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这首《江城子记梦》是写给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当时王弗已经去世了十年。
是生死相隔,又是梦境重逢,读之令人催心断肠!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二十七岁去世,两人走过了十一年的风霜雪雨。在最好的年华遇上,是幸福;又在最好的年华永别,是绝望。面对人生境遇的沧桑巨变,东坡能够一笑化之。面对与爱人的生死相隔,东坡唯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传说,东坡在王弗葬身的“短松岗”种下了三万株的松苗,那么在王弗离开的岁岁年年,日日月月里,像松树一样扎根于土地深层的还有无尽的思念,愈久弥深。
能像王弗一样得到一个男人梦里如此的牵挂,是我们平凡女子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啊。
—— 一生一世有且只有一份爱。
这份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像林逋梅妻鹤子,终身不娶;或者像王维,三十岁后就鳏居。还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一往情深,对于身边的佳人,揣着明白当糊涂,拒绝郭襄等女子的真情。
让爱过的那个人,每一日,每一夜,都留驻在心底。
但是生活,真不是那回事。
王弗死了,三个孩子怎么办?日子还要过。苏东坡必定对现实有了考量,然后做出一个很务实的选择:娶了亡妻的妹妹——王闰之。比起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妹妹对故去姐姐的孩子一定会多一份怜惜和关爱。
比起和王弗的爱情,苏东坡和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之间少了琴棋书画诗酒花,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爱中充满了烟火气。
王润之是一个很贤良的妻子,他陪伴了苏东坡的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里东坡起起落落,她跟着或喜或悲。对待姐姐留下的几个孩子,她胜过亲生骨肉。在辗转漂泊在“黄州惠州儋州”岁月里,她默默守候他身旁,关心着他的生活起居,心痛着他的孤寂挣扎。
《后赤壁赋》中,在那个明月之夜,苏东坡和朋友游走,兴致上来,想喝酒了,回家找老婆商量咋办。王闰之告诉他:“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备子不时之需”。 好一个“不时之需”! 把对方的喜好放在心头,当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惊喜,而自己,看到对方满足了便也是欢喜的。
遗憾的是,王闰之并不懂得东坡诗文的价值。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之日,王闰之骂之:
待日后寻之,却十有七八不复存焉。
婚姻中的两个人如果不能站在同一层面上,便会有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然而,婚姻掺杂着生儿育女柴米油盐,亦能让爱情磨砺成亲情,融化在血液里。
陪伴东坡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也去世了。对这个妻子,苏东坡感谢她在自己宦海浮沉生涯里毫无怨尤,立下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不要小看这份誓言的分量,当一个人有几任妻子时,和谁葬在一起,确实是一个难题。
少帅张学良的两个夫人就给他出了这个难题,于凤至和赵一荻都在墓前留了一块地,而张学良最后选择了和赵四**葬一起。苏东坡的三个夫人,都走在了他的前头,他选择了陪伴他人生最长时间的王闰之,足以说明苏轼对王闰之感激之情。
在东坡从海南回来病逝之后,弟弟苏辙帮他实现了昔日的誓言。
粗略算来,当王闰之去世之后,东坡已是五十多岁的年龄了。 一个人在经历风风雨雨以后,更想找到一个能陪自己说话的人 。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是东坡家的丫鬟,十二岁来到苏家,东坡亲自教他书画。朝云天赋又极高,得高人之指点,自带仙气和灵性,东坡用欣赏的眼光称之为“天女”。
苏轼曾经嘲笑他的朋友张先八十岁娶了十八岁的小妾,这个典故曾让我看得大乐,君请看——
先是张先的诗:
苏东坡调侃:
这“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是绝了!于张先如此,于东坡自己又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老夫少妻,红袖添香。难得的是,这红袖又是红颜知己。当东坡笑问“大家猜猜看: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呢?”的时候,周围人有的说是学识,有的说是才华,唯有朝云巧笑嫣然,轻轻回应:“先生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哈哈大笑,说:“知我者,朝云也。”
所以,当朝云不幸在惠州离开之后,东坡心痛地写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知我;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去后,苏东坡又写词《悼朝云》来抒写思念之情,并一直鳏居未娶。在东坡写给妻子的词作中,送给朝云的最多。“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那个如同仙女一样超绝尘俗的身边人终如彩云易散!
三任妻子,三场情感,东坡一生抵得过别人三生三世。
到底,他爱哪一个更多些呢?
对第一任妻子,他能在其死后种下三万株松苗,能够写下令所有人读之都泪下的《江城子记梦》,此情何情?
对第二任妻子,他用“死则同穴”诠释了这份情感的分量。
对第三任妻子,他用诗词抒写一生一世的懂得和长相思。
真的很难说。《红楼梦》中的藕官先是和菂官你恩我爱,像是疯了一样。菂官死后,又对蕊官温柔体贴,她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戏子的见识,却是一个至理。
现实人生里,哪里有那么多的“非她不娶非他不嫁?”执于一段情,不过是执于这段情中那个痴迷的自己而已。但一段情过去,生活,不还是要继续吗?
以此来推测,在林黛玉死后,宝玉是娶了湘云还是娶了宝钗也都是有可能的。毕竟, 能让生活继续下去的并不一定是生生死死的爱情,只需要彼此取暖的温情就够了。
新欢与旧爱,都可成为心头的一枚朱砂痣。苏东坡用一生的情感为我们做了诠释。
大学者苏东坡和苏轼的一生,留下了很多故事,太多的谈资,美好的让人向往的爱情故事,传奇的让读书人努力奋斗并最终成名的故事,当然还有他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些来自互联网。
从单恋的角度来看,苏轼一生有三次婚姻,无论是嫔妃还是恋人都得不到真实的数字。我们相信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爱。王符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最短,但他充满了智慧和才华。他在事业上当之无愧是苏轼的左膀右臂,却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匆匆离世。王闰之从小就崇拜这位伟大的作家,他的妹夫。虽然王闰之没有王符的才华,但他是陪伴苏轼度过最艰难岁月的人。虽然在事业上帮不上忙,但却是贤惠的妻子,对苏轼照顾有加。至于第三皇族,正史和野史都没有太多记载。王符去世后,苏东坡在江表达了对爱妻的深切哀悼和爱意。
单从事业来看,苏轼的崛起靠的是自己的努力。默默无闻的时候,他没有权力,没有背景,没有好的关系。他的父亲当时也是一贫如洗。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道路。这种经历也给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但是,当时的政治是黑暗的。苏东坡为人忠厚老实,不为朝廷所喜。他的政治生涯通常很艰难。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给大家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精神。
苏轼的古诗有哪些?
苏轼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古诗赞不绝口。
寿司石像
苏轼最著名的古诗应该是《赤壁赋》,《后赤壁赋》,《何时是水调明月头》,还有《赤壁往事》。很多人都听过这四句诗,即使不知道苏轼的其他作品。比如“月亮什么时候照在水面上?”在现代,有人为他谱了一首曲子。
苏轼的诗有编年题材,如《秦晖和惠斯两位和尚腊月初十二去孤山游》、《六月二十七日醉书湖畔》、《三月二十九日》等。还有铭文,比如《金山寺碑文》,《西林壁碑文》。
总结苏轼的古诗词,其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诗词。可以看出,苏轼最喜欢的是题字《浣沙》,一共八首,其次是题字《江》。最著名的五首歌应该是《江糜舟初春》和《江毛毅正月二十日夜梦》。
苏轼的诗包括上面提到的三首《梁祝》,两首《定风波》,一首《水龙吟》,两首《洞天仙歌》,两首《何心郎》,一首《还魂玉兰花》。一首《临江神仙》,一首《满江红》,四首《满方婷》,两首《玉兰花玉玺》,一首《南歌子》,一首《南翔子》。童游、哨传、水调,也叫水调,但是没有了著名的水调,月亮什么时候出来?'
苏轼名句
苏轼一生留下了许多名著。在这些作品中,虽然人们不能背诵整篇文章,但有许多著名的格言警句唾手可得。它们可以用来描述某事,表达某事,描述某人或表达情感。
苏轼的名言
苏轼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如《沁园春》等。今天我从他的《清远三年枕吴中路》中选了一段话。如上所述,我将详细分析苏轼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及其意义和具体含义。
这部作品的创作时期是苏轼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当时他被政治流放到黄州,受到他人诬陷,导致入狱。虽然后期离开了监狱,但监狱里的种种,却深深地进入了苏轼的脑海。他深深感受到了政治的黑暗,在人生规划上有了历史上最大的迷茫和困惑。
蜉蝣是最原始的昆虫。它们非常漂亮,有着不为人知的特点。此外,这种昆虫的寿命很短。一般来说,最长的寿命只有一周左右。上图这句名言的整体意思如下。描述完事情之后,作者感叹自己就像一个蜉蝣。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人类的生命渺小如小米,不值一提。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不可能飞上天,享受人间。不可能得到和明月一样的生活。我心中充满了遗憾,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靠这里吹的秋风。
苏轼的代表作
由于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所以备受后人追捧。他一定有些不同。代表作品的是什么?
这些来自互联网。
苏轼和苏东坡的生平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
在他的前半生,他的作品主要基于他年幼的孩子们的想法。他思念亲人和祖国,希望与家人团聚。在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他希望有一点温暖来温暖他受伤的心灵。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主要是《阮郎贵》的作品,《万里》是他的代表作。
《前赤壁赋》年,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的一场大风暴。他的政治生涯被降级,他离开了家乡。他内心极度压抑。他无法理解自己的悲伤和死亡。中秋节期间,他离开了在外国的亲戚和朋友。三五杯酒下肚,他望着天上的月光,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表达了对亲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到了后半生,他的作品整体风格已经完全变成了豪放风格。他更关注国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为国家分忧的理想。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通过描写大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以《水曲曲头》系列为主要代表。
在这部代表作中,苏轼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祖国的山川。这种豪迈的感觉就像滔滔江水,非常迷人。后半段,苏轼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
苏轼的一生分为七个时期。
1、 生在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
2、应试及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3、出任凤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4、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
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
5、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6、流放黄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
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如《前赤壁赋》,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 。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7、元祐更化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太皇太后掌权,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意见,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扩展资料
苏轼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
对于苏轼的人生观,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应属于儒家;另有人认为是道家的;更有甚者,说是儒道两家的合二为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先不管东坡居士的思想观念,说到人生的品味,我认为,苏轼还真有自己的一套。吟诗作对自然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大文豪,作诗当然是件快心的事同时也是他发泄内心忧愁的手段,《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便是他的真情流露。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只是吟诗作对,可能是他觉得人生应该丰富点,也可能是他的上进心所致,参加科举考取进士,从此名声更大了。
生活中的苏轼,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苏东坡虽没有四妾,但有三妻,而且一个比一个好,第三个就是他最喜欢的。在吃的方面,自然少不了苏轼的身影,他亲手泡制的东坡菜迄今流传。苏轼还是一个性情中人,要不然,当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陈季常之恶妻的行为,为什么会有“河东狮吼”的有感而发呢?
这些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至少可以知道,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人生是积极的,是一个标准的乐观型。对于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颇有人情味的苏轼是有足够的能力做到的。用自己的才能考取功名,为的是有更大的作为,而儒学的观点也是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所以我敢肯定的是,在苏轼经临黄州赤壁之前,他是一个儒家思想的人。
苏轼考取了功名,官也做得越来越大,这表面看起来对他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却是给他埋下遭人“攻击”隐患。苏轼没有城府,也没有意识到官场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他是个上可以服侍皇帝、太后,下可以与乞丐席地而谈的人。“乌台诗案”之后来到黄州赤壁,苏轼算是“突围”了。在这里,他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对于这次的遭遇,他感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也看透了人心的险恶与官场的黑暗。他在这里写下了《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这些文章表现的道家意味,又构成了他思想观念的另一方面。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有人要向老子问道什么,恐怕他也只能回答一个字----道。那么,既然有人说苏轼是道家的,他应该对道有所感悟,然而我认为苏轼到此时仍不属于道家思想。
苏轼被贬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做官,对于一贬再贬,苏轼只能表现出忧愁的情感。以前,他喝酒是为了品尝,之后,喝酒是为了消愁,证明他还是想当官,而且想做回到以前的大官。老子,庄子,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很厌倦官场。因为他们认为封建时代的官场十分黑暗,进入官场就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身不由己,这样是把无限变成有限,把自由变成束缚。学道的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封建时代的官场就和“道”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老,庄,列在生前一直过着穷日子,为的是远离官场以及官场所影响的社会。而苏轼并没有放弃过做官,至于苏轼后期的文章中,包含不少的道家意味,只能说是他本性的发挥。
苏东坡特殊的经历,造成了他特别的人生观,但综合他的一生,我认为应属儒家的人生观。我觉得苏轼属于儒家的思想比属于道家思想更像苏轼,这才与他的为人相配,更能显出他是中国一代的大文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