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融进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融进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第1张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进情感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加强学习与提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相信,我们会在教学育人生涯中少一些遗憾之事,多一些美好回忆。

关键词 情感教育;情感动力;感染共鸣

马卡连柯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说:“爱是一生中伟大的感情,他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类,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可见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

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其中的“心”就是指学生的心理或心灵,情感则是心理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我们人类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当别人和自己的言行符合自己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满意、愉悦、赞赏、敬佩、尊敬等肯定的情感;当人在认识事物或研究问题时,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就会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等情感;当人依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事物进行评价时就会产生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爱心与教育》中提出“情感动力”思想,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

在一项对青少年的实验中,让一组男女青少年进行400米跑,其中一组给予情感上的鼓励,而另一组则给予情感上的挫折。结果鼓励组无论男女,成绩均获提高,而挫折组无论男女,成绩均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对人的各种行为活动的动力效应。由此我想到,对于数学教学,如果我们能融合进我们的情感教育,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等,把我们的情感化作涓涓流水,沁入学生的心田,给予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给学生启迪的思维,我想,一定会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和育人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呢对此,我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如果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就可以使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主动,学得有趣的效果。自己对所授科目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相应学科的情感。第二,教师要以平等的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关心、信心和帮助,“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培养学生和自己的情感。不能喜“优”厌“差”,要真诚地给学生以信任、鼓励。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一般规律是他一定会把情感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向上的动力。在我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可以说她对于数学怎么学也学不会,因此我很少注意她。但有一次我不经意的说了一句鼓励她的话,之后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天天问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从而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表面看是自己的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但实际上却是学生期待已久的你对他的真诚与关心。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漠视的态度对待学生,我相信,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抑制。第三,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数学教学的设计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环环相扣,疏密相间,起伏有致。一是要抓住导入环节,精彩的富有感情的导入语能激活课堂,使教学氛围更加优化,教学活动更加流畅。二是要抓住过程环节,教师要投入情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激情中明理,获得新知。三是要抓住结束环节,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总结,获得成功体验,要设计悬念保留其探索的兴趣和精神,使学生感到课虽尽,意无穷,留下难忘印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积极体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进情感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们所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着眼于青少年的未来,着眼于我国的稳定发展,它的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加强学习与提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相信,我们会在我们的教学育人生涯中少一些遗憾之事,多一些美好回忆。

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分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是通过相对独立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应当是首尾相接的教育链。在每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具有以一种或几种能力为主的多种教育能力。

(一)教育预见能力

所谓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教师应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是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所要求的。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内容、影响因素和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准确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活动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计划、组织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否则教育活动的影响就要受到削弱甚至失败。教师教育预见能力的核心是教育思维。这种思维是建筑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基础上的。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自信的熟悉,才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分析、判断,达到比较科学的估价。教育预见不等于料事如神,要求教师形成教育预见的能力也应实事求是。

(二)教育传导能力

所谓教育传导能力是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传导能力是由教育过程信息传递的规律决定的。教师是借助信息传递的媒介,作用、影响、教育学生的。教育传导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是教师面向学生传导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能力有正式语言能力和非正式语言能力。正式语言能力即符号化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因此,前者表现为语言的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连贯性、逻辑性,结构上完整和严密。也表现在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准确性。教师的书面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批改作业、课堂板书等活动中。教师的非正式语言能力即体势语言能力,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空间和触摸、声音暗示、服装及其他装饰品等,是正式语言的补充。正如赞科夫所说:“由活的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研究表明,非正式语言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注意正式语言的锤炼和非正式语言的妙用。

(三)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教育传导是和教育过程的控制密不可分的。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面发展。教育过程控制能力是主导、操纵教育活动的能力。当然,教师占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扮演活动主角的角色,而操纵活动方向不等于教师不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调整既定的方向。恰恰相反,只要是教师在发挥着主导作用,无论教师居于何种角色,或者既定方向如何被修改,都可以称这一活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教育活动控制包括三个方面。

①对学生的控制。对学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来实现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深层的思想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因此,对学生的控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思想教育能力。

②对自己的控制。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自我控制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或教有效果的好坏。教师的自我控制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前者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程度以及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教育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调控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后者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在遭遇到各式各样挫折情况下,仍能善于控制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③对情境的控制。教育活动是一定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短至一节课一次师生谈话,都是在一定或一系列的情境中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境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效。教师对情境的控制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情境由物理空间和社会气氛为主构成,前者表现为一定的环境和场景,教师要善于形成合理的物理环境增强教育效果,后者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的交互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现代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通常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班级。组织好学生集体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气氛的来源是教师和学生。协调好两者关系是形成适当的社会气氛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它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共情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幼儿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成熟,其原始心理状态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幼儿心智的发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以达到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目的。

所以,共情对于幼儿教师的意义,不仅是教学方面的帮助,更是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帮助,对幼儿身心发育的关怀。

共情不同于同情,移情。同情是站在局外,甚至是以高一等的姿态对当局人的“施舍”。移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受访者身上,或厌恶或热爱,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然而两者与共情都有本质的区别。共情需要个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进而体验到对方正在体验的情感。不仅体验,还需进一步的表达。“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周瑶,认知能力指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能力,目的是达到体验的效果,情感能力则指理解,接受,表达等能力。所以,在体验到对方的情感之后,还需要理解对方所体验的情景,理解产生的情感,对自己此刻的感受进行正确表达,使对方了解到自己的感情,并对对方产生影响。

我们会产生另一个疑问,那就是,共情与安慰,劝告有什么区别。关于安慰,我们在使用这一语言技巧时,一般情况为希望被安慰者脱离目前纠结的情感状况,语言方式一般柔和,多从感性角度以情动人。劝告则是理性分析目前状况,要求客观以理服人。如果以这两种方式表达,语言应该是如下两种:“别难过了,你是勇敢的孩子。”;“自己不注意摔倒了,有什么可难过的。”而通过共情进行的表达则是另一种情形,例如“摔倒了应该很疼吧,先做个勇敢的孩子站起来,我们看看有没有哪里受伤,难过就哭出来,不要忍着!”

共情的表达过程是整个共情的最终体现,所以表达方式的改进也是重要的一环。艾根(Egan)将共情的表达概括为两种水平,即原级共情(primyarempathy)和高级精湛的共情。原级共情又称初级水平的共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等参与技术。而高级精湛的共情又称高级准确的共情,它不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这些参与技术,还要加上教师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心理学角度,卡可夫和皮尔斯还建构了一个区分调查表,用来确定咨询者共情反应的五个等级。其中水平3是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反应,相当于Egan的初级共情的概念;水平4相当于附加共情或高级共情;水平5代表着促进性的行动。具体如下:水平1一一没有理解,没有指导。咨询者的反应仅是一个问题或否认、安慰及建议。水平2—没有理解,有些指导。咨询者的反应是只注重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3—理解存在,没有指导。咨询者对内容,同时也对意义或情感都做出了反应。水平4—既有理解,又有指导。咨询者对求助者做出了情感反应,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水平5—理解、指导和行动都有。咨询者对水平4的内容均做出了反应,并提供了行动措施。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表达方式,了解到自己属于哪个水平,对自己的共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

我在上文举的例子可能有些“简陋”,根据这个区分调查表,我的表达做到了理解,指导,行动,但是措辞可能再需要进行润色和修正。

共情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个人和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的。具体内容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共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肃僵化死板的。然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或许会对幼儿发展不利,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处于一种恐惧压抑的状态,和老师的关系疏远恶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通过共情表达,幼师对孩子表现出的理解和关怀可能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内心。孩子发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爱和关怀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同样的,孩子会反过来爱老师,师生关系得以改善。接着教学效果就会有提升。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学生爱人的能力就会提升,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的共情能力。说句题外话,感同身受不再是只能说出口或者写在纸上的漂亮话,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天下大同可能不再是梦想。

在操作层面,如何实现共情。第一,体验对方情感,第二,理解对方意图,第三,向对方表达自己,影响对方,取得对方的反馈。

那么,共情能力究竟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有所提高。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共情能力分为两种,天生拥有的,后天训练得来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共情的感觉,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摆脱自我中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幼师要尽力培养自身对学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达,并真诚地做出表达。其次我们要学会表达情感,上文已经提到关于某某人的五等级表达理论,通过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语言,以达到完美表达的效果。但是有一点可能需要注意。即使我们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情景进行体验,也会由于各种客观主观原因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然后在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文字符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美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前阶段完全完美实现,对方在接收语言符号时,也有极大可能理解出现偏差,不能体会到我们的“感同身受”。所以,即使达到了最高的表达等级,也有可能出现对方不能被你的语言影响的情况。由于共情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而行程有效教育,所以使学生能感受到共情就是最后需要训练的一步。语言符号也许会出现偏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进行补充,以期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完成最终目的。

共情不是利用学生感情的方法。我在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共情是和谐的种子”。我的感受是没有相互理解就不会有和谐,只有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存在有效的沟通。从我们传播学的角度,有效沟通有以下几个条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情奇妙在,它只有达到尊重和理解,才能通过表达影响对象,达到有效沟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共情不仅不是利用情感,恰是真情的流露。而打动人的就是“真情”,如此,方能使传播更加有效,教育也更加有效。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虽然这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自己的情绪、偏见或偏执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下是几点说明:

首先,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深远影响。教师的情绪能够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行为。如果教师因为个人情绪或偏见而对某个学生或某个群体表现出偏见或偏执,这种情况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任和尊重,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下降。

其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和中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背景,并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以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教师不应该因为个人情绪或偏见而偏袒某个学生或某个群体,而应该根据事实和学生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和表现。

第三,教师应该在教育中注重情感教育,但不应该把个人情绪混入其中。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客观和专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展情感智能和社会情感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应该把个人情绪混入其中,以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这是教育公正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管理和情感教育能力的提升,以保证教育的客观、公正和专业。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偏见和偏执,并努力纠正这些问题,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孩子自小就受到各种方式和来源的影响和作用,有的是主动提供的,如学校教育、课后兴趣班,而还有很多却是在不经意的过程中接受到的,如生活中的犯错经历、出游时的见闻、与他人相处的过程。

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基础技能,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等;2、综合能力,它包括审美、创造、合作、说服等,也就是运用基础技能去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3、成长心态,即看到自己的不足,认清外界的形势,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4、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后者更重要的是乐观自信、同理心、适应变化、韧性和勇敢、坚忍等品质。如果把后面三项能力归纳总结一下,最为重要的就是社会情感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的决策。

当前普遍存在的家长焦虑现象并不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社会日益竞争激烈的基础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社会情感能力的教育。而后者却是很难通过教学、练习、测试等传统方法获得的,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情绪的管理。需要在平时孩子面对困难,受到不公正对待,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做起。具体几个小技巧如下:1、布置一个温馨的“冷静角”,作为情绪失控时的缓冲地带。2、把问题分级,将不同的情绪归类为无事生非、庸人自扰、自强不息、天灾人祸。3、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正视问题,然后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尊重他们的想法,最后协助他挑选一个最优的方案。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的“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作用

  Abstract: Emotion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a special It is the attitude of people treat external thing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meets their needs arising from experience Emotional teaching is a teacher by healthy and rich emotional, vivid language, and the help of visual aids, more realistic "re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ical events, inspired by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inspire and develop students noble feelings, and then into teaching art students will and action

  Keywords: History Teaching Emotional effects

 对于情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过去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历史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因素,教学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假如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地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一一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

 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尤其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育意识,这是讲好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目的,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二、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实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

 所谓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鸦x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官员和抵抗派将领的气节、广大官兵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以广州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史实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几个方面选取材料,进行生动的描述和叙述,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选择“交汇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史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应该浅显易懂些。

 “交汇点”选择得恰当与否,一是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立场观点,二是决定于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三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将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找得准确,发掘的深远。

  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

 历史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丰富的感情,对学生来说只是客观存在,只有将其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等。历史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历史,学生才能了解历史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较系统、较完善的历史知识。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四 、创设“问题情境”,升华学生感情----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

 心理学指出,人的感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三个层次。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是在情感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余地,学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巩固,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被激发,逐步得到升华----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再上升到情操和意志。如《戊戌变法》一节,讲到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改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法令,下令搜捕维新派,在黑云压顶之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梁出逃,谭嗣同也完全有条件出逃保命,而他却放弃了逃命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就义前,他写下的悲壮话语应怎样理解表现了什么精神六君子为救国救民人头落地,而围观者却大多麻木不仁,说明了什么戊戊变法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情感升华的棋子。

 总之,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模型、投影等等其它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

1、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课堂上,教师所传授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学识。而且代表着社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人格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品格、道德修养,以国家所提倡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为执教的根本。  

2、育人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  

“育人为本”是党和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办学宗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是教师的职责,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就是说“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根本职责所在。  

在教育中,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  

3、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  

品德内在,言行外显。个体品德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的优与劣来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优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

教师的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 -教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7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