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分为五类,有关的解释如下:
花脸里又分大花脸、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摔花花脸……京剧花脸脸谱大花脸是正净的俗称,过去讲大花脸多以铜锤花脸指代,唱功较多,重头戏较多,过去的架子花脸的地位偏低,由于几代花脸艺术家的努力推进,花脸老前辈穆凤山、刘永春、钱金福、特别是黄润甫、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袁世海等诸位前辈的努力,已经把架子花脸的地位提高了,袁世海先生不懈努力,与京剧大师李少春先后合演《将相和》、《野猪林》、《响马传》,更以架子花脸为主戏的全部《黑旋风李逵》、全部《李逵探母》、全部《九江口》等一系列主戏,确定了大花脸的正净地位。架子花脸铜锤唱,是郝派艺术形成并传授下来的。我个人入北京戏校时是郝寿臣先生开蒙教授的,他多年的经验总结-架子花脸铜锤唱体现在我的学习中。《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遇皇后》、《打龙袍》、《御果园》、《沙陀国》、《断密涧》等戏的铜锤基础,为着架子戏中的架子花,张飞《瓦口关》、牛皋《牛皋下书》、焦赞《穆柯寨》、曹操《捉放曹》、窦尔墩《盗御马》等人物的表演打下了基础,丰富、完善了架子花脸艺术。四功五法,是京剧行当必修的程式课,花脸行当也是一样,训练是一样的,但使用处理是不一样的。
二、补充解释花脸:
京剧花脸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点。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各种特定的脸谱,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人,脸谱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脸谱是学习花脸行当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勾脸也是一功,要用画笔蘸色,对镜勾勒,首先勾画眉,次勾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及全部,然后勾画脸纹。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京剧传统剧目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秦王假意以十五城,换取赵王宝玉和氏璧,赵王知其诈而不敢拒。舍人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察知秦王无诚意,不惧油鼎,以大义责秦王,完璧归赵。秦王又设宴于渑池,请赵王赴会,相如随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相如所辱。后由廉颇接应,赵王君臣安然回国。相如连立大功,赵王封之为相,廉颇自恃功高,不服,几次相辱,相如避之。后廉颇得知将相和睦,秦不敢侵,乃亲至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就《完璧归赵》(《连城璧》)、《渑池会》、《廉颇负荆》(《争功请罪》)等三戏基础,改编成此戏,主题更加明确。是生、净兼重的戏。李少春、袁世海和谭富英、马连良、裘盛戎均曾演出,唱作各具特色。
背景
周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课本教案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没有做不到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课文: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赵国灭亡〗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一仗就杀了赵葱。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
资料袋:
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篇。《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的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枫泾古镇要门票,为50元/人。30元/人(农民画村)
大联票:是指游览“枫泾古镇”和“农民画村”两个景区:60元/人
景点导游费:50元/人(枫泾古镇)、30元/人(农民画村)
游船费:50元/条(限乘6人,半小时)
上海枫泾古镇游览景点
古长廊
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东区火政会
在廊棚一条街的东首,城隍庙桥南堍,生产街124号,是民国期间枫泾东区火政会所在地。这是上海地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一处近代消防机构旧址。
火政会原址建筑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受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门面墙被改建成了西洋式。
推开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放着的几大件旧时救火设备。有20世纪初出现的称作“洋龙”的手压式揿龙,有1937年抗战前的机械“泵浦”,还有1950年后一度使用的轮式救火车等。
枫泾镇消防机构,建于民国初年。当时称“龙王堂”(亦叫救火会),取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并在南镇圣堂桥下塘和北镇桃源漾分设救火处。由镇上商人、富绅捐资购买了水枪、木揿龙、担桶等基本设备。消防人员全为义务,由各商店、作坊选派员工参加。一旦发生失火,邻里鸣锣报警,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1923年,枫泾南、北镇成立统一的救火会联合会。总会设在桃源漾,又在北丰桥、北栅、东栅、圣堂桥、永昌桥、陈厅等8个适中位置设立分会。有义务救火人员200多人。同时,消防器材有所改进,进水龙头用帆布橡胶水管直接从河浜里吸水。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现在东区火政会就是当时其中一个。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旧设备。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消防设备全面更新,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归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救火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火政会虽为民间所办,但当时管理也相当有序。上有总会会长,下有各区负责人,对消防人员定期训练。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队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商绅民众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当时枫泾镇上火灾较多,救火人员常有牺牲或受伤。1926年,为纪念历次救火中牺牲的勇士,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惟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金山区文物。
丁聪漫画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讽刺漫画作品。 丁聪出生于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了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年3月,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陈列馆座落在古镇北大街421号。由北大街到陈列馆,要走过一段幽静的石板小弄。进入大门,古银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处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随后,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了无情鞭挞,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茅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你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插图。茅盾在1980年6月与丁聪重新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了一首《五绝》:
“不见小丁久,
相逢倍相亲。
童颜犹如昔,
奋笔斗猛人。”
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评价。此诗手迹也展示在陈列馆内。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曾任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处处以‘小丁”自称。据他介绍,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别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证明,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始终没有忘却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社会,世态炎凉,因而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真诚浓厚的百姓情怀。这才是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断,作品几十年来始终受到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
枫泾牌坊
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故去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枫泾长廊小吃一条街
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自元代开始枫泾镇就是商业重镇,来往商贾云集界河两岸,客商临水成街。当时,全镇临河而建的商业长廊达到800多米。如今,修复的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北至竹行桥,全长300米,连接生产街长廊。以前这里曾经是吴越两界最繁荣的商业街。
出了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沿着300多米长的枫溪长廊漫步,一路映入眼帘的是以古旧民居和古桥、古街为特色的南镇景区。各类小吃名点汇集枫溪长廊小吃一条街。沿着枫溪长廊一路北走,就进入了人文历史丰富的北镇旅游区。
古戏台
枫泾因为南镇北镇分治,明代开始,镇上竟建有两座城隍庙,位于南镇的叫南城隍庙,位于北镇的啊乐城隍庙,因为地处东栅(今和平街浪管所)。这种一镇有两城隍庙的现象,恐怕在国内都不多见。
东城隍庙现已毁坏殆尽,而横跨市河的城隍庙桥和河边的古戏台已经恢复重建。
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唐朝中期,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种文艺形式。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记载;宋朝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的台已经有固定的顶了。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鼎盛,“戏台”一名也正式出现。最初戏台多建于寺观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用于演戏酬神,后来民间也开始大量兴建戏台。巨富人家在宅院内或祠堂内建戏台,普通农村,则在晒场或近村开阔地搭戏台。后者因为简单而不固定,故清代时称之为“草台”。在农村串村走户演出的艺人班子也因此称作“草台班子”。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
古代穷人看戏,都在庙会时节。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据记载,南城隍庙赛会,始于清乾隆癸巳(1773年),开始三、四年一次,后来演变为一年一次,会期为农历四月初四,时间前后三天。《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其盛况。当时,庙前戏台就上演徽班(京剧前身)等大戏,往往也要连演三天。北镇东城隍庙赛会,开始时间稍迟于南镇,会期却比南镇早,在每年清明节,时间两天,而清代中叶开始的施王庙赛会,会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一般前后三天,热闹的年份要从农历七月三十开始,一直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一定十分热闹。
枫泾旧志中有一则看戏民从行刺“秦桧”演员的故事记载,说来有趣。事发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当时戏台上正演出秦桧害岳飞的戏,戏演到尾声,忽然从观看人群中跃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将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这位行刺者被送进官府审讯,他傲首作答:“民与梨园从无半面,实恨秦桧耳。礼不计真假也!”判官怜其义愤,竟对他以误杀罪从轻发落。
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古戏台上将常年为游客演出各档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
戏台对面,一排临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馆,游人可挑临窗座位坐下休息,一边品茶,一边听戏,一边看景。相传柳亚子先生也曾到过这茶馆,在这里喝过茶,听过戏呢!
吕吉人画馆
如果大家经常看上海的新闻,肯定记得在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的市府接待大厅里的一张大型的背景国画《飞瀑图》,每次市政府领导会见贵宾时电视里都将拍到这个画面,这幅巨画就是《吕吉人画馆》的主人吕吉人所画。在2005年他应邀为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会议中心制作巨画,韩正市长亲自选中了他这幅作品。
吕吉人,旅美华裔画家,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同班同学。他是一位新工笔真彩画的国画家,他幼时就酷爱画画,青少年时拜国画大师贺子健为师,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功底,后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全面的美术教育。1981年赴美国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接受西方现代绘画陶冶。经过深造,他开始探索自己画画的风格。虽定居美国,但他最终选择了继续在中国画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立志用毛笔、宣纸作画,在传统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造型和色彩,闯出一条新路来。应该说他兼有中西绘画的造型基础,对传统国画的西洋绘画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用取长补短的方法把西洋画的一些观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国画中,在色彩、用光、质感、构图上打破传统国画的束缚,来增加中国画的“高度”。他还充分利用美国艺术环境的宽松,着力把自己创造的传统工笔重彩打入西方画坛,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陈香梅女士(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题字的“吕吉人画馆”,里面3间展厅展出了吕吉人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几幅作品,每幅作品处处洋溢着质朴,动人的情感。他用细腻的、充满感情的笔触刻画一草一木,刻画每个细节,他大胆地用油画的色彩和光来加强语画面的表现力。吕吉人作画的原则是不动情决不动笔,他是用感情画异国他乡的景色的。他又带着真挚的情感来到枫泾,画致和桥、画桥湾里,把我们江南小桥流水的浓情融入画中,听作者介绍他将在枫泾完成12幅作品,内容全是枫泾小镇的素材。
其中高220米,长1056米,画面达210多平方尺。描写近年来新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夜景的《浦江灿烂图》这幅作品就是作者在惊叹上海发展如此迅速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在画这幅作品的二十多年前他去美国,当时他就在黄浦江旁边的一幢大楼里上班,隔着窗户能看见对岸的景象,那时的浦江两岸反差强烈,一边是万国建筑和人潮涌动的街巷,一边则是成片的工厂,低矮的农舍和宽阔的农田,但现在的浦江两岸天翻地覆的巨变着实令人震撼,1999年他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创作了这幅作品。
自新世纪开始十月起,历时三年零二个月创作的巨幅《中华锦绣全图》集中描绘了中华大地的风景名胜,包括联合国颁布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共五十六处,画高2米,长34米,包罗万象,实为罕见。大家可以一一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吕吉人虽然定居美国,但他是一位受过传统教育和有现代思维的中国艺术家,因为他有一颗中国心,所以他始终用一双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他用中国人的审美目光,用特有的艺术手段画纽约的街景,画威尼斯的风光。他的作品曾9次在国外画坛上获得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1996年在湖南湘西画的《凤凰早春》在美国获得大奖。吕吉人由此成为国内唯一的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他曾在国内、国外举办了66次个人画展,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赏。美国原纽约市市长,现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的朱利安尼看过他的画展后,亲切握手留影,赞叹不已。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内收藏了由金山区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
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有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
施王庙曾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侧立有石马,中殿左右放置两条木船,后殿为主殿,楼下供奉施全和夫人塑像,楼上设精雕木床,是施王卧室。边上还有供道士起居的生活用房10余间。施王庙前还建有放生池,池上建有拱形石桥,称王桥(现已重建)。
整个施王庙占地3 000多平方米,是江南一带规模较大的道教官观。从清朝中叶开始,为纪念施全八月初二日生日,开始举行施王老爷神诞赛会。赛会时节远近数十里乡民都赶来枫泾看庙会,十分热闹。赛会有施老爷“开光”、出巡、摇梢船、放焰火、踩高跷、演大戏等节目,一要延续两到三天。到清朝末年,由于城隍庙赛会的衰落,施王庙赛会成为枫泾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
现在一些老人回忆起来,还津津有味,说当时施老爷出巡时队伍长达数千米,场面十分壮观。施王庙庙会一直到1966年才停止下来。之后,施王庙大殿被改为枫泾小学教工食堂,前殿成了枫泾中学的三产小商店。
天命堂
枫泾古镇南丰桥南堍往西,友好街268号,有一座琉璃砖墙的三角尖顶房子,上面竖写着三个字:天命堂。民国初年,开始有一部分枫泾镇人信奉基督教,他们在南栅利用旧房子改建成耶稣堂进行教务活动。
抗战胜利后,教徒开始多起来,老地方狭窄不够,于是,1947年,由当地人吴静人、徐志光、费德荣、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为创办新教堂的本钿。用其中的80石白米买下了现在地方原陈子达的一幢旧房子,其余120石白米用作内外修缮费用。堂内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踊跃捐募得来。堂建成后,取名叫天命堂。
天命堂占地 平方米,有房屋多间。建成后,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县的邻近乡镇信众纷纷来天命堂做礼拜,人数不少。当时天命堂下设3个组,分别称伦敦会、信心会、司徒信心会。伦敦会组受杭州、嘉兴总堂领导;信心会组受上海、苏州总堂领导;司徒信心会组受苏州、西塘总堂领导。至1951年,这三个组分别有信徒91户176人、80户128人、73户126人。一个教堂内信徒教务受不同总堂管,这种组织体系比较特殊。1966年后,天命堂被迫停止教务活动。1979年起恢复教务活动,但房子仍被外单位占着。1985年5月,镇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天命堂财产,并由教会进行整修,于10月6日正式复堂,举行了隆重的复堂仪式。
三百园
三百园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原主人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他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他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后来陆游为这篇祭文作跋道:“东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读之使人感叹流涕。”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因旅游开放我们赋予他新的含义,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陈舜俞(原枫围乡北庙港人)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京赶考,考中乙科进士,任明州的观察推官,浙江的天台从事等职位,在浙江当官只有一年父亲就病故了,他只好带着父亲的棺材回到了枫泾,当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只有一间庭院,回到家后,葬了父亲就闭门发奋读书。宋嘉佑四年(1059年)考取制科第一,任职光禄丞,后又提升为秘书省著作任郎等官职;在任职中,他廉洁秉公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经常把家里的钱接济于穷苦老百姓。在过去朝廷中为官,俸禄足可以建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可由于平时的廉洁,竟拿不出银两造房,一直到宋熙宁三年(1070年)提升为屯田员外郎,他才建了第二幢房子,即现在的百篮馆。当时,宰相就是王安石,他主持变革推行“青苗法”,可陈舜俞受封建老思想的影响,竟上书反对,认为此举“有逆朝廷,非王道之举”。故受到朝廷大部分人反对,并被贬为谪监南康军盐酒税官,他心中大为不快,无心做官。任职期间,经常与太傅刘凝文游玩江西庐山,骑着白牛,故称“白牛居士”,宋熙宁五年,终究弃官隐居枫泾老家,终日邀友吟诗,牵着白牛往来于白牛荡上,还为枫泾的海慧寺撰写了《海慧院藏经记》,松江《超果天台教院记》及青浦《布金院经藏记》等。由于他的清风亮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枫泾的别称叫“白牛村”、“白牛镇”,还在镇西为他修了一座桥叫清风桥及清风阁茶楼。
宋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皇上即招他入宫为官,并得知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连第三座庭院都无钱建造,就下旨地方官为他修建,还得知他爱好吟诗,就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吟诗作画的后花园。可好景不长,他做官只做了一年,王安石再次做宰相,他又再次罢官,回来后立书发誓,绝意仕进,永不做官。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写了大量的诗作,如《都官集》、《应制策论》、《庐山记略》,在后花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留下来的墨宝。
后花园内,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是一处吟诗作画的江南园林,园虽不大,只有1亩之内,但它却把一年四季的景色全浓缩在此,东、南、西、北四角分别栽种了四季不同的鲜花野果。东南角是春,栽种了桃花、柳树、铁杆海棠、紫藤枸骨刺等植物,每到春雷打响之后,桃红柳绿,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西南角是夏,栽种了上海市市花白玉兰、杨梅,盛夏时节,如白玉般的白玉兰香气袭人的绽放着,满树红红紫紫的杨梅,使人一看就垂涎欲滴;西北角是秋,红红的枫叶、果实累累的芭蕉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已到了;东北角是冬,有代表长寿的松柏,和不怕严寒的冬青腊梅,置身于此,真的有点象陶渊明所说,仿佛进入世外桃源,流连忘返了。
园内最高处有一小亭,名留春亭,亭名是根据宋代高僧法号德葵大师所写的一首诗而提名的,“闻谈茅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常陪花面红,倚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系东风。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陈舜俞由于对朝廷的不满,弃官还乡,立书发誓,永不做官,每日邀友在此园中喝酒对诗,当时的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都到此来过。正如诗中所写:在亭子里,面对美景,喝酒对诗,说说笑笑,意境很浓,心情特别舒畅。尽管亭旁没有美妙的歌声陪伴,老去的黄莺也不在鸣叫,只有鲜红的花儿陪着醉红的面孔,但却能用头上的玉簪穿住落日,用金线般的杨柳揽住东风,大家都说春天已去了,但在这里却怀疑到桃花源的路刚刚才通。诗中道出了陈舜俞隐居后的心境和对园子的迷恋,此景、此情,取名留春亭,真的是相得益彰的。
走下假山,又有一亭,名醉眠亭,小亭一面临墙,一面临水,坐在亭中,满园景色尽收眼底。池中荷花香远益清。有一小岛,犹如蓬莱仙岛,岛上有一太湖石,上写“醒魂”。意思是醒悟的意思,把事情看的很透彻。陈舜俞弃官后,每次喝醉就在这间小亭里小睡一会儿,感觉如在仙境,官场上的一些烦恼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把心中的不快全抛之脑后,留下来只有醒悟后的痛快,故他写道“酒胆长轻六印腰,醉中一枕敌千朝。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酐法本应尘外有,醒魂徒向水边招。已闻佳士过从约,不似江东返去挠。”意思是说:系在腰中的酒壶一直是喝空的,醉后小睡一会儿醒来就觉得好几个朝代都过去了,成功与失败好比是杨柳发芽与落叶一样。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就好比白天的日出、日落退去的潮水,青苗法不应该在尘世间推行开来,喝醉了忽然醒悟想想一切都是一场空,现在知道在朝廷中有很多大臣们也赞同“青苗法”,我的失败就让他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吧。
走出醉眠亭,穿过长廊便来到了当时陈舜俞的书房“一枕堂”了,“醉中一枕敌千朝”,当年的陈舜俞在这间书房里写下了很多有名的杰作。堂前一副对联写到:“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这是陈舜俞的好友,著名诗人司马光凭吊陈舜俞时所写的,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万里,能找到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的人呢?百里挑一的人就是他了,他是经过三翻四复的考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名贤良。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司马光与陈舜俞交往甚密,了解颇深,一片敬佩赞扬之心。
出一枕堂旁边又有一太湖石,上写“聚散”二字,“聚散看同旦暮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此拍照做个纪念,它告诫世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是很平常的事情,应该想得开些,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为人形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仙草将许仙救活。
流传: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
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古长廊
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6]
东区火政会
在廊棚一条街的东首,城隍庙桥南堍,生产街124号,是民国期间枫泾东区火政会所在地。这是上海地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一处近代消防机构旧址。
火政会原址建筑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受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门面墙被改建成了西洋式。
推开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放着的几大件旧时救火设备。有20世纪初出现的称作“洋龙”的手压式揿龙,有1937年抗战前的机械“泵浦”,还有1950年后一度使用的轮式救火车等。
枫泾镇消防机构,建于民国初年。当时称“龙王堂”(亦叫救火会),取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并在南镇圣堂桥下塘和北镇桃源漾分设救火处。由镇上商人、富绅捐资购买了水枪、木揿龙、担桶等基本设备。消防人员全为义务,由各商店、作坊选派员工参加。一旦发生失火,邻里鸣锣报警,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1923年,枫泾南、北镇成立统一的救火会联合会。总会设在桃源漾,又在北丰桥、北栅、东栅、圣堂桥、永昌桥、陈厅等8个适中位置设立分会。有义务救火人员200多人。同时,消防器材有所改进,进水龙头用帆布橡胶水管直接从河浜里吸水。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景区的东区火政会就是当时其中一个。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旧设备。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消防设备全面更新,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归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救火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火政会虽为民间所办,但当时管理也相当有序。上有总会会长,下有各区负责人,对消防人员定期训练。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队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商绅民众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当时枫泾镇上火灾较多,救火人员常有牺牲或受伤。1926年,为纪念历次救火中牺牲的勇士,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惟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金山区文物。[6]
丁聪漫画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讽刺漫画作品。
丁聪出生于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了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年3月,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陈列馆坐落在古镇北大街421号。由北大街到陈列馆,要走过一段幽静的石板小弄。进入大门,古银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处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随后,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了无情鞭挞,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茅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你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插图。茅盾在1980年6月与丁聪重新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了一首《五绝》:
“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
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评价。此诗手迹也展示在陈列馆内。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曾任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处处以‘小丁”自称。据他介绍,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别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证明,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始终没有忘却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社会,世态炎凉,因而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真诚浓厚的百姓情怀。这才是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断,作品几十年来始终受到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6]
枫泾牌坊
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故去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枫泾长廊小吃一条街
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自元代开始枫泾镇就是商业重镇,来往商贾云集界河两岸,客商临水成街。当时,全镇临河而建的商业长廊达到800多米。如今,修复的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北至竹行桥,全长300米,连接生产街长廊。以前这里曾经是吴越两界最繁荣的商业街。
出了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沿着300多米长的枫溪长廊漫步,一路映入眼帘的是以古旧民居和古桥、古街为特色的南镇景区。各类小吃名点汇集枫溪长廊小吃一条街。沿着枫溪长廊一路北走,就进入了人文历史丰富的北镇旅游区。[6]
古戏台
枫泾因为南镇北镇分治,明代开始,镇上竟建有两座城隍庙,位于南镇的叫南城隍庙,位于北镇的啊乐城隍庙,因为地处东栅(今和平街浪管所)。这种一镇有两城隍庙的现象,恐怕在国内都不多见。
东城隍庙现已毁坏殆尽,而横跨市河的城隍庙桥和河边的古戏台已经恢复重建。
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唐朝中期,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种文艺形式。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记载;宋朝演变为勾阑、邀棚,最初戏台多建于寺观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用于演戏酬神,后来民间也开始大量兴建戏台。巨富人家在宅院内或祠堂内建戏台,普通农村,则在晒场或近村开阔地搭戏台。后者因为简单而不固定,故清代时称之为“草台”。在农村串村走户演出的艺人班子也因此称作“草台班子”。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
古代穷人看戏,都在庙会时节。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据记载,南城隍庙赛会,始于清乾隆癸巳(1773年),开始三、四年一次,后来演变为一年一次,会期为农历四月初四,时间前后三天。《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其盛况。当时,庙前戏台就上演徽班(京剧前身)等大戏,往往也要连演三天。北镇东城隍庙赛会,开始时间稍迟于南镇,会期却比南镇早,在每年清明节,时间两天,而清代中叶开始的施王庙赛会,会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一般前后三天,热闹的年份要从农历七月三十开始,一直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一定十分热闹。
枫泾旧志中有一则看戏民从行刺“秦桧”演员的故事记载,说来有趣。事发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当时戏台上正演出秦桧害岳飞的戏,戏演到尾声,忽然从观看人群中跃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将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这位行刺者被送进官府审讯,他傲首作答:“民与梨园从无半面,实恨秦桧耳。礼不计真假也!”判官怜其义愤,竟对他以误杀罪从轻发落。
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古戏台上将常年为游客演出各档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
吕吉人画馆
如果大家经常看上海的新闻,肯定记得在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的市府接待大厅里的一张大型的背景国画《飞瀑图》,每次市政府领导会见贵宾时电视里都将拍到这个画面,这幅巨画就是《吕吉人画馆》的主人吕吉人所画。在2005年他应邀为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会议中心制作巨画,韩正市长亲自选中了他这幅作品。
吕吉人,旅美华裔画家,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同班同学。他是一位新工笔真彩画的国画家,他幼时就酷爱画画,青少年时拜国画大师贺子健为师,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功底,后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全面的美术教育。1981年赴美国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接受西方现代绘画陶冶。经过深造,他开始探索自己画画的风格。虽定居美国,但他最终选择了继续在中国画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立志用毛笔、宣纸作画,在传统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造型和色彩,闯出一条新路来。应该说他兼有中西绘画的造型基础,对传统国画的西洋绘画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用取长补短的方法把西洋画的一些观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国画中,在色彩、用光、质感、构图上打破传统国画的束缚,来增加中国画的“高度”。他还充分利用美国艺术环境的宽松,着力把自己创造的传统工笔重彩打入西方画坛,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陈香梅女士(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题字的“吕吉人画馆”,里面3间展厅展出了吕吉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二十几幅作品,每幅作品处处洋溢着质朴,动人的情感。他用细腻的、充满感情的笔触刻画一草一木,刻画每个细节,他大胆地用油画的色彩和光来加强语画面的表现力。吕吉人作画的原则是不动情决不动笔,他是用感情画异国他乡的景色的。他又带着真挚的情感来到枫泾,画致和桥、画桥湾里,把我们江南小桥流水的浓情融入画中,听作者介绍他将在枫泾完成12幅作品,内容全是枫泾小镇的素材。
其中高220米,长1056米,画面达210多平方尺。描写新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夜景的《浦江灿烂图》这幅作品就是作者在惊叹上海发展如此迅速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在画这幅作品的二十多年前他去美国,当时他就在黄浦江旁边的一幢大楼里上班,隔着窗户能看见对岸的景象,那时的浦江两岸反差强烈,一边是万国建筑和人潮涌动的街巷,一边则是成片的工厂,低矮的农舍和宽阔的农田,但浦江两岸天翻地覆的巨变着实令人震撼,1999年他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创作了这幅作品。
自新世纪开始十月起,历时三年零二个月创作的巨幅《中华锦绣全图》集中描绘了中华大地的风景名胜,包括联合国颁布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共五十六处,画高2米,长34米,包罗万象,实为罕见。大家可以一一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吕吉人虽然定居美国,但他是一位受过传统教育和有现代思维的中国艺术家,因为他有一颗中国心,所以他始终用一双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他用中国人的审美目光,用特有的艺术手段画纽约的街景,画威尼斯的风光。他的作品曾9次在国外画坛上获得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1996年在湖南湘西画的《凤凰早春》在美国获得大奖。吕吉人由此成为国内唯一的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他曾在国内、国外举办了66次个人画展,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赏。美国原纽约市市长,现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的朱利安尼看过他的画展后,亲切握手留影,赞叹不已。[6]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内收藏了由金山区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不仅集中展出了各地以及各大军区、军分区、警备区发行的像章,还陈列了香港、澳门、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发行的像章。其中1枚是1969年日本东方轮船公司发行的毛泽东像章,目前国内仅发现两枚。[8]
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有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
施王庙曾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侧立有石马,中殿左右放置两条木船,后殿为主殿,楼下供奉施全和夫人塑像,楼上设精雕木床,是施王卧室。边上还有供道士起居的生活用房10余间。施王庙前还建有放生池,池上建有拱形石桥,称王桥(现已重建)。
整个施王庙占地3 000多平方米,是江南一带规模较大的道教官观。从清朝中叶开始,为纪念施全八月初二日生日,开始举行施王老爷神诞赛会。赛会时节远近数十里乡民都赶来枫泾看庙会,十分热闹。赛会有施老爷“开光”、出巡、摇梢船、放焰火、踩高跷、演大戏等节目,一要延续两到三天。到清朝末年,由于城隍庙赛会的衰落,施王庙赛会成为枫泾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
一些老人回忆起来,还津津有味,说当时施老爷出巡时队伍长达数千米,场面十分壮观。施王庙庙会一直到1966年才停止下来。之后,施王庙大殿被改为枫泾小学教工食堂,前殿成了枫泾中学的三产小商店。[6]
天命堂
枫泾古镇南丰桥南堍往西,友好街268号,有一座琉璃砖墙的三角尖顶房子,上面竖写着三个字:天命堂。民国初年,开始有一部分枫泾镇人信奉基督教,他们在南栅利用旧房子改建成耶稣堂进行教务活动。
抗战胜利后,教徒开始多起来,老地方狭窄不够,于是,1947年,由当地人吴静人、徐志光、费德荣、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为创办新教堂的本钿。用其中的80石白米买下了原陈子达的一幢旧房子,其余120石白米用作内外修缮费用。堂内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踊跃捐募得来。堂建成后,取名叫天命堂。
天命堂占地 平方米,有房屋多间。建成后,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县的邻近乡镇信众纷纷来天命堂做礼拜,人数不少。当时天命堂下设3个组,分别称伦敦会、信心会、司徒信心会。伦敦会组受杭州、嘉兴总堂领导;信心会组受上海、苏州总堂领导;司徒信心会组受苏州、西塘总堂领导。至1951年,这三个组分别有信徒91户176人、80户128人、73户126人。一个教堂内信徒教务受不同总堂管,这种组织体系比较特殊。1966年后,天命堂被迫停止教务活动。1979年起恢复教务活动,但房子仍被外单位占着。1985年5月,镇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天命堂财产,并由教会进行整修,于10月6日正式复堂,举行了隆重的复堂仪式。[6]
三百园
三百园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原主人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他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他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后来陆游为这篇祭文作跋道:“东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读之使人感叹流涕。”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因旅游开放我们赋予他新的含义,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陈舜俞(原枫围乡北庙港人)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京赶考,考中乙科进士,任明州的观察推官,浙江的天台从事等职位,在浙江当官只有一年父亲就病故了,他只好带着父亲的棺材回到了枫泾,当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只有一间庭院,回到家后,葬了父亲就闭门发奋读书。宋嘉祐四年(1059年)考取制科第一,任职光禄丞,后又提升为秘书省著作任郎等官职;在任职中,他廉洁秉公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经常把家里的钱接济于穷苦老百姓。在过去朝廷中为官,俸禄足可以建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可由于平时的廉洁,竟拿不出银两造房,一直到宋熙宁三年(1070年)提升为屯田员外郎,他才建了第二幢房子,即百篮馆。当时,宰相就是王安石,他主持变革推行“青苗法”,可陈舜俞受封建老思想的影响,竟上书反对,认为此举“有逆朝廷,非王道之举”。故受到朝廷大部分人反对,并被贬为谪监南康军盐酒税官,他心中大为不快,无心做官。任职期间,经常与太傅刘凝文游玩江西庐山,骑着白牛,故称“白牛居士”,宋熙宁五年,终究弃官隐居枫泾老家,终日邀友吟诗,牵着白牛往来于白牛荡上,还为枫泾的海慧寺撰写了《海慧院藏经记》,松江《超果天台教院记》及青浦《布金院经藏记》等。由于他的清风亮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枫泾的别称叫“白牛村”、“白牛镇”,还在镇西为他修了一座桥叫清风桥及清风阁茶楼。
宋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皇上即招他入宫为官,并得知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连第三座庭院都无钱建造,就下旨地方官为他修建,还得知他爱好吟诗,就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吟诗作画的后花园。可好景不长,他做官只做了一年,王安石再次做宰相,他又再次罢官,回来后立书发誓,绝意仕进,永不做官。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写了大量的诗作,如《都官集》、《应制策论》、《庐山记略》,在后花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留下来的墨宝。
后花园内,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是一处吟诗作画的江南园林,园虽不大,只有1亩之内,但它却把一年四季的景色全浓缩在此,东、南、西、北四角分别栽种了四季不同的鲜花野果。东南角是春,栽种了桃花、柳树、铁杆海棠、紫藤枸骨刺等植物,每到春雷打响之后,桃红柳绿,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西南角是夏,栽种了上海市市花白玉兰、杨梅,盛夏时节,如白玉般的白玉兰香气袭人的绽放着,满树红红紫紫的杨梅,使人一看就垂涎欲滴;西北角是秋,红红的枫叶、果实累累的芭蕉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已到了;东北角是冬,有代表长寿的松柏,和不怕严寒的冬青腊梅,置身于此,真的有点象陶渊明所说,仿佛进入世外桃源,流连忘返了。
园内最高处有一小亭,名留春亭,亭名是根据宋代高僧法号德葵大师所写的一首诗而提名的,“闻谈茅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常陪花面红,倚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系东风。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陈舜俞由于对朝廷的不满,弃官还乡,立书发誓,永不做官,每日邀友在此园中喝酒对诗,当时的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都到此来过。正如诗中所写:在亭子里,面对美景,喝酒对诗,说说笑笑,意境很浓,心情特别舒畅。尽管亭旁没有美妙的歌声陪伴,老去的黄莺也不在鸣叫,只有鲜红的花儿陪着醉红的面孔,但却能用头上的玉簪穿住落日,用金线般的杨柳揽住东风,大家都说春天已去了,但在这里却怀疑到桃花源的路刚刚才通。诗中道出了陈舜俞隐居后的心境和对园子的迷恋,此景、此情,取名留春亭,真的是相得益彰的。
走下假山,又有一亭,名醉眠亭,小亭一面临墙,一面临水,坐在亭中,满园景色尽收眼底。池中荷花香远益清。有一小岛,犹如蓬莱仙岛,岛上有一太湖石,上写“醒魂”。意思是醒悟的意思,把事情看的很透彻。陈舜俞弃官后,每次喝醉就在这间小亭里小睡一会儿,感觉如在仙境,官场上的一些烦恼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把心中的不快全抛之脑后,留下来只有醒悟后的痛快,故他写道“酒胆长轻六印腰,醉中一枕敌千朝。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酐法本应尘外有,醒魂徒向水边招。已闻佳士过从约,不似江东返去挠。”意思是说:系在腰中的酒壶一直是喝空的,醉后小睡一会儿醒来就觉得好几个朝代都过去了,成功与失败好比是杨柳发芽与落叶一样。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就好比白天的日出、日落退去的潮水,青苗法不应该在尘世间推行开来,喝醉了忽然醒悟想想一切都是一场空,知道在朝廷中有很多大臣们也赞同“青苗法”,我的失败就让他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吧。
走出醉眠亭,穿过长廊便来到了当时陈舜俞的书房“一枕堂”了,“醉中一枕敌千朝”,当年的陈舜俞在这间书房里写下了很多有名的杰作。堂前一副对联写到:“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这是陈舜俞的好友,著名诗人司马光凭吊陈舜俞时所写的,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万里,能找到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的人呢?百里挑一的人就是他了,他是经过三翻四复的考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名贤良。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司马光与陈舜俞交往甚密,了解颇深,一片敬佩赞扬之心。
出一枕堂旁边又有一太湖石,上写“聚散”二字,“聚散看同旦暮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此拍照做个纪念,它告诫世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是很平常的事情,应该想得开些,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6]
农民画村景区
画村坐落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靠临朱(家角)枫(泾)公路。 画村距枫泾镇区约四公里,沪杭高速公路(A8)新浜出口和枫泾出口皆可在十分钟之内到达该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