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作文

关于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作文,第1张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散文标题: 读史系列之五:难世双雄难世情

关 键 词: 双雄 系列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宋词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占有重要位置,中学语文课本上有辛弃疾的一阙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陈同甫是何许人也?他同辛弃疾又有何渊源呢?

陈亮,字同甫,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讲学于龙川书院,世称龙川先生。他学无师承,但才气超群,好言兵(喜欢讲打仗的事情)。多次上书朝廷,倡言改革,并因此多次入狱,淳熙五年(1178),他再度向朝廷上书,得到当时的孝宗皇帝赏识。孝宗要授给他官做。可是陈亮笑着说:“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之后他归家读书讲学,一时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的读书人云聚在他周围。

陈亮与稼轩两人才气相若,词风亦相似。说到两人相识还有个插曲:陈亮慕名到辛弃疾家拜访,快到辛弃疾家时候,门前的一道很高的小桥,陈亮所骑的马在过桥时因胆怯三次都退了回来,陈亮大怒,下马拨剑斩了马头,并把“马”推倒于地,徒步前行。当时辛弃疾正在门口观望,看到此人行为,大为惊异,正要派人问此人姓名,可是发现他已到了自己家门口。两个神往很久的人相见恨晚,就这样成为朋友。闲来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写诗呤赋,互有酬答。陈亮后来曾这样赞颂过两人友谊“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不过两人虽有共同的志向,却性格迥异:陈亮此人,天生是个“犟牛眼子”,心直口快,豪侠,不拘小节;辛弃疾心思深而机谋足。故陈辛两人虽为好友,但彼此性格上并不投契,甚至因辛忌恨陈多言,曾暗有杀陈之心,陈亮也心知肚明,小心防备,两人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辛弃疾统兵抗金,陈亮为之欣喜万分: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陈亮此时落魄在家,就去辛弃疾防地访问,这天晚上两人同宿一室,谈论天下大事。辛弃疾分析天下形势,南北对立,无意中提及当时的临时国都临安(今杭州),辛阔谈并非帝王之都,借着酒劲点明如果敌人隔断了牛头山就天下援兵无法相救;如果敌人决开西湖水相淹,则满城官民无处可逃。辛弃疾这些话其实很有道理,当时有眼光的人也明白:皇帝之所以不愿直捣黄龙是怕迎回了老皇帝后自己就得让位了,所以这是个忌讳的话题。半夜里陈亮想到辛弃疾这个人一向沉默寡言,心思很深,要是辛弃疾酒醒后想到他自己所说的这些话有不当,一定会杀了自己灭口,于是陈亮偷了骏马,连夜逃走。果然辛弃疾酒醒后很懊悔自己失言,再找陈亮时人早却没有踪影。本想跟好友一道有所作为,不料狼狈而逃,陈亮心有不甘。于是过了一个多月,陈亮遣人致书辛弃疾,提出“借”十万缗来济困,辛弃疾明知陈亮是借此要挟自己,却还是如数送给了他。两人因此几乎到了割席断交的程度。而辛弃疾不久也被朝廷夺了兵权,冷落一边。此时仗义的陈亮又为之鸣不平,并不计前嫌亲自上门抚慰: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壮士泪,肺肝裂。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此后不久陈亮中进士,授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及赴任,暴病身亡。陈亮死前还追忆两人友谊,对辛弃疾予以厚望:“手弄柔条人健否,犹记当年雅趣。恩未报,恐成辜负。举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陈亮评论稼轩“手无兵权,书空咄咄”。相映辛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倒也中肯地点明辛弃疾报国无门尴尬处境,辛弃疾评价陈亮:“男儿到死心如铁”,这一个“铁”字,可以说是“知其人,知其言”。

陈亮、辛弃疾一文一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留下英雄相惜的佳话。 喜欢

周末去位于青衣江畔的洪雅县槽鱼滩游玩,由于有脚伤再加上槽鱼滩风景区曾经去过多次,同伴们直奔风景名胜区去游玩,我则找了一段浓荫遮蔽处,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唐诗三百首》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江边长满青苔的石榄上读,刚翻到王维的一首《鹿柴》,就听见空寂无人的山道两边的树林里,成千上万只夏蝉在头蝉的引领下,在树林里声嘶力竭的鸣叫,把本来就十分炎热的正午渲染的更加躁热

  浑浊的青衣江水默默地逶迤向前流去,一群蝴蝶穿梭在草丛里和路边的密林里,远处青山如黛,近处山道两边的小叶榕亭亭华盖遮天蔽日,小叶榕的树身上趴着一只夏蝉,在“呀儿呀儿呀儿”不要命的聒噪着,小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在一根长竹竿的顶头绑一个用竹子绾的圆圈,沾上蜘蛛网去附近的树林里粘夏蝉,然后把粘到的夏蝉用绳子栓起来,一路小跑那蝉就发出动人的叫声,如今这只蝉就在旁边的大树上,我却不敢动手去抓它,山道上各种昆虫飞来飞去,空寂无人的树林里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鸟儿虫儿争先恐后地登台亮相,亮出自己委婉的歌喉,我是唯一的听众和歌迷: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我坐在青衣江边的树林里静静的聆听树上的蝉鸣,山林里静悄悄的,只有黄鹂,斑鸠以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和蝉儿的叫声,蜜蜂“嗡、嗡、嗡”采花蜜的声音,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从身边经过,夏蝉热烈的鸣叫着,它让我想起童年,想起小时侯做过的一切与夏天有关的事。山道深藏在参天的古木之中,看不见行人的踪迹,似乎有人在说话,回声荡漾也不知来自何方,浑浊的青衣江呜咽声也听不见,太阳透进密林深处,空中残留的云朵慢慢地向山顶飘去,树色越发幽远,蝉声越发热烈。

  忽记起李商隐有一首咏蝉的诗,把蝉写的无比凄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作者自身的高洁。说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作者喻蝉“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我读这首诗,对李商隐的描述不以为然,我始终认为蝉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异常的火热,整个夏天始终是蝉的天下,无论你走在城市里或者行走在乡间,夏蝉总是很热烈的鸣叫,就像热恋时的情人一样其情感何其灸热,每天清晨只要站在路边就能听见夏蝉在前后左右的树上聒噪,那叫声充满乡情野趣,把个炎热的夏渲染的更加热烈。

  我无心在读《唐诗三百首》,就这样一个人躺在长满青苔的石榄上,静静的聆听着夏蝉在声嘶力竭的鸣叫,那叫声火热的让我陶醉,激情的让我心潮澎湃,山道内外,翠柏郁郁苍苍,碧绿的芳草映衬着荒弃的石阶,夏日明媚的山道上只剩下空寂,树茂叶密,黄鹂在树林里婉转鸣啼,空有好音,此刻只有我一人赏听。

  根本无心再读王维的诗歌,林子里的蝉叫声高一声、低一声、远一声、近一声,我躺在石榄上休憩,又生怕自己一不留心掉进浑浊的青衣江里,心里又在想着刚才读到的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

  王维不仅工诗善画,而且在音乐和书法上也有独特的成就,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边塞诗多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将士为保卫疆土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他的山水诗,没有晦涩堆砌的缺点,变化多采,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色,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难怪苏东坡称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水准极高,而且多姿多彩。有景象清新秀丽者,有意境恬静幽美者,有题材富于生活气息者,有描绘手法生动自然者。王维保留下来的诗有400多首。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等地方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今人无法逾越的绮丽高峰,闲暇读读可以陶冶性情。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

  有位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为躲避城市的喧嚣和躁热,我躺在野草漫过了路面,绿苔淹没了的清凉的石榄上,两只胳膊枕在头下任山风从四面八方吹过我的面颊,我尝到了一股大自然甜丝丝的香气弥漫在我的周围。

  向晚时分,同伴们汗流浃背地从山上下来,而我却独自一人享受了寂寞和孤独,享受了一个幽静的正午和黄昏。

  

「四皓庙」李商隐

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

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人日即事」李商隐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远, 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燕台四首。冬」李商隐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读史》

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

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

喜愠子文何颖悟,卷藏蘧瑗甚分明。

须知饮啄繇天命,休问黄河早晚清。

《别》

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东门匹马夜归处,南浦片帆飞去时。

赋罢江淹吟更苦,诗成苏武思何迟。

可怜范陆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

是唐代诗人徐夤(寅)的两首诗

基本句句有典故

回答者: fhaufhaf - 一级 2009-12-18 23:3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252),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 252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回答者: a_xianxian1226 - 一级 2009-12-18 23:43

无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回答者: cqwangze021218 - 一级 2009-12-18 23:4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可堪⑨回首,佛狸祠⑩下,一片神鸦社鼓⑾。

凭谁问,廉颇⑿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8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9可堪:哪堪。

10佛狸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11 神鸦社鼓:指祭祀。

12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赏析: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

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

用典极多而不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2乐府·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注解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开,开创。济,扶助。

回答者: 水沫浅浅 - 四级 2009-12-18 23:49

「燕台四首。冬」李商隐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读史》

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

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

喜愠子文何颖悟,卷藏蘧瑗甚分明。

须知饮啄繇天命,休问黄河早晚清。

《别》

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东门匹马夜归处,南浦片帆飞去时。

赋罢江淹吟更苦,诗成苏武思何迟。

可怜范陆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

是唐代诗人徐夤(寅)的两首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252),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 252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回答者: 寂寞№爱 - 一级 2009-12-19 12:10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回答者: 超凡海鱼 - 四级 2009-12-22 10:5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回答者: 219140153 2009-12-23 20:04

太多了 怎么打啊!还是算了。

回答者: 可可科 - 四级 2009-12-24 12:30

找找李商隐的诗吧,他的诗里典故超多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也可以

《洛神赋》,《别赋》 里也不少的

直接找李商隐的诗就行了

他的诗一大特征就是包含很多的典故

回答者: 深雪初白 - 四级 2009-12-25 20:4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刘禹锡 引东晋时期南京士族之典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 引南朝陈后主“亡国之音”之典故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 引六朝昔日繁华景象之典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引三国纷争之典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引三国曹操、刘备之典故

回答者: njuzzl

读史使人明智

[ 2007-7-11 19:57:00 | By: 山花烂漫 ]

与易中天的“麻辣”相比,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给人感觉不温不火,言谈间透露出一种儒雅大气。总算现在有时间了,从《百家讲坛》上找到《王立群讲〈史记〉》的视频资料,一段接一段地看,听他把历史故事一一讲述,真是过瘾。

几次动了心思要去买本《史记》看看,但拿起那厚厚的古文本翻看,却又每每心生怯意,怀疑自己能不能读得进去,所以一直都没有买。倒是买到一本李东阳的《〈史记〉三讲——处世八法》,已经零零散散地读过两遍,还是挺好看的。一样的历史,不同的人去解读会有不同的风味,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没有亲自阅读原文、有所品味的前提下,做为他人的听众、读者是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左右的,但要能真正“深度阅读”是需要一定的学识修养与耐力的。还差得远呢。

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而我常常是被那一个个故事吸引,喜欢听一听、看一看,随性所至而已。

今天听王立群讲《阿娇失势》,里面有一段话说得挺有意思:阿娇是该忘得没忘掉、该记得没记住——她总是一再提醒汉武帝刘彻:我和我的母亲是有恩于你的,你应该对我好!这反倒让汉武帝越发疏远她,而阿娇因为要得到刘彻的爱变本加利,最终有了“巫蛊”之事,被汉武帝打入长门宫抑郁而终。这个女人很愚蠢,也很可怜呀。

忘掉你曾有恩于别人,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惠。在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中也曾读到过这样的劝诫。

笔者儿时,听大人讲神话,即知有“千里眼”、“顺风耳”,在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无限遐想。及长,并成了家,亡妻过校元女士(1937—1970)毕业于复旦物理系,研究红外线等尖端科技。她告诉我,从现代科技角度看,射电望远镜、长途直拨电话,早已使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其神奇妙用,甚至超过了神话。而神话中没有千年眼。野史、笔记中偶有预测几百年、几千年后世道的奇人的记载,那不过是扯淡,不值一哂;近代才出现的刘伯温的“烧饼歌”,是战乱、动乱年代民间炮制的谶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历史视角并不相关。〈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值粉碎“四人帮”不久,很多人痛定思痛,对祸国殃民、造成中华民族空前浩劫的十年动乱进行反思,寻根问底。就在此时,我读了明代万历时人张燧写的《千百年眼》。此书流传不广,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仅有明刻本及《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收录本传世。我供职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刚好藏有明刻本,遂借来阅读。吸引我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书名,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具有历史眼光的人,否则为什么叫《千百年眼》等读完全书,我感到我的猜想没错,张燧确实是位具有历史眼光的学者,书中论古议今,穿越千年,经常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古人、今人,不时闪烁着思想火花。如该书卷一谓:“武王虽恶纣之世官,亦未能改积习之常,久则难以改也……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妨尊,疏逾戚。’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日朝释耒耜,暮登仕版,人亦安之矣。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三姓,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这里,张燧对官员世袭制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实际上,他笔下所述绝非仅仅局限于古代的鲁、郑、楚三国之大姓,联系明代的现实,变相的官员世袭制丑恶现象,可谓呼之欲出,不胜枚举。不知张燧有未活到魏忠贤垮台之时魏忠贤专权时,他的侄子、女婿、族孙等,一个个平步青云,其侄魏良卿更是典型。本来,他在老家肃宁种地,斗大的字一个不识,魏忠贤居然把他拔至高位,从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到晋封肃宁侯、宁国公,加太师(即太子太师,在明代,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简直有直上重霄九之势。但是,爬得高,跌得重。魏忠贤败亡后,魏良卿在受审时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曰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明·薛冈:《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崇祯刻本。)魏良卿的话,实在是可圈可点。“以富贵逼我”,何其有味也!直到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是也有耕田的、卖菜的、织布的、工厂保卫科的,等等,被人为地用“富贵”骤然“逼”到最高权力圈内吗曾几何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些人又安在哉国人都是清清楚楚的。显然,正因为张燧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才能在说古道今时,说出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来。通览《千百年眼》全书,每有真知灼见。联系到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无论是治国、治学、作文,若没有历史眼光,肯定是短视的,大则祸国、误国,小则庸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br〉 因此,我把这套由我主编的历史随笔精选丛书,定名“千年眼文丛”。虽然在加盟本丛书的作者中,上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并一直以捧古人饭碗为职业者,仅我一人,但无论是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还是牧惠、陈四益、熊召政、李乔、伍立杨诸先生,都是饱读史书,对历史学颇有学养者。他们写的历史随笔作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干、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说他们是千年眼,应属当之无愧。〈br〉 牧惠文兄不幸于2004年6月8日溘然谢世。6月7日,他给我打电话时,还问起这套文丛,我答复他正在策划。而今文丛即将面世,他却看不到了,令我不胜感喟。李乔是我进京后不久即相识、往来二十余年、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交稿后,即身罹重疾,所幸动了大手术后,终于逃过大劫,正在康复中。愿本书的出版,对李乔老友是个诚挚的祝福。〈br〉 借此机会,我还要衷心祝愿为本文丛题签的学林前辈王元化先生健康、长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6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