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一诗中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静女一诗中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第1张

《静女》描述了一个等待幽会的女孩,焦急的样子,以此引出下面表达情感。

这首诗歌应该是先秦民歌,在下层人们中流传,因此并不被后来的读书人所认同,但是,却能让我们稍稍了解当时民间的普通生活。

从整首诗歌来讲,前面两句更像是精华,对人活灵活现地描写,动作、神态都如人亲眼所见,完美体现了哪怕娴静的女孩,也期待爱情到来。

带来争议最大的,可能也是这开头两句,也许不太符合文人墨客心目中应有形象。

 《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心灵情真的少女。

约会时,这位姑娘看见小伙子急急忙忙走来,想和他逗趣,故意“爱而不见”,躲藏了起来。一个“爱”字显示了这姑娘天真活泼、聪慧多情的思想性格。再加上前文的“静女其姝”,我们知道静女的大体风姿了。一个“静”字和一个“姝”字,就已经刻画出了女子的恬静性格和秀美容貌。

在两人的交往中,静女赠给小伙子彤管作为信物。这支小小的管笛,看似平常,却代表着静女的一片诚心和纯朴,更代表着她对他的诚挚爱情。

经过短暂的逗趣之后,聪慧多情的静女不忍心再让自己心爱的人为不能相见而焦灼了。她赶忙出来和他会面,还带给他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礼物——一束从牧野采来的荑草,使男子惊喜不已。这说明,静女心灵纯正的,对爱情也是一往情深的。

这诗以男子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大意是:那位性情和容貌都可爱的姑娘应约在城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她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不曾立刻发现她,急得“搔首踟蹰”。等到他发觉那姑娘不但依约来到,而且还情意深长地带给他两件礼物时,便大喜过望。那礼物不过是一支涂红的管和几根茅草,但在他看来却是出奇的美丽。他自己也知道,正因为送礼的人是可爱的,这些东西才这么令人喜爱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通俗的说,《静女》的主人公是两情相悦,而《蒹葭》是暗恋、单恋,可望而未必得。

《静女》写青年男女的幽会,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

《蒹葭》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以上仅个人理解。不过可以对比一下这两段的翻译,《静女》中前几句都在描述主人公和心上人或多或少的情感互动。而《蒹葭》全文都是描述主人公心上人绝世而独立,可望不可即。自己理解一下,就可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9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