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中引用诗句的意思和赏析

说木叶中引用诗句的意思和赏析,第1张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4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nbsp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逗景地、所咏之逗物地,即为客观之逗象地;而借景所抒之逗情地,咏物所言之逗志地,即为主观之逗意地;逗象地与逗意地的完美结合,就是逗意象地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逗莫不有性情地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逗落花地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逗落花地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逗春城无处不飞花地(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地(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地(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逗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地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逗花落春常在地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逗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地(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地(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地(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地(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逗一江春水地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逗捣衣地和逗砧声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逗思妇地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逗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地(李白《捣衣》)

逗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地(杜甫《捣衣》)

逗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地(宋 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逗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地(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

逗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地(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逗雁来音信无凭地,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逗雁阵地、逗雁序地、逗雁行地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逗雁行地: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 郑风 大叔于田》中有逗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地的诗句

逗雁序地: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逗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地更有用逗雁序地来喻兄弟的

还有逗雁阵地: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 二复之丰》:逗九雁列阵,雌独不群地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逗断鸿地,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 夜半乐词》有:逗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地张久龄云:逗孤鸿海上来地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逗不如归去地,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逗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地(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逗杜鹃啼血猿哀鸣地(白居易《琵琶行》)

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地(王令《送春》)

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地(李白《蜀道难》)

逗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地(南宋 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逗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地(南宋 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逗行不得也哥哥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逗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地(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地(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逗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地(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逗江南客地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逗燕双飞地这乐景反衬逗人独立地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地(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逗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地(南宋 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地(唐 骆宾王《咏蝉》),这里逗西陆地即逗秋天地,逗南冠地即逗囚徒地,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逗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地(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地(宋 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逗凄凄惨惨戚戚地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地(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地(李白《静夜思》)

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地(杜甫《月夜忆舍弟》)

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地(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地(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地(王安石《泊船瓜州》)

逗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地(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地(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地(唐 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逗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地(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地(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逗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地(宋 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逗漂泊地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逗船地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逗舟马劳顿地逗水陆兼程地,可见逗船地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逗船地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逗月照一孤舟地,后者是逗孤舟兼微月地,都强调逗月地与逗舟地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逗漂泊地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逗船地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逗自由地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逗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地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逗泛若不系之舟地,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逗船地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地(王昌龄《送柴侍御》)

逗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地(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逗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地(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逗千古第一调地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逗性本爱丘山地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地(《山中问答》)

C、同样,逗青山地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逗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地(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逗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地(宋 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逗青山地意象安放在结尾

逗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地(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逗青山地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地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地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地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逗我地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逗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地与逗今夜曲中闻折柳地一样,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地(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逗花中气节最高坚地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地(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地(战国楚 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地(唐 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地(郑思肖《寒菊》)

逗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地(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逗莲子地即逗怜子地谐音,逗怜地意为逗爱慕地,逗子地,第二人称

敬称,逗怜子地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地(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逗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地(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逗莲花地的诗句

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地(汉 乐府古辞《江南》)

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地(李商隐《无题四首》)

逗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地(唐 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逗坚贞地、逗高雅地、逗气节地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地(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地(清 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地(清 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逗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地(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逗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地(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逗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地(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地(论语 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逗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地(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地(三国 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逗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地(唐 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逗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地(元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逗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地(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逗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地(温庭筠《更漏子》);

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地(南宋 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地,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逗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地,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逗柳枝依依地,含情脉脉,逗条条有情地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逗柳地者,逗留地二音相谐,因而逗折柳地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逗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地,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逗不知愁地登楼赏景,触逗柳色地而生离愁别绪: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地(唐 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逗一丝柳,一寸柔情地)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逗杨柳依依地,逗依依离情地,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逗浮云地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地(李白《送友人》);以逗梅子地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地(李清照《点绛唇》)};以逗骏马地喻志向{如逗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地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逗丁香地指愁思或情结{如逗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地(牛峤《感恩多》);以逗红豆地象征爱情或相思{如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地(唐 王维《相思》)};以逗杨花地写离情{如逗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地(苏轼《水龙吟》)};以逗青草地喻离恨{如逗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地(李煜《清平乐》)};以逗雨打芭蕉地写离愁别绪{如逗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地(葛胜仲《点降唇》);以逗乌鸦地表现凄凉的氛围{如逗枯藤老树昏鸦地(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逗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地(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逗青苔地、逗长江地、逗青鸟地、逗红尘地、逗青云地等等

高三语文上册课件篇一:《说木叶》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高三语文上册课件篇二:《说木叶》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篇一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篇二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篇三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三、基础知识 (1)注音:

涔征阳(戍( )) 无橘妨颂(( )) 陇 招首(徕( )) 得鱼忘 落木萧筌萧(( )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 得意忘言

四、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探究案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疏落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拓展达标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课后反思: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1)注音: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 无妨(fá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预习检查导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三、探究案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合作探究

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3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