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听、说、读、写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思考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心理反应。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呢?
一、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情感素质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在教师。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保持积极、深厚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教师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爱憎、荣辱等问题上要有正确的观点、鲜明的态度。唯能如此,语文教师才能言传身教,通过教学,在学生身上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其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做到入情、入境、入化,充分进入角色,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再次,教师要善于表情达意,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把课文里的和自己心里的思想情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总之,要花气力上好语文课,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调控力。
二、加强情感教育,语文教学题中固有之义
从语言的具体运用来说,“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反映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上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可说涉及了过去和现在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面对充满情感涟漪和波涛的教材,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可能不产生种种情感体验。如课文《一件小事》,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小说中的“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如谴责军阀统治,严于解剖自己等。文中的心理描写对表现“我”的思想感情起到很好的作用。作品中的“我”对车夫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感到自己的渺小,赞扬了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和“我”严肃的自我批评的精神。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时,都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的规律,加强情感教育,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新举措
我国著名语言专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堂因为真实而美丽。课堂关注的应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情绪的体验,语文学习的幸福感。初中语文课情感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当做一个重点。因为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包含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赞美,对勤劳勇敢的祖先的崇敬,对以乳汁和血汗哺育我们的广大人民的感激,对国内外一切敌人的仇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执著追求……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不遗余力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甚至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关爱国主义的篇目约占30%,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部分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课文的讲解之中,教师讲解课题,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如在讲解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笔者始终抓住中心词语“爱”字来创设情境,母亲爱我、爱孩子们、爱叔伯妯娌、亲戚邻居,更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民族并支持革命;我爱母亲,更爱民族与革命,并决心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爱”。抓住这个中心词语,渲染以“爱”为核心的情感基调,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以激发。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以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意境为手段的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容易形成教学的感情基础。而根本的是,美育能使人的思想、性格、语言、行为更加“完美”。语文教材是美的丰富宝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缜密深邃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值得我们把它们开掘出来,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责任编辑 一 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美好情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元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教材内容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尤其是文学作品,或体现作者顽强的拼搏精神,或体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细细体会、慢慢分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资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不同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语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风格类型不一,所表达的观点、人生态度等也各不相同,教师只有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通过语音语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的方式主要是语言。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朝气、热爱生活,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幻想,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言的情绪调动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选用不同的语言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语言氛围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作者的情感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读与鉴赏。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感受文章的内在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以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一文为例,略读时学生很难将文章内容与文章标题联系在一起,容易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为作者实际上对雅舍是厌烦的。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相对片面,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向学生详细讲解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实际上梁实秋先生是借雅舍的简陋与粗糙来衬托其精神境界的饱满与精神的永恒,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孤零零的柱子、简陋的木头架子、墙体上单薄的泥灰,文中的种种描写与“雅”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梁实秋先生却将其称为“雅舍”,表达的是梁实秋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人若是拥有了较强的精神力量,即使身处“陋室”,依旧能够笑看风雨,抵御世间万物的侵袭。人们只有不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才能安稳地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之中,这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而是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坚韧不拔。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
情绪和情感都是主观认识的一种感受,但是二者有区别,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情绪: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二、特点不同
1、情绪: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
2、情感: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三、作用不同
1、情绪: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2、情感: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绪
-情感
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此来深入落实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学习品质。 马克思曾经讲过,社会的进步,属于人类对于美的结晶与追求。 居里夫人也曾说过,探讨科学知识的过程蕴含着美的因素,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
其次,教师要把这些学者、伟人的思想渗透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认真探究客观世界中的真实秩序,感知物理知识的美、善、真的一面。 教学中要展示出物理知识的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 苹果从苹果树上掉落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定不会注意到这件事情,但是牛顿却展开了深度的思考,并且得出了万有引力的定律。 在力和运动关系
再次,物理知识中,人们始终都觉得雅丽斯多得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经过伽利略与牛顿的多次实验验证,从中得出规律与结论,彻底否决了亚里士多德的想法,设立了牛顿三定律。这些物理学家的好奇心、坚持真理、视苦为乐、实事求是、顽强不屈的美德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通过学习科学家身上的这些美德,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再比如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是十分抽象的。 人们又如何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呢?
最后,人们知道,电场自身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性质:一是它同地方,这种作用的强弱也不同,并且受力的方向也不同,科学家便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这个性质,其表达式为 E=F/q。 二是在电场中的电荷具有能量,在电场不同的地方,电荷的能量也不相同,科学家用电势来描述电场的这一性质,其表达式为 φ=E/q。 这样,电场这种抽象的物质,我们就形象的通过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具体形式完全地表达出来。 简洁明了,和谐对称,给人以一种美的强烈感染。
人们登录“人形软件”,AI通过自主学习,1:1复刻用户的外表、兴趣和生活方式,成为用户在网络世界的虚拟代理人。这位“AI替身”能够与另一名用户的“人形软件”在虚拟世界中聊天、喝咖啡、逛街……在确定二者的匹配度后,高匹配度的两人将在真实世界正式见面。
这下可好,各位单身男女们省了不少事儿,一键登录,AI就可以帮用户自动选择约会对象,并完成基本的聊天,从而使在线相亲匹配简单化,人民公园相亲角的那些大爷大妈总算可以休息了,
而且,这可不是小说作者一厢情愿的幻想,近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对约会的未来状况作出了预测——到2025年,基因匹配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预测单身男女之间的吸引力和相容性,从而进行匹配。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科学相亲时代,劝你不要太期待
近几年,网络婚恋交友行业发展迅速。根据艾瑞监测报告显示,2018q2中国网络婚恋交友服务PC端覆盖人数依次为938万人、1018万人和886万人,而在移动端,用户日均有效使用时长持续增长,Q2各月分别为6720万分钟、6847万分钟和7058万分钟,环比增长依次为-02%、19%和31%,网络婚恋移动端用户粘性持续提高。
但是,在这过去的几年里,在线婚恋行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网恋骗局、用户交友疲劳、信息滥用等,面对这些难题,AI配对应运而生。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AI能够不断挖掘人们的相亲需求,进而使得相亲流程更加高效化和清晰化,在配对后期,AI还能对这段关系进行更长期的关注,提供测试、咨询等功能,这都是人工难以顾及到的。
目前,市面上的有AI元素的“红娘“也不少见,包括我们熟知的探探、网易花田,以及世纪佳缘、百合婚恋等网站,智能相对论(ID:aixdlun)在梳理了这些产品的底层AI逻辑后,发现所谓的智能配对,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AI红娘”基于社交信息为爱情定性。如今,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平台涌现了巨量而丰富的情感信息,AI能够挖掘网络上的文本信息,通过深度学习对网络文本进行细粒度的情感分析,进而达到即时获取人在网络世界的情感特征,美国的AI约会平台ViolaAI便是如此。
但AI如何能审查得了感情上的“真心实意”抑或“虚情假意”呢?在具体的操作中,交往过的男/女友,社交上的“摇一摇”匹配附近好友,说不定就成为了给当事人的爱情定性的重要指标。同时,人们的恋爱动机也会被AI看穿,而在恋爱自由的时代,你可能还会因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受到算法的“歧视”。更敏感的是,食色性也。人性在男女关系上不一定经得起检验,检验工具却已就绪,我们做好它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准备了吗?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教育是一种感动。 ●先有快乐的老师,才有快乐的学生。 ●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技术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人文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历史是什么?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延绵;彼岸花,开亦千年,落亦千年,那是花叶不相见的悲寞。而她却能把枯燥的人名、数字和日期,变成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一个个具体的认识。
学历史是为了什么?在她看来,不仅仅是记住过去,更是以史为鉴。因此,她的历史课总是有着浓浓的人文气质,注重历史与现实的链接、注重以人为本,从人的境界、情操、意志、责任感等精神纬度去界定目标。
历史教师仅仅是个教书匠么?她用突出的教科研能力反驳了这一点。多年来她不仅有多篇论文获市级及其以上奖励,还积极申请,成为天津市教科院“十一五”市级资助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并且在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能够发挥榜样和辐射作用。
她是一个在教学世界中保持独立思想,同时对学生、同伴有深刻影响力的教师。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 张汝华)
历史教学总有一种遗憾:只是远远看历史,体会到的更多的是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这样的置身事外,事不关己,我们与谁同喜?与谁同悲?历史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事业,它直指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处,直接影响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虽然也提出了“思想教育”目标,但“思想教育”总被看成是为认知、为学习服务的,是附属于认知的。“知识情结”有时候是那样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当历史教师在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进行把握和定位时,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其中的重点、难点。2006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在这一轮改革中对于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既非传统的“知识主义”,也非曾经流行的“能力主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以新课程理念设计历史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真正实现历史教育功能核心价值的回归。
一、设计的原则
1全面育人。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这种着眼“全面育人”的课程价值取向,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新课程目标,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一定要消除知识本位和升学取向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
2尊重差异。
尊重差异不是根据差异填平补齐,齐头并进,或只顾两头,不顾中间。而是根据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育策略时,抛弃短视的,只盯住分数的短期行为,我们要使学生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
4结合渗透。
2006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也成为人们聚焦的一大亮点。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起点,这一维度类似于“双基”,强调让学生学得知识,发展能力,这是传统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的着力点。“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中“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强调人的意志、品德的培养,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维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前两个维度的实施,也是对前两个维度的意义价值的提升。同时,在获得知识与技能,体会过程与方法中,必然也需要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带得走的能力”。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工夫。
二、如何设定情感教育目标
首先,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就目前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经过过滤、升华了的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上,可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四大类,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可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比如,在讲授《祖国的统一大业》时,用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用小提琴曲《思乡曲》营造氛围,朗诵《乡愁》,同时,介绍余先生的经历:余老先生生于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随父母离开大陆前往香港,转年赴台湾,此后飘泊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由此来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深深的怀亲之爱、乡关之思、爱国之情,由背景引申开去,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完成教学任务后播放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在音乐声中将爱国主义娓娓道来:爱国主义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本节内容在设计时要着眼于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主要是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育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付出辛勤劳动。
其次,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情感目标指的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即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经过研究表明,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布鲁姆等人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 ,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参照布鲁姆的研究,进行情感教学,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
比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高中《历史》选修四)时,我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感知康熙身上的优秀品质,并通过介绍康熙在少年时期和执政的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认识到人在年少时经历一些挫折,对于以后的发展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最后师生共同吟诵《孟子·告子下》中学生熟知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共识。层层递进,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师生、生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目标要想顺利实现,就必须在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在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科学情境中,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命、人格、价值同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我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历史学习有用,同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协调发展。
我推荐的书
《和教师的谈话》,赞可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情感教育论纲》,朱小蔓著,南京出版社
《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鱼霞著,教育科学 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