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能力是一种建立在情商以上的、 可后天习得的能力。
自我意识、 激励、 自我调节、 同理心和处理人际关系,这五个因素是学习实用技能的基础,而情感能力决定我们学习到实用技能的潜力有多大。
我们的情感能力会显示出我们把自身潜能发挥出来的程度。 比如,“擅长服务客户” 的基础就是同理心。 同样,“诚实可靠” 的基础就是自我调节,“控制冲动” 和“管理情绪” 也是基于自我调节,而“擅长服务客户” 和“诚实可靠” 这两种能力都能让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情感能力可分成几类,每一类都建立在一种常见的潜在情商之上。 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会工作场所制胜所需的必备能力,那么潜在的情商也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一个人欠缺社交能力,他在说服或激励他人方面就会很吃力,在领导小组工作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办事不知灵活变通。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也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而缺乏自信。
人无完人,难免各有优势和局限,但是,我们会看到,促成卓越工作和事件表现的要素并不多,只需我们在某些能力方面足够强大。
在跟周围的人群打交道时,即是我们展现情感能力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一种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彼此的理解。
也就是说你用你的目光,你的情感智慧能力去发现对方的情感需求,找到他的情感需求并给予释放和给予的话,那么实际上你跟对方就形成了一个对接,形成了一个同理心。这也是情感能力的一种体现。
当我们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要能够正确理解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及造成这种情绪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会增强对自己的认知性,同时能够增强自己改变能力。
我们知道,创造力是指能够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而它又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并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反映出创造力高低水平的差异。因此,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来对人类的创造力进行分类,即可以从人类创造性活动所得的结果——产物、产品上来划分创造力,也可以从创造性活动这个层面来划分创造力,还可以根据创造力水平的高低来划分创造力。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泰勒依据创造力水平的层次,把它区分为以下5种类型:
(1)表露式创造力
这是最初级层次的创造力,通常是指个体在儿童时期所显露出来的创造力。物理学家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独立制造小水车、精巧的风车;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就能解级数求和的问题;唐代诗人骆宾王在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诗;宋代方仲永在孩童时期就能作诗,深得王安石的称赞等等。这种表露式的创造力如果得到培养与发展,就会发展为高级水平的创造力;如果得不到培养与发展,就会夭折。
(2)生产的创造力
这是指发展各种技术、创造出新物质产品的生产力,它以技术性、实用性为特征。
(3)发明的创造力
这是指发明新机械、新工具、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的创造力。
(4)革新的创造力
这是指革新某种机械、工具、技术、工艺、方法、产品的创造力。
(5)深奥的创造力
这是最高级水平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成果是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原则,创立崭新的理论体系,而这些新的规律、新的原理原则、新的理论体系能形成新的学派或开辟新的领域,在人类认识史和科学史上能起到划时代的伟大作用。
也有人根据创造力所应用的具体领域,将创造力划分为以下几类:
(1)哲学型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是同哲学知识、横断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哲学型创造力是一种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极强的能力。因此它要求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具有能够在最一般、最普遍的哲学范畴内进行哲学思辨的能力。
(2)数学型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是同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其成果是各门数学分支学科与科学论文。这种数学型创造力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极强,能够在很高的层次上充分自由地运用各种脱离具体事物的符号,这种能力的最大表现就是对符号的一种操纵能力。这种数学型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数学领域,还体现到了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中去,创建了许多边缘型学科。
(3)科学型创造力
这是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创造力,这种科学型的创造力不仅要求有很高的科学素养,更要求有在各自领域中所要求的领悟力与洞察能力。根据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型创造力又可分为:
①自然科学型创造力。表现为在自然科学中的一种超群创造力。它体现为对自然科学的特殊兴趣及由此而产生的惊人洞察力。
②社会科学型创造力。这是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既要求有很高的洞察能力,又要有很高的思辨能力。
③意识科学型创造力。这是以思维科学领域为基础的创造力,表现为意识心理的极大热情和预见能力。
(4)艺术创造力
这是以一定的艺术知识、艺术技巧为基础的,其创造成果是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创造力。艺术创造力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力、情感思维力、灵感和美感。艺术创造力又可分为:
①文学艺术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借助于形象思维、想像和灵感,以语言形式表达。
②表演艺术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必须借助于说、唱、动作和体形的表演。
③造型艺术创造力。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总之,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人们可以用创造力的水平、创造性成果和创造活动的类型来区分创造力。从创造力的分类也可以看出创造力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同时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可能会偏向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而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每个层次上都表现出同等的创造性来。
当然,对创造力的划分,也并不认为各创造力之间就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各创造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许多创造力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有些人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超常创造力就不足为奇了。如我国东汉的张衡,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文学家,还对绘画很有研究。意大利人达·芬奇也是一样,他不但在艺术方面有惊世之作,在科学、机械、水利等方面也很有造诣。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音乐是抒发人类情感最直接、最形象的艺术形式,好的音乐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情感教育已成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步骤。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转换师生角色,激活学生情感
1“导游”角色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学中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理解学生知识上需要什么,情感上渴望什么,思想上有哪些闪光点或有哪些模糊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手、口、脑并用,知、情、意并行,从而使学生充分、自由地思考和想象,使情感得以流露。例如,在歌唱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表情与动作在演唱中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应该适当加些动作?”让学生开动脑筋,讲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动作可以形象地表现歌曲的内容,便于情感更好表达,应越多越好;有的说动作不宜太多等等。这些想法尽管不全面也不是很准确,但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了动脑筋的乐趣,还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开阔了思维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创新思维有了发展的空间,学生的真实想法得到展示,学生情感得以释放。
2“画师”角色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环节好比画师作画,必须绘制出精美的“佳作”来。为此,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下工夫,在教学“衔接点”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工夫,在激活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上下工夫。
3“导演”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主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好比是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不断地显现灵光,要使学生对所有知识进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教法,恰当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从而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荡,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在和谐、热烈的情境中更好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中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原本可能很枯燥,而情感是附着在歌词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语句之中的,词曲是词曲作家寄托思想感情的载体。所以在歌唱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在学唱歌曲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再反复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
二、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而产生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教师针对探究的课题,恰到好处地创设好情景,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等,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真实情景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升华情感、激发智慧。要主动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理解一些学生提出的近乎离奇的问题,而不能以“钻牛角尖”的“罪名”而简单处置。恰恰相反,教师应因势利导,带着学生的疑问,循着学生的“天才”设想,不妨做一些试探。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不满足一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多想出新招,从而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把学生带进一个出神入化的思维空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陶冶了学生创新的情感,更能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
三、引导深层感悟,催生学生情感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要有亲和力,这样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学过程才能够和谐,而情感的浓厚就决定了亲和力的程度。教师通过变换语言、语调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悲泣与喜悦,学生自然就被感染、被吸引。随音乐作品的喜而悦,随音乐作品的悲而泣,无形中完成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用真情感染学生,一直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催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后,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深入感悟作品内涵,领会作者的爱憎情感。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先了解《梁祝》的创作背景,了解梁祝感人的故事。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爱情就是这样,它是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的体现。人们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用它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向世人讲述着古老而优美动人的传说。当学生置身于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欣赏,不同的乐段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四、坚持结合渗透,升华学生情感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长期的,也是多维的,如果仅仅凭借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只能是杯水车薪。为此,应将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贯穿整个中职教育的系统工程。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和谐的环境,给学生长期不懈、潜移默化的情境感染。
如,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性歌咏比赛。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绝对唱响》歌唱比赛;结合“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一些纪念性节日,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开展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影响面积大的综艺文艺活动,使学生在各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的良好氛围中升华情感。通过组建声乐、器乐、舞蹈等音乐社团,以音乐骨干带动,经常举行一些小范围的教学演出活动。这样既提升了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又丰富了其他部分学生的情感生活,一举两得。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现在的学生,由于环境优越,加之独生子女多,家长百依百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行等不良个性品行,通过情感化课堂教学,在教师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下,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行,从而使学习行为得到情感影响的强大动力。作为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探索适应当代学生情感发展的方法与手段,积极挖掘和整合教材的情感因素,结合渗透多方面情感源泉,最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1、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就是情感。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从更广泛的意义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列夫托尔斯泰则在其《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都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的真挚情感,可以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则要以情动人。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对现实敏感,要先能感动自己,才能创造出感动别人的作品。
2、在艺术欣赏中,情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里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在审美中,以及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欣赏者必须经过审美认识,经过复杂的思想活动,否则难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难以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一幅画的美并不在于其描绘的客体对象的美,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就越强烈。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史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个体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能力:
智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包括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表现。在智力测试中,个体的智商得分可以反映他们在认知方面的相对水平,因此不同个体在各种智力任务上的表现通常存在明显的差异。
2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指的是个体在社交交往、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不同个体的情感智力水平对于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3运动技能:
个体在运动技能上的差异显示在各种运动比赛中,如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等。有些人可能拥有优秀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运动方面的天赋,这使得他们在特定的运动项目上获得更好的成就。
4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个体在创造新思想、新观念、新材料等方面能力的表现。与智力相似,创造力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能力,不同个体之间在此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总之,个体能力差异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来源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常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来加以发掘和提高。能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人们在某种特定任务或技能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许多因素,例如基因、环境和个体学习经历等。
此外,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可能表现在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之间。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表现,但在数学方面表现平平;另一个人可能在音乐创作方面非常有才华,但在电脑编程方面并不擅长。
这些差异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中需要更大程度地关注和尊重个体的特点和潜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有哪些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保证
⒈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事实上,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沟通,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民主,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敢于质疑,主动探索,从而使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大多感情强烈,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独立思考,勤学好问,不依赖、不盲从,不怕困难。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
2.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除良好的师生关系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出众的人,他们往往有一定独立的态度和自己的兴趣,在于他们对待世界万物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个性的特征。所以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平时关心、信任和爱护学生外,教师还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包括学习目的性在内的精神追求,渊博的知识、姻熟的教学艺术,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奥秘和展示数学知识内部那种紧密而和谐美妙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与思维创新是密切相连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典故或趣题,比如:德国心理学家费西纳的心理测试、小高斯10岁时巧算“1+2+3+…+99+100”、“用16根同样的小棒能摆出多少种长方形”等等。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分析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二、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学生听,不能过分严肃,过多地批评。因为这样做使学生思想紧张、心理压抑、思路不畅,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会引起学生畏惧数学,厌倦学习。
⒈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学贵有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和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动辄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⒉ 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实施再创造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一定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动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尤其是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或与众不同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一课,首先,学生用猜、剪、拼、量和算等方法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以与前人的推理验证相同的方式在进行学习,已经是在进行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了,但此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提出了“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于是,学生又一次进入了紧张的思维活跃状态,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逐一地发现了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进而学生讨论总结出了 n边形的内角和:n个180中减去360,或(n一2)×180这一正确结论。在这里,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掌握了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而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他们的创新精神。
再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6+6+6+6+4=?学生的反应是情绪化的,快嘴的学生已经在嚷嚷“不能写出乘法算式”了。在这个变异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孩子们得出的答案是:6×4+4(一般思维)、7×4(4个7创新思维)、4×7(7个4创新思维)6×5-2(创新思维)。“7+4+5+2+3+6这个算式能改写乘法吗?”学生不再急于脱口而出,但片刻就写出了9+9+9和9×3。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必须积极地去开发。一次次的思维创新成果才会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教师特别要尊重他们的思考和劳动。对差生应采取亲近、鼓励和信任的态度,让他们与优生一块合作,一块探索,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学困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我也能行”、“我也能发现”、“创新并不神秘”,从而切实体验到创新的魅力 。
三、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
《国家课程标准》数学目标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通过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