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清明节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 牧) Qing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1]
[编辑本段]寒食节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编辑本段]25个民族过清明节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
台湾清明节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清明节诗句 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是一个内涵丰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清明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折柳赠别(《唐诗三百首》) 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内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样的唐诗有335首,宋词更多达520首,而“春分”“芒种”“处暑”等大多数节气诗歌则只有10首8首左右。
[编辑本段]清明节由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编辑本段]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焚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焚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http://baikebaiducom/view/3148htmlwtp=tt
1 关于廉政的水墨画怎么画,题什么诗
墨竹,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兰竹为著称,尤精墨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张大林 竹 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
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
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们性格和生命。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描写竹的古诗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慈姥竹 (唐)李白 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俯瞰涓涓流, 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竹径 李得裕 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檀栾被层阜,萧瑟映清渠。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酬人雨后玩竹 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
同郭参谋崔仆射淮南节度使厅前竹 刘长卿 昔种梁王苑,今移汉将坛。蒙笼低冕过,青翠卷帘看。
得地移根远,经霜抱节难。开花成凤实,嫩笋长渔竿。
霭霭军容静,萧萧郡宇宽。细音和角暮,疏影上门寒。
湘浦何年变,山阳几处残。不知轩屏侧,岁晚对袁安。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具怀鸿鹄志,苦有 鸟 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葺夷陵幽居 李涉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苦篁调啸引 李贺 谁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
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遗中分作十二。 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
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 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玩友人庭竹 施肩吾 曾去旋州看种玉,那似君家满庭竹。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
新竹 韩愈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出五六,当户罗三四。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迸出疑争地。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含泪。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题郑长侍厅前竹 贾岛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同。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竦影纱窗外,清音室瑟中。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怜片片,雨涧爱蒙蒙。
解谷蛮湖北,湘川霸水东。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官舍竹 王禹称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 辛弃疾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竹石吟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李贺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东楼竹 白居易 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
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卷帘睡初觉,欹枕看未足。
影转色入楼,床席生浮绿。空城绝宾客,向夕弥幽独。
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
2 有没有跟花有关的诗词二十四番花信风一简称“花信风”。
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令用语。
南宋政治家、学者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顺序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二另有一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描写桃花的诗句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夭夭:茂盛的样子。
灼灼:鲜明的样子。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4、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容:打扮。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5、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然:燃。
——唐·王维《辋川别业》6、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8、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9、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10、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11、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栀子:栀实,可作**染料。——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1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13、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14、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15、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杜若:香草名。——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16、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17、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鸭头:形容春江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
——宋·苏轼《送别诗》18、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宋·苏轼《新城道中》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20、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斗:比赛。——宋·秦观《江城子》21、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句意谓:桃柳成荫的小路,似乎把春天的美景分送到家家户户。——宋·秦观《望海潮》22、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23、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24、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余霞:晚霞。——宋·李弥逊《诉衷情》25、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26、夹岸桃花蘸水开。蘸水开:桃花拂着水面带水开放。
——宋·徐俯《春游湖》27、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离披:花将谢的样子。
——元·姚燧《浪淘沙》28、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千尺雨;连天的细雨。
一路烟:水上弥漫着云烟。——清·吴伟业《鸳湖曲》29、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碧桃:桃的变种,花重瓣。 和:伴随。
——唐·高蟾《上高侍郎》30、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碧桃:仙桃。
栽和露:伴着玉露栽种。数:辈。
——宋·秦观《虞美人》牡丹 庭前芍药妖天格,池上芙蕖争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投与桃花一处开。
月季 牡丹殊绝委春风,露菊萧疏怨晚丛。 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
水仙 娉婷玉立碧水间,倩影相顾堪自怜。 只因无意缘尘土,春衫单薄不胜寒。
桂花 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樨风。
兰花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花 昨日雪如花,明日花如雪。 山樱如美人,红颜易销歇。
1、“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白居易 2、“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汛皓露而花飞九畹”——乔彝 3、“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有谁知”——俞大猷 4、“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 5、“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曹雪。
3 给国画竹配的诗句五句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注:“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节高”高尚的气节。“徒”空。
“贞心”纯正的心。 唐·李颀《篱笋》 东园长新笋,映日复穿篱。
迸出依青嶂,攒生伴绿池。 注:“迸”喷涌。
“攒”聚集。 唐·杜甫《三绝句》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柴门”简陋的门。
“上番”唐人称植物不断生长为上番。为当时四川方言。
“嗔”嗔怪。 唐·钱起《竹屿》 幽鸟清涟上,兴来看不足。
新篁压水低,昨夜鸳鸯宿。 注:“篁”竹。
“鸳鸯”鸟名。雌雄偶居不离。
唐·张籍《竹岩》 独入千竿里,绿岩踏石层。笋头齐欲出,更不许人登。
注:“笋头”竹笋尖。
4 描写一种植物春夏秋冬的句子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规可循。
但我渐渐发现,我爱春胜过夏冬。 冬天过去了,春姑娘悄无声息地到来了,她走到田野,田野中的积雪融化了,麦苗醒来了,它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感谢春姑娘用温暖的春风唤醒它们。
春笑了,笑得那样迷人;那样灿烂;那样开心。春走到草地,向草儿招了招手,雪融化了,草儿直起了身子向春点了点头,表示感谢,春又笑了,笑得那么顽皮,那么可爱。
春来到柳树林中,对柳树轻轻微笑,柳树摆了摆了头,恢复了婀娜多姿的姿态,柳树笑了,春也笑了。春来到小溪边,用手点了一下厚厚的冰,冰花开了,水流动了,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向春致谢,之后欢乐的流向远方,歌声在天空中回荡,那样清脆、动听。
春满意地笑了。春来到了学校听见同学们正在吟诵诗人穆旦的《春》,心里无比激动,不禁流下了眼泪,这便是春雨了。
雨不大,但是每一滴都是春对大家的感谢,她感谢万物欢迎他的到来,她感谢万物因他的到来而生机盎然,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不一会儿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春献给万物的礼品。春回到农田,老农感谢春天,勤奋耕作;春来到草地,草而用最优美的姿态迎春,向她致谢;春回到柳树林,柳树好像少女一般害了羞似的,不动声色,只是柳条在空中随风摆动,春会意了,点了点头离开了;春来探望小溪,小溪高兴的建起小小的水花,鱼儿虾儿不停地跃出水面,春十分感动。
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春下班了,夏接替了春的任务…… 夏 夏,像一个调皮、淘气的小孩儿。趁我们不注意,悄悄地溜到了人间。
夏,使太阳光失去了春天般的柔和,像一个火辣辣的大圆球,向世界发射出所有的光芒。烤红了人们的脸蛋,晒干了地上的水珠…… 每个人都讨厌夏,女士们穿着各种裙子,戴着形状不一的墨镜;男士们穿着薄衬衣……而卖冰棒的老爷爷可不这样认为,他只顾自己吆喝,觉得天气越热越好。
因为,天气越热,他卖的冰棒也就越多。 最热的时候,我们放暑假了,我们虽然穿着背心,赤着胳膊,可还是不敢和夏天的太阳比呀!只有清晨和夜晚太阳不在的时候,我们才敢露面。
晚上,夏可真够朋友,送来了一阵阵凉爽的风。我们知道后,家家户户都在阳台上放凉床,到凉床上去睡觉。
夏,请你不要匆匆过去,多给我们一点欢乐! 秋 深绿的幕布很快变成了金**,这预示着美丽的秋将出场了。幕布缓慢地拉开了。
美丽的秋,身着金**的衣衫,出现在舞台中央。秋用细细的手一指,大地立即变得金黄一片。
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地取出一只只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
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秋像一位满含羞涩的少女,害羞地笑着,款款步下台去 冬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而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
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顺从地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
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
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
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盼望她的兰馨蕙草,润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满园,落红如雨。 如今,春天即在眼前了,一伸手便可触摸到她湿润的发梢,感受到她温暖的呼吸,可春天,到底是怎样的呢? 春是悠然自得吗?“春水碧于天,隔船听雨眠。”
春水粼粼烟雨蒙蒙的江波之上,人儿悠哉游哉地在画舫里听雨而眠,雨也怡然,风也缱绻,是何等的惬意,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旗子落灯花”,又是何等的悠闲。 还是万物复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鸭子入水了,岸上桃花点点枝头,春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燕子回家了,呢喃着搭着新窝,鸟鸣山涧,春回大地,花也粲然,燕也欣然。 春是情意切切吗?“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似是月光如水的夜里,独对绣帘而作的清幽美梦,又似是十里春风扬州路上的,一片若许柔情。 还是不解风情?“花褪残红青杏小……多情总被无情恼。”
满枝的海棠,你又怎舍得一夜之间将她变得绿肥红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抹明媚的春光,竟无法留住这纤弱的美丽。片片落红如蝶飞舞,萎地无声,捡拾起飘零的花瓣,任忧伤满怀。
春是离人眼中的一滴泪吗?“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孑然孤客,长年漂泊,感伤春日又将过,有家归未得,春衫破,无人补,伤心泪,满衣服。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三分春色,二分落于尘土,一分细随流水,花已落尽,待凝眸,分明是离人清泪。
还故人是襟前的一枝花?“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定是知道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故迟迟不舍把亭旁的柳枝。
5 中国山水画 王维山水画定义: 简称“山水”。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
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
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
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
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
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
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
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
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
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
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
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
瓣瓣 、串串 、丝丝 、团团 、片片、簇簇、重重叠叠。
扩展:
描写花的abb式词语:
一簇簇,红艳艳,绿油油、绿莹莹、黄澄澄
1、一簇簇
拼音[ yī cù cù ]
解释簇拥,花团锦簇,一簇鲜花量词。
例句同学们簇拥着新老师走进教室。
2、红艳艳
拼音[ hóng yàn yàn ]
解释状态词。形容红得鲜艳夺目
例句红艳艳的杜鹃花。
3、绿油油
拼音[ lǜ yóu yóu ]
解释状态词。形容浓绿而润泽:~的麦苗。鹦鹉一身~的羽毛,真叫人喜欢。
近义词绿莹莹
4、绿莹莹
拼音[ lǜ yíng yíng ]
解释状态词。形容晶莹碧绿:~的宝石。秧苗在雨中显得~的。
近义词绿油油、绿茸茸
5、黄澄澄
拼音[ huáng dēng dēng ]
解释金**的。具有金子般颜色的。
描写花的词语
描写花的诗词和描写花的名句 二十四番花信风 一简称“花信风”。
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令用语。
南宋政治家、学者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1描写花的成语(不带花字)
春华秋实 chūn huá qiū shí 解释华:花。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
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出处《三国志·魏志·刑颙传》:“而桢礼遇殊荣,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后汉书》卷五十二:“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结构复句式。
用法多用于比喻。一般作主语;分句。
正音华;不能读作“huā”或“huà”。辨形华;不能写作“花”。
近义词开花结果 反义词华而不实 例句~;没有农民们的辛勤栽培;哪有这硕果累累的大好收成呢?英译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fruits 姹紫嫣红 chà zǐ yān hóng 解释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结构联合式。
用法可用来形容各种艳丽的花。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姹;不能读作“zhái”。辨形姹;不能写作“诧”;嫣;不能写作“姻”。
近义词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反义词残花败柳 辨析~和“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但~只用来形容花;“花团锦簇”和“万紫千红”不但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比喻景象繁荣兴旺;事物丰富多彩。
万紫千红 wàn zǐ qiān hóng 解释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出处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
用来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或繁荣兴旺的景象。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形红;不能写作“鸿”。近义词花团锦簇 反义词流水落花、枯木朽株 辨析~和“姹紫嫣红”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
但~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而“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例句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暗香疏影 àn xiāng shū yǐng 解释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出处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结构联合式。用法含褒义。
多形容梅花。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疏;不能读作“sū”。辨形暗;不能写作“黯”。
近义词疏影暗香 例句探梅的人们;最好能与山中人先作联系;探问梅花消息;开到七八分时;就可以前去;领略一番~的妙趣了。英译hidden fragrance and scarce shaddows--reference to meihua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林逋曾在江淮一带漫游,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一生无妻无子,特别酷爱梅花与白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著名诗篇《山园小梅》表现出他那超凡脱俗的气质:“众芳摇落都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水芙蓉 chū shuǐ fú róng 解释芙蓉:荷花。
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
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结构偏正式。用法现多指年轻女子;有时也指诗句清新。
正音芙;不能读作“fū”。辨形芙;不能写作“浮”。
近义词花容月貌 反义词残花败柳 例句(1)他的诗恰如~;读来沁人心脾。(2)这部**里的女主角像~一样楚楚动人。
纷红骇绿 fēn hóng hài lǜ 解释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
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出处唐·柳宗元《袁空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给红骇绿,蓊郁香气。”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例句~,掩苒何穷,劈柳鸣条,萧骚无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英译the waving of red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 桂子飘香 guì zǐ piāo xiāng 解释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结构主谓式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浓香 例句宋·虞俦《有怀汉老弟》诗:“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
英译The o anthus flowers are emitting their delicate fragrance 含苞待放 hán bāo dài fàng 解释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出处无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豆蔻年华 反义词落英纷飞 例句这样的挑选,有名无实,纵使貌艳如花,但~,十分颜色只露得十分。(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英译in the bud 落英缤纷 luò yīng bīn fēn 解释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结构联合式。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正音落;不能读作“là”。
辨形纷;不能写作“分”。近义词花团锦簇 例。
2描写花的成语有哪些(成语里不包含花字)万紫千红,姹紫嫣红,含苞欲放,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 chà zǐ yān hóng 解释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结构联合式用法可用来形容各种艳丽的花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姹;不能读作“zhái”辨形姹;不能写作“诧”;嫣;不能写作“姻”近义词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反义词残花败柳 辨析~和“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但~只用来形容花;“花团锦簇”和“万紫千红”不但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比喻景象繁荣兴旺;事物丰富多彩万紫千红 wàn zǐ qiān hóng 解释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出处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用来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或繁荣兴旺的景象一般作谓语、定语辨形红;不能写作“鸿”近义词花团锦簇 反义词流水落花、枯木朽株 辨析~和“姹紫嫣红”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但~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而“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例句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暗香疏影 àn xiāng shū yǐng 解释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出处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结构联合式用法含褒义多形容梅花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疏;不能读作“sū”辨形暗;不能写作“黯”近义词疏影暗香 例句探梅的人们;最好能与山中人先作联系;探问梅花消息;开到七八分时;就可以前去;领略一番~的妙趣了英译hidden fragrance and scarce shaddows--reference to meihua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林逋曾在江淮一带漫游,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一生无妻无子,特别酷爱梅花与白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著名诗篇《山园小梅》表现出他那超凡脱俗的气质:“众芳摇落都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水芙蓉 chū shuǐ fú róng 解释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结构偏正式用法现多指年轻女子;有时也指诗句清新正音芙;不能读作“fū”辨形芙;不能写作“浮”近义词花容月貌 反义词残花败柳 例句(1)他的诗恰如~;读来沁人心脾(2)这部**里的女主角像~一样楚楚动人纷红骇绿 fēn hóng hài lǜ 解释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出处唐·柳宗元《袁空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给红骇绿,蓊郁香气”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例句~,掩苒何穷,劈柳鸣条,萧骚无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英译the waving of red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 桂子飘香 guì zǐ piāo xiāng 解释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结构主谓式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浓香 例句宋·虞俦《有怀汉老弟》诗:“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 英译The o anthus flowers are emitting their delicate fragrance 含苞待放 hán bāo dài fàng 解释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出处无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豆蔻年华 反义词落英纷飞 例句这样的挑选,有名无实,纵使貌艳如花,但~,十分颜色只露得十分(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英译in the bud 落英缤纷 luò yīng bīn fēn 解释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结构联合式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正音落;不能读作“là”辨形纷;不能写作“分”近义词花团锦簇 例句公园里;山明水秀;~;景色迷人极了英译Fallen flowers are numerous绿肥红瘦 lǜ féi hóng shòu 解释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出处宋·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结构联合式用法含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正音绿;不能读作“lù”近义词红瘦绿肥 例句卢隐《窗外的春光》:“这孩子真古怪得可以;十零岁的孩子前途正远大着呢;这春老花残;~;怎能惹起她那么深切的悲感呢?" 英译the scene of late spring。
3描写花的词语描写花的诗词和描写花的名句 二十四番花信风 一简称“花信风”。
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令用语。
南宋政治家、学者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二另有一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描写桃花的诗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茂盛的样子。
灼灼:鲜明的样子。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 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4、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容:打扮。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5、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然:燃。
——唐·王维《辋川别业》 6、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8、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9、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10、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1、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栀子:栀实,可作**染料。——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1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13、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14、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15、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杜若:香草名。——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16、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17、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鸭头:形容春江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
——宋·苏轼《送别诗》 18、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宋·苏轼《新城道中》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0、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斗:比赛。——宋·秦观《江城子》 21、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句意谓:桃柳成荫的小路,似乎把春天的美景分送到家家户户。——宋·秦观《望海潮》 22、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 23、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24、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余霞:晚霞。——宋·李弥逊《诉衷情》 25、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26、夹岸桃花蘸水开。蘸水开:桃花拂着水面带水开放。
——宋·徐俯《春游湖》 27、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离披:花将谢的样子。
——元·姚燧《浪淘沙》 28、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千尺雨;连天的细雨。
一路烟:水上弥漫着云烟。——清·吴伟业《鸳湖曲》 29、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碧桃:桃的变种,花重瓣。和:伴随。
——唐·高蟾《上高侍郎》 30、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碧桃:仙桃。
栽和露:伴着玉露栽种。数:辈。
——宋·秦观《虞美人》。
4描写花的词语百花争艳 争奇斗艳
娇媚、鲜艳、烂漫、娇娆
婀娜多姿、芳香四溢
亭亭玉立、花香袭人
绚丽多彩、端庄秀丽
姿态各异、傲骨迎寒
娇巧迷人、孤芳自赏
争奇斗艳
香远益清
亭亭玉立
妩媚
百花争妍
婀娜多姿
芬芳
闭月羞花
含苞欲放
1描写植物的两字词语
花:馨香 飘散 舒展 娇美 神韵 恬静 醉人 素雅 娇嫩
幽香 淡雅 朴素 花瓣 花蕊 花粉 鲜花 怒放 含苞
蓓蕾初绽 花团锦簇 缕缕清香 吐花展瓣 高贵清雅
花影摇窗 芬芳馥郁 灿烂瑰丽 洁白如雪 瑰丽娇嫩
沁人心脾 鲜丽娇媚 奇香四溢 娇艳多姿 琼枝玉叶
洁白无暇 脱颖而出 青翠光润 芳香醉人 芬芳优雅
落英缤纷 绚丽多彩 傲然怒放 随风摇曳 花叶扶疏
一枝独秀 色彩斑斓 嫣红似霞 朴实无华 亭亭玉立
冰心玉骨 淡雅清新
草:碧草 春草 杂草 茅草 萋萋 草茵 绿草 芳草 寸草
枯草 劲草 小草 幼草 荒草 草席 草地 草丛 娇嫩
嫩绿 香草 野草 残草 繁草
疾风劲草 绿满人间 蓬勃旺盛 铺青迭翠 绿草茸茸
草原无际 争荣竞秀 枯黄遍野 天涯芳草 风吹草低
草枯叶黄 草肥羊壮 漫山遍野 万物复苏 绿草如茵
芳草萋萋 一碧千里
树木:树皮 树叶 挺拔 苍劲 屹立 俊秀 挺直 茂盛 繁茂
苍翠 树丛 树林 山林 树冠 树梢 青绿 残枝 枯枝
小树 树苗 灌木 林木 果树 杂树 败叶 林海 林原
葱茏 青翠 笔直
晶莹闪亮 丛林尽染 浓茵密布 阴翳闭日 树绿茵浓
垂柳依依 枝条摇曳 万顷苍翠 苍翠挺拔 秀丽多姿
遮天蔽日 葱绿苍翠 挺拔高大 顶天立地 古木参天
茂林修竹 盘根错节 树木繁茂 树阴浓郁 浓郁苍劲
2描写“梅花”的两字词语有哪些清高、高洁 、坚贞 、傲骨、暗香、疏影
一、清高 [ qīng gāo ]
释义:指品德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有时也指为人高傲,不合群。
示例: 近代 巴金 《谈》:“这个人自命不凡,眼高手低,自以为比什么人都清高。”
二、高洁 [ gāo jié ]
释义:高尚纯洁:品行~。~的情怀。
示例:近代 陈毅 《冬夜杂咏·青松》:“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三、坚贞 [ jiān zhēn ]
释义:坚定,有气节:~不屈。
示例:近代 邹韬奋 《痛悼子桂同事》:“为国家民族努力,使我们坚贞伟大的伙伴的精神永远不死。”
四、傲骨 [ ào gǔ ]
释义:比喻高傲不屈的性格。
示例:近代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三》:“小小婴儿不该多此傲骨。”
五、暗香 [ àn xiāng ]
释义:幽香。梅花的代称。
示例:近代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
3描写花的词语有哪些,10个以上(要两个字的词语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二另有一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
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描写桃花的诗句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夭夭:茂盛的样子。灼灼:鲜明的样子。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
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4、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容:打扮。——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5、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然:燃。——唐·王维《辋川别业》6、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8、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9、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10、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11、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栀子:栀实,可作**染料。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1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唐·贾至《春思二首》13、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14、桃花乱落如红雨。——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15、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杜若:香草名。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16、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宋·欧阳修《舞春风》17、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鸭头:形容春江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宋·苏轼《送别诗》18、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宋·苏轼《新城道中》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20、桃花香,李花香。
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斗:比赛。
——宋·秦观《江城子》21、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句意谓:桃柳成荫的小路,似乎把春天的美景分送到家家户户。
——宋·秦观《望海潮》22、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宋·曾巩《城南》23、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24、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余霞:晚霞。
——宋·李弥逊《诉衷情》25、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26、夹岸桃花蘸水开。
蘸水开:桃花拂着水面带水开放。——宋·徐俯《春游湖》27、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离披:花将谢的样子。——元·姚燧《浪淘沙》28、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千尺雨;连天的细雨。一路烟:水上弥漫着云烟。
——清·吴伟业《鸳湖曲》29、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碧桃:桃的变种,花重瓣。
和:伴随。——唐·高蟾《上高侍郎》30、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碧桃:仙桃。栽和露:伴着玉露栽种。
数:辈。——宋·秦观《虞美人》。
4有关花的二字词语以及四字词语有哪些花团锦簇 花好月圆 花天酒地 花言巧语 花枝招展 花飞蝶舞 花容月貌 花花世界 □花□□ 奇花异草 如花似锦 生花妙笔 绣花枕头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犁花带雨 奇花异卉 花花世界 如花似玉 借花献佛 移花接木 落花流水 眼花缭乱 天花乱坠 心花怒放 昙花一现 □□花□ 月夕花朝 月下花前 月圆花好 春暖花开 柳暗花明 □□□花 闭月羞花 妙笔生花 火树银花 击鼓传花 锦上添花 口舌生花 明日黄花 披红戴花 水性杨花 水月镜花 铁树开花 头昏眼花 走马观花 枯树开花 雾里看花 -------------------------------------------------------------------------------------------------- 描写花的成语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春花秋月 过时黄花 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 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 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 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 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 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 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 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 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 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 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 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 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 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 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 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 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 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 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 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 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 〔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 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 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 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 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 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 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 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 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写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后来的熙宁新法构思了一幅初步的蓝图。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声发馈的政治思想。
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他的诗词瘦硬雄直,散文说理逻辑严密,行文峭菝凌厉,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散文《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卓绝的文学造诣实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坚,现存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宋说》等。
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ca
1描写春天有生机的词语
春光明媚 (chūn guāng míng mèi)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寒料峭 (chūn hán liào qiào)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春和景明 (chūn hé jǐng míng)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春花秋月 (chūn huā qiū yu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晖寸草 (chūn huī cùn cǎo)
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春回大地 (chūn huí dà dì)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春和景明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柳暗花明 草长莺飞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满园春色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山如笑 春光灿烂 春风和气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 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 出水芙蓉 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 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 风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标傲世 桂馥兰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红衰翠减 鸟语花香
2描写花的词语描写花的诗词和描写花的名句 二十四番花信风 一简称“花信风”。
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令用语。
南宋政治家、学者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二另有一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描写桃花的诗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茂盛的样子。
灼灼:鲜明的样子。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 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4、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容:打扮。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5、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然:燃。
——唐·王维《辋川别业》 6、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8、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9、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10、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1、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栀子:栀实,可作**染料。——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1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13、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14、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15、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杜若:香草名。——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16、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17、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鸭头:形容春江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
——宋·苏轼《送别诗》 18、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宋·苏轼《新城道中》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0、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斗:比赛。——宋·秦观《江城子》 21、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句意谓:桃柳成荫的小路,似乎把春天的美景分送到家家户户。——宋·秦观《望海潮》 22、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 23、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24、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余霞:晚霞。——宋·李弥逊《诉衷情》 25、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26、夹岸桃花蘸水开。蘸水开:桃花拂着水面带水开放。
——宋·徐俯《春游湖》 27、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离披:花将谢的样子。
——元·姚燧《浪淘沙》 28、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千尺雨;连天的细雨。
一路烟:水上弥漫着云烟。——清·吴伟业《鸳湖曲》 29、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碧桃:桃的变种,花重瓣。和:伴随。
——唐·高蟾《上高侍郎》 30、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碧桃:仙桃。
栽和露:伴着玉露栽种。数:辈。
——宋·秦观《虞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