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经与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经与方法,第1张

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既有赖于自幼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从小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道德养成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特别在幼儿教育阶段,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幼儿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应该及时调整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探索幼儿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要不断体现意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要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人们对他的认识必须有情感的渗入,一个内化的道德规范必然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融合。

儿童为主题,以活动为依托,以幼儿在活动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和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让儿童在自发自觉的行为中逐步将遵守道德的感受进行体验,从而逐步将道德要求内化为儿童个体的自主行为和活动。

-学前教育学

人民网-儿童小情绪德育大文章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感。3岁前的儿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对好与坏、好人和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

  (2)美感。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3)理智感。对一般儿童来讲,在5岁左右时,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岁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动脑筋”活动。

我认为幼儿园老师,除了只是教孩子道理的以外和知识的以外,还是,给孩子启蒙的老师使学生第一次接触知识,使他们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丁点的了解,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老师,也是教她们善良的老师,发掘他们潜力的老师,使他们获得快乐的善良姐姐!

学龄儿童在道德情感上表现出显露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儿童期的品德情感已经发展起来,并且经常容易表露于外。但是儿童期的品德情感还比较脆弱,不稳定。儿童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比较容易、简单,一会儿喜欢这个伙伴,一会儿又可能与之对立起来,彼此不说话了。今天可以把这个伙伴看作自己的最好朋友,明天又把另一个伙伴看作最好的朋友。儿童的情感往往以集体或老师、家长对他的态度为转移。学生对于一般的善恶、美丑、荣辱等道德概念已经可以从情感上直观地加以接受,可以简单地从人物外部表现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并且常常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表现,尤其是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喜闻乐见,模仿去做。不过他们常常是心血来潮,情感的外露,还不能对英雄行为有深刻的理解,有时往往是表面的机械模仿。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关心他人的情感表现,对同学的不幸、痛苦的同情,对老人、残疾人的关心、尊敬,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示关怀等等。针对儿童期情感的特点,父母应当引导儿童,把思想感情同正确的道德认识联系起来,培养儿童关心人、尊敬人、同情人的思想感情,并通过人际交往等行为实践,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5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