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表达了世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这首诗是文天祥所做。
第一首从景物写起,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第二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并告诫自己,在生死关头要以大丈夫自勉。
很有感染力的诗句。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用“萧萧”“惨惨”叠音词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之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诗人喜欢金陵,更喜欢洛阳。这算得上诗人的一种情结。金陵即南京,六朝古都。洛阳有十二个朝代在此建都啊。这类诗多怀古,或借古讽今,或者表达某种情感。用这些词,不仅含蓄婉转,而且寓意深刻。即便是抒情,也会使诗歌更贴近现实,抒发的感情显得更真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