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词体现了廉颇的什么故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词体现了廉颇的什么故事?,第1张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讲的是廉颇年轻时战功赫赫,年老了英雌暮年凄楚的故事。

一、年轻时破燕拜像。

在公元前251年,燕王拍丞相栗腹到赵国表示愿意与赵国交好。可是栗腹来到赵国后,他看到了赵国的壮丁很少,因为之前的长平之战很多壮丁都四了,剩下的都是些妇女以及幼儿,因此他回国后向燕王觐见这是个灭赵国的好时机。所以燕王就命栗腹率领军队进攻赵国。

赵王当时派了派廉颇带兵对燕军进行反击,打败了燕军,并且杀死了栗腹,抓了卿秦、乐闲,之后带兵包围了燕国都城。此时燕王只好答应各地求和,两军才消战。

经过这次战役之后,赵王就封廉颇作信平君并任假相。

二、英雄迟暮,老年凄楚。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薨逝,赵悼襄王继位,赵悼继位后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不甘心受到所以率并攻打乐乘,乐乘战败逃走,之后廉颇也离开赵国投奔了大梁。

廉颇去到大梁后没有受到大梁的重用,而此时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所以也想重新启用廉颇。所以就派人去大梁去慰问廉颇,可是廉颇的死敌就为了怕廉颇受到重用所以就想使者贿赂,后来使者回国后说了一些不利于廉颇的话,赵王因此认为廉颇老了,就被再重用他。之后廉颇担任楚将,但是心系赵国,可是赵国一直没有重新启用他,最后廉颇抑郁而死。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说的是廉颇将军年轻时骁勇善战,到老的时候没能换来一句廉颇将军老了,还吃得下饭吗的关怀,体现了英雄年老落寞的景象。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所做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原文

廉颇老矣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所做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2)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3)曾住。想当年(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6),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7)下,一片神鸦(8)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9),尚能饭否。

注释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6)"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7)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8)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只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9)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鉴赏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一、释义

意思是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二、原文释义

1、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2、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3、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扩展资料: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辛弃疾写这首词时距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正好是四十三年。渡淮南归,本打算凭借国力收复失地,没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光荏苒,四十三年匆匆过去了,自己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就可能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心中的愤懑之情。

参考资料: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1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