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话题含义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
一般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以
“
自信
”
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弄清
“
自信
”
的含义。
“
自信
”
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
“
相信自己
”
,
《辞海》释为
“
自己相信自己
”
。就是一事当前,
自己要有把握,有信心,坚信能有好的结果。它与
“
自立
”
(
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
、
“
自强
”
(
自
己努力向上
)
、
“
信念
”
(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
、
“
信条
”
(
信守的准则
)
等话题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本质的
区别。再比如
2003
年中考题“体验”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强调的是要
“做”
,而很多考生理解成
“体会”
,而体会强调的是领会,是“想”
。
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如“生活的色彩”
,要注意“色彩”比喻的是生活中的酸甜
苦辣的各种滋味,是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
最佳切入点。还以
“
自信
”
为例来看,我们已经知道
“
自信
”
就是
“
相信自己
”
那么
“
自己
”
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
人呢?不是,
小而言之,
可以指考生本人,
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
大而言之,
可以指一个集体,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甚至整个人类。
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
“
相信自己
”
的故事,
也可以写基于
“
相
信自己
”
的生活感悟,
也可以表达自己对
“
相信自己
”
的意见、
看法等等。
想使文章获得高分,
还要把你对
“
相
信自己
”
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
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
“
自信
”
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三、辨明概念关系
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
“
痛苦与快乐
”
、
“
目标与现实
”
、
“
吸收与创新
”
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
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
2003
年高考要求以
“
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
”
为话题作文,
考生就必须扣紧
“
感情亲疏
”
与
“
事物的认知
”
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
“
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
疏
”
、
“
感情要服从理性
”
、
“
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
”
,也可以是
“
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
”
只要能
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
“
感情亲疏
”
与
“
事物的认知
”
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
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
“
感情亲疏
”
或者
“
事物的认知
”
都是允许的,但不能只
写
“
感情亲疏
”
忽视
“
事物的认知
”
,也不能只写
“
事物的认知
”
忽视
“
感情
人物议论散文技法提炼:名人篇
技法提炼
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下面,我们以杜甫为例。
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
2007广东考生
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
杜甫,久违了!沏一杯苦香的茶,我开始谈他。不,更确切地来说,是读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真味。
茶很苦,读得也苦。尽管衣衫槛褛,饥寒潦倒,他们仍然高呼疾喊,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从而成就了千古史诗。
读千年史诗,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场曾经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风,和秋风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我诧异,甚而惊悚。如何才能读懂他,读懂这杯苦茶传递的真意我苦苦思索。
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一种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
读他一回回,却读不懂;茶里藏真意,却品不出。人生的苦难都让你来承受吗难道你的一生只有苦难吗
我叹息。你就不能媚俗一点,来保住那一顶小小的乌纱帽吗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扬的头,来安抚一下快要冻的妻儿吗也许你少点批判,少一点对寒士的担忧,你的生活将会变样!
然而,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然而,当你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时,你自己也是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直到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系的始终是天下百姓!
我终于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这苦茶传递的真意。这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苦茶。杜甫,他感慨世态,忧国忧民,始终以他刻骨铭心的文字与苦难对抗到底。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
这篇文章开头运用夸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人物背景。在针对性的引入杜甫这一历史人物之后,非常可贵的是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泛泛而谈,而是以“苦茶”作比,在“品荼”中“品人”。在品中体现人物的民族精神的传递,非常有代表性。文章书写美观,人物特点把握十分到位,真正把材料用深、用透了。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知识的广博,文化底蕴的厚实,思想境界的高超,语言的华丽,哲理思考的深邃。可以说,这样的文章,作者无形中把它的境界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使得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这样的文章想不得高分都难。
很多历史人物原本就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名垂千古的故事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文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出的最强音,两者结合,让底蕴芳香四溢。高中三年,甚至高考备考阶段,关注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名篇名句,必然会有助于我们写好高考作文。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议论散文精彩开头的技巧
1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例: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
(2003年高考作文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2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例:如果生命有形色,它一定奔涌如大河,挟卷一切入海,奔流不返,它以劈山穿石的伟力流动,在我们的叹惋中奔去,雄伟而决绝。
所以勤勉者说:生无所息。
如果生命有形色,它一定奔流如大河,穿越千里,穿越岁月,生命在月光下奔流,在平原上涌动,累了,倦了,便暂停下匆匆脚步,于是有了湖泊的美丽与宁谧。
所以,睿智者说:生有所息。
人生,便是这二者的统一。 (《生命如大河 》)
3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小桥流水,蝉吟虫唱,斗转星移,珍器古玩,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才创造了美景奇观;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池塘边的芦花,因为选择了价值才成就了美名的享誉。
(2006河北高考作文: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例: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
(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怎一个“情”字了得》)
精彩开头的常用技巧小结
1.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2.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
3.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
4.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
练习
请以“谈意气”为题,采用上述开头方法的一种或几种,写一段精彩开头。
提示:“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例子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此作文为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说宋国有个富人,一个风雨夜前,邻居的老人告诫说要防止墙倒而被盗,儿子也有同样的看法。夜里,墙倒,钱被盗,那富人却由于感情而认为是老人干的,而没想儿子。便是感情对事物的误判。旧的作文选可能有,也可到网上搜的
作文八大主题素材:
一、关于人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牡丹花期到时尽情盛开,花落委地,依然夺目。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富贵更高贵。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品位,才有魅力。(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二、关于理想
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而选择,他才是最幸福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高尚的人。(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傅雷先生告诫他的儿子,也是告诫所有的年轻人,要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为能替祖囤争光的人而快乐。(《傅雷家书》)
三、关于信念
为了化解楚国攻宋的危机,墨子不远千里,不顾自身体面,不顾凶险,只身深入虎穴,终于说服楚国放弃攻宋图谋。尽管他行义不被理解,但他济世救民的热切情怀,“非攻”“兼爱”的执著信念,是民族脊梁的代表。(鲁迅《非攻》)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7cMGKmt4GA-yy8kzWX8Nw
提取码: 9uqi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
就拿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所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说,其文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话题,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智子疑邻”是寓言故事,导引出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和话题给考生的提示颇多:如“类似”与“相反”,“亲疏”与“远近”,“正误”与“深浅”,“有关”与“无关”等,这就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很明显,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重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以一般高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认识能力来看,应当大大有话可说。如小到邻里关系、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争端、官场政治、提干用人;远有邹忌讽齐王纳谏,近有形形色色的网络交友、偶像崇拜;正面有祁黄羊荐人不避亲与仇、孔明挥泪斩马谡,反面如智子疑邻、因情障目而倾国的事例等等;还可以对感情与认知从理论上与实践上作种种或肯定或否定的阐述、抒发。话题限制在何处,开放在哪里?考生必须把握住这一“游戏规则”。考生抓住了“感情”与“理性认知”这个“点”,就有许多的角度可供选择了,在这“点”的限制下,思维、情感、才华、个性就可以尽情飞扬了。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笔者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回顾2003年全国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因其制约因素的严格,几与前几年话题作文形成断裂,不少考生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严,作文答卷偏题离题者非常普遍。再看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除4份试卷外其余所有试卷均延续关系型话题作文模式,对考生审题能力再次提出高要求,但遗憾我们的许多考生依然未能从上年考生的惨败中汲取教训,好好把握关系型话题作文话题关系肢间的辩证关系,在审题上遭遇滑铁卢。纵观话题作文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断言,关系型话题作文代表高考作文新的发展方向,因为限制性的加强,必然要求考生在审题上加强训练,练就过硬的审题基本功,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作文中占据主动。
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特点,我们认为应将审题的重点放在审读话题这一环,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联系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等等。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话题作文审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以2003年全国高考卷为例,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应准确判断出其内部关系肢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感情的亲疏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可以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是否必然性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亲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正面影响,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感情疏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负面影响,亦或者恰恰相反。最后,在种种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结论性的东西,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思想。
审读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话题,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两种误差:
误差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好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笔者所在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当然最后“坑害”的还是考生自己。
误差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有人想,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只要能抓住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关系,在关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但面对挫折,人们的选择有许多种,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间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引用┆阅读(494)┆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95105670 提示音后按2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系统提示信息
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
就拿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所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说,其文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话题,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智子疑邻”是寓言故事,导引出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和话题给考生的提示颇多:如“类似”与“相反”,“亲疏”与“远近”,“正误”与“深浅”,“有关”与“无关”等,这就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很明显,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重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以一般高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认识能力来看,应当大大有话可说。如小到邻里关系、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争端、官场政治、提干用人;远有邹忌讽齐王纳谏,近有形形色色的网络交友、偶像崇拜;正面有祁黄羊荐人不避亲与仇、孔明挥泪斩马谡,反面如智子疑邻、因情障目而倾国的事例等等;还可以对感情与认知从理论上与实践上作种种或肯定或否定的阐述、抒发。话题限制在何处,开放在哪里?考生必须把握住这一“游戏规则”。考生抓住了“感情”与“理性认知”这个“点”,就有许多的角度可供选择了,在这“点”的限制下,思维、情感、才华、个性就可以尽情飞扬了。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笔者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回顾2003年全国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因其制约因素的严格,几与前几年话题作文形成断裂,不少考生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严,作文答卷偏题离题者非常普遍。再看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除4份试卷外其余所有试卷均延续关系型话题作文模式,对考生审题能力再次提出高要求,但遗憾我们的许多考生依然未能从上年考生的惨败中汲取教训,好好把握关系型话题作文话题关系肢间的辩证关系,在审题上遭遇滑铁卢。纵观话题作文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断言,关系型话题作文代表高考作文新的发展方向,因为限制性的加强,必然要求考生在审题上加强训练,练就过硬的审题基本功,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作文中占据主动。
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特点,我们认为应将审题的重点放在审读话题这一环,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联系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等等。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话题作文审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以2003年全国高考卷为例,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应准确判断出其内部关系肢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感情的亲疏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可以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是否必然性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亲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正面影响,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感情疏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负面影响,亦或者恰恰相反。最后,在种种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结论性的东西,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思想。
审读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话题,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两种误差:
误差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好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笔者所在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当然最后“坑害”的还是考生自己。
误差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有人想,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只要能抓住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关系,在关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但面对挫折,人们的选择有许多种,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间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引用┆阅读(494)┆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