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赋》所写,都是类型任务的共同心理,为什么读者仍能感到生动呢

《别赋》所写,都是类型任务的共同心理,为什么读者仍能感到生动呢,第1张

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

离别的类型很多,仅杜甫一人就有脍炙人口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种离别,不知哪种才是苦痛的极致,真让人忍不住想起某位大师的名言“幸福的相聚都是相似的,痛苦的离别各有各的不同”,江淹的《别赋》像一场多幕剧让相同的芸芸众生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演绎他们个子的离别。

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厚土重迁的民族,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科学统计得出的结论,不过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民族,我们千百年来酿成的乡愁,能把任何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人醉倒。普罗旺斯的骑士们在歌唱红玫瑰般火热的爱情,我们的诗人们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连最潇洒豪放的李白也抵不住思乡之情,一遍又一遍的在月光下思念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再也无缘得见的优美宁静的故乡。“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秋风起兮,鲈鱼堪烩”有几人真能如季鹰般幸运,不能归去的游子长歌当哭,远望当归,“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注定无法回乡的荆轲踏着沉重的步伐,伴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凄凉,离开了对他寄以重望的国土,没有回头。“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这样悲歌如泣的风也曾经吹起屈原的长发,那秋冬的绪风也应曾风干这位孤寂的诗人脸上的泪水,“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楚王的台榭早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屈原的诗赋则悬日月,泽千载。受楚辞影响的人海中肯定就有一个悠游自在的江淹,他在《别赋》里自如的化用着屈原的诗句,让屈子沉痛的心绪又一次回荡在异代人的心头。会合知无日,这载着许多愁的小舟上的人,怎么都划不动那沉重的双桨,来来回回不肯向前,那和主人一样悲伤的马,久久的低鸣不已,让那辆早应该开动的离别的车固执的停在山边。可就算是如此的不想别,不愿别,再怎么死赖着最终也还是要走。人已经山长水阔的走了,留下来的“居人愁卧”整天望着那山一更水一更,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好像是丢了东西,“怳若有亡”丢失的是什么呢,“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的人,任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在日沉月升,寒露霜降中“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离别的留守的,谁个不是“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这样的相思到了极致,就当如屈子般“魂一夕而九逝”,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聚光灯下江淹让一个如屈原般的即将远行之人缓缓出场,用他欲止不可,欲行不能的沉重步伐,用居人朝思暮想的愁苦,用他们漫长时间与空间都隔不断的魂牵梦萦揭开了别赋这场大戏的序幕,“别虽一绪,事乃万族”的各式离别次第上演。

龙马银鞍,朱轩绣轴,这是何等豪华的阵势,帐饮东都,送客金谷又是何等豪华的地点,绝对胜过今天的众多五星级酒店,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轻歌、曼舞、华衣、玉人,觥筹交错,珠玉生辉,这样艳丽华美的宴会上,依稀仿佛看到了疏广、石崇,看到了凤冠霞帔的贾元春,再喧嚣的音乐也压不住这离别之歌的悲凉,明明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胜景,她却难忍“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乐景哀景越是对照越是分明。开场第一幕就是达官贵人之间气派的分别场面,作者浓墨重彩,出手不凡,然那送别的场面越是热烈,别后就越显孤独冷清,正如炮仗越是震得响就越能显出随后的静寂。义侠壮士的生死诀别与此不同,场景转换,“惭恩剑客,报士少年”隆重出场。

“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八个字一砸地,蹦出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四大杀手聂政、豫让、专诸、荆轲,这四个人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客典范。“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这些义薄云天的侠客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又何尝不是“沥泣共诀,抆血相视”不知那擦拭的血是否是他们泪尽继之留下的血泪。然侠客终非凡夫俗子,“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纵马远去,慷慨决绝。“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不为死后的虚名,仅求抱知遇之恩。这一别就是生死诀别;这一别待他们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显尽男儿本色,留给亲人的就只剩下生死相隔的绝望;这一别真真是义侠壮士的悲壮离别,场面何等的激烈昂扬,动人心魄。

侠客是不兴痛哭流涕的,即使明知此去就是为人生演出最后一曲慷慨壮丽的乐章也做不来哭哭啼啼的小儿女状,他们是自主的选择了人生的道路,士为知己者死,既然选择了成为英雄,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一个背影,一个传奇。这是正剧不是悲剧,在中国的舞台上悲剧上演的更多,前仆后继演员无数。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多少父母就在这样撕心裂肺的痛哭中永远的送走了儿郎,送走了心头的至爱,生命的希望。“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这些少年郎为了保家卫国,又或者为了实现统治者的野心,拿起武器,告别家园。有的在这条不归路上成为李广般的将军、英雄;更多的则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想象着茫茫的“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那是极遥远极艰苦的地方,那里有虎狼般的敌人,爱子、良人还能无恙的归来吗?与前一个场景的悲壮不同,这一回的画面悲痛而让人心酸。偏偏江淹觉得单单这些承受着人间最大不幸的百姓倾情演绎还不过瘾,他还有意的涂抹上夺目的朝阳,灿烂的初露,雾霭笼罩的绿林,正值花期的桃李,用这大自然最美丽的春景来衬托人间的悲惨。这样的技巧不知是否来源于某次不幸的巧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千百年文人们的继承和选择中这种反衬的技巧已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在做了种种铺垫后,江淹选择一对母子做这一幕戏的主角。

中国自抗美援朝后直到今天是好长一段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从整个漫长历史来看这样的和平是如此的难得而宝贵,生活在这样时期的父母是幸运的。可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依然有游子不得不辞亲别友,远赴他乡。是宦者,是羁臣,都是要“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的行者,当然今天如果某人要去美国,冰岛哪怕是南极任职,别看比古人走的要远的多,却都可以和亲人朋友通信通话甚至视频聊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是否就越来越难以了解古人的“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的悲苦。江淹没有直接去写去国者的悲痛,反而从送行者入手,江淹如此并不仅仅是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烘云托月,而是真正抓住了生活的实质,真真是写实至细,入木三分。君不见空港内,送行的总是比那马上就要登机的哭的更伤心更不舍。那要走的心中百转千回,有离家别友的不舍,也有面对漫长路程的担心,有对那遥远目的地的恐惧,更有建功立业的憧憬,太多的情愫纠缠在心头,自然不像那送行的人心境单一伤心的那么纯粹。

游子走了,走的都是游子,留下的总是思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铸成了挺立世间的望夫崖,望夫石。情人的离别不仅仅是悲伤的也是缠绵的,相思一字缠绕着这些痴儿女的灵魂,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江淹不写那追求功名富贵的男子,只细细的铺叙那“瑶草”般风华正茂的女子惭对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春夏秋冬四季一一叙写,铺垫出的是随着点滴流逝的时光堆积成的相思,春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么漫长!这一幕与其说上演的是夫妻的分别,不如说是思妇一个人的独幕剧,这一幕在文人的笔下上演了无数次,忠贞而又耐心的等待,在华章词采中,在古诗民谣中,等待了一个又一个世纪,这样的意象到底凝聚了多少象征,几许深意,恐怕连习惯以思妇代言的诗人词人们也未必能说的清楚。

夫妇之别,夫妇之思是礼法内的,发乎情止乎理,情人之间的痴情狂爱却是礼法之外,难以自控的。前者是温和,慢慢熬慢慢熬,用时间做薪柴,去熬生命那煲汤;后者却是夜深时爆发的山火,带着席卷一切的原始野性。可这样的热情却偏偏要被束缚在礼法的牢笼里,要忍受离别的苦痛。“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底伤如之何呢?前面几幕离别总还是人间的,是礼法内的别情,而最后这两幕一幕是情人之间的私心徘徊,另一幕排在情人之前演出的这一幕竟是驾鹤上汉,骖鸾腾天的华阴上士与人间的离别。江淹这样安排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是无意为之,还是独具匠心,在夫妻与情侣之间用仙凡之别彻底隔开,“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告别了这个世间也就真正的告别了别离。在这样的告别之后,偏又唱起了“芍药之诗,佳人之歌”,这样缠缠绵绵的情歌。

“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总有太多的理由令有情人分离。江淹的生花妙笔写下的《别赋》不仅融入了他个人的坎坷经历,时代的风云起伏,亦流淌着这世间所有有灵性的生物共有的悲哀。这世界哪个时代哪个地方会有哪个人一生能没经历过分离的悲哀呢。从这种意义上说江淹是如斯幸运,他创造出的作品超越了时空与意识形态的局限,他描写出了人生难以逃避的悲哀,这样的作品是永恒的。几个世纪后的我们慨叹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未来的人们将与我们共享这永恒的悲哀,只要这世界还有人,还有离别,就有心灵能对这样的作品有感应。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 都遗响千古。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别赋》的艺术成就很高,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本篇利用赋在铺述和摹写方面的传统特长,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作者很善于摹绘景物,并以此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和丰富感情,构成情景交融、清新含蓄的特色。他写行子出门“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全是景物,又全是人物当时行止两难的微妙心理的形象再现。同时写景抒情,因为人的类型、身份不同,作者下笔也各有侧重。他以对家乡秀丽春色的着力渲染,突出了戍人感情上的“不忍”;又以雁飞露下的萧瑟秋景,烘托出游宦离乡时的心境的悲苍凄清;对于**思夫,作者则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感受入手,细腻地表现了她的情思缠绵。

作品描写的这些离别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乱年代的缩影。尽管它抒写的是人的伤感情绪,在今天看来不尽可取,但它毕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怨恨离别的普遍心情,同时又曲折地表现了他们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是这篇作品千百年来,不但在艺术上受到赞赏,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别赋》曾被人们誉为“千秋绝调”,它之所以动人,还与作者早年的经历有关。江淹原是北方人,长期留仕南方,不无深切的思乡之情。他的这种情况,与《别赋》中的游宦去国很相似。前人还对那段文字曾记下这样的评语:“摹想尊酒泣别情状,百般呜咽,历历如绘。”可知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

在结构方面,《别赋》也很有特色。它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两语笼罩全文,起势陡然,定一篇之基调;接着分层铺写,如水注壑。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设问作结,“别方不定,别理千名”, 以一种打破时空的方法回应篇首,融贯诸留,言尽而意不尽。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至于其语言华丽而不轻靡,骈俪而不呆滞,也多为古今人们的称道。

江淹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恨赋》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恨赋》主要写的是人生命短暂、饮恨而终的感慨;赋作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心愿不能实现的现实性以及对此至死不悟的悲哀。在写作手法上,江淹运用其高超的概括能力,通过列举多个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来进行典型性概括,其目的是要通过典型表现一般。虽然赋作中列举的各个人物的苦衷各不相同,但最终却还是通过他们表达出了一种人们的普遍情感,这也是人们赞颂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

《恨赋》让人颇有愁闷难抒之感。这篇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辞隽丽,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气氛,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所以长久以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止。但是虽然如此,读者也应该看到,《恨赋》全篇充满消极情绪,甚至颇有些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并不可取,应该加以批判。江淹这个人,通过读他的作品,以及从史书上读他的传记,他不仅具有优秀的政治智慧,也具有出众的文学才华。然而在文学上帮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却是《恨赋》、《别赋》这样具有悲愤苍凉之气的作品,大概不仅仅是因为他早年仕途不顺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该是他心理悲观所造成的。而之所以说他心理悲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江淹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由门阀士族掌权的社会,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和他并称的鲍照,很多诗篇就是讽刺当时的门阀制度的。而江淹出身寒微,13岁丧父,靠砍柴养母为生,出身的低微,加上幼年的不幸,该是造成他心理悲观的重要原因。心理悲观加仕途坎坷,才造就了这一篇传世佳作。今天人们有幸再读这篇作品,除了作者,还应该感谢那些把它保存下来的人,因为一篇不朽的文学佳作的得来,是多么不容易!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各竞新巧。在齐梁前期笔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恨赋》描绘了帝王、列侯、名将、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种人的遗憾,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因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赋中的藻饰恰到好处。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生公元444年,卒公元505年。祖父和父亲都在南朝宋任县令。江淹 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刘景素对他很重视,待以布衣之礼,但由于江淹"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自序传》),因广陵令郭彦文一案,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他给刘景素上书陈情获释。此后,他曾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不久,又回到刘景素幕下,任主簿、参军等职。泰豫元年(472),宋明帝死后,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江淹于元徽二年(474)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他为萧道成出谋划策并起草文书,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他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 江淹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他的诗在南朝诗人中显得比较古奥遒劲,稍近鲍照,所以合称"江鲍",但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说,则远不如鲍,笔力也见纤弱。江诗的特色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其中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蘖山》等首最具特色。如:"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仙阳亭》);"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游黄蘖山》)诸句,写人迹罕至的深山景色,造语险绝。他的《赤亭渚》、《步桐台》、《渡西塞望江上诸山》、《秋至怀归》等诗中,亦颇有佳句,写景清新而且传神。《望荆山》、《还故园》等写仕途失意,情调哀怨,也很为后人称道。 1、 文白对照 [原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译文] 令人沮丧销魂的事情,只有离别了。况且秦、吴两国距离遥远,燕、宋两国相隔千里,别后再难相会。有时离别在春苔始生的早春,有时离别在秋风刚起的时节,更是景物牵动情意。因此外出远行的游子愁肠欲断,百感交集,分外凄凉悲戚。听到萧萧秋风,也觉得声响特别;望着无边春云,也感到颜色奇异。行船,船在水边停留不动;乘车,车在山侧缓慢前移。船儿徘徊,哪能前行;马儿悲叫,声声不息。覆置酒杯不用,谁有兴致拿它喝酒;横放琴瑟不弹,泪水浸湿了远行的车轼。留在家里的人,只有和愁而卧;心神不能安定,似乎有所遗失。日影下了墙壁,沉没了光彩;月亮爬上栏杆,飞洒一片清光。夜月中,只见红兰挂满了秋露,青楸覆盖着寒霜。环视高大的房屋,重门掩闭空荡荡;手抚锦绸的帷帐,人去物留心凄凉。料想远行的游子在梦中也徘徊不进,他们别家的灵魂也在往故乡飞扬。 [原文]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译文] 所以,离别的感情虽然同是一种,而离别的事例却千差万别不尽相同。至于那种骑着备有银鞍的高头大马,坐着文绣车帷的华贵车乘,或者在长安的东都门外为行客设宴,或者在洛阳西北的金谷涧为游人饯行。琴奏羽声啊箫鼓齐鸣,美人的歌声啊叫人伤情;她们佩珠带玉的装饰啊在深秋的风光里尤其显得华丽,她们农罗着绮的穿戴啊在初春的景色中分外娇美鲜明。动听的歌声使正在吃饲料的马也仰起头来欣赏,叫潜藏在深潭中的鱼也浮上水面静听。然而到分手的时候也难免含泪,预感别后的寂寞不免伤神。 [原文]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译文] 又有侠客衔恩未报心中惭傀,他们是年轻的报德之士: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豫让为智伯报仇雪耻,专诸刺杀吴王僚,荆轲入秦报燕太子的知遇。当他们告别父母,抛下妻子,离开邦国,远别故里,都是流着眼泪决别,擦着泪血互相凝视。他们驱赶出征的骏马义无反顾,目送他们的身影,只见马蹄卷起的尘土不时扬起,正是因为感恩才以一剑相拼,并非要换取声价而舍身于黄泉地里。武阳在秦廷闻钟鼓齐鸣而大惊失色,聂荌在韩地伏尸痛哭而悲伤至极。 [原文]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译文] 有时边境发生战争,人们背着弓箭参军戍边。将去辽水,辽水没有尽头;将赴雁山,雁山直插云端。而家乡却多么美好,深闺内室和风送暖,田间小路草香弥漫。太阳升在空中光辉闪耀,露珠洒在地下色彩斑烂。阳光照射得尘埃光彩绚丽,大地袭来的气息春意盎然。在这大好春光中,攀挑折李啊忍受不了离悉别恨,送别爱子出征啊泪湿轻罗裙衫。 [原文]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译文] 至于离别到绝远的国家去,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与故乡告别;站在北边桥头,和亲人长辞。左右仆从啊,感情非常激动;亲朋戚友啊,泪水流个不停。铺荆在地而坐啊,以恨别诗篇相赠;唯有樽酒留饮啊,叙此别离的悲情。何况这别离又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白露降下的时令。怨而又怨啊,此去远山路曲曲弯弯;走了又走啊,迢迢长河岸哪有穷尽? [原文]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译文] 又如丈夫住在淄水的西边,妻子住在黄河的北方。曾经是夫妻在晨光中同起梳洗,傍晚共坐一室燃起炉香。如今丈夫做官在千里之外,可怜妻子虚度青春时光。愧对闺中琴瑟,因别离而无心弹奏;懒上高台,致使帷幕长掩而暗淡昏黄。春天,庭院里只关闭着青苔的颜色;秋夜,罗帐中只含有明月的清光。夏日,辗转竹席啊白天难尽;冬夕,孤守银灯啊黑夜漫长。织成织锦曲啊眼泪已经流尽,制就回文诗啊顾影独自悲伤。 [原文] 傥有华阴上士,眼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蹔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译文] 或有在华阴山求仙的方土,服食丹药回到深山。法术已经奥妙却还继续修炼,道行已很高超但尚未得到真传。他们专心守着丹灶而不过问世事,为炼丹药正心定志坚。成仙即可驾鹤飞越河汉,得道便能乘鸾翱翔云天。瞬间一游就有行程万里,短暂一别已是人间千年。只是因为人间啊重视别离,辞别世人啊也难免无限依恋。 [原文]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硅,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译文] 此外还有"赠之以芍药"的诗句,和那"北方有佳人的歌唱,幽会桑中的卫国美女,相约上宫的陈国姑娘。当春草一片碧绿,春水清波荡漾,在南浦送别心爱的人儿,心情该是怎样的悲伤?至于秋露如珍珠,一弯秋月象珪玉一样,皎洁的明月晶莹的露霜,只觉光阴易逝春来秋往。心爱的人啊与您别离,徘徊不去的是思念的心肠。 [原文]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译文] 所以离别的种类不一样,离别的原因有千种。有离别就一定有哀怨;有哀怨就一定会充盈内心。离情别恨使人丧魂失魄,骨折心惊。即使王褒、扬雄辞赋绝妙,严安、徐乐文笔精美;即使金马门的才子,兰台中的群英;即使赋有"凌云"这样的称誉,辩有"雕龙"那样的名声,又有谁能描绘出短时分离的状貌,抒写出永久诀别的心情呢! 二、 赏析 文中,江淹对离别进行了七种分类,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的千差万别。 之一 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之二 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之三 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之四 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之五 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之六 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之七 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别赋》通篇都贯穿着一个字——"别",通篇体现着一种感情——"凄凉",从开头到结尾,始终都沉浸在这一感情中,整片文章显得相当紧凑,涉及到了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赴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求仙得道之别、热恋男女之别,将种种离别之情集于一体,使文章感情相当集中,使离别之情更加突出。 文章开篇点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点睛之笔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一个"别"字将离别之苦,分别之痛发挥的淋漓尽致,作者也由此想到许多许多: 他想到了江山改易,国破家亡的那些帝王:"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他想到了花酒已酣,良宵将尽才子佳人:"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他想到了慷慨赴死,一去不回的悲壮侠士:"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他想到了拜别父母妻儿,共赴国难的匹夫:"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他从苏武的坚韧,又想到了那些背井离乡,去国千里的志士:"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他还想到了空守闺房,落寞怀春的少女:"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他也想到了那些崇尚丹丸,妄想长生不老的道士之流:"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他更想到了富丽堂皇,幽闭无助的深宫:"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将整篇文章之"别"作了一个总结,使各种离别之行犹如再现,使各种离别之愁跃然纸上,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江淹的《别赋》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 《别赋》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社会黑暗、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别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文章开头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高度概括的语言总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末段又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论断总括全文,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而在每一种离别之中,它们又极具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 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本文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采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如果您对人文历史领域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的内容,欢迎点击下面的"了解更多" 链接,谢谢!

别赋〔南朝·梁〕江淹 作者小传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少孤贫,后任中书侍郎,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历仕宋、齐、梁三代。少年时以文章著名,钟嵘在《诗品》中称其“诗体总杂,善于摹拟”,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晚年才思减退,传为梦中还郭璞五色笔,尔后作诗,遂无美句,世称“江郎才尽”。诗善刻画模拟,小赋遣词精工,赋作30余篇,其成就在诗文之上,尤以《别赋》、《恨赋》脍炙人口,被誉为“千秋绝调”。今有《江文通集》传世。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江淹简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出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江耽,江淹的祖父,丹阳县令。

江康之,江淹的父亲,南沙县令,雅有才思。

江蒍,江淹的儿子,江淹死后承继其爵位。

才君,江淹的女儿,萧诞的妻子。才君是她的字,名不详。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亲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县令。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砍柴供养母亲,但是他非常好学,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喜欢学习写文章。江淹在南朝宋就开始入仕,最早是担任“南徐州从事”的小官。“从事”在当时是地方州郡长官自己任命的一种属官,大概等于现在的助理。这样的官职没有较高的品秩和待遇,实际上还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是能够接近掌权者。接着他转任“奉朝请”,这也是一种类似随从的官职,关键在于所跟从的主子。泰始二年(466年),江淹当时跟从建平王刘景素于南兖州,刘景素是一位喜好结交士人的王爷,江淹的仕途似乎很有希望。

不久,广陵县令郭彦文因事获罪,在审问过程中连累江淹,谎称江淹收受贿赂,江淹因而判罪入狱。江淹在狱中上书刘景素陈情喊冤,在陈情书中说:“下官本来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爷的仁义,才来投靠王爷担任僚属。王爷以国士的规格礼遇我,我也经常思图报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谗毁,这种事是古代贤人都无法避免的,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如果我确实有罪,理当伏法受诛,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却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爷能够垂询明白。”刘景素看了陈情书后,当天就把江淹放了出来。后来,江淹又跟随刘景素坐镇荆州。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当时年仅十岁。但是这位皇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登基之后更无人管束,甚至经常亲手杀无辜的人。刘景素当时手中握有大权,因此左右劝说他举兵谋反。江淹不赞成谋反,多次劝说:“流言招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怀恨,七国于是俱毙。殿下不求国家之安,而听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但是刘景素没有采纳,反而日夜加紧谋划。江淹知道事发就在眼前,于是写了《效阮公诗十五首》赠给刘景素,来劝谏他,然而无用。

元徽二年(474年)适逢南东海太守陆澄在家居丧,不能行使政事。当时江淹的职务是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刘景素却任用了另外一个人司马柳世隆。江淹多次请求,触怒刘景素,于是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刘景素在京城建康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诛杀,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职。因此,江淹在吴兴县令任职三年后,就脱离刘宋朝廷,去官为民。

南朝宋顺帝升明初年(477年),齐王萧道成听闻江淹的文才,于是 江淹入仕为官,授以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之职。当时朝廷由萧道成辅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他有什么对策,江淹说刘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在于他们在道义上而不是势力上强过对方。江淹又具体分析了五个萧道成必胜、沈攸之必败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胜;宽容而仁恕,二胜;贤能毕力,三胜;民望所归,四胜;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沈攸之志锐而器小,一败;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瓦解,三败;缙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萧道成很赞赏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刘准禅位于萧道成,南朝齐建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政治核心,齐高帝萧道成所著的文诏,由江淹负责撰次。此后,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迁。齐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骁骑将军,仍然参与修撰国史。随后任建武将军,到地方担任庐陵内史。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后,永明四年(486年)复任骁骑将军,朝廷诏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制《祀先农迎送神升歌》及《飨神歌》二章。后来江淹还兼任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和御史中丞。

齐明帝萧鸾当宰相时,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说:“您以前当尚书时,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相济能折衷;现在为中丞,足以震肃众多官僚。”江淹答说:“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江淹弹劾了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弹劾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两人贪赃巨万,立即拘押给廷尉治罪;还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弹劾。江淹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让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内外肃然。齐明帝萧鸾称赞江淹说:“刘宋以来江淹简介,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

齐明帝即位(494年)后,江淹也官运不断,先是担任临海王长史,不久转任廷尉卿(掌管刑罚的官)、给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种)。再升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后回来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秘书监。齐朝初朝廷诏令江淹改造乐章《宋凤皇衔 书伎辞》。

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齐帝东昏侯萧宝卷荒*无道,崔慧景举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城内许多官员和士绅纷纷拿着名片投身于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佩服江淹有远见。此年江淹任职秘书监兼卫尉,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临事图之,何忧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帝萧宝融 。此年江淹调迁吏部尚书。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缙绅官僚并不看好萧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脱去官服,秘密投奔萧衍。萧衍授以冠军将军、秘书监之职,不久 司徒左长史。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让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担任官职,转迁相国右长史。这已经是江淹为官的第三个朝代,这次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乃谓子弟曰:“我本来是清贫的官吏,不求富贵,如今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我功名既立,正欲归身田野。”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进封醴陵侯。这时的江淹功成名就,非常满足。

天监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岁,梁武帝萧衍为他身穿素服致哀,礼遇极高,并追谥他为“宪伯”。江淹死后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权县李堂南岳庄)。江淹的儿子江蒍承继爵位,官至长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萧衍追念江淹的功绩,又封江蒍为吴昌伯。

江淹以诗赋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江淹的作品,根据《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此足矣”,则有十卷,这是江淹任南朝齐的中书侍郎时的记录。根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了很多作品问世,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时《前集》已经失佚一卷。但是《旧唐书》记载的却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新唐书》与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补充辑录了一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

现存江淹文集已经不是《隋书》记载的《江淹集》和《江淹后集》,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编入《四库全书》的江淹文集,采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考城梁宾根据明朝汪士贤、张溥刊本,和睢州汤斌家钞本参互校订而成的,共四卷。

编入《四部丛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乌程蒋氏密韵楼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时版本,共十卷。

清朝乾隆年间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现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创作于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这些作品都收录于江淹担任南齐中书侍郎时自行辑录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后的作品在唐朝之后就散失了,具体原因无法稽考,现代学者曹道衡认为是江淹的后期作品质量不佳所致。

《恨赋》

《别赋》

《伤爱子赋》

《哀千里赋》

《四时赋》

《丽色赋》

《丹砂可学赋》

《杂体诗三十首》

《狱中上建平王书》

《袁友人传》

《齐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齐史》的体例和《齐史·十志》。唐朝刘知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齐史·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淹的《齐史·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江淹在辞赋方面最为突出,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大家。南朝辞赋发展至“江淹、鲍照”,可说是达到了顶峰。江淹的辞赋多属抒情小赋,善于描写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并称南朝辞赋的绝唱。此外,他的《去故乡赋》、《青苔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表达出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时的失意和思乡。

江淹也是南朝骈文大家,与鲍照、徐陵、刘峻齐名。江淹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是最为知名的,文章辞气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间流露出真实情感。此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皆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虽然比不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于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特别突出,尤其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蘗山》等最具特色。江淹在诗歌方面的特色是善于拟古,面貌酷似,几可乱真。江淹勤学古人的作品,使他摆脱一些绚丽之风,写出许多在流丽中又含有峭拔苍劲的诗篇。因此,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说江淹“善于摹拟”。

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

在江淹诗歌中,有一部分为乐府歌辞。江淹的乐府歌辞在南朝中虽不能技压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 《梁书》作者姚思廉:“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绝当时。”

《隋书》作者魏徵:“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

《文心雕龙》记载:“辞须蒨秀,意取柔靡,皆入此类.若江淹《恨赋》、孔稚圭《北山移文》之流是也.”

《诗品》作者钟嵘:“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

《金楼子》作者萧绎:“任昉、孔广、江淹之俦,皆当时之杰,号士林也。”

《池北偶谈》作者王士祯:“前人拟古莫妙于陆机、江淹。冯班云:‘江、陆拟古诗,如搏猛虎,禽生龙,急与之角力不暇,气格悉敌。今人拟古,如床上安床,但觉怯处,种种不逮。’此论良是。”

《钝吟杂录》作者冯班:“陆士衡《拟古诗》、江淹《拟古三十首》,如抟猛虎,捉生龙,急与之较,力不暇,气格悉敌。今人拟诗,如床上安床,但觉怯处种种不逮耳。然前人拟诗,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尽如江、陆也。”

《诗学源流考》作者鲁九皋:“梁继齐统,何逊、沈约、范云、任昉、江淹、柳恽、吴均一时并起。”

别赋的解释

赋篇名。南朝梁江淹作。赋由“ 黯然 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起笔, 精细 描写了 不同 人物的离别情态,语言 优美 ,情景交融,并带有感伤情调,是南朝抒情小赋中的名作。

词语分解

别的解释 别 é 分离:别离。别情。别绪(离别时离别后的 情感 )。分别。 告别 。 久别 重逢。分门别类。 差别:霄壤之别。 分类:类别。性别。 职别 。级别。派别。 另外的: 别人 。别号。 别字 。别墅。别论。 别开生面 。 卡住, 赋的解释 赋 (赋) 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 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 ,亦特指生成的资质: 赋予 。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笔画数:; 部首 :贝; 笔顺编

恋爱就像恼人的三月天气,又像淘气的小女孩,无论是初恋的迷醉还是热恋的欢娱,或是失恋的哀伤,都让人无法知悉何为而来何为而去。初恋的冲动、失恋的退潮都来去不留踪迹,神秘难解。诗中的这一对应该说并未发生真正的反目与冲突,但是在恋爱的漫长的散步中终于发现了叉路口。恋爱就是放飞的风筝,风筝飞上蓝天,却有线断的遗憾;恋爱又如在漫长的沙滩散步,不到尽头何必起始;这正如“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此后云水飘渺,难以预料。“‘独木桥’的初遇”意指两人最初邂逅即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如今已是广阔的草原了”,爱情飘忽,渺茫难寻。诗运用现代派诗的手法,通过七个各不相同的意象组合表达同一意蕴。分手的女友的话说得洒脱、坦然,然而失恋者的相思之苦却被这转一层的手法转述得更深更长。“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愈是如此说,愈是觅出这位“维特”欲爱不得的痛苦[1]。

这首诗典型地体现出忧伤的“愁予风”。爱情固然是甜蜜与温柔的,但它带给人更多的却是痛苦与苦恼。情男痴女愿意品尝这无尽的愁苦况味,从中体味到思恋的甜蜜与幸福,离别带来的愁苦忧伤,更易测味出爱的深沉、执着、热烈。也许,爱情的甜蜜与幸福正是从痛苦与忧伤中来的。恋爱中的主人公大多会变得爱长吁短叹,用泪水浸湿情书。最动人的情诗,是忧伤的思恋、失恋诗。这首《赋别》和郑愁予的其它情诗的主人公,总是一个多愁善感、忧郁感伤,面白体瘦、披着长长的头发的情郎形象。当然这无论如何无法使人想到它的作者从小随父在炮火中长大,戎马倥偬送走少年时代,又曾是青年登山、滑雪运动员。而那忧郁感伤的情调况味,那独树一帜的“愁予风”,却在台湾打动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 《赋别》是一首离别的悲歌。离别的铭心刻骨的痛苦是通过平静的、故作豁达的歌来表达的。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在与心爱的人欢乐相遇后终于分手了,此后伴随他的将是长久的相思与寂寞孤单的痛苦。因此诗尽管表面上说得相当坦然,但是通过对黑夜中风雨归程的凄凉境况的渲染,将“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所蕴含的深沉的痛苦有力地烘托出来,遂使这两句佳句脍炙诗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08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