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歌谣,属于短小民歌。有传统古歌和随编随唱的即兴歌。按内容可分为生产歌、风物歌、习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挽歌、猎歌、牧歌、儿歌等。传唱最早的劳动歌有《打稗子歌》、《打猎歌》等,多为采集、狩猎、游牧时期的古歌。进入农耕后产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线歌》、《放牛山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风物歌有《玉湖水》、《三思水》等;习俗歌有《祭畜神歌》《喊丰收神歌》;仪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裤子歌》、《穿裙子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仪歌有《结亲歌》、《求婚歌》、《祝婚歌》、《送亲歌》、《劝女歌》、《喜歌》;丧仪歌有《含殓歌》、《谢恩歌》、《送葬歌》;纳西族民歌,多用《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等曲子演唱,情歌则多用《时本》调吟唱。
纳西族歌谣,主要分为传统调和即兴调两大类。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语叫“本底子”或“本子”。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即兴调也叫小调,无固定的唱词,望物起兴,灵活多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纳西族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惯于用民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调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但东部地区因受藏族民歌影响,调子比较奔放、粗犷。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诉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颂革命军队的《贺龙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高亢、欢快的歌颂中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民歌。
参考资料:
民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民间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贴近人民生活和情感,深受人民喜爱和传颂。
2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3 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4 民歌源于民间,是民间自发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传唱广泛,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良好传统。
5 民歌作为一种表达人民智慧和情感的歌曲形式,深得人民心灵共鸣。它阐述了普通人的思考、生活、感情和故事,使人们在听歌时产生共鸣。
6 民歌不仅表达了普通人的情感,还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在音乐、歌词、旋律、唱法等方面均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总之,民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广泛传唱的传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