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猷为何“了不悲”、“都不哭”

王子猷为何“了不悲”、“都不哭”,第1张

教学《人琴俱亡》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遇到这样的问题:王子猷在推断他的弟弟子敬死去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教师教学用书》上解释说:“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那么,王子猷在推知弟弟死去时,真的不悲吗?那他为什么悼亡时又“恸绝良久”?这不是矛盾吗?果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说,那是不是兄弟俩的关系不好呢?《晋书·王羲之传》对子猷、子敬二人(王子猷名徽之,王子敬名献之,分别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第七子)有所介绍:兄弟俩脾味相投,感情甚笃。二人平时都恃才傲达,率性放纵,行为怪诞,其“名士”作派为“一时之冠”。可见他们俩既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也是情感真挚的知音。文中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固然有疾病的原因,子敬的死让他极度悲痛也应该是重要的因素。既然这样,“了不悲”、“都不哭”理解为完全不悲痛,当属不妥。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来看一看王子猷这个人。《世说新语》里记载了有关他的许多故事,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王子猷绝对是个怪人。比如,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里暂住一段时间,也要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又有,他去拜访雍州刺史郗恢,郗恢在卧室里还未出来,他就四处乱看,发现客厅里有一种名贵的毛毯,立马叫随从将毛毯送回家去。郗恢出来找不到毛毯,王却笑着说:“刚才有个大力士背起毛毯跑掉了!”还有一个“梅花三弄”的故事,说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过,王与之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子猷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彼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上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著名的还有“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住在山阴(今属浙江),夜半醒来,百无聊赖,于是打开房门,命下人酌酒,环顾四周,一片皎然。因起彷徨,咏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戴安道。戴安道就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隐士戴逵,其时隐居在浙东剡县,王子猷当即连夜乘小舟去拜访他。小舟在风雪中走了一夜,终于赶到戴逵的家门口时,他却忽然改变了主意,转身又按原路打道回府。有人问他怎么不见戴,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通过以上的几个故事,王子猷标新立异的行为可见一斑。再来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探究。《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同《世说新语》其他篇章一样,也集中地体现了魏晋文人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按儒家礼教,居丧期间不得有欢娱表现,而子猷在探丧时直入灵堂准备弹琴悼念,显然也是一种不拘礼法、任性而为的表现。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张季鹰吊唁顾彦先,同时不顾礼数,径登灵床鼓琴,走时不与孝子握手。这些人物的独特表现恰恰体现了魏晋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不随于俗,重自我、重个性、重才学、重感情的个性的自由飞扬。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在久不闻子敬的消息时,推断他已死,心里定然非常悲痛。之所以表现出“了不悲”、“都不哭”的看似无情的举动,一方面是因为兄弟情深,以至于悲痛到“忘我”的程度,忘记了自己肉身的存在,当然也就不存在自我感情的困扰,包括喜怒哀惧,所谓“长歌可以当哭”。一方面也是时风使然,在认为人生苦短的基础上,将个人放逐在社会之外,从而轻减了苦痛,增多了自持。最后一方面,也是王子猷本人个性的原因,所作所为常常超出常理,“不了悲”、“都不哭”并不能依常理看为他不悲痛。等到他想以弹琴的独特方式悼念子敬时,“名士”的外表和玄学理念的影响都退到背后,被他们看淡的人情获得优势地位,内心积蓄已久的沉厚悲情再也无法抑制,如江河般喷薄而出——“恸绝良久”。这样理解,深化了兄弟情深的主题,也使得魏晋“人”的风格得到再次强调。(江苏东海县实验中学;222300)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人琴俱亡》无疑是一篇体现该书语言特点的代表作品。而正因为作品言简意丰,给我们准确理解文句含义、正确认识人物形象、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该篇作品的理解和分析,配套教参上的一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我校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现将我校部分师生对该作品的一些与《教参》观点相左的理解和思考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子猷为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教参》说,“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译句时,也将“语时了不悲”译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我们认为,亲人先走一步,活着的家人亲友,即使第二天即将命赴黄泉者,也定将为之而哀痛无比。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参》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么后来他为何又“恸绝良久”?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的。也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领略到作者在区区几十字之内,将文章作得如此对比鲜明、抑扬有致、波澜起伏的精妙笔法。

二、王子猷为何“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王子猷弹琴的目的,并非为试琴的好坏。兄弟俩相知相亲,王子猷深知琴为弟最爱,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爱琴为弟弹上最后一曲,为弟送行,以慰亡灵。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弟作最后的告别,《教参》无只字点及。

如何送别、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舆奔丧”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没有丝毫犹豫和考虑,没有其它的过渡与枝节,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三、为何“弦既不调”?

我们罗列出了“弦既不调”的几种可能:

1、琴已破,不能弹了。

2、琴弦未校好,弹不成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过度悲痛,弹到后来弹不去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琴是子敬心爱之物,陪伴他的不可能是一张破琴;即使琴弦未校好,弹之前调校一下就无问题。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

《教参》将“弦既不调”译为“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将琴弦“不调”的原因归诸琴,而非人,可以说是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对此句对全篇主题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其实此句应译为“弹到后来,子猷的琴声渐渐不协调了。”

四、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人已亡,琴犹在。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

基于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教参》将此句译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完全照字面直译,且无一句对此句的评析说明。这样的处理,一是没有点明子猷掷琴祭弟之意,二是没有表现子猷对弟的至真至诚之情。作为作品题目的一个关键句,就这么简单粗浅的处理了,我们都有不同想法。

五、课后“探究与练习”第一题该如何答?

原题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对第一问,《教参》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我们认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应这么滥。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与“恸绝良久”作鲜明对比的作用,其本身并不能表现兄弟情深,应该剔除。而“弦既不调”、“掷地”两语,前者表现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后者道明了子猷掷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应纳入。

对第二问,《教参》说,“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这个答案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不调”只是指琴,与子猷无关。人已亡,琴已破,所以琴声不协调。这样的理解,未能正确把握子猷弹琴送别胞弟的目的,未能理解“不调”两字之中所蕴蓄的子猷当时十分悲痛的心情。

第二,“人琴俱亡”,是指人已死了,琴已破了,故而十分凄凉。既然琴已破了,子猷再将它摔在地上也就无妨了。这种想当然的浅薄的理解,没有认识到子猷“弹琴送弟”、“掷琴祭弟”这两个悼念胞弟的独特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兄弟之间的至深情意,文句含义由此而曲解,人物形象因此而模糊,作品主题因此而受影响,作品的品位也因此而降低。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按《教参》的观点去解读这篇文章——子猷去奔丧,发现子敬的琴已坏了,于是把琴摔到地上,说“人和琴都死了”——的话,这篇作品就根本没有入选教材的资格

1 古文译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2 文言文阅读

1、CE

2、①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一个多月后,(王子猷)也去世了。

②幼猴的妈妈沿岸一直跟着,哀鸣哭号,走了一百多里都不肯离去。最后母猴跳到船上,刚落甲板就气绝身亡。

3、①不是真的“不悲”“不哭”,而是压抑悲痛,所以才有“恸绝”,睹物思情,悲痛就爆发出来了。

②弹琴、掷琴,这是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是他悲痛到极致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4、例如:

伯牙绝弦——抒发对知音不在的沉痛(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情谊非常深厚、知音难觅的情感)

戴逵破琴——寄托不事权贵、坚贞不移的高尚情操。

广陵散绝——嵇康借琴音表现了超然物外、从容赴死的气度。

3 文言文阅读(10分)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小题1:①总,竟 ②探望 ③完全 ④佩服(4分)

小题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分)

(2)山简很佩服王戎说的话,因而大为悲痛。 (2分)

小题3: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任由性情、旷达、洒脱的风度。(2分)

小题1: “都、省、服”,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其意思。“省、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了”要结合上下文认真考虑一下。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何以、已”,“何以”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译为“为什么”。“已”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译为“已经”。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胜”几个词语的意思,即“一点也不悲伤”“竟然不哭”“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由此可见,人物

比较率真、率性而为,完全不掩饰、不虚伪。

点评: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注意语句出现的语段及其上下文的内容,这些往往提示我们语句的意思和情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语句。

4 文言文人琴俱亡翻译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来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啦!)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5 英语翻译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①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②;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③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④注释①王子猷、子敬: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献之,字子敬,官至中书令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遽:匆忙不惶:没有时间惶,通“遑”,空闲③扶凭:搀扶按:当时贵族的一种气派是走路要由仆人搀扶着④神宇:神情气宇(气度)译文王子猷和子敬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子敬却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6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带点字

人琴俱亡 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3、翻译下列句子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二: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答案: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7略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 略《管宁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

1 关于兄弟情深的文言文,最好是初中水平的,在11月7日前,急用谢谢

《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 释 俱:全,都; 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例子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解释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笃:病重 都:总,竟 了:完全 素:向来 好:喜欢 琴:动词,弹琴 恸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昌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

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

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编辑本段相关文章 ……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又生人乐代替,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第,请以余年代之。”

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

2 人琴俱亡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3 《人琴俱亡》的译文

不知你想要什么样的。

你还是看看里的《人琴俱亡》五问吧。其实,已经说得很好了。

全文如下。 一、子猷为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教参》说,“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译句时,也将“语时了不悲”译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我们认为,亲人先走一步,活着的家人亲友,即使第二天即将命赴黄泉者,也定将为之而哀痛无比。

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参》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么后来他为何又“恸绝良久”?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

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的。也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领略到作者在区区几十字之内,将文章作得如此对比鲜明、抑扬有致、波澜起伏的精妙笔法。

二、王子猷为何“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王子猷弹琴的目的,并非为试琴的好坏。兄弟俩相知相亲,王子猷深知琴为弟最爱,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爱琴为弟弹上最后一曲,为弟送行,以慰亡灵。

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弟作最后的告别,《教参》无只字点及。 如何送别、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舆奔丧”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没有丝毫犹豫和考虑,没有其它的过渡与枝节,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三、为何“弦既不调”? 我们罗列出了“弦既不调”的几种可能: 1、琴已破,不能弹了。 2、琴弦未校好,弹不成了,说明子敬已经死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过度悲痛,弹到后来弹不去了。 4、加重了当时凄凉的气氛。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琴是子敬心爱之物,陪伴他的不可能是一张破琴;即使琴弦未校好,弹之前调校一下就无问题。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

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 《教参》将“弦既不调”译为“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将琴弦“不调”的原因归诸琴,而非人,可以说是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对此句对全篇主题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其实此句应译为“弹到后来,子猷的琴声渐渐不协调了。” 四、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

人已亡,琴犹在。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

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

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 基于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

《教参》将此句译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完全照字面直译,且无一句对此句的评析说明。

这样的处理,一是没有点明子猷掷琴祭弟之意,二是没有表现子猷对弟的至真至诚之情。作为作品题目的一个关键句,就这么简单粗浅的处理了,我们都有不同想法。

五、课后“探究与练习”第一题该如何答? 原题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对第一问,《教参》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我们认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应这么滥。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与“恸绝良久”作鲜明对比的作用,其本身并不能表现兄弟情深,应该剔除。

而“弦既不调”、“掷地”两语,前者表现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后者道明了子猷掷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应纳入。 对第二问,《教参》说,“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这个答案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不调”只是指琴,与子猷无关。人已亡,琴已破,所以琴声不协调。

这样的理解,未能正确把握子猷弹琴送别胞弟的目的,未能理解“不调”两字之中所蕴蓄的子猷当时十分悲痛的心情。 第二,“人琴俱亡”,是指。

4 有关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5 语文书上的故事作文

我最喜欢的是《爱之链》,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内容吗?如果想就一起听吧,内容很精彩哦!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自己的破汽车颠簸着往前走。

那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

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一条小路,几乎没有人影。他走着走着,看见前面的路边好像有什么,乔依定眼一看,是一辆车。

走近时,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紧张地闭上了眼睛。乔依下车把那位老妇人的车修好了,才启动自己的破汽车,老妇人沿着山路开了几公里,到了一个小餐馆,她打算先吃点东西,然后回家。

餐馆里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人,她对人热情,关心,对工作认真细致。

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悄悄地留下一点钱就走了,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王子猷雪夜访戴》在写法上的特点包括:

1 情节曲折:文中通过描写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情节,表现出他的任诞风度,同时也在情节发展中突显出他的性情。

2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文中抓住了王子猷的个性和心理,通过描写他的言谈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3 简练传神:文中描写王子猷的言行时,用词简练、传神,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形象和情感。

4 语言幽默:文中运用了幽默的语言,通过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情节,让读者在感受到他的任诞风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章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王子猷雪夜访戴》在写法上注重情节曲折、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简练传神、语言幽默等特点,使得文章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3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