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乐观的情绪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梦幽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罔。
注解: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 茫茫:空虚渺茫的样子 思量:想念
轩:有窗槛的小室 短松罔:指坟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今译:
十年了,生者与死者音讯杳茫,不去想她,也难把她遗忘。她的孤坟在遥远的千里之外,我到什么地方诉说凄惨悲凉。假如相逢她也不会相识,我已灰尘满面鬓白如霜。
夜里在幽静的梦中忽然回到故乡,她正在小小的花窗前,慢悠悠地打扮梳妆。我们对视良久说不出话来,只有泪水流了千行万行。我知道那年年令人断肠的地方,一轮明月照耀无边夜色,几株短松笼罩荒凉山冈。
讲析:
这是一首追悼亡妻的诗句,写于熙宁八年(1075)作者在密州作官。这时他的妻子王弗死去已经十年。苏轼在这十年中官职经常调动,四处奔波,衰老得多了。这一夜梦见亡妻,给他带来了难忘的悲伤。
上阕用白描(原意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纯用墨色线条勾描物像,不着颜色。这里指文学作品的一种描写方法。文字平白如话、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写尽亲人死别的幽恨。
词的开头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交待了妻子王弗已经死去十年之久,这是感情悲痛的直接叙述,其中包含作者无限伤感之意。"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深沉的感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接着写自己距妻坟墓的遥远。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上作者由自己的被贬的凄凉孤寂的处境,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沉痛地感到千里阻隔到坟前一诉衷肠的可能都没有。因此说"无处话凄凉"。接着作者又勾画了当时自己的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几笔就把自己因迁徙的奔波而灰尘满面,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发已如霜的潦倒情形跃然纸上。以至使爱妻"纵使相逢"也"应不识"了。这样左右思想,极度悲伤积思成梦是完全合乎实际的。为下阕写梦中所见的喜悦和醒后的悲哀打下了基础。
词的下阕写梦。"夜来幽梦忽还乡"这一句写梦中回到了家乡,是下阕的引句,整个下阕由还乡展开。"小轩窗,正梳妆"写作者梦中归乡所见亡妻似乎仍是十年前的仪容,正凭窗对镜理红妆。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是"相顾无言"。代替话语的只是滚滚的泪水。这无言的"相顾"泉涌般的泪水,蕴含着的感情是任何语言难以表达的。最后三句又从梦中所见写到醒后的悲哀,表达对妻子永远不忘的深情。但是,他没有直接地说出,而是根据想象,描绘了那只有"明月"和"短松"相伴的千里孤坟;并且断定,那就将是他年年悲痛欲绝的地方。这就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
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琢,既有对死去的妻子的怀念,也有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传统文论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 评之,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驳杂,虽他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通对具体事物的歌咏,来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托物言情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随着词的发展,咏物也渐渐的被一些文人墨客溶入到词的写作之中。苏轼以前咏物词特点是所咏之物和创作主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咏物仅仅只是咏物,没有将作者的情感、精神融入所咏之物,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的作品虽然并不多,却达到了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的咏物词的极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东坡先生”。对于东坡的由来,笔者读其尺牍,从中得到启发。 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十三》(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有这么一段话:“自到此,惟以书史为乐,比从仕废学,少免荒唐也。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相逢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如何?” 鏊ao糟:《古代汉语词典》1拼死杀敌。2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吴下方言考·二箫》:“苏东坡与程伊川议事不合,讥之曰:‘颐可谓鏊糟鄙俚叔孙通矣。’按鏊糟,执拗而使人心不适也。”3肮脏,不干净。看起来1、3两项都不符合本文的意境,只有第2项是作者本意,可以将“鏊糟”理解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之意。陂bei:有几种解释,一为山坡、斜坡,一为水边,水边障水的堤岸,一为积蓄水的池塘。此处与前后文呼应,应是山坡、斜坡的意思。陶靖节:陶渊明死后亲友私下称其谥号为靖节。 这里,一是苏轼明确提出 “欲自号”的想法。二是这个号由鏊糟——表面上固执任性,骨子里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陂里——居住在山坡上的农家,或在山坡上生活的老农;陶靖节——像陶渊明一样的高洁品格的隐士组成。东坡“《江城子·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词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苏轼以渊明为自己前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常常能寻找到陶渊明的影子,苏轼把自己躬耕东坡之地视作是陶渊明的斜川之游。他们都能在逆境中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品格,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正是有了这种向往,才使自己没有陷入极度悲观失望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轼对陶渊明的向往倾慕,就是战胜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思想上的高度压力的精神武器。苏东坡比起陶渊明,两人个性与追求并不尽相同,陶渊明归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东坡尽管有脱俗出世的一面,但受父亲的影响,又有匡扶社稷,救助黎民的思想。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写道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东坡先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 有人考证,宋汴京城外有一沼泽地名叫“鏖糟陂”,“有大泽,弥望草莽,”“而夏秋积水,沮洳泥淖。” 因此,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为朝臣祭奠之事,东坡先生与程颐争执,东坡说程颐可谓“鏖糟陂里叔孙通”,有人认为东坡是说程颐是“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余以为此说欠妥,如果将鏖糟理解为“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那么“鏖糟陂里叔孙通”就解释为“不听从别人意见,固执任性的孙叔通”,这样既符合程颐的道学家身份,也与其性格相符,同时也与东坡先生幽默调侃说话方式相一致。结合当年苏轼贬居黄州,经营东坡,“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就证明“鏖糟陂里叔孙通”不能理解为“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从东坡认可的、朝云的那句有名的戏言,先生“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也验证了鏖糟就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所以,苏轼的自号“东坡”,是有着宁愿过着农民样躬耕的清贫生活,也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个人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深刻内涵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