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共情,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注重倾听:共情的关键是倾听他人的观点、情感和需求。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专注地倾听他们说话,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 保持开放心态: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不轻易下结论或指责。
3 用言语和身体语言表达关注:用言辞温和、体贴,并采取适当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例如,微笑、点头、亲切的表情等。
4 避免评判和批判:共情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他人进行评判和批判。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即使自己不同意或者不理解,也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性。
5 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情感和需求。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共情。
6 表达理解和支持:用言辞和身体语言表达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对方感到被接纳和尊重。例如,用肯定的语言回应、鼓励和支持。
7 情感共鸣:在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时,尝试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表达对其感受的理解和同情。这有助于建立更深层的联系和共情。
总之,共情是一种倾听和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需要注重倾听、开放心态、换位思考和关心细节等方面的实践。
1,当事人具备将相同性质的事件进行归类的能力,就是比如有朋友向当事人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当事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完全相同的事,但经历过性质相同的事。因为每个人曾经经历过的事是不相同的,如果两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并不完全一样就很难产生共情,所以当事人必须具备将相同性质的事件归类的能力,才能做到,即便遭遇不完全一样,但只要性质相同,也能产生共情。
2,防御机制比较差的人容易产生共情,因为防御机制强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情感,时间一长他就丧失了体验真实情感的能力。
3,社会组织程度高的动物都会共情,曾受益于社会组织的人也会共情,比如在家庭中得到过关爱,尊重,真诚的人共情能力比较好,收到组织漠视,冷酷对待的往往共情能力差。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专业心理学回答,请包涵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是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共情是一种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即《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即《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举个例子。你坐在公共汽车上,这时上来一位老人或者一位孕妇或者一位幼儿,他们走到你的座位旁站住了,这时你会感觉不安吗,会有不忍吗?如果有,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共情的能力。如果见到他们你就条件反射似的站起来让座,那么,你不仅具备了共情的能力,而且已经养成了利他的习惯。
共情往往和情商有关。朋友和你说 “我今天去药店拿药看到一条爆炸性新闻。”,你怎么回答?
A:“什么新闻?快讲讲!”
B:你怎么去药店了,哪里不舒服?
C:我今天忙一天,好累啊。
共情能力的强弱显示在情商层次中,一阶:只倾听自己的感觉;二阶:开始表达自己的感觉。同时不同的人会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情商外在表现;三阶:开始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四阶:用体谅来回应他人的感觉。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这就是共情。
“共情”本身是种温暖且善良的品质,会共情的人情感细腻,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但共情力太高的人,则会因为情绪过载,常常活在痛苦之中甚至会被人利用。
有句话说得好:让人痛苦的不是共情能力,而是没有管理共情的能力。
共情力高的人想要避免过度共情,需要掌握2种能力:
1学会“拎得清”,建立边界。
共情者在人际交往中,会被两股矛盾的感情所牵绊。
会为想要帮助对方,但自己的利益被侵ˇ犯,而焦ˇ虑。也会为助人的使命感被满足,而快 慰。
这种矛盾的情绪,会让人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每一份没有边界的付出,都是对自己的束缚。
让你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更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因此需要明确你的极限在哪儿,清楚什么样的事,会让你感到不适。
并在别人越界时,学会决绝,清楚地告诉他们,你不舒服,这件事你不想做或不想听。
如果对方无视你的感受,你应该远离这样的人。
一定要记住,你不必时刻都善解人意。
2学会“屏蔽”,清理过载的信息。
即便学会了决绝,明确了边界,依然会有很多事闯入我们的时间。
这时,要学会屏蔽掉那些你无法承受的信息。
比如在看了太多负面新闻感到沮丧时,提醒自己放下手机。
比如远离那些经常向你抱怨、宣泄负能量的朋友。
同时每天都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冥想等方式,去清理那些过载的信息。
过度共情产生情感负荷,乃至反弹,妥协和关闭。
当看到对方的情绪时
1首先要把自己从情绪里解救出来,不要过度卷入。只有把自己照顾妥帖,才有能力帮助别人。
2然后了解对方的需求,融合自己的需求,寻找让大家都满意的第三方案。
第一个问题这是谁的课题。 运用课题分离,分清自己和别人的课题,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课题。
谁承担结果,就是谁的课题。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因果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卷入情绪,是因为我们会觉得别人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我们要转变的就是,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对方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事才会产生的问题或情绪。
也就是说他的难过,伤心,生气都是他自己的原因。这样我们就不必承担过多诸如内疚,不忍等情绪,才更有精力来看清问题,锁定目标,处理事情。
一个技巧是主语转换。
第二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推开了对方的情绪和课题后,并不是就此不管,而是从自己出发,从对方的需求出发,看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
用提问铲问别人,带着我的需求深挖别人的需求,以寻求合作为目的,从共情走到共赢,通过成就你来成就我。我们的需求是有共同点的,我们的目的一致,只是手段各异,通过深聊深挖,一定有第三方案。
1询问
带着好奇,不带预设,穿透表层需求,体察挖掘到深层次需求。
先分类,情感需求(被爱,被尊重,被看见,自由,成就感,自我掌控感),还是利益需求。
再询问, 为什么
遇到阻力,回到源头,也问问自己到底想干嘛。
2确认
先确认感受,再确认信息,让对方有被重视和安全的感觉,创造安全环境,保证信息准确,因为我们总是在懂与不懂之间有一层自以为是的懂。多使用 是吗
三个原则:用数字,尽量具体,使用范本。
3共建
共同做出让双方都满意的第三方案。
一定要相信有第三方案。
多问自己和对方: 还有别的可能吗
共情,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以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而移情,精神分析用语,指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投射到咨询师身上。
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