内涵。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加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首先,狠抓落实荣辱观教育,倡导道德规范,寓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其次,大学要营造多渠道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民族责任感;最后,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重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里高尚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精神美的追求,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和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结合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理想涣散、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心弱化等现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贴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融道德自律情感于大学精神构建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6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