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全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先明确定义,我下文中所说的“古典音乐”全都指的是专有名词“classical music”,专门指西方传统文化下一直发展到今天的音乐体系,并不是所有“过去的”“古老的”音乐都叫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不包含在内。注意更不是很多人误区里面的,认为只要是乐器演奏的纯音乐都算古典音乐。如果楼主说的“古典音乐”和我说的不是一个,那么下面我说的意义就不大也不用看了……
楼主这个命题我就不是很赞成。没必要以“高雅”自居,好像非要把事物划分成两类,一类叫“高雅”,一类叫“低俗”,因为事物都是很复杂的,都是变化的。况且,“高雅”一词不是客观的科学概念,属于主观性很强的词,对于究竟什么东西高雅,什么低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同意标准。反而老说古典音乐高雅,有点不谦虚,自夸的感觉,因为高雅这个词褒义性比较强。
但你要说古典音乐比起其他音乐有哪些客观的特点,那肯定是有的,注意只能从客观的、有量化标准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作为一门学科(宏观角度,我说的不是具体某个艺术家创作一首曲子这种细微的层面),体系性、逻辑性很强,要理论有理论(指导古典音乐的乐理发展到现在,都是很成熟比较完善的理论),要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就连作曲家作品编号系统都那么严谨(你可以去了解下)。发展史、流派都很清楚,之前的(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科学性是学科发展很重要的保证,所有学科都是如此。
②创作花费的心血很多。那么多知识、流派的理念都要学,学完以后就已经花出不少心血了,再创作,每个细节都有人管你,比如什么发展变化的手法写的好不好、乐器搭配是不是合理等等每个细节都有人看(还是回到第一条,因为有这么个科学体系,体系里面有完善的发展啊、乐器搭配啊这些理论,所以才会有人看),写出来要花费很多心血。演奏上也是,每个细节如何表现都有人看,不是随便给大众演奏一下,大家听了是这个调子就完事了。
③创作目的。既然上面说了有那么多的讲究、那么多的心血,创作的时候如果想表现自己,也要尽可能把自圆其说的情况下打破规矩得到创新成果,所以古典音乐的创作或者演奏的人,必然非常追求创新、追求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一面,一定要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一定要以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去演奏曲子,机械模仿者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另外塑造原来没有的感觉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比如贝多芬在追求突破之前古典主义打下的规矩,想让交响曲不是海顿那样贵族闲来无事欣赏的平静音乐,而要带有戏剧色彩、有波澜,这样以他的非凡能力,才写了比如《命运交响曲》这样的作品,一上来就让人联系到非常严肃的命运的思考。其实一开始他压根没有把这个曲子叫命运,他只是追求音乐上的一种突破、一种自我表现,但是自然而然就像一种哲理思考,所以后来人给他加上了题目。
楼主觉得上面三点都充满“正能量”吗?是古典音乐“高雅”之处的体现吗?如果你觉得是,那就这样吧。但我觉得并不一定,不见得人人都会认为科学、花心血、追求创新和思想深度就是很好的事,所以这个“高雅”的评判标准绝对做不到普遍适用。
古典的特点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
相关介绍:
在古典乐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乐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和贝多芬(乐圣)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与发展。
此时期的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音乐语言精炼、朴素、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
18世纪新风格构成的要素,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市民舞蹈及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更加明确的终止式,简洁的和声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你朋友的话有的正确,有的不准确。
欣赏古典音乐不一定要懂得多少乐理,但是了解一些肯定对理解音乐有帮助。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你先看一些讲解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的书籍(比如杨民望先生的世界名曲欣赏),熟悉一些专业术语之后如果有兴趣深入的话不妨再找来乐理方面的书籍读读。当然,在听的作品多了以后,自然会想找找关于作曲家、创作背景、相似风格方面的资料来读。
至于乐器问题,每种乐器的音色不同,抒发情感自然有所差异,就是同种乐器,演奏不同旋律感情色彩也可能差的远哩。你说大提琴低沉悲痛,可是看看它在圣桑的《天鹅》里,却很是优雅从容呢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古典音乐的发达普及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明化程度的标志。
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尼采是一个哲学的狂人,文学的狂人,也是爱乐的狂人,歌剧《卡门》他竟然去看了37次,对音乐有极深的见地。他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个错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有了音乐,人已经不再产生欲望,这种艺术已经完全得到了满足。音乐是各种艺术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
前些时候报上报道几位专家的座谈会,谈的是在上海演出的奥地利马勒的交响曲。马勒在中国是新鲜的,专家们最后极富有鼓舞意味地说:现在是走向马勒的时候了。这是说中国将会走进像马勒这样大师的世界中。马勒音乐在二战后在西方大受欢迎,这反映了战后人们痛苦的心灵,人们渴望在马勒深沉的音乐里得到解脱,而这是贝多芬或者柴可夫斯基所不能给与的。在二次大战中,柴可夫斯基在美国曾一度流行,然而马勒音乐远为深刻的内涵又岂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所能比拟的。
我们所缺乏的是一种传统。与西方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双重的。所谓古典音乐本来就是发祥于欧洲,中国与日本是东方国家,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那也是历史悠久而灿烂的。所以当我们接受西方的古典音乐时,我们显然不可能具有他们那种文化传统。西方的宗教、教堂都有与音乐相关的地方。坐在交响音乐厅里的西方青年并非个个都懂音乐,不过至少不陌生,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了。在西方,传统没有间断,虽然音乐潮流本身不断更新。中国则不然,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传统,因此我们在普及古典音乐方面要做的工作更多。歌德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莫扎特、贝多芬、马勒音乐所给予的正是这种惊异的感觉。
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要在500万在校大学生中普及古典音乐。士可百为,唯不可俗(低俗、粗俗、庸俗),俗不可医。大学四年最紧要的是熏染得一种气质,古典音乐似乎更易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有了气质,能力因此跟随,知识因此吸附;有了气质,虽不一定都有鸿鹄之志,但都不会只存燕雀之心。
古典音乐与德育
达尔文: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精神状态和美好的感情世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贝多芬:音乐要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爱乐使人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人变得很沉,但绝不阴,而是比不沉的人更光明,他观望着现实的世界,构想着美好的超越。他在日常中生活着,同时在另一个理想的空间中活动。爱乐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完美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
爱乐使人孤独。不是被人孤独,而是自己孤独自己,在孤独中发展了尊严自尊和尊人。音乐会自我沉浸,非流行歌会追星狂热。孤独是一切伟大思想家的乳母,是英雄之母,是诗人的女伴,是艺术的女友。培根:品格是在孤独中完善起来的,才能则是在社会中完善起来的。舒曼:孤独感是一种有活力的、叫人思索的、富于创造性的宁静。越是物质的生活,越显得可怜和可悲;越不是物质的生活,在越重要得多、越高尚得多的同时,也越显得孤独和悲壮。音乐不会使你富有,但会使你幸福;它不能拯救你的灵魂,但会使你的灵魂值得拯救。
古典音乐与智育
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有刻骨铭心的酷爱和热恋,他会弹钢琴,小提琴也拉得很绝。一次,在作完物理学专题演讲后,为感谢如雷的掌声,他操起小提琴拉出一段莫扎特的奏鸣曲,并说,如果我用小提琴演奏来代替言辩,将会更加愉快,更易理解。他说: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发现。可以说他的相对论是用钢琴弹出来的: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爱穿着睡衣下楼用早餐,但他几乎一点都没碰盘中的食物,他回答关切他的太太说:亲爱的,我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意念,跟着就转到钢琴上弹了起来,他边弹边停下来记下脑中刚才闪过的火花,并再一次地叫道:绝妙的、辉煌的意念!他再且弹且记地过了半个小时,然后上楼返回自己的房间,要求不再打扰他。他几乎都把自己关在那里,两个星期后走出来时,面色都变得惨白,他把两叠写得满满的纸往桌上一放,兴高采烈地说:瞧,相对论!
据研究,小孩听了莫扎特音乐能提高数学能力。
古典音乐与体育
音乐对调剂人的和谐生活及增进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美科学家做对比测试:摇滚乐和爵士乐的演员们心率不齐,神经异常者占93%以上,古典音乐的交响乐演奏员患同类疾病的连5%都不到,且比一般人还要健康。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情绪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它的物理作用,能够镇静镇痛降压,调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日本测试:收听古典音乐的母亲,奶量比平时增加20%,如戴耳机听,则增量多达一倍;如听爵士乐,奶量竟比平常减少20-50%。据报载,有奶牛场给奶牛放古典音乐听,以提高产奶量。
古典音乐与美育
牧师收养了一个盲女孩,他带她去附近的森林名胜,那里正在举行贝多芬的交响乐系列音乐会,他们听了第六交响曲田园,在默默的回家途中,盲女孩忽然问道,牧师,请告诉我世界真是这么美吗
音乐美比起其他艺术美更接近情感自身。它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激情的语言。音乐的材料——声音,有时并不需要特别的内容因素却能引起人的社会性情绪、情感反应:音色可引起轻盈、飞翔、幸福的情绪联想,也可造成迟钝、沉重、恐怖的印象;某些和弦,仿佛具有色调的意义;某些节奏可造成动荡或安静的效果。一般说来,音乐崇高美至少必须具备下列要素:题材的严肃性、内涵的丰富性、感情的强烈性以及结构富于理性等。悲剧也是音乐美重要的范畴,虽然它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悲,谁在悲,不过音乐却是最擅悲情的艺术。当我们说一部作品美,不仅是在说我能理解它,而且是在说,我认同作品的内涵,即情感上发生共鸣。可见,音乐美比其他艺术美更具情感特征,甚至这种美就是情感自身。
古典音乐与劳动
各种艺术中,只有音乐能和劳动同时进行,并起到促进作用。美国试验: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提高工效30%以上,而其他法子只能提高5-10%。
编号:DG 439 897-2
演出: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及天格坞节日合唱团
编号:DG 439 897-2
音乐:目眩神迷 满意程度:99 分
音响:美声连台 满意程度:99 分 专辑介绍: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从十七岁时(1826年)创作序曲至三十四岁时(1843年)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之邀而完成全曲,中间相隔十七年,可说是最能代表门德尔松风格的作品。过去的著名版本,多半注重表现门德尔松优雅的人文素养,而忽略了这部乐剧天真幻想的本质,因此多半给人“放不开”的遗憾。而且演出时采组曲形式,往往给人“断简残篇”的不完整印象。
由于门德尔松是犹太籍,《仲夏夜之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统治的领土下,曾遭禁演的命运。二次大战后,随着犹太人在世界金融界的日益壮大,这首乐曲的版本也日渐增多,1992年库尔特·马舒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在艾伯勒(Friedhelm Eberle)的旁白下,录下德文版的仲夏夜之梦(编号:TELDEC 2292-46323-2);而1994年7月3日、幸运地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马格丽特岛上,在年轻指挥汤玛斯(Vasary Tamas)的引领下,听了一场匈牙利文旁白的仲夏夜之梦,虽然完全听不懂匈牙利文,但可以感受三位旁白者的说故事艺术,已臻化境。 小泽征尔的这个版本,以《仲夏夜之梦》新武林盟主的姿态出现,具有下列重要意义:
一、它是《仲夏夜之梦》的完整版本,包括全曲十三段音乐和英文旁白,旁白由女广播员邓区(Judi Dench)担任,这对听得懂英文的爱乐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二、演出阵容坚强,从1973年小泽征尔接下波士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位置、至灌录本片的1992年,已超过二十年。他们双方的默契,足以创造最高水准的音乐演出。至于两位在美国出生的歌唱家,女高音芭托(Kathleen Battle)和次女高音冯斯塔(Frederica von Stade),如今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如日中天,她们两人音色甜美,音乐表情动人,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担任女声合唱的天格坞节日合唱团(Tanglewood Festival Chorus)则是本片成功的另一关键,在全曲合唱虽只有两段,但合唱与独唱的美声交互辉映,却颇具画龙点睛之效。
三、真正控制全场的是指挥小泽征尔,他赋予此曲鲜活热力与童话幻想的趣味,挥洒自如的自由曲风,解除了德奥传统的拘谨,还《仲夏夜之梦》本来面目。
四、4D录音顶级水准的见证。 ■ 惨绿少年 (Paulcnchun) 原创评论 · 转载注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