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中引用诗句的意思和赏析

说木叶中引用诗句的意思和赏析,第1张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4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nbsp

篇一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篇二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篇三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诗歌创作是用形象思维,不是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符合逻辑,但是于形象的创造无助、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创造。

高三语文上册课件篇一:《说木叶》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高三语文上册课件篇二:《说木叶》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1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说木叶>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10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4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杜甫

《江上》

19、天清木叶闻

杜甫

《晓望》

20、木叶纷纷下

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1、木叶相号悲

孟郊

《戏赠无本》

22、身著木叶衣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

23、木叶渐惊年

鲍溶

《闻蝉》

24、西风木叶黄

郑巢

《楚城秋夕》

25、寒木叶微凋

顾非熊

《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

26、木叶忽已黄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27、风满寒林木叶黄

刘沧

《怀汶阳兄弟》

28、木叶萧萧动归思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29、洞里烟深木叶粗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30、木叶乱飞尽

李咸用

《秋兴》

7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

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林老先生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无论是读其诗,还是品其文,都给人以韵味隽永的感觉。可不知为什么,新教材的《说木叶》,我已教了两遍,可每每教起来,总是莫名地排斥,觉得无欲也无法教好这篇课文,因此敷衍了事,只求上过,不求上好。时值今日,面对第三遍的《说木叶》,我想,再也不能对付它了,一定得沉下心去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喜欢,首先得让自己喜欢嘛。读完三五遍,渐渐地,我有了新认识,说木叶,“木叶”本来就是诗中的意象嘛,对这样词语的理解,不就是前文《咬文嚼字》字的联想意义的延伸么不就是通过对木叶词的联想,延伸到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进而拓展到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么既然如此,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便在于弄清四个词语:木叶、树叶、落木、落叶。弄清这四个词语的联想及象征意义,便握住了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看来还是咬文嚼字好哇,咬文嚼字方解其中味呢!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气韵生动,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情思或意境,使作品浑圆整一,充满生命的饱满感,给人以丰沛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生动的气韵笼罩全文,如盐入水,如气周身,无处不在,又不着痕迹。对气韵的领悟应建立在对具体物象整体感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诵读,吟咏,产生诸多联想

林老先生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无论是读其诗,还是品其文,都给人以韵味隽永的感觉。可不知为什么,新教材的《说木叶》,我已教了两遍,可每每教起来,总是莫名地排斥,觉得无欲也无法教好这篇课文,因此敷衍了事,只求上过,不求上好。时值今日,面对第三遍的《说木叶》,我想,再也不能对付它了,一定得沉下心去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喜欢,首先得让自己喜欢嘛。读完三五遍,渐渐地,我有了新认识,说木叶,“木叶”本来就是诗中的意象嘛,对这样词语的理解,不就是前文《咬文嚼字》字的联想意义的延伸么不就是通过对木叶词的联想,延伸到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进而拓展到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么既然如此,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便在于弄清四个词语:木叶、树叶、落木、落叶。弄清这四个词语的联想及象征意义,便握住了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看来还是咬文嚼字好哇,咬文嚼字方解其中味呢!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气韵生动,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情思或意境,使作品浑圆整一,充满生命的饱满感,给人以丰沛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生动的气韵笼罩全文,如盐入水,如气周身,无处不在,又不着痕迹。对气韵的领悟应建立在对具体物象整体感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诵读,吟咏,产生诸多联想

   《说木叶》语文 教学设计 讲稿

 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要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让听课者回味无穷。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说木叶》语文教学设计讲稿,欢迎阅读与借鉴。

 《说木叶》语文教学设计讲稿篇一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语文教学设计讲稿篇二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说木叶》语文教学设计讲稿篇三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417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