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歌唱是人们用声音来抒发感情、寄托希望和表现美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既是声乐艺术,又是舞台表演艺术。通过词曲作者的创作和演唱者的声音、情感的演绎,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好的演唱者不仅要有好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运用和表达歌曲的情感,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歌唱中的情感表达与运用是多方面的,从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到风格的掌握以及声音的正确运用都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歌唱应该成为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完美艺术。 [关键词]歌唱;情感表达;声音 一、情感的表达与运用对歌唱的重要性 “情感”一词在歌曲的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被情感渲染的音乐是枯燥和乏味的。歌唱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是最能体现和营造各种情感的艺术形式。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很精辟地说明了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情感是沟通歌者与听众的一座桥梁,就唱歌而言,一位歌者的技巧再熟练,音色再美妙,如果缺少情感,只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在歌唱艺术上来说,声音只是一种音乐语言工具,只有以“声”唱“情”,以“声”表“情”,才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盲目地炫耀声音技术,或不管作品的类型情感随意宣泄,会陷入一种僵硬的情感模仿和纯技术的发挥。这种歌唱技术与情感表达的不协调,使歌者难以与听众产生共鸣。正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教授所说:“歌唱者与歌唱家仅一步之遥,而情感的把握正是歌唱者与歌唱家的区别所在。”我们在欣赏一位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时,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尽管语言不同,但是从歌声的情感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说明他融入了感情。 二、歌唱中正确运用与表达情感的方法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声乐作品的创作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词曲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个性,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时代精神和音乐风格。如《黄河大合唱》以昂扬、急促的旋律与节奏体现了反日反侵略的时代情绪和特征;《歌唱祖国》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音乐的发展动向,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而《田野的春天》则以明快的旋律和欢腾的节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21世纪人民的新生活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后,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也为我们在演唱时的感情注入了依据,这样才能在演唱时更加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涵。 (2)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首歌曲风格的形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民族、环境是分不开的。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土人情不同,歌曲的艺术风格也不同。而歌曲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歌曲的风格主要指音乐材料所形成的曲调风格。一般来说,歌曲中的音乐语言都是比较接近生活的,尤其是民族歌曲。如歌曲《海风阵阵跟愁煞人》就是大量地吸取和运用河南地方豫剧的音乐风格,整首歌曲的音乐与剧情密切相关,开头运用了善于表现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的豫剧风格,使歌曲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高亢、激昂、先声夺人,把女主人公珊妹倔强的性格和焦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珊妹这个渔家女的英勇形象。在演唱这首歌曲之前,我们应该大量欣赏河南豫剧以及与这首作品有关的音响材料,了解它的音乐风格。在演唱时,要注意歌曲中大量的装饰音,控制好它的幅度,做到自然流畅,把歌曲的韵味和风格完整地表现出来。 (3)发挥艺术想象力 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中,除了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艺术想象力的发挥。只有发挥想象力,歌唱者才能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生动的音乐形象,才能通过自己的演唱将作品准确完美地表现给观众。要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所演唱的作品中,进入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用最真挚的情感来诠释角色,才能使自己的声乐演唱更接近完美。俄国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说过:“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演唱中贯穿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情感活跃的交互作用,使情感得到升华,声乐作品才会散发出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演唱者应该将歌曲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作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唱歌者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例如,在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时,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美丽动人的维吾尔族姑娘,手拿细细的皮鞭,在宽阔的操场上赶着羊群的情景。这样的想象和意境会帮唱歌者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形象。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当然,这种解释音乐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所以作为歌者应该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4)声音的正确运用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之外,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的变化的能力尤为重要。比如在演唱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而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该用比较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这里的声音也需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总之要善于调动人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一般来说,表现高兴而欢乐的情绪,声音必须明亮而有光彩,明快而灵活;唱气势强大的或感情强烈,音量就应放大,音色要洪亮、有力;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则要尽量的柔和、温情,流动感较强,只要用半声的效果就可以表现出爱情缠绵的意境。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声音色彩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角色当中,刻苦钻研,把音乐形象与生活感受紧密结合,运用恰当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更好更完整地表现歌曲内涵。 歌唱中的情感表达与运用是多方面的,从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到风格的掌握以及声音的正确运用都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歌唱应该成为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正如清代著名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着索然无味矣。”这段论述说明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强调了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在演唱声乐作品之前,要仔细地对歌曲进行分析和了解,知根知情,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感情。只有把“声”和“情”融为一体,做到“声情并茂”,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演唱更加接近完美,从而散发出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51-54 [2]王占文声乐中的情感艺术与表达[J]黄河之声,2008,(18):71 [3]张智斌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9 [4]王鸿俊声乐学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43-145 [5]王春萌论民族歌剧的演唱――以歌剧《红珊瑚》选曲《海风阵阵愁煞人》为例[J]音乐创作,2012,(04):186 [6]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 [7]黄振华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的情感运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4):97 [8]张建国声以情为源,请随意而行――论歌唱中的“意情气声”[J]中国音乐(季刊),2009,(02):234 [9]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82-184
摘 要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一审美对象,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
关键词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审音乐美
引 言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一审美对象,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
一、音乐感性认知
1、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
音乐通过声音的活动来呈现形态,占用一定的时间来陈述内容,同时也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转瞬即逝,这是音乐艺术的一个独特的地方。音乐的这一特性要求接受音乐形象时有赖于记忆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我们可以刻意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以便从全局上把握音乐的整体形象。
2、音乐知觉
知觉是指受的音乐的音响刺激时所产生的情绪性生理反应,属于感官的直觉获得快感严格的说知觉层次属于低级音乐反映,还不能算是欣赏。但与此同时,知觉反应也是欣赏音乐时候最基础最直接的一种反应,不可忽视。
3、音乐通感
只有达到理智的统觉即听觉产生的通感,把感觉与理解统一起来,才能深入音乐的真髓,从审美的高级层次真正享受到音乐艺术的乐趣。因此在欣赏音乐之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的知觉感受之上,我们还要调动大脑去思考,多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给我们表达的意蕴,传达的情感。
4、音乐联想能力
当我们接受音响信息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时,受到音乐的激励,同时调动了自己的联想能力,把生活经历和音乐经验自然的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参与艺术体验。这是音乐审美的高端体验,当我们在听一首音乐时,突然好像感受到了作者传达的心境,同作者一起体验情感的冲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共鸣。
二、音乐的理性认知
要更好的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除了了解一些音乐的感性认知外,还要了解一些音乐的理论知识。
1、音乐的基本要素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文学用文字,舞蹈用肢体语言,美术用线条、色彩创作艺术想象等等。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音乐语言——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等要素相互之间合理的配合,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的。
音乐的要素中以旋律和节奏最为重要。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语言不仅是作曲家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它对于听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懂得了音乐语言,才能较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从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2、音乐的结构
音乐的结构是指音乐内部的组织形式,用曲来表示。一部音乐作品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来合理的组织音乐语言,清晰、流畅、完整、准确的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音乐结构的单位有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与文学中的字、词、句、段、节、章相似。结构的形式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三步曲式、复三步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等。
掌握有关曲式结构的知识,会使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同时对音乐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含义做出正确的评价。
3、音乐的种类与表演形式
(1)音乐的种类
音乐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按照音乐表演所采用的不同物质手段,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再按照声部与声部的关系,可分为单声部音乐、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按照音乐的性质,可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等等。
(2)声乐体裁的分类
外国常见的声乐体裁形式有民歌、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康塔塔、清唱剧、咏叹调、宣叙调等。
(3)器乐体裁的分类
器乐的体裁是指一部音乐作品的特定形式与特定内容的有机结合,即器乐作品的样式与类别。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特性,正确地把握各种体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感受和理解各类音乐作品。
常见的器乐体裁有:舞曲、进行曲、序曲、组曲、协奏曲、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幻想曲、随想曲、浪漫曲、狂想曲、小夜曲、即兴曲、船歌等。
三、以《致爱丽丝》为例赏析音乐审美意象
我们将以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致爱丽丝》为例来分析音乐的审美认知。
《致爱丽丝》,器乐作品,钢琴小品,创作于1810年。关于爱丽丝,据专家考证,推测是贝多芬17岁的女学生苔莱赛·玛尔法态依。作品篇幅短小,形象真实动人,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少女纯真无邪、楚楚动人的可爱形象。
乐曲采用a小调,6/8拍子,回旋曲式(即ABACA)。主题A:音乐简单朴实,表现出遗忘娇柔、可爱的少女的神态。主题之后加入6小节展开描写,犹如少女从初开露面,微带羞涩,到天真的天性的显露。
第一插部B:转C大调。描写了温柔的少女露出活泼、调皮的神态。这时的旋律是带有装饰音的快十六分音符进行,使我们看到了少女聪明伶俐的侧面,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完整。
第二插部C:开始由低音声部奏出6个同音反复,预示着少女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安定因素,烦恼在缠绕着少女。一个减七和弦的出现使音乐变得紧张、烦躁。但这小小的波折,转眼即逝,一连串的上行琶音到伴音的下行预示着明媚的阳光重现,少女的生活重新恢复宁静,那妩媚的笑容重现。
最后,是主题再现。回到少女娇柔可爱的神态。
我们在欣赏此音乐时,首先是听觉受到刺激,这是感知觉的最初阶段。当那优美柔和的旋律进入脑中之后,其他感觉器官可能产生交融叠加,由此产生联觉。大脑调动了我们已有的记忆,脑中可能出现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或是回想起一段柔美的情意。这便是联想阶段。以上是音乐感性认知的基本阶段。
在此段音乐的审美过程中,理性认知同样在起作用。此乐曲属于音乐种类中的器乐独奏作品,音乐的结构采用回旋曲式,在音乐的基本要素中,它采用调式为a小调,节奏为6/8拍,旋律优美和谐,速度适中且富于变化等等。对音乐理性认知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审美认知。《致爱丽丝》中乐曲对少女这一美好形象的表现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表现了对美的事物的珍惜、热爱与呵护,饱含浓浓的情意。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一种情感的冲击与价值的提升,得到了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徐民奇,周小静 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林华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自从音乐美学取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以来,人们就不断对它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企图为这门学科找到某种比较确切的定义。这正如黑格尔所说:“就对象来说,每门科学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词典,例如德国《大赫尔德词典》《里曼音乐百科词典》,美国《哈佛音乐词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词典》,日本《标准音乐词典》《音乐大事典》,苏联《音乐百科词典》等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提法,并且结合这些年来的研究体会,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做出如下概括: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把音乐的美学本质、价值与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主要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
(一)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价值与功能
这是音乐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它是在哲学—美学的层面上认识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用哲学—美学的理论来回答音乐是什么的问题。只有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音乐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问题,把握音乐实践及各种音乐现象的美学意义。这个课题首先要研究的是人与音乐的关系问题。人与音乐可能在各种层面上发生不同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呢?同时,在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问题时,还必须从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中,从音乐艺术的独特存在方式中,去进一步分析与揭示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关于音乐的价值和功能,是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见解,提出过主张,有些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成为制定官方政策的理论依据,它们有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然而也有的起了阻碍乃至破坏的作用。那么,从音乐的本质来看,它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功能这些价值和功能的表现形式以及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音乐的价值和功能的历史持续性和变异性以及不同音乐体裁的价值和功能的差异性等,都是这一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
这一课题将进入对音乐艺术的本体研究。人们通常把这个问题归结为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然而,为了避免以往研究中常常在概念上兜圈子的弊病,本书选择了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从音乐的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的角度直接切人本课题。本课题将着重研究音乐音响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其美学特征,同时还将对音乐音响结构的风格变化规律做出分析。与音乐音响相对应的是它的表现对象。本课题将研究什么是音乐艺术特有的表现领域与表现对象?音乐音响结构何以能与它的表现对象相联系?这种联系的心理学依据是怎样的进而,本章还将对音乐的情感性对象,描绘性对象,戏剧性对象,哲理性对象,以及与此相关的音乐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分析。此外,还将论述是否存在着不表现任何其他对象而只呈现音乐自身美的问题等。
(三)关于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对于音乐的美学本质和特性的研究,还必须深入到音乐实践的领域,对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过去人们对音乐创作的研究,往往着眼于它的成果,即音乐作品,而很少对音乐作品的产生,即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然而,只有对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及其规律,包括音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想像与构思,以及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深人而具体地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对于音乐表演和欣赏活动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它与一度创作的关系,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音乐表演者的培养和训练;音乐欣赏的基本规律,它的性质、特点和不同方式,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都是音乐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且有着实践的意义,它将对音乐实践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四)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如前所述,音乐美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问,无论是中国或外国,历代的哲学家、美学家和音乐家们都有许多关于音乐美学问题的论述,涉及到音乐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审美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理论遗产,对这些遗产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研究,是当代音乐美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前人已有的成果一样,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建设也必须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于当代音乐美学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对于音乐美学史及其理论思想的研究越深入、越细致,当代音乐美学的建设就越有根基。
上述几点,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当然,这些课题并没有把音乐美学所应研究的全部问题都概括进来,实际上,音乐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同时,音乐美学又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它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体系,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必将会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纳入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一些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将会在新的实践与新的研究方法的启示下,获得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识。因此,为适应音乐美学不断发展的需要,音乐美学研究者必须确立一种开放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态度。人类的音乐实践永远不会完结,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应该永不停滞,只有随着音乐实践的发展,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音乐美学才会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面我们大体上考察了音乐美学作为一门音乐学学科出现的情况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当然,这并不是说音乐美学这门学问在西方只是从19世纪后半,在中国只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从音乐美学的历史渊源来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这是因为所谓音乐美学,从它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人们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思考和认识,简单地说,就是音乐思想。然而它又不是对音乐的任何思考和认识,而主要是指对音乐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哲学性的认识和思考。我们知道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同样,音乐美学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也可以说是音乐哲学。它作为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学科,不仅在认识论上可以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音乐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也主要是运用哲学的方法,对音乐艺术的诸种现象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抽象思维,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无论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都是对音乐所进行的哲学性的认识和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研究音乐美学的时候,就必须把历史上人们对音乐的思考和认识,特别是人们运用哲学的方法对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功能所进行的思考和认识加以归纳和总结,探索人们对音乐这门艺术的认识经历了一条怎样的思想历程,并且把它们作为建构我们自己的音乐美学体系的思想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