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学习目标:
•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理解:能阐述情绪情感与需要的关系;
• 能阐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 能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 能分析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 能说明情绪情感的特性与功能;
• 能举例说明三种情绪状态的不同表现
• 能阐述说明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3.应用: 如何帮助小学生调控不良情绪。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一种关系的反映。
•情绪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认知活动、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情绪(emotion)——早 ; 生理性需要 ; 情景性、冲动外显性、暂时性; •情感(feeling)—晚; 社会性需要 ; 深刻性、含蓄内隐性、稳定性、 •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表现含蓄、微弱有内 • 隐性。
• 联系
•情绪总是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是体现在情绪之中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
二、 情绪情感分类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将情绪划分为好、恶、喜、怒、哀、乐六类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将人的情绪归纳为
•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愤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
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等18类
三、 情绪的划分
1心境(mood):指一种微弱、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例; 对花落泪,对月伤情 ; 人逢喜事精神爽
心境产生的原因:环境、气候、身体等
2 应激(stress):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紧张性反应。
例:诸葛亮——“空城计”
应激源: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
小白鼠应激实验
•“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把应激状态下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称为适应综合症
•(1)警觉阶段。应激初期,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上升,血糖和胃酸增加,机体处于适应性防御状态。
•(2)阻抗阶段。有机体提高代谢水平,动员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情绪紧张。 •(3)衰竭阶段。紧张持续,有机体的适应性储存全部耗尽。这时机体被自身防御作用损害,导致适应性疾病。
3 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例:暴怒、狂喜——“范进中举”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激情有双重性,对消极的激情应予以控制
(二)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2)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认识和评价事物时的求知欲、挫折感和成就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一般规律
•一、需要与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
•需要能否满足决定情绪情感的性质
•起主导作用的情绪情感往往与人的最基本需要相联系
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悲哀与眼睛;快乐、厌恶与嘴部;惊愕与前额;愤怒与面孔全部 •幼儿三岁时能够辨别人的表情。
•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姿态表情——垂头丧气、捶胸顿足、鼓掌、舞姿(两棵树)
语调表情——教师应善于用语调说话
三、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人际交往;动机功能——增力或减力;
•组织功能——调节控制;信号功能——传情达意
•保健功能——身心健康
第三节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P231)
•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情绪情感的社会性不断发展
•对学习、对劳动、对老师、对同学、对家人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与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
•3情绪情感的表现从外露向内隐发展——
•逐渐内化,自控力增强。
•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4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1) 强度——易冲动、爆发快
•一项调查显示,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做何反应,有
犹豫地回答“打他”。 45%的孩子毫不
•(2) 速度——变化快
•(3) 情境性——易受暗示
•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情景支配
二、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 教材p235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1.小学儿童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特征)
•2.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
•——三年级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小学儿童道德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由客观现实引发的情感体验和有高度概括、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
•
•小学生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支持
•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5方面(教材237)
(三) 小学儿童美感体验的发展(自阅)
• 特点
• 影响因素
三、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242-243)
•1 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
•2 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培养明辨是非能力;培养高雅审美情趣;激发求知欲
•3 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二)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调控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正确处理和疏导不良情绪,
•具体方法:
•自我排解——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
•到操场上跑步,击打沙袋;
•或者大声喊叫,甚至不妨痛哭一场;
•情绪不佳时,就去看书、看**;
•找人下棋,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调整认知——调整视角,改变观点,眼前就会一片光明
第二节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性不断发展
•对学习、对劳动、对老师、对同学、对家人
•2情绪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不断发展
•与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
•3情绪情感的表现从外露向内隐发展
•逐渐内化,自控力增强。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1、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上课游戏作业阅读•愉快教育
•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摘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剩余1954字)
1利用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的营造能够使小学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认真感知情感内容。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多样的情境设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实现道德情感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交通问题产生思考,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了解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其次,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真实感受情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多元化的教学设备为模拟情境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容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及特征,在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知情感,将现实实际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提升道德行为。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引导学生进行一次选举活动,通过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举方案设定,在强化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融入情感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者,其情感态度与人文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情感,以耐心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自身道德情感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图像展现,和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在加强学生美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这一内容教学达到效果。
3利用实践实现情感内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情感融入情感行为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真正将学到的情感内容融入情感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实践体验,促使情感培养内容实现内化,进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