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翻译是什么?

式微的翻译是什么?,第1张

翻译是: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邶风·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扩展资料: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1、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寓意 :式微,式微,胡不归出自《诗·邶风·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表达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2、《国风·邶风·式微》短短32个字, 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结合,参差错落,极力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其句式的选择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式微 - 《诗经·国风》中诗歌

诗歌译文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

鉴赏

春秋时等待候的卫国似乎盛产诗人,“诗三百”里面,光是卫国的诗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风》、《鄘风》、《卫风》,而这些诗里面,有爱情的、有军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种种不一,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可以说,卫地的诗歌,在整个《国风》里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这一首诗,虽然每句并不出名,在网上却真正是一首被用滥了的诗。卫诗中长诗很多,但这首《式微》,从形式上面来看,却像一首小令。一节短短的十六个字,分了五句,却非常精妙的刻画了一个场景,两个形象,一份丰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色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这句话的重点,在“胡”上面,因为天晚,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归去的,可是却没有,那么自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若作这种解释,那么后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归的原因是黎侯,不归的结果是“中露”,“泥中”。

其实我倒更加愿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情诗,这种看法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春秋时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间的交流,都会引用民间的小调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前面的很多诗里面我已经提到了。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这种等待有的时候只需要很短暂,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时候却很漫长,漫长到传说中女子变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边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露中呢这种倾诉看似埋怨,其实并不是埋怨,而是一种非常真挚专一的情感的表达。那种为了对方甘愿付出艰辛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虑,在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自己未归是因为对方,而对方未归却并不知道原因,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没有答案的结局,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又把这种不安和真情传达的非常准确。诗未尽而意已足。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晚归。每次晚归,父亲在饭后都会走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面等待母亲一同归来。有的时候是下雨,有的时候是寒风瑟瑟,有的时候甚至大雪纷飞,父亲从没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安坐。我问父亲,母亲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亲总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为是所爱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归来,看着天色渐渐沉下,心里自然就会被“胡不归”的问题萦绕。

“式微,式微,胡不归”总是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其实这就是爱情啊。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式微》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式微》赏析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全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苦痛心情。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借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式微》

1 式微赏析

式微赏析 急求 的赏析

《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解: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 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栉省JÈ嗽馐芡持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式微》的内容,原文啊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人民行役,颠连困苦,对统治者发出不平的怨恨。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微:非。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这可能要算《诗经》中最简短的一首诗了。 然而,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千百年来,竟也是千人千解。

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现代人则说,这是服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

如果取前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是: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浓露之中呢? 形式越来越不妙了,越来越不妙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和你一同托身于泥泞之中呢? 根据毛诗序所言的历史背景,此诗是黎侯的臣子给黎侯的劝告。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留于卫。

卫国拨给他两个邑让他们安顿,黎侯后来可以回国了,但又不思归。后世三国时阿斗的乐不思蜀,大概可追溯到这里。

从他的臣子急切劝勉的情况来看,形式确实很有些麻烦,看来是国内人对黎侯的乐不思黎颇有怨言了,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便作此诗以劝。 如果采后一种说法,那么诗意则成了: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要不是因为老板的缘故,我哪会在这里冒着风露?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还不是因为老板的身体,我哪会身陷在泥泞之中? 两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清二楚。

按现代人头脑中充满的阶级意识和所谓人民性的革命精神,来解读此诗,唯一可以表达的就是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者在发牢骚,至于诗意全无。这样一首“民歌”,就差强于一首打油诗。

确实,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然而,诗无达诂?本来无诂。

易无达占?本来无占。 所谓“诗无达诂”,纯粹是后世解诗者强梁之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在写诗者那里,自有一种本意和机心。怎么可能允许后世解诗者胡乱而诂?写诗是一种事业,而解诗只不过多了一种职业。

事业和职业,貌相似,情不同,往往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现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在朦胧诗派里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然而,据她自述,这首诗本来是她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听台上一位老先生大发歧视女性的高论,因之即兴而在台下写下了这首诗,其意仅仅是在表达对这种大男子主义现象的一种不满。

可是,是诗一经传开,竟然花开别枝,成为风行一时的爱情诗。女诗人也无可奈何,只有莞尔。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现代人中有人写下这样一首抱怨“老板”的诗,那么,我们的“老板”们会把这样一首诗拿到职工文艺晚会上歌唱吗? 正如历来解诗者反驳毛诗序时爱用“牵强”二字一样,那么,我在这里也不妨送给他们二个字:“荒唐”! “人民性”不等于民歌,正确认识“人民性”才是理解《诗经》的本质的态度。

“人民性”固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奴隶和平民的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然是人民性,然而,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者,有一批先进的知识集团,正是他们率领着人民在创造着先进文化,这些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所代表的思想难道就不具有人民性了吗?狭隘地从那种出身、成分、地位来看待人民性,结果只会闹出无数的笑话来。

式微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式微》佚名 〔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口家(如果)不是为了君子,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9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