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第1张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中,会有很多心理问题出现,下面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育任务开始趋向于过渡走向成年人的成熟,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缘故,中国高中生往往因为成熟心理准备不充分、而形成对自身过渡走向成年人人际关系以及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相处结交朋友方面的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发自潜能的身心需要,这会削弱了高中生在愉快胜任中健康成长以及肩负学习任务的能力,一下是一个案例:

 小刘是一位踏入高中的男生,学习压力之下,伴随着出现了与同学之间处理关系的内心烦恼与现实人际困扰,学习不好的时候常常感到自己像一只丑小鸭,平时说话的时候低声下气,这样导致了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与之相处,而且还有点看不起他,仿佛小刘成了“差生”代名词。而小刘,平时讨好地跟别的同学搭话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喜欢和他聊天,但是背地里还是很看不起他。就这样,成绩一直低迷的小刘,似乎也越来越不聪明,平时就像一个被别人表面上客气背地里笑话的学生,渐渐地就到了高三,在高三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三的考试成绩更加具有“命运预测性”的色彩的这样高压力氛围之下,小刘同学越来越不能适应,为了自己内心能够好受一点,他开始厌学、开始比起之前更加不愿意上学,常常上街玩游戏机,一到自习课就偷偷溜出学校,似乎也开始自暴自弃了。

 然而,他内心的自尊并没有因此而找到合适的替代,和比尔盖茨之类的、似乎的确不一样。一次,小刘在段考结束收取试卷的时候,忽然与对一位一向看不起他的同学打起架来,把试卷都撕了,接下来当然是受到教务处的处罚,虽然没有取消成绩,但那次考试小刘的成绩仍然不理想,接下来,小刘比之前更少上学、常常处于半逃学状态。

 一般来说,因为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氛围的缘故,中国的高中生身心成熟比起西方高中生要弱一些,中国高中生们评价同学能力的价值标准、还没能像大学生那样丰富多元;另一方面,高中生开始步入成熟,与玩性尚存、稚气尚在的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的心理情感思想世界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他们的思想世界也开始接近成人、接近现实,变得认识现实学习考试本身在人生过程中的价值,不再像初中生和小学生那样相对单纯地以自身的情感好恶和环境奖励作为学习和价值感的动力与胜任。思维上,高中生更多倾向于运用抽象思维,更多整合、更多整合性现实检验的思维应对,不那么依赖着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情感态度充当价值评价,从而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评价,更多地摆脱过去具体的表扬、共情,而更多运用具有整合各种心智评价能力的抽象思维,但是这种独立性毕竟受社会功利现实和文化现实的束缚,并未能真正获得解放,处于一种正在萌芽、但这种萌芽受到现实限制的状态中,使得高中生即容易感受现实、用更抽象的思维去评价自我和评价别人,因此获得超越直接具体刺激的思维间接性考量自己人生体验和综合思想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挥和表现领域,却受到了现实环境太多的局促,这些因素就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具体地说,这种独立性的正在萌芽以及受到束缚,表现在高中生相比较而言比较单一的价值评价,这种单一的能力价值评价即影响着高中生群体对他人的评价、也影响着高中生自身对自身的评价,这种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有一个由比较清晰的内心联想思维过程的词汇语句概括性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内心将自己默读自己的评论、自己的长长的结构清晰词汇丰富的词句那样,系统地概括关于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评价,构成一个与具体学习生活压力感受相联系的内心抽象认知概括思想情感认识的抽象认知系统,但是这种内心抽象认知过程,却受到了高中“考试价值”的限制,似乎就局限在这个领域了。

 一般而言,成绩优秀、应对繁剧的功课和考试时具有胜任的智力,这样的同学在同学们当中便容易具有光辉的形象,这方面的能力和价值、似乎紧密关联着高中生开始检验到的现实生活压力的时候这些生活压力能被应对,因此许多光辉的理想、个人的才华心智形象、譬如并非小学生心目中的“是不是个好孩子”而是“是不是一个有能力有出息值得敬服的人”的心智情感,会更多地伴随着成绩的好坏以及对功课胜任的能力高低、在高中同学的内心情感里被投射。

 反过来,如果这方面能力欠缺、仿佛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连同高中学生自己,也是会常常感到自暴自弃,即便有时想勉力用功,潜意识里应对功课的能力发挥也受到潜在的并没有清晰意识化的内心情感的自我限制,潜意识里按照自己所依循的模式、限制了自己的才能去努力胜任地表达,只是“自己应付自己给自己下的任务”那样在时间上用功,内心却无法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这往往是潜意识的,同学自身和老师、家长的心理学知识和水平一般来说还不够,因为“潜意识”在知识分子中普及很大,但在高考功利性非常强的高中,这显然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

 譬如小刘,其实那次打架之前,就长期地断断续续地逃课,高中一入学,本来没有考上高中线的他本来想着依靠自己的努力,勉力改变学习落后的状态,四处补课,但是成效始终不明显,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越拉越大,在补课的时候,因为是小班,比起在正式课堂上老师更多忙于传授解题技巧不同,老师有机会更注重学生应试素质,常常提问前来不可的同学们一些应试技巧性、或者课堂讲授的知识的延伸性意义的内容,这时候小刘在补课的时候就往往答不上来,看着别的同学都能答上来,或者有自己的创举,小刘就感到很吃力,渐渐地小刘也越来越厌学,越来越感到在学习中没法有什么聪明,干脆天天在家睡觉,父母安排好的家教,小刘也想着法翘课,越来越顺着别人对他的不好的印象方向,越滑越远,成了在同学眼中“没有价值”的人,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在那次考试收取试卷的时候,小刘就和一位平常很看不起他的同学打了起来。

 其实,这种高中生的打架事情与小学生和初中生打架是很不一样的,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发育,如果不是有严重混乱冲动性人格障碍的话,很少像小学生聚集在一起嘲笑某个同学、或者初中生还比较容易有互相“打着玩”的冲动其动手动脚欺负同学,因为大脑的发育,高中生在过去的心理发育中逐渐得以获取良好的在自我行为控制群体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良好合作地和谐相处,而小刘在考试结束时忽然对其他同学大打出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这位小刘同学力图进入高中生同学们的“群体世界”,但是似乎在里面感到没有价值感,他内心里面,还是保存着他作为一个人较为被周围同龄人所接纳为“同类”的初中和小学时期,并且这时候他感到自己不至于太过没有尊严和价值、不至于感到想要获得尊严和价值就需要驾驭在他看来那么困难所以那么挫败胜任感的沉重的学习负担,似乎在不那么讲究学习、更多讲究孩子们聚在一起讲点游戏中谁当头头或者讲究哥们义气、且群体相处容易冲动打架互相欺负也不当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这样的初中和小学时代的“世界”里,他更能感到这是真实的自己,尽管这样的“真实的自己”是以一种歪曲了的心理发育过程去歪曲地获得,就像一个腿受到伤的不幸的人,用一根拐杖支持起自己腿伤的身体那样。所以这位小刘内心就保持着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体验水平以及相应的关系方式,表面上适应高中同学群体相处的同时,却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无法忍受学习,当他不得不忍受学习的时候、譬如那次收试卷时不得不面对高中考试氛围所以不得不在内心直面考试的价值的时候,他表面上的与同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只好不要了,而被看不起、被蔑视的长期的怒火,在一个有点像初中小学学校的“收试卷”的环境里出现,就像一些初中生在课堂打架那样,高中较为少见的课堂打架的行动就在小刘那里发生,他就这样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了。

点评:

 从心理学的教育和医学的角度看来,小刘其实适合于选择他所擅长的领域、去发展自己,如果他实在不愿意面对课堂课业,其实总有些好的发展途径是适合他、他也能够在别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发挥的。现在我们相处的环境,虽然要达到这样理想的环境不太可能,一般的高中同学只能去面对现实压力、必须把现实压力扛下来,即便不情愿。但是,怎么才能更好一点、减少一点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呢这时候需要家长尤其老师不要太过排他地强调考试的价值,不应该将“考好试基本上就是唯一对人生有重要性有出路的价值”这种东西强调成为氛围,即便学生们都必须面对考试、必须应对考试而且最好能够考好试学好习,但是这样的价值不应该成为排他性的东西、去堵死了学生通过其他表现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方式获得内心心理情感和谐整合的可能性,许多老师反过来、正好将考试强调成排他性的东西,去逼迫学生学得更好,其实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是不利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真正的善于思考、独立而胜任地发挥自己才能的人格品质,在一个价值感“非此即彼”的环境里,学生怎么能够做到独立的思考呢成绩不好就意味着这个人整体上降低成为一个没有价值没有重量的人,这样“非此即彼”的唯一而且功利的价值取向是不容许学生对它感到质疑、也就不利于培养一个并非完全听命于压力的独立人格的,这样,对于学习能力而言,也并没有起到健康培养的作用。

 度过初中的反叛期之后,高中生更多受到社会、同伴尤其是老师的影响,因为他们在走向社会、在社会化,小时候家庭是最重要的心理成长价值形成的基地,而渐渐地在过去小时候打下的基础上、以初中作为过渡,成年之后高中生就更多地将价值感放在学校,对老师和同学认同,或者希望老师和同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老师和同学比起家庭才更像是自己内心世界价值感认同与存放的所在,因此老师这时候比家长重要。

 青少年常见的学业问题心理专家给出的建议,如前文小刘的情形,小刘必须应付高中学业的话,尽可能保持一种“我可以争取、尽量争取、但如果最后还是不成功,依然有别的出路,有别的出路但我也在努力争取学习更好一些更积极一些”,不一定要强求学习结果,更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但这不是凭老师家长那种功利说教来做到的。小刘的情形,在高中生中不属于大多数、却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中属于常见类型中的其中一种,也就是惰性的持续,厌学退缩,以及随之而来的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能适应,一般来说,高中生差生还能像小学生差生或者大学生当中学校课业方面不好的学生那样在同学当中很有尊严很有价值地彼此交往,是不太多的。

 如果在心理分析中,心理师除了调节小刘的内心自我认知的认知系统、比如重新评估自己对自己进行概括的句子和词汇及其含义之外,还可以持续地释放一种和谐的过渡性地弹性的情感氛围,让小刘在自己那种学习压力不能胜任而懒惰退缩、否则就感到垂头丧气不可承受的内心情感得以表达,这种表达得到心理师的接纳,让他感到、自己的这些感受可以“放置”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中,心理师在这种触及他的内心真实情感的过程中、用一些认知调整的方式调整小刘被迫接受单一价值观的自我抽象认知的自我描述的内心语言系统,然后再将一种更具有开放性、更为自由也更能整合各种价值与感情的心理情感传达给他,让小刘得到一种不同的体验、在单一的学习考试之外,还有别的自我价值和能力发挥的途径可以塑造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健康活泼充满关于自己的真实而奋发积极的健康体验。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关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混乱等,如果孩子无法调节自身的问题建议去做心理咨询。

;

我的邮箱是hezl2010@126com,学这个专业的,可以多联系!

心理咨询师情景对话题1

(咨询师坐在沙发上,一个20岁左右的学生模样的女孩进入咨询室,这位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咨询室里面,神情紧张。)

咨询师:您好!请进。

(咨询师起身,请来访者坐下。)

咨询师:您好!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吗?

来访者:……(害羞,低头不语,手不停地拽着衣角)。

咨询师:(眼神中带着鼓励和支持)你想告诉我什么事情?不要害怕,尽管说出来,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来访者:(慢慢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无奈,低声说)我和别人交往时浑身总感觉不自在。

咨询师:你所说的别人是指周围的老师,还是同学,还是陌生人呢

来访者:都有。我和老师、同学交谈时,总感到自己很拘谨,放不开,担心说错话。与陌生人交往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甚至心里还很害怕。

咨询师:害怕什么?

来访者:我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友好,害怕让人瞧不起。

咨询师:与自己不熟悉的人首次交往,难免出现一些紧张与担心,这很正常。

来访者:嗯

咨询师:那你的这种害怕有没有影响你和同学的正常交往?

来访者:有。因为我跟别人交往觉得不自在,而自己独处时觉得很自然,就尽量避免和别人接触,经常是一个人看书学习。这样以前的一些朋友现在来往也越来越少了,而且有时候肯定会和陌生人有一些必要的接触,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能不能逃开,对我正常生活的影响很大。

咨询师:噢,这种害怕对你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你怎么看待你的这种害怕的感觉。

来访者:我讨厌死了这种感觉,让我不能和其他人一样正常的交往。我要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和别人交往就好了。

咨询师:你平时怎样要求自己呢?

来访者:平时,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时间安排得比较紧,除了锻炼身体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业上,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

咨询师:平时,你和同学在一起玩吗?

来访者:偶尔玩一下。不过我总认为,整日的聊天、打牌,是在浪费生命,不应该这样活着。

咨询师:那你觉得你身边在浪费生命的人多不多?

来访者:嗯,挺多的,我觉得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咨询师:那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比他们都好呢?

来访者:嗯……(略沉默了一下),是,我是觉得我比他们都强。

咨询师:(稍等了一会儿)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吗?

来访者:我小时候很幸福,父母都很疼我。不幸的是父亲在我8岁时因病去世,我很伤心,后来母亲又组织了一个新家庭,她把绝大部分精力与时间放在调整家庭关系上,做事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了,总有很多的顾虑,而且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佳。

咨询师:当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来访者:我不喜欢继父,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排斥感。我觉得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缺少一种男子汉气概,而且总认为继父在和我争夺母亲。尽管如此,我还是很体谅我的母亲,心里总想着能够分担她的一些困难,尽力让母亲省心,不让她为难。

咨询师:对不起,勾起了你不愉快的回忆。你怎样来分担母亲的困难?举个例子好吗?

来访者:每次母亲带我去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或好吃的东西,心里很想要,但嘴上很难开口。有时,母亲问我要不要,我也违心地说自己不喜欢。后来,我索性就不跟母亲上街了,以免让她为难,自己也不开心。但是我很讨厌自己这种心口不一的做法。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当时的做法。你能想到不让自己的母亲为难,很难得。这本来是你成熟的表现,但也养成了一种做的与说的不一致的习惯。

来访者:是啊,好像我经常想要的没有说出来,说出来的却不是很想要的。

咨询师:你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同时心里又渴望别人的关爱与帮助,这种矛盾的心理长期持续,导致了你心口不一。你现在和朋友相处也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吗?

来访者:是啊,可能真的成了习惯吧。(沉默)

咨询师:你觉得如果在别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内心需要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会觉得很软弱,不独立,不够成熟,可能别人会看不起。

咨询师:那别人在你面前表露出他们的内心需要,你有没有觉得他们不成熟,看不起他们。

来访者:那倒没有。(迟疑)

咨询师:同样的,你有这样表现的时,别人也不会看不起你。

来访者:嗯……

试题部分:

单选:1.来访者走入咨询室的表现,提示她最不可能的是(   )

(A)心理障碍

(B)神经症

(C)边缘状态

(D)心理健康

单选:4.根据来访者的叙述,你认为促使她前来咨询的主要原因是(   )

(A)觉得别人比自己差一些

(B)不喜欢自己的继父

(C)和别人交往感到紧张

(D)怕自己的母亲不喜欢自己

单选:5.根据来访者的叙述,提示她存在(   )

(A)疑病情绪

(B)恐惧情绪

(C)超价观念

(D)强迫观念

单选:6.根据来访者叙述的症状,初步考虑来访者诊断为(   )

(A)强迫症

(B)情绪障碍

(C)社交恐惧症

(D)抑郁症

单选:7.本段录象中,咨询师“你想告诉我什么事情?”采用的提问方式是(   )

(A)开放式提问

(B)半开放式提问

(C)封闭式提问

(D)多重选择性提问

单选:9.在咨询中,咨询师说“别人在你面前表露出他们的内心需要,你有没有觉得他们不成熟,看不起他们”。在这里咨询师采用了哪种咨询技术(   )

(A)内容反映

(B)情感反映

(C)面质

(D)解析

单选:10.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问到患者童年时的情况,提示咨询师想采用哪种治疗方法(   )

(A)患者中心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C)认知治疗

(D)行为治疗

多选:11.您认为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表现在(   )

(A)与别人相处时浑身不自在

(B)和陌生人相处时害怕

(C)接触陌生人时想逃开

(D)不敢暴露自己内心的需要

多选:12.如果你是咨询师,你会选择下列哪些心理测验?(   )

(A)CBCL

(B)WAIS—RC

(C)EPQ

(D)SAS

多选:13.如果选用SCL-90评估来访者的症状,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

(A)人际敏感因子高

(B)焦虑因子分高

(C)强迫因子分高

(D)恐怖因子分高

单选:14.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下列哪些表现(   )

(A)待人礼貌、温和

(B)谈话中使用了偏贬义的词汇

(C)让来访者沉默的时间太长

(D)没有很好地倾听

多选:15.如果你是咨询师,你会从下列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咨询(   )

(A)帮她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

(B)帮她接受自己的弱点

(C)帮她认识自己有弱点并不代表别人会看不起

自己

(D)帮她树立她与别人交往的信心

多选:16.为了取得远期咨询效果,你认为该咨询案例长远目标有(   )

(A)塑造来访者成熟的人格

(B)纠正来访者不良的习惯(心口不一)

(C)让来访者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力争做到更好

(D)让来访者挑出自己的缺点来,逐个改正

多选:17.在咨询结束时,你会怎样(   )

(A)向来访者保证一切都没有问题了

(B)告诉来访者回去要多和别人接触

(C)要来访者不要逃避和别人的接触

(D)建议来访者一到两周后来再次咨询

多选:18.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咨询师除可问: “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吗?”还可进行如下哪些提问(   ):

(A)“您有什么事说吧!”

(B)“非常欢迎您前来咨询。”

(C)“您到底找我有什么事。”

(D)“我很愿意向您提供心理学帮助。”

单选:19.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对咨询师的提问表示沉默的意义可能是(   ):

(A)生气

(B)反感

(C)尊重

(D)紧张

多选:20.咨询师对来访者沉默的处理是(   ):

(A)鼓励和支持

(B)适当解释与保证

(C)适当等待,让对方思考

(D)顺其自然

多选:21.来访者说:“我和别人交往时浑身总感觉不自在。”中的别人指(   ):

(A)老师

(B)同学

(C)父母亲

(D)陌生人

多选:22.根据来访者的叙述,你认为促使她和别人交往时感到紧张的原因是(   )

(A)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好一些

(B)父母亲不喜欢自己

(C)害怕别人对自己不友好

(D)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多选:23.来访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有(   ):

(A)影响一个人看书

(B)影响人际交往

(C)影响她的正常生活

(D)影响同学关系

多选:24.来访者在与陌生人等交往时产生逃避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引起(   ):

(A)焦虑程度减轻

(B)加强逃避行为

(C)焦虑程度加重

(D)减少逃避行为

单选:25.咨询师说:“与自己不熟悉的人首次交往,难免出现一些紧张与担心,这很正常。”这属于何种咨询技巧(   ):

(A)情感表达

(B)内容表达

(C)内容反映

(D)参与技巧

多选:27.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

(A)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

(B)继父与自己争夺母亲

(C)压抑自己的喜好

(D)学习压力大

题号 正确答案 题号 正确答案 题号 正确答案 题号 正确答案 题号 正确答案

1 D 2 A 3 A 4 C 5 B

6 C 7 A 8 A 9 C 10 B

11 A B C D 12 C D 13 ABD 14 A 15 ABCD

16 AB 17 B C D 18 BD 19 D 20 AB

21 ABD 22 CD 23 BCD 24 AB 25 B

26 B 27 AC

   人际交往 障碍的定义是指青少年在同辈群体、家庭、教师以及与社会人群之间发生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与需要的不良互动过程。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人际交往障碍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篇1

 刘某,女,17岁,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成绩一般,中等智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父亲在外地工作,较少回家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刘某的母亲除了对她学习要求严格外,别的方面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

 刘某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从没做过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而所在高中又是一个内宿的学校,生活上的全部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完成。人生第一次的内宿生活对她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其父母又有“长大了,应该让她自己克服困难”的想法,遇到什么困难都让她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没有及时给予帮助。由于她的手脚比较慢,洗澡洗衣服时间很长,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宿舍就只有一个卫生间,这使得宿舍其他成员很不方便,有时也会发发牢骚叫她快一点。没想到大家的提醒她却认为是对她有意见,使得她对人际交往方面很有压力。同时宿舍内部又有一人跟其他同学关系不好,这更增加了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很害怕自己也跟那位同学一样让其他同学讨厌。巨大的压力让她在其他同学面前说话很不自在,生怕自己说错话或是做错事得罪其他同学,慢慢地发展到跟同学说话要深思熟虑,不敢与同学多说话交流,不敢与同学一起玩,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她每天早上起床就感到巨大的压力,不知道这一天应该怎样与同学交往,不敢来学校,甚至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属于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篇2

 我是研一的学生。我家在湖北,上大学也是在出生地上的。去年22岁第一次离开家来到山东青岛,虽然过了半年了,但是还是感觉非常不适应,包括饮食、学习和生活。原因主要是我性格特别内向,缺乏自信,甚至很自卑,这与我从小家庭环境有关系。

 生活方面,感觉跟同学在一块时就算跟大家有谈话有笑语也感觉是强颜欢笑高兴不起来,特别希望参加活动,但是又很抵触人多的场合,见到老师也只是问好,不敢跟老师有交谈。晚上失眠,早上不愿意睁开眼,上学期有段时间还很没有食欲,感觉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身体也不是很好。

 学习方面,也许是由于精神压力大了,还有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白学了,上课怎么都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学问,整日担心自己毕不了业,甚至想过不读了回家去。现在上课经常需要做汇报、陈述、演讲,但是我一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担心害怕,会发抖紧张,说不出话来,特别难受。

 这些问题都在我脑海里不断地循环往复,感觉脑袋快要爆炸了,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了,有时候还会心慌发抖。在这里就会感觉到极度的孤独感,有时候甚至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希望得到帮助!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篇3

 小茜和小婧原来是同一所初中的同学,又同时考入同一所高中的同一个班,还是同寝室的室友。小茜平时的学习成绩要比小婧好一些,因此自认为小婧各方面都不如自己。但让小茜“没料到”的是,小婧由于品行端正、活泼大方、善于与人为友且乐于助人,因此被大家选为了班干部。自我感觉很好的小茜却什么“官儿”也没当上,她失落了,积压了满腹的怨气和牢骚。小茜认为,如果没有小婧的存在,她肯定能当上班干部,完全是小婧“坏了好事”,小婧真是可恶。日后,小茜不仅到处说小婧的坏话,还变着法子故意与小婧作对,制造不愉快,甚至搞一些“恶作剧”,对小婧施以报复。小茜时而把小婧的钢笔、词典等学习用品,用破布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时而偷偷摸摸地将小婧饮水杯里的热水倒掉。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小婧的妈妈大老远地给女儿送来腊八粥,小婧非常热心地端了一碗粥给小茜。不料,小茜不但不领情,还当着小婧妈妈的面,把腊八粥倒进垃圾桶里。还有一次,趁小婧不注意,小茜竟然将小婧泡在盆里准备洗的衣服,扔到了校外的城河里……就这样,小茜的人际交往状况越来越糟,还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篇4

 李X,女,17岁,汉族,江苏某中学高一重点班学生。李X系独生女,父母为国家干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李X从小性格内向敏感,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好,父母很宠爱她,对其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在她的生活中,事事都一帆风顺,人人都喜欢她。她也认为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升入高中后,她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受挫,从而产生“我是一个失败者”,“我糟糕透了”,“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了”,“我这一生没希望了”等不合理认知,影响她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甚至躯体状况。近段时间已请假在家。痛苦情绪已持续了近一个月。主动前来求助。

 李X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思维迟滞,精神活动减少;敏感多疑, 自我评价 过低;食欲不振、失眠,自感痛苦。进而不敢见人,请假在家不肯去学校。

 李X自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开始不敢面对同学,不肯去学校,进而发展到不愿出家门,害怕别人说自己,看不起自己,不敢与人交往。

 患者自述一直以来,自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同学就会瞧得起自己,就会主动与自己交往。而同学见她孤僻冷漠,也都不和她主动来往,她将此归因为自己成绩不够突出,没有引起同学的注意,于是更加努力,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连开学初结交的仅有的一个朋友都拒绝交往。可是第一次期中考试她的成绩却很糟糕,这样,唯一的精神支柱倒塌了……。此后,她在人面前便会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讲话吞吞吐吐,对自己的 言行举止 特别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自习时她总会发呆、走神,身心疲惫。

 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的相关搜索内容:

1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

2 多重人格障碍案例

3 电力高空坠落事故案例

4 人际交往中如何克服沟通障碍

5 市场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例有关用运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名来访者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求助者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在北京求职受挫,认为自己大学没有学好,笔试题目回答的不够全面,得不到满分,面试思维不够敏捷,不能对着主考官侃侃而谈,自己不优秀。出现焦虑、心慌、内心不安感等心理困扰。针对求助者一般资料、主诉、原因分析,以及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观察分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对其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的认知,使求助者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咨询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小张,女,汉族,25岁,大学毕业。无重大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小张,出生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独生女。父母亲均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条件中等。从上学起,她一直成绩优异,大学就读于南方一所大学,毕业后听从家人和朋友的建议,想要在北上广发展,在北京求职,父母家族也无精神病史。

(三)精神状态

求助者小张穿着正常,举止得体,但一脸的茫然。

(四)身体状态

求助者小张,自幼身体健康,从未患过重病,家庭亦无精神病遗传史。最近睡眠不好,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吃饭没有胃口,到医院门诊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医生建议到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服,于是自愿前来。

(五)社会工作与人际交往

求助者小张,每天就是坐在电脑前机械的投简历,近期总有负疚感,觉得对不起父母这么多年的培养,毕业了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近一月来,因求职受挫,一想到工作问题就紧张,焦虑,做事效率低,只是机械地投简历,都一个多月了,笔试、面试表现也不在状态。

个人陈述:我在西北长大,是独生女,父母都很爱我,我也听父母的话,从小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我大学毕业后,家人和朋友都认为在一线城市发展机会多,我也想要在北上广发展,所以就来到北京。没有想到和我一起求职的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比比皆是,他们的简历呈现出在大学里参加的丰富社团活动,听他们的谈吐觉得他们的知识储备雄厚,我好像什么也没有学。接到笔试面试的通知,就觉得自己懵住了!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大脑一片空白,简直就是一头雾水,对于考卷上的题目,我没有清晰的思维,对于考官的提问,我也是嗫嗫嚅嚅。我简直就是一个弱智,连那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我完了!这辈子都没有希望了!我去医院门诊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医生建议接受心理咨询,我就来此寻求帮助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时,求助者精神状态较差,一脸的疲惫,但思维正常,回答与问题相符,无异常行为,有自知力,对自己的状况有客观评价,无幻想、错觉。在谈到工作就业、未来的发展时,一脸的茫然,主动求助,资料真实可信。

四、诊断过程

(一)鉴别诊断

1)排除气质性病变。根据求助者的自述:去医院门诊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2)鉴别于精神病性问题。根据求助者家族无任何精神病史,而且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无显著的兴奋和异常活动,自知力正常,主动求助。因此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鉴别于神经症性问题。根据“内心冲突”的分类,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主要源于求职受挫,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笔试、面试一次次失败;具有现实意义,属于常型,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病程一个多月,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排除严重心理问题。根据以上1)、2)、3)的分析小张的紧张、焦虑都来自求职受挫,但是仅限于求职,时间一个多月,没有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诊断,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女,25岁,经医生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

(2)心理因素:心理承受力较弱,自信心不足,和北大、清华毕业生相比,产生自卑心理。

(3)社会性因素:求助者社会实践少,家庭和朋友对她的期望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与小张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求助者小张的低落情绪、焦虑,恢复常态,理性的评价自己,纠正:�①“我自己就是个弱智!”的过分概括化的认识,②“我这辈子完了”的糟糕至极的认知。以正常的心态应对求职的面试和笔试,客观面对求职。

(2)远期目标:在达到以上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小张以正确的认知,提高自信心,以理性的观念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和原理

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1、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本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的产生。

2、具体方法: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①紧张、焦虑

②做事效率低

③不能正常面对笔试、面试。

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求职受挫。

导致小张产生困扰情绪以及不适行为的不合理信念(B):

①自己简直就是个弱智;②我这辈子都完了;

进行分析,使小张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

3、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小张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小张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面对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说明、确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①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②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目前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③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不能按时咨询提前24小时通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①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②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匹配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等;

(2)遵守咨询道德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咨询应尽早提前通知求助者。

(三)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两次 :每周一下午 2:00—2:50,

每周五下午 4:00—4:50,每次50分钟。

咨询次数:5次,根据咨询进展情况可适当调整。

(四)咨询的费用:每次50元。

八、咨询过程

 (一)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1.第1次咨询:(2016年9月19日)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第2 次咨询:(2016年9月23日)

巩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签订书面协议。举例说明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 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特点总结出了她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下面一段对话就是咨询师和小张之间展开的:

咨询师:小张,你认为造成你目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小张:我自己简直就是就是一白痴。连笔试、面试的题目都答不上。

咨询师:那么说只要笔试、面试不过的人就是白痴了?

小张:也不能那么说,偶尔的一次、两次考试不能代表什么。

咨询师:那你有听说过白痴上大学?你的学校的毕业生中有白痴吗?

小张:(笑了),当然没有,这怎么可能?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说自己是白痴?

小张:(沉默)

咨询师:你从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毕业一路走来,这些是白痴可以完成的吗?

小张:(嗫喏)这谁都能完成。我是说笔试、面试,我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咨询师:那你参加的笔试、面试中是不是每个应试的大学生都过了?

小张:没有。许多人笔试就被刷掉了!之前我报过一个职位,只需要4人,而报名的人就有四千多。

咨询师:对呀!这就是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照你这么判断,那三千九百多求职者就都是白痴了,对吗?

小张:那太片面了!那职位毕竟是千里挑一哪!

咨询师:所以说不能因为自己的暂时求职不成,就否定自己,甚至说自己是个白痴。这只能反映出你的笔试、面试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和不足,需要在笔试方面再学习和努力,更需要你多参加有关的面试,提高你的应变能力,丰富你的应试经验。

小张:嗯!我真的发现自己的软肋了!那你说我还能找到工作吗?

咨询师: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探讨的。

经过回忆探讨,发现:

(1)小张自己的认识的不合理情绪的诱发性事件(A):求职受挫

(2)求助者小张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一路顺利考入大学,也通过努力完成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求职过程中,暂时没有面试、笔试通过,因此就产生了如下的不合理信念(B):

①过分概化。我笔试面试就应该过,我在北京找不到工作,求职的笔试、面试没有过,那么我就是弱智!

②糟糕至极。我现在连找工作的面试笔试都过不了,那么我就找不到工作了,这辈子都完了!

(3)小张过分概括化的、糟糕至极的不合理理念导致了她的具体表现(C):�①目前的情绪困扰现:焦虑、紧张。

②行为不适:做事效率低下。

③面对求职中的笔试、面试的懵住了、大脑空白的表现。

(二)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3-4次咨询)

 1.第3 次咨询(2016年9月26日)

(1)我们一起回忆了上次总结的合理情绪疗法中A,B,C三个要点,进一步确认了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C)是:因为(A)求职不成,就怀疑、全面否定自己。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通过提问、引导求助者回忆自己从幼年一直到大学的成长过程,求助者意识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挫折锻炼,一起分析A,B,C这三点之间的关系。

(2)我们一起整理得出:

不合理情绪的诱发性事件(A)即求职的遇挫 ,使求助者产生了不合理的信念B,不合理的信念B, 又导致求助者产生了目前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

(3)布置家庭作业,填写表格。

我希望她将我们共同整理得A,B,C理论要点都详细的写清楚,再整理出三者的关系。我让她把这个表格带回去,希望她自己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强调: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求职遇挫)、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此外,我向小张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要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2.第4 次咨询:(2016年9月30日)

(1) 检查、评估求助者的家庭作业。

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作业,我们一起回忆了求助者在大学里参加过的社团活动:大学生未来创业、在民乐团以副团长的身份组织并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民乐演奏比赛,并且获得了二等奖,还在大三、大四获得了两次奖学金,大学四年还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2)通过进一步辩论,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让她明白山外有山楼外楼,一个人的一生的成长是要经过不断地失败和磨练,才会有更好的成长,求职受挫也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求助者表示自己已经可以接受现实,并且接受了自己的现状和知识储备。

(三)第5 次咨询:(2014年10月6日)

这个阶段咨询的目的主要是总结、巩固、提高。

我和求助者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求助者认识到原来对自己、人生和求职中受挫的承受能力的一些想法的确不合理,自述近来情绪好多了,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帮助求助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的评价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求助者表示自己已经调整过来,重新对自己的就业的方向和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调整,打算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去寻找工作。

2、求助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情绪较前期稳定许多,手头已经收到了两份单位的面试通知,已经参加了一个单位的初试,自己感觉良好,在等第二次面试通知,同时也在为第二份offer在做初试的准备。想要展现最好的自己,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这次被拒,她还是会继续投简历,直到找到一份工作为止。

3、家人朋友的评价:求助者的朋友说求助者逐渐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也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求助者的姐妹们也说她的状态“上线了”。

4、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求助者面容与初次来访时疲倦神情相比,明显好转,神采焕发,低落情绪明显缓解,可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对自我评价、对求职受挫的承受都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5、求助者症状的改善程度:低落情绪得到了缓解,对于目前的求职设想和规划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认识。生活状态基本恢复,大脑出现空白的症状和语言的嗫嗫嚅嚅的现象也消失了。

十、总结与反思

此次心理咨询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配合共情、理解、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技术,在求助者小张的积极配合下,咨询很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咨询过程中分析出小张的依赖性较强,但因为在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中的制定中都没有涉及,我的技能也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就没有介入,同时这一点是我的今后要补的短板,以后我会参加相应的培训,提升我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许又新神经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 76

摘要:来访者xxx,女,16岁,为检察院案件中被起诉人。根据需要,受检察院委托,对其一家进行心理辅导。事件发生将近一年以来,该来访者通过检察院组织的团体辅导、定期访谈、阅读励志书籍等形式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建立关系、家庭访谈之后,对其现状以及成长经历深入的了解,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效果良好。

一、一般资料:

xxx,16岁,中专生,为检察院案件被起诉对象。

二、主述

xxx检察院未检处,本着对未成年人全方位帮助,请求协助进行一次心理疏导。

三、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一)检察院报告:

该女孩一年前拉拢外面的朋友,与班内同学发生打架事件,经派出所调查、协调,最后案件转到检察院。

(二)咨询师观察:

由父母陪同过来,整体精神状态良好,刚开始低头,不愿意说话,后来咨询师提到检察院x科长,以及半年前的团体辅导,开始打开话匣。

(三)家长报告:

 1、妈妈描述:

     家中两个孩子,xx,还有一个弟弟比xx小一岁。弟弟出生后,xx主要由奶奶来带,从小跟奶奶睡觉。后来和奶奶分开住以后,孩子就住校了,周末回家也不怎么沟通。总体来说,孩子和我不亲,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和我说。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感觉有些窝火、委屈,但是也很幸运遇上x科长。参加了假期的团体辅导之后,孩子现在偶尔会和我打电话、视频,周末回去也愿意在家住了。

2、爸爸描述:

     孩子和我比妈妈亲一些,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我说。但是她性格比较特殊,太要强,遇事情就希望对方听她的。

(四)、个人自述:

    我妈妈不亲我,我说什么她都不同意,还打过我,所以我有事就和我爸说。小时候奶奶比较惯着我,所以回到家我也不想让父母管我,上学了也不想让学校管着。初中毕业以后,去太原读书,不到一周就回来;后来又到卫校上学,一段时间以后又转学到xx校,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不好。去年10月底在xx校和同学打架以后,就在家里呆着,今年假期自己一个人在村里,不想和父母一起住。今年9月份开学以后上学,同学们都说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周末还在外面报了跆拳道,坚持学习。

四、初步印象

(1)青春期问题;

(2)人格待完善。

五、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青春期女孩

2、社会原因:

(1)勾结校外朋友,参与打架事件;

(2)家庭因素,与父母沟通太少;

(3)相跟朋友一起打架,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

(1)从小由奶奶带大,对母爱有强烈的渴望却不敢表达;

(2)弟弟的出生,让来访者觉得有同胞竞争,但也不敢表达;

(3)性格外向。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1、了解事情基本情况;

2、寻找事情发生的根由;

3、解决目前的困惑;

4、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辅导方案的制定

1、根据本人情况,采取家庭会谈、人本主义支持疗法;

2、客观原因,辅导一次;

3、本次辅导时间:120分钟;

4、辅导收费:免费。

八、辅导过程(简写)

1、收集资料,建立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天气寒冷,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首先热情接待,询问如何到达、喝水等,建立了关系。

     进入咨询室,和父母一起交谈,了解学校打架事件的缘由,后来又谈到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弟弟出生以后,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来访者不太参与交流。

2、辅导过程:

(1)对案件中具体事件主要由妈妈叙述,来访者不太参与。

(2)在谈到假期团体辅导,来访者不愿意与妈妈说话、拥抱,妈妈当时哭了的情况,来访者低着头,情绪不稳定,有些伤心难过。

(3)咨询师与来访者沟通后 ,让爸爸妈妈先离开,咨询师与来访者单独谈一谈。了解到来访者对母亲有抱怨,感觉是亲弟弟,不亲自己。但是谈到心理感受时,来访者觉得已经习惯了,有点不可及的失落。

(4)咨询师通过引导,让来访者回到1岁左右的状态来看,明白了当时由奶奶来带弟弟是最正确的选择。

(5)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学习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爸爸、妈妈及时交流;

(6)沟通之后,让妈妈进来,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打开心扉,表达了对妈妈的抱怨、自己现在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爱的渴望。最后和妈妈拥抱。

(7)关于亲子关系、人格方面的完善提了一些建议。

3、结束过程

    结束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进来参与。来访者在表达完对妈妈的情绪以及对母爱的渴望之后,明显轻松下来,面带微笑,全家人一起合影。咨询师建议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到家庭中来,特别是妈妈,要多关注女儿情感的需求,通过一起逛街、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来增进感情。同时,来访者业表示要坚持好好学习,好好表现,表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此次咨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心理健康 教育 在高中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3篇,欢迎阅读分享。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篇1

摘要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心理十分敏感、脆弱,影响到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表现为多疑,过分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失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字高三学生 心理 分析

我校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一年赛过一年。其实,决定高考命运背后的东西并不神秘,它是生理、心理、知识、信息、技巧等等的综合。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比 其它 年级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需要老师、学生的关心与理解,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高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案例: 案例1:学生甲(女),在非常重要的一次全市模拟统测中,成绩上了市里划的二本线,信心大增,但是在随后的几次周考中,成绩下滑,排名由班上前五名降至十几名。此时,她心里感到沉重、压抑,于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同时,特别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__同学经常对我说,‘你好勤奋呀,那么晚还看书’。”看到同学去玩,她也不敢跟着去,但又担心同学的评论,心里非常矛盾:到底是该继续看书还是与同学们一起去玩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甲在连续几次考试失败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所花的时间不够,所以要用尽自己能挤出来的时间来追赶前面的同学,但是成绩提高不明显,又看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指出其某些不合理的 思维方式 和信念,帮他们弄清为什么会这样,讲清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要帮助他们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谈话的关键是与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 辩论 。

首先,指出甲(女)把失败归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这是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同时指出其归因时的片面,没有做到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其次引导她把考试失败归结为学习时间、学习效率、 学习 方法 、学习过程等方面,帮助她放弃只要多花时间成绩马上就会提高的不合理的观念,建立起长期学习的积累,成绩才能稳步提高的正确观念。最后根据其客观学习情况,肯定她的学习成绩,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并帮助她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与甲谈话后,原先沮丧的脸上终于浮现出自信的笑容,离开的脚步比起进来时轻松了许多,一个人解开了心结就好像获得了新生,经过后一阶段的观察,该生的成绩渐渐提高,一直都比较稳定,脸上很难看到以前焦虑的表情。

案例2:学生乙(男),学习情况在班上中等,他所在的班级为文科快班,在离高考前四十多天的时候,他找到我,向我述说自己的心理情况:时间不多,还有好多书没有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都是笑呵呵的,实际上心里很苦闷,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述说。 该生当前心里是非常焦虑的,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自己又没有准备好,担心害怕考试的结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心情郁闷无法排解。

对于这位学生的心理疏导,关键在于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重新审视高考的成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要引导他认识到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的成败不应与人生、事业的成败直接划等号。并向其举了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学习不一定优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的例子。通过讲道理、举例子,扩大该生的认识面,让其知道高考并不是走向成功的独木桥,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考,考得好有前途,考砸了同样是有前途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日后的成功不光只是靠高中的成绩就可以判定的。我尽量使该生减轻压力,让他要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通过近1个小时的谈话后,该生先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是焦虑过度了,就对学习起消极作用了。

案例3:学生丙(男)最近晚上常常失眠,第二天上课总是想睡觉,多次被老师批评,自己也很心急,高考一天天地来临,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是自己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高三有不少学生晚上失眠,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心理因素所致,生理因素只是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主要以心理调节为主,适当的补充以药物。

第一,要让其认识到失眠是由于高三紧张的学习所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受失眠困扰,不是个别问题,不要太在意。

第二,让该生明白通过一些办法是可以调节失眠的。一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严重缺觉的情况下,可以困了想睡时就睡,不要强打精神。这时是睡觉第一,学习第二。因为此时头昏沉沉的,学习没有效率,不如睡够了再学效果好。不过这只是临时 措施 。重要的是平时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该睡就睡,该学就学。二是学习不要太累了。三是加强 体育运动 ,可以跑跑步,打打球。因为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参加体育活动是最好的休息。这时你可以完全从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大脑得到充分地休息。

案例4:学生丁(女)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了自己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对自己的胆小的性格不满意的情况,并多次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在改变的过程中,该生十分苦恼,似乎战胜不了自己,心里矛盾重重,向我求助于如何战胜自己的方法。

这类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喜欢问的问题之一。该生存在的问题是把某一种性格简单地归结为好或坏。首先,要让该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无所谓好与坏。其次,要让其接受自己的性格,只能说某种性格的人做某些符合自己的性格的事。例如,性格外向的人适合于做与人打交道的事。性格内向的人不太适合于与人打交道。只有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并接受它,这些同学的心里才能平衡,当然接受自己的性格是要有勇气的,正如接受自己不太漂亮的容貌一样。

以上是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高三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同学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家长应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分析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善待高考,珍惜高考,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篇2

摘要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心理十分敏感、脆弱,影响到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表现为多疑,过分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失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字高三学生 心理 分析

我校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一年赛过一年。其实,决定高考命运背后的东西并不神秘,它是生理、心理、知识、信息、技巧等等的综合。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比其它年级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需要老师、学生的关心与理解,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高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案例:

案例1:046班学生甲(女),在非常重要的一次全市模拟统测中,成绩上了市里划的二本线,信心大增,但是在随后的几次周考中,成绩下滑,排名由班上前五名降至十几名。此时,她心里感到沉重、压抑,于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同时,特别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__同学经常对我说,‘你好勤奋呀,那么晚还看书’。看到同学去玩,她也不敢跟着去,但又担心同学的评论,心里非常矛盾:到底是该继续看书还是与同学们一起去玩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甲在连续几次考试失败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所花的时间不够,所以要用尽自己能挤出来的时间来追赶前面的同学,但是成绩提高不明显,又看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指出其某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帮他们弄清为什么会这样,讲清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要帮助他们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谈话的关键是与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首先,指出甲(女)把失败归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这是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同时指出其归因时的片面,没有做到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其次引导她把考试失败归结为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帮助她放弃只要多花时间成绩马上就会提高的不合理的观念,建立起长期学习的积累,成绩才能稳步提高的正确观念。最后根据其客观学习情况,肯定她的学习成绩,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并帮助她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与甲谈话后,原先沮丧的脸上终于浮现出自信的笑容,离开的脚步比起进来时轻松了许多,一个人解开了心结就好像获得了新生,经过后一阶段的观察,该生的成绩渐渐提高,一直都比较稳定,脸上很难看到以前焦虑的表情。

案例2:041班学生乙(男),学习情况在班上中等,他所在的班级为文科快班,在离高考前四十多天的时候,他找到我,向我述说自己的心理情况:时间不多,还有好多书没有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都是笑呵呵的,实际上心里很苦闷,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述说。

该生当前心里是非常焦虑的,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自己又没有准备好,担心害怕考试的结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心情郁闷无法排解。

对于这位学生的心理疏导,关键在于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重新审视高考的成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要引导他认识到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的成败不应与人生、事业的成败直接划等号。并向其举了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学习不一定优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的例子。通过讲道理、举例子,扩大该生的认识面,让其知道高考并不是走向成功的独木桥,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考,考得好有前途,考砸了同样是有前途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日后的成功不光只是靠高中的成绩就可以判定的。我尽量使该生减轻压力,让他要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通过近1个小时的谈话后,该生先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是焦虑过度了,就对学习起消极作用了。

案例3:031班学生丙(男)最近晚上常常失眠,第二天上课总是想睡觉,多次被老师批评,自己也很心急,高考一天天地来临,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是自己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高三有不少学生晚上失眠,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心理因素所致,生理因素只是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主要以心理调节为主,适当的补充以药物。

第一,要让其认识到失眠是由于高三紧张的学习所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受失眠困扰,不是个别问题,不要太在意。

第二,让该生明白通过一些办法是可以调节失眠的。一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严重缺觉的情况下,可以困了想睡时就睡,不要强打精神。这时是睡觉第一,学习第二。因为此时头昏沉沉的,学习没有效率,不如睡够了再学效果好。不过这只是临时措施。重要的是平时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该睡就睡,该学就学。二是学习不要太累了。三是加强体育运动,可以跑跑步,打打球。因为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参加体育活动是最好的休息。这时你可以完全从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大脑得到充分地休息。

案例4:0410班学生丁(女)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了自己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对自己的胆小的性格不满意的情况,并多次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在改变的过程中,该生十分苦恼,似乎战胜不了自己,心里矛盾重重,向我求助于如何战胜自己的方法。

这类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喜欢问的问题之一。该生存在的问题是把某一种性格简单地归结为好或坏。首先,要让该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无所谓好与坏。其次,要让其接受自己的性格,只能说某种性格的人做某些符合自己的性格的事。例如,性格外向的人适合于做与人打交道的事。性格内向的人不太适合于与人打交道。只有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并接受它,这些同学的心里才能平衡,当然接受自己的性格是要有勇气的,正如接受自己不太漂亮的容貌一样。

以上是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高三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同学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家长应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分析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善待高考,珍惜高考,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篇3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 人际交往 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3篇相关 文章 :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最新版10篇

★ 高中生健康教育教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1500字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范例

★ 案例型论文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

★ 高三班主任工作心得模板范例900字大全

★ 有关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2)

★ 高三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高中励志文章连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3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