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氓第一二章的感情基调

必修一文言文氓第一二章的感情基调,第1张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 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第一章,抓住“送”、“将”、可见女子的温婉、痴情和大胆追求爱情的个性

第二章,抓住“乘”、“望”、“泣”、“涕”、“笑”,痴情、热烈而纯真。(用“赋”的手法铺叙女子的恋爱生活,甜蜜幸福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1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提醒:若如此便没有白头偕老的夫妻,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

2、男子的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当时女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旦遭到抛弃,经济上的附属地位和对男性的依赖,就会导致女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更没有保卫自身权益的能力。

总结: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给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氓》是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一首《诗经》中的名篇。短短六节,240字的叙事诗,却写尽了一段男女爱情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应该是诗中的男子——氓的情感变化造成的。

不说这首诗的赋比兴重章叠句,也不说它的多角度的叙述描写,单是男女情感的纠葛演变,就给我深刻的印象。女主人公始终如一的爱情,让现代社会羡慕嫉妒恨。在这里我不想多嘴再去不知趣的赞美了,我只想谈谈氓的情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

诗中女子,没有写她多么漂亮可爱,但是从氓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可以想见。从诗中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充满浪漫想法的小资女孩。面对这样的梦寐以求的女孩,氓的情感为什么变了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需要未成年和成年人引以为鉴。

当时的社会,应该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农业经济向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时期。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会成为人类思想演变的诱因。氓的情感演变,和这个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西周的由盛到东周的转衰,却产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的萍风,首先应该是来源于这个氓的对于爱情的情感变化。

“抱布贸丝”,说明他们那时种桑养蚕纺线织布的农副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而且诗中也没有一句写到狩猎种植。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第一个冲突农业社会道德底线的就是诗中的女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无良媒应该是一个女子的托词,或者就是没有媒人,她却私定终身——秋以为期。可见她的勇敢是来自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她的果决的离去,也是明证。这也证明氓们对善良勤劳女子的欺凌不堪。氓这个穷小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轻易得到女子的许诺,是他不珍惜眼前人的一个开端。所以,自爱自重,是每个人的立足之本。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一个富家女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氓家,应该给他的生活带来幸福。然而,女子的依赖(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善良勤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不仅没有感动氓,反而膨胀了他的傲慢,甚至于出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的不知感恩,不知报恩,反而恩将仇报,这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没有礼仪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单靠自律就想有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活,那是痴心妄想!氓们是一有钱就任性的败类,因此,狗不要一次喂饱,是人生的智慧。

简而言之,氓的情感演变,既有社会变革的背景,也有女子的善良与忍让,也有家庭教育的过失(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最主要的是氓的三观不正。

《氓》中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里表明了这样的几种关系:一是氓以“抱布贸丝”的方式“来即我谋”,所表现出来的是“蚩蚩”的一面。尽管从后文来看,氓之后来表现再无“蚩蚩”,但是此时之“蚩蚩”却也未必完全是假。因为恋爱时的求爱,往往出自感情,情感驱动之下的“蚩蚩”,往往是内心情感的体现;而婚后之所以“老使我怨”,更多的是因为社会规则压过了个人情感,即使夫妻之间也无法逃脱这一规则。

于是,历史价值的意味就出来了:恋爱时出于情感需要,婚姻则受制于社会规则。此时女方如果轻规则而重情感(多数如此),那很容易产生被弃的感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弃妇就是《氓》中主人公的必然感受,是必然的宿命。

其实从诗歌描述来看,要改变这一现状,只凭主人公独自的努力是很难的。或者说即使能够改变所改变的也只是个人的命运,并不能改变一批人的命运。

当面称对方为“子”,感情距离已拉近,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关系已定,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复关”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强烈思念,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有礼貌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

氓”,尊重、客气,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感情还比较疏远

参考资料: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11-27

13:1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4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