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木》详解

《诗经·伐木》详解,第1张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于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一、注释:

丁丁:砍树声。

嘤嘤:鸟鸣声。

求:就,即,也可释为招,寻。

友生:朋友。

相:视。

矧:况且。

伊:其。

神之听之:神明听到此事。

许许:斧破风声。

酾:过滤。

藇:藇草。

羜:羊羔。

速:邀请,招致。

宁适:宁,宁可。适:正好。

微我弗顾:并非我不去请。

於:乃。

粲:光明、鲜艳。

埽:通扫。

馈:食物。

牡:雄畜,本诗为公羊。

诸舅:母氏亲友。

咎:过错。

阪:山丘。

衍:滤器。

笾豆:食器。

践:陈。

远:疏远。

民:人。

乾餱:干粮。

愆:过错,过失。

湑我:滤好来给我饮。

酤我:买来给我饮。

坎坎:击鼓声。

蹲蹲:舞姿。

迨:待。

二、伐木为本篇题目,亦为每章起兴。但诗经中的起兴并非简单起兴,往往是有实义,如关雎之比男女昏配,荇菜芼以成礼,葛覃刈濩以为絺绤,采卷耳以荐于路巳之用,而本章伐木也有实义,即在于酾酒。

三、本篇的“衍”,金文该字上部左右为二支架,中间右部为人,左部为酒滤下的样子。字的下部为皿,用来接滤下的酒。《说文》则将该字书为左右两竖,中间下鬲上侃。上面的侃,左边为滤酒的人,右边上口为滤口,下面的三竖为酒经过滤口后流下的样子。鬲即在下面承接流下的酒。而两边的竖线,要么是象形整个滤器放在地穴中,要么象形整个滤器固定在架子里。而参照金文,应当是后者。因而伐木,即有可能是用来制作这个固定的架子。而后人释读此字的时候,将该字简写为侃,又误释为衍。令该字失去了滤器的含义,而将衍释为满溢,并比较酾酒有藇与酾酒有衍后,将藇释为澄澈。而如果还归滤器的本义,则可见藇也应当用本义为藇草,即将藇草横竖密搭成网,放在滤口,将待滤的糟酒从滤口处慢慢倒下来,从而滤去醪糟而得到酒。

四、诗中“民之失德,干糇以愆”,字面上意思与下文没有联系。而参看整诗的结构,每章都是三句一断,即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与上面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是一句。意为只有笾豆有践,兄弟才不会疏远,而那些兄弟之间失德的,是因为使用了干糇而致愆。因此干糇当释为粗食,笾豆则表示食器齐备,食物精美。而后湑我,酤我,即湑以饮我,酤以饮我。鼓舞,即鼓以乐我,舞以乐我。而兄弟赏鼓舞之暇,而饮此湑。

五、本诗中的“我”,二章中,从速诸父,即邀请诸父辈,速诸舅,即邀请诸母辈,可以认定两个我是同一个人,也是伐木滤酒之家的家主。他准备好酒,肥羜,八簋,肥牡,哪怕是诸父舅不来,也不能失礼。而卒章的几个我,从文本来看不通,因而先贤们为此而设想后半是诸父诸舅回请。然通篇来看,场景都在作者家中,在还没有描写作者宴饮诸兄弟父舅的情况下,详细描写作者去兄弟父舅家回宴的场景,是不合适的。所以最后一章仍然是在作者家中。但几句诗和前面并不矛盾,而是描写的是主宾之间的对话。民之失德,干糇以愆,应当是主人的自谦,表示自己的宴席简单,而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则是诸兄弟父舅的答辞,即家宴无需过于讲究,有酒就上上来,或者有酒就滤好上上来,无酒就买回来。因此,湑作胥,释为相,也可通。而后的两句,可能是其他几个人的话,但都不可能是作者,而只能是诸兄弟父舅。即卒章后半应当是宴饮的场景,全章次序应如下: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主人: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宾一: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宾二: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宾三: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这里宾一,宾二,宾三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二人三人,实际如何已不可知了,但三个场景都是可通的。

六、本诗每章六句,从每章的文义来看,可三句一断。其中前两章、卒章前三句都是作者的自述,卒章后三句为宾客的应答。因而本诗可为标准的唱和体,唱法如下:

乐工一唱: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乐工二和: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乐工一唱: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乐工二和:

于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乐工一唱: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乐工二和: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七、本诗的含义

丁丁的伐木声,嘤嘤的鸟鸣声。从幽谷里飞出来,迁到乔木上。嘤嘤的鸟鸣,是去找它的朋友。看那鸟儿啊,都去找它们的朋友。况且这人呢,不找朋友吗?神明听到此事,最终会赐下和睦和安宁。

许许的伐木声,滤酒时用藇草。已经有了肥羊羔,用来邀请各个父氏亲友。宁可是他们正好来不了,而不是我没去请他们。于是洒扫庭院干干净净,陈上八簋的食物。已经有了肥羊羔,用来邀请各个母氏亲友。宁可是他们正好来不了,而不是因为我有过失。

伐木在山丘上,滤酒时有衍器。摆列好笾和豆,兄弟们不要疏远。“今天我失德了,这些都是粗劣的食物。”“有酒就滤好来给我们饮,没有酒就买来给我饮。”“坎坎击鼓来给我们听,蹲蹲起舞来给我们欣赏。”“等我们有了闲暇时,喝掉这滤好的酒。”

伐檀是诗歌题材的诗。

伐檀是一篇反剥削的诗歌。作者的社会性质及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诗歌表达的大意是: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不用干活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了问责,与硕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3]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

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如果丧失道德,朋友间连干粮这样的小事情也可能引来纠纷;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民之失德,乾糇以愆”出自《诗经·小雅·伐木》篇中。

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和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第二章叙述了主人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第三章写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醉饱歌舞之乐,末尾两句写他们再约后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作。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

先秦 · 佚名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shen)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shi)酒有藇(xu)!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毛序: 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说的是宴享朋友故旧的诗。黄柏对此质疑,说是求友的诗。在我看来,它也是我国较早记载水酒酿造、饮用过程和酒礼的诗。

注意四组词。一是丁丁与许许,二是肥羜(zhu)、牡与八簋(gui),三是湑与酤,四是笾与豆。

第一组是,丁丁(zhengzheng),刀斧声。许许(huhu),或作浒浒,锯声。毛传: 许许。

第二组是,肥羜的“羜”,未成年羊也。牡,此处指公羊。簋,圆形的盛食器。

第三组是,湑,用洗米的箕滤漕,其器较粗。酤,一解是买,一解是宿酒。

第四组是,笾为竹制的独足碗,古人用来盛果品;豆是木制的独足碗,上有盖,古人用来盛肉类。

从中我们知道,滤酒有两种,一是酾(shi)酒,用盛饭的筐滤糟;二是用洗米的箕滤漕。那么宿酒是什么呢?就是一夜酿成的酒,类似今天的酒酿(甜酒酿)。

有酒必有荤菜。肥羜,出生不久的小羊,是很好的过酒菜。八簋里装的陈馈(陈列的食物)是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有熟透了的公羊肉在,估计会是一次盛宴。

此诗叙述着做人的道理。主人想请诸父与诸舅一起来共享。诸父,是同姓的长辈;诸舅,是异性的长辈。但他们都有事不能来。宁适不来,微我弗顾。宁适不来,微我有咎。顾,照顾。咎,错误,此处是误解。诗人描写主人的心理,十分地到位。

此诗也同样蕴含着生活哲理或反映了社会心理。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也就是说,兄弟情意在,彼此往来,有酒有肉招待,既喝酒聊天又增进情意,但是丧失友谊的,就只能以干粮相待了。

对于拟声词“丁丁”的解释,权威辞书历来都是一致的且看《辞源》的注释:渭…或毛:zh“g侧茎切一象声词T:TZ」伐木声《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唐宋时人常用以形容琴声、棋声、漏声、佩玉声等宋王禹傅《小畜集》十七《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由此观之,《射雕英雄传》中樵夫所说的“伐木ofng成ng’··…”,应读作一容拿是怎样写伐木声的一;吴校华、最近,许多电视台又在播放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在《华山论剑》第6集中,有“渔樵耕读”四人阻拦郭、黄上山的情节:樵夫正在劈柴,一边劈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着“伐木改ng dTng……”,这样连续说了多遍这时字幕上显示的是“伐木钉钉……”我们认为樵夫的这句台词从读音上来说是有问题的相应的字幕处理也有问题“伐木丁丁”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喂噢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1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2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扩展资料:

一、诗经的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二、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8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