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1、武林外传;
2、金婚;
3、幸福来敲门;
4、潜伏;
5、媳妇美好时代;
6、潜行狙击;
7、甄嬛;
8、我们的八十年代;
9、北风那个吹;
10、《甜蜜蜜》。
1、《武林外传》剧情简介
《武林外传》是一部2006年的中国大陆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由尚敬导演执导,闫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姜超、王莎莎等演员主演,2006年1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首播,并陆续在中国大陆各地方电视台重播。该剧在香港由无线电视台首播,在台湾由八大电视台首播。
《武林外传》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在虚拟的明代(约在万历年间)的关中地区小镇“七侠镇”中“同福客栈”里的女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展开。这群年轻人在同一屋檐下演绎了一幕幕经典的搞笑场面,在欢笑与眼泪中陪伴观众们一起渐渐成长。
本剧抨击了宣扬暴力的“武侠文化”,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模仿、讽刺与批判。
2、《金婚》剧情简介
本剧故事开始于新中国热火朝天的1956年,年轻漂亮的小学数学老师文丽(蒋雯丽饰)和重型机械厂的青年标兵技术员佟志(张国立饰)结为夫妻。年轻时,他们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从性格到生活习惯格格不入,又早早为人父母,为了要儿子一连生了四个孩子。婚姻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子女教育到婆媳关系再到性关系,处处矛盾。中年时,他们进入了婚姻疲惫期,夫妻之间越来越少沟通,经常陷入更危险的冷战之中,夫妻关系从冷漠到冷战到大打出手,婚姻似乎走到尽头。老年时,他们进入婚姻牢固期,文丽得了重症在生死线上徘徊;三个女儿情感婚姻都不顺利,而最爱的独子竟然英年早逝,是彼此关爱相互扶助支撑他们度过人生最黑暗岁月,最终牵手走进金婚。
3、《幸福来敲门》剧情简介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半路夫妻更是危机重重……
《幸福来敲门》故事发生在80年代,那是一段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人们单纯、乐观、向上,社会上充满了新生事物,孕育着各色理想。江路(蒋雯丽饰演)是杂技团的化妆师,漂亮能干,人见人爱。令人迷惑的是,三十六岁仍孑然一身,成为人们始终无法破译的一道不解之谜……宋宇生(孙淳饰演)是出版社的摄影师,在圈子里颇具声望。妻子车祸身亡,虽然前丈母娘不停的给他介绍对象,但他始终提不起兴致……
在姐姐的压力和催促下,江路开始与一个美籍华人谈婚论嫁。在大院的公用电话处,她偶遇宋宇生,二人一见如故,沉寂已久的激情被瞬间点燃,熊熊燃烧!江路的眉开眼笑,让姐姐江沛嗅出了异味,她对妹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眼见得江路越陷越深,江沛被迫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
宋宇生的“失魂落魄” ,更引起了前丈母娘钱淑华的怀疑和不安,她派遣外孙女盯梢、调动居委会干部查岗,直至深夜出马亲自“捉奸”……双方亲人的横加阻挠,尤其是钱淑华不择手段的频频打击,让江路陷入了绝望中。正当她准备放弃宋宇生的时候,爱情的力量竟让她做出了不计后果的选择——结婚!爱情是两个人的你情我愿,而婚姻则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嫁给宋宇生后,迎接江路的不是浪漫美妙的蜜月之旅,而是宋宇生女儿宋征的离家出走和宋宇生前丈母娘钱淑华的大病一场,年幼的儿子宋隽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江路的善良与勤勉,渐渐赢得了宋宇生一家人的认可与接受。当江路喜滋滋的享受着孕妇的幸福待遇时,一封匿名信揭穿了江路的“谜底” ,一场致命的危机终于爆发……
4、《潜伏》介绍
《潜伏》,是由东阳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广东南方电视台联合出品,孙红雷、姚晨、祖峰、沈傲君领衔主演,姜伟、付玮执导的民国题材谍战剧,改编自作家龙一的同名短篇小说。
《潜伏》主要讲述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孙红雷扮演)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处地下党的故事[1] 。
5、《媳妇的美好时代》介绍
《媳妇的美好时代》是由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刘江执导,海清、黄海波、柏寒、林申等主演。
该剧通过描写两家人之间家长里短的家庭故事,探讨了当代都市家庭的婆媳关系,以及拥有新式婚恋观的“80后”适婚年轻人的婚姻故事。[1]
6、《潜行狙击》介绍
《潜行狙击》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2011年时装警匪电视剧,由庄伟健监制、欧冠英编剧,谢天华、黄宗泽、陈法拉、刘松仁、徐子珊等领衔主演。
该剧以学警系列第三部《学警狙击》中“laughing gor”的故事为蓝本,主要讲述担任多年卧底的梁笑棠重返警队当教官,加入刑事情报科培育新一代卧底,并认识了聪明机警的古惑仔苏星柏。棠的上司周望晴督察貌似已故女友,因工作关系与笑棠日久生情,但二人感觉总徘徊在上司和情人之间,因而衍生不少冲突、矛盾与考验[1] 。
7、《甄嬛传》介绍
《甄嬛传》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于2011年出品的清装宫斗剧,由郑晓龙执导,流潋紫编剧,孙俪、陈建斌、蔡少芬、刘雪华、李天柱、蒋欣、李东学、陶昕然等主演。
该剧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女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1] 。
8、《我们的八十年代》介绍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由青岛名扬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曾晓欣执导,李青编剧,夏雨、左小青、张洪睿和齐襄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中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并已于2009年3月30日在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
9、《北风那个吹》介绍
《北风那个吹》是普通人影视公司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由安建执导,高满堂编剧,夏雨、闫妮、马苏、于恒等联袂主演。
该剧是高满堂根据自己年轻时下乡的真实感受创作,讲述七十年代知青的真实生活,以二十多载的命运跨度,以笑泪交融的独特讲述方式,闫妮在剧中扮演了憨厚朴实的大队长牛鲜花,她爱上了由夏雨饰演的知青帅子,两人由此开展了一段跨越20年的姐弟情缘。[1]
10、《甜蜜蜜》
《甜蜜蜜》是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公司2006年出品年代情感剧,由高希希执导,邓超、孙俪、沙溢等主演。[1]
本剧描写了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段至纯至真的浪漫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一旦相爱终生不渝, 邓丽君歌声贯穿全剧,《甜蜜蜜》伴随主人公爱情全过程,诠释着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情感。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
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看似纷纭莫测,其实发展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它的五个发展阶段,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区别,各见侧重。纵观全过程,贯穿一条戏曲发展主线——一般规律;横看各个发展时期,则又有自己的鲜明特性。从隋唐以前的准备时期,逐步演进到明清繁荣昌盛和变革创新时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下边述介明清戏曲发展的一些重要情况。
(一)、中国戏曲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清季地方戏的发展,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板腔体”的“乱弹”形式,使中国戏曲从南北曲系统逐步深化为地方戏系统。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它使自己从旧的桎梏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那些新兴的地方剧种显示了无限生命力,就是那些古老剧种,也随着形势的推进,莫不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样,就使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多样化,发展前途更加宽阔。这种变革的新趋势,一直发展到近代。它随着历史新时期的出现,就以更加深刻、更大规模出现在近代剧坛上。十九世纪后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潮既冲击着传统诗文界,也冲击着戏剧界。当时就有许多地方在尝试着利用传统戏曲的形式,来表现当前的政治斗争,为传统戏曲的改良作了舆论准备。二十世纪初叶,这种戏曲改良即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它们用戏曲来揭露清王朝的腐败,要求富国强兵和抵抗外来侵略,提倡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等等。
从这种发展趋势中,人们可以引出不少有意义的启示。
第一、戏曲的兴盛发达或者停滞僵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决定因素在于,戏曲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的需要。昆腔的由盛而衰和地方戏的全面兴盛,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昆腔由民间进入宫廷王府,并沦为统治阶级的消遣品和封建舆论工具时,自然会有新的声腔剧种来取代它。而地方戏的兴盛,也正是由于它的大量剧目(包括历史剧目和社会剧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清代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第二、一种声腔的生命力,还表现在自己具有较大的融合力和适应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同当地土调结合,才能吮吸民间艺术精华,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腔,从而博得人民喜爱。例如弋阳腔,原初也是民间小戏,因能“改调歌之”、“错用乡语”、“只沿土俗”,比较灵活,所以能发展演化而成为遍及南北的大剧种。京戏则更善于汲取众长,把各地皮黄系统的声腔熔于一炉,因此,就能发扬光大。而昆腔,由于格律限制过严,节拍旋律变化又小,加上歌唱上尽是“清柔婉折”,所以难于在广大群众中流传扎根。
第三、要一个剧种经久不衰,一定要面向群众,并且不断变革创新。再举昆腔兴衰历史来说明这个问题。当昆腔在江苏昆山一带兴起,并能风靡一时,其原因,正是它以革新者的姿态出现于明代剧坛上的缘故。昆腔发展到清代,它以“雅音”自居,“不屑为新声以悦人”,故步自封,那么,它的衰颓的前途也就必然的了。
(二)明、清剧坛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在清代地方戏勃兴之前,明、清两代剧坛上一直是昆山腔、弋阳腔并立,互相媲美争胜。因此,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自然地归属于这两大声腔系统。当然也还有两大系统之外的杂剧。
①两大声腔的概况:
这里所说的两大声腔,就是弋阳与昆山两个大的声腔系统。以下着重介绍它们的作家、作品简况——
先说弋阳腔系统
弋阳诸腔,是明代民间戏曲的一股洪流,不仅在表演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戏剧文学上也有其独特的成就。但他们的演出剧目,由于剧本散佚,已难窥全豹。但知道属于弋阳腔系统的剧本数量曾经是很多,现存完整剧本尚有十余种,如:《高文举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刘汉卿白蛇记》、《吕蒙正破窑记》和《观音鱼篮记》、《鲤鱼记》等。还有载于各戏曲选集的散出或见到各种数据中的剧目共达100种左右。在这些剧作中,有相当部分直接继承了宋元南戏遗产,并作若干加工和创造。如对《荆》、《刘》、《拜》、《杀》、《琵》五大传奇和《金印记》、《千金记》、《绣襦记》等名作,都进行了“改调歌之“。还有一批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比如《桃园记》、《射鹿记》、《草庐记》、《古城记》、《七胜记》等三国戏,《小秦王三跳涧》、《薛仁贵白袍记》、《金貂记》等隋唐戏和敷演伍子胥故事的《临潼记》、《昭关记》,敷演杨家将故事的《金涧记》等。弋阳诸腔还有一部分作品,是根据笔记小说、说唱艺术和民间传说改编或创作的。如《升仙记》、《鹦鹉记》、《荔镜记》、《香山记》、《苏六娘》和《易鞋记》、《何文秀玉钗记》等。这些剧目组成了弋阳诸腔丰富多彩的舞台面貌,表现了题材广宽,风格多样,显示了民间戏曲的多方面的表现能力。
弋阳诸腔的作品,除小部分知其作者之外(约有25人),大部分作者佚名,可能多数为集体创作的产物。这是弋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知其姓名的作者中,大都也是“词家略通文墨者”的不扬名的下层文人。这些作家的文学修养,可能不如昆山腔作家,但他们接近劳动人民,熟悉民间艺术。因此,所撰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观点和艺术趣味。其中,当然也有提倡封建伦理或宣扬迷信思想的剧本,如《鹦鹉记》和《香山记》等,是应当扬弃的糟粕。
再说昆山腔系统:
昆山腔革新之后,受到广泛欢迎,导致我国戏曲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大约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明嘉靖后期)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乾隆前期)前后200多年中,是传奇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时代。在共和国文化部编辑的《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辑中,就收录了明代传奇3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昆山腔传奇作品。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广泛:有现实题材,有历史题材,还有社会生活题材和家庭婚姻题材等等。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传奇传时事”。例如,有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戏”《西洋记》和徐应干的《筹虏记》,有反权相、反宦官的“政治戏”。这以新昆山腔开山之作梁辰鱼《浣纱记》为开端,接着就大量出现了反权奸内容的戏。如反严(嵩)党的王世贞《鸣凤记》(一说为其门人所作)、秋郊子《飞丸记》和李玉的《一捧雪》,以及反魏(忠贤)党的三吴居士《广爱书》、李玉《清忠谱》和清啸生《喜逢春》等,都属于此类作品。在反对历史上权奸的题材方面,又有朱佐朝的《渔家乐》和周朝俊《红梅记》等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名剧。还有反对黑暗吏治的“清官戏”,如朱素臣的《十五贯》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以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为代表的,通过婚姻题材批判封建伦理的许多剧作。如高廉描写女尼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故事的《玉簪记》,王玉峰根据王魁负敫桂英故事改编的《焚香记》和薛近兖根据唐白行简《李娃传》改编的《绣襦记》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昆腔传奇剧作,不仅在当时有广泛深刻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戏曲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借鉴作用。当代被搬上银幕的戏曲片《十五贯》和由《红梅记》改编的《李慧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例证。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欧洲, 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意大利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然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要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统治者和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 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之后英国喜歌剧、洁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链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那壮丽的场面及一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 事实上,第一次使用“音乐喜剧”这一名称要追溯到19世纪后期,制作人乔治·爱德华在伦敦盖伊特剧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国人S·琼斯创作了一部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的作品《快乐的姑娘》,该剧富有幽默情趣和戏剧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乔治,爱德华把《快乐的姑娘》带到纽约时,不但很快被约人接受了,还促进了音乐剧在美国的发展。 (二)音乐剧的发展 经过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到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魁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他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同一体的艺术。 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百老汇音乐剧己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着,喜爱看。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门类,但是它依然成为了一枝盛开的艺术奇葩。美国人自豪地说“美国已给了全世界一种新的形式!”。 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象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他们不仅愿意花很多钱去看音乐剧,并在早餐或聚会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而且还执着地期待着罗吉斯的下一部作品。虽然音乐剧是在美国诞生成长的,但其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正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颗名珠。 (三)音乐剧的探索期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为使人类赏心悦目却贡献了种类繁多的娱乐。 十九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于是应运而产生两种以城市观众为对象的娱乐形式: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卖野药的玩意儿,英国音乐厅的表演和只供男观众欣赏的下流,见不得人的“音乐沙龙”。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 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而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地区流行。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的音乐内容,它从18世纪30年代出现的民谣歌剧开始,又不断汇融了欧洲其它歌舞的表演特征,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艺表演艺术,到19世纪末为音乐剧演艺艺术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在整个20世纪,美国音乐剧发展的千姿百态,大众化的娱乐性和商业化的盈利性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具体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