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中小学的教育培训,也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相对的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幼教规模变化
1999年到2002年城市和农村幼儿园数(所)、在园幼儿数及班数(个)比较,农村幼儿园数、班级数和在园幼儿数与城市相比,下降十分明显,且无增长迹象,城市从2001年起开始增长。从1999-2002四年时间,全国农村幼儿园数(所)由101896所减少到49133所,减少了52763所,班数(个)减少了49320个,城市幼儿园数(所)虽然由37301所减少到29305所,但班数(个)由160103个增加到166888个,增加了6785个;全国农村在园幼儿数从1259万减少到1005万,减少了约255万,年均减少64万,城市在园幼儿数从510万减少到489万,减少了约21万,年均减少约5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幼儿园数(所)、在园幼儿数及班数(个)2002年都要比2001年有所增加,幼儿园数(所)增加1457所,幼儿数增加约24万,班数(个)增加8022个,而农村在这四年中都是呈连续下降趋势的。
(二)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专业素质较低
1、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
4年间流失超过2/3。1999年到2002年城市和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比较:农村幼儿专任教师和保健员数量严重不足。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时间,农村专任教师数量由37万减少到12万,减少了25万,城市由27万减少到25万,减少了约3万。保健员数量农村和城市都有所下降,不同的是2002年与2001年相比城市幼儿专任教师和保健员数量都有所增加,农村则持续下降趋势。
农村2002年幼儿教师数量合计为16万,在园幼儿数为1004万,幼儿专任教师数量与在园幼儿比例约为0091;城市200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合计为44万,在园幼儿数为488万,幼儿专任教师数量与在园幼儿比例约为00167。城市与农村的幼儿专任教师数量与在园幼儿比例相差535倍。假设我们不考虑其它因数,也就是说,假如在城市里师幼比例为1:20的话,在农村这个比例是1:107。
当前,在农村的幼儿师资队伍中,有大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这对于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幼教无疑是雪上加霜。究其原因有:①在农村,人们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教师体会不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崇高职业的意义所在,认为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②农村教师待遇不高,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等情况,使农村教师流失,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③农村教师工作超负荷,平均每班人数多,成班率过高,造成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和教学的困难,最为直接的难题就是课堂纪律,课堂纪律难以维持。④部分有能力的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等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
2、教师待遇低
教师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队伍流动性大。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一方面是工资低,即使这样还不能及时发放,拖欠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被认同,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2001年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200元-300元的占20%;100元-200元的占35%;100元以下的占15%,尚有1万余名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其贡献与收获不成正比,很难吸引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幼教,也难以留住现有的教师,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农村税费改革后,没有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幼教经费更加紧张,可能会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经济收入的进一步下降。
3、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较低
农村幼儿园园长和幼儿专任教师学历普遍较城市低,获职称的教师数较城市少。其中幼儿专任教师学历多一半是高中(含高中)以下学历,而城市高中(不含高中)学历以上占多一半。在职称获得上,城市小学二级(含二级)占多一半,而农村则与之相反,并且越高差距越明显。城市和农村幼儿园长和幼儿教师学历达到研究生水平的比达到42:1;高级职称数城乡比为6:1。
虽然不能说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专业职称获得不多其素质就一定差,但这种学历和职称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差距,是教育观念的差距。幼儿教育的问题,如小学化,更突出地出现在农村,究其原因,与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农村的教育条件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农村有城市幼儿园所望尘莫及的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素材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然而,一些农村幼儿园却盲目照搬城市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未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办班形式、现实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育活动,而是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忽视了户外广阔的天地,让幼儿静坐、旁听、观看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没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和活动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不高有关系。
农村部分幼儿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由于经费不足只好临时聘请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代课教师。2002年农村幼儿园代课教师比例达到176%,同年城市只占37%。这部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小学化现象严重。更有些小学附设学前班直接和一年级一起上课,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法,这必然会影响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幼教经费严重不足
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中,幼教经费所占的比例1993年首次突破百分之一,达到131%,十多年来基本停留在这个水平。而这有限的幼教资金分配存在不公平,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城市和县镇的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14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近70%的财政拨款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园。而农村幼儿园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乡财政有钱就给点,大多是农民自己花钱办幼教,基本靠收费来维持。这种政府投资的不公平性,加大了城乡幼教两极分化。
经费不足的直接后果导致村办园规模小,条件简陋,保教质量差,呈萎缩发展态势,和城市幼儿园相比差距明显。2002年全国在园(班)幼儿中,农村幼儿占49%,城市幼儿占24%。而农村幼儿所拥有的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及图书馆比例分别为22%、23%、23%;城市幼儿所拥有的比例则分别为47%、45%和46%。也就是说,占全国在园(班)幼儿人数一半的农村幼儿只享有了不到五分之一的资源,而差不多有一半的资源被仅占全国幼儿总数五分之一的城市幼儿享用,并且多为优质资源。根据14省市的调查结果,农村幼儿园(班)有30%-35%没有达到“四无一有”的要求。即无危房,有适合的桌椅、有清洁的饮用水、有安全的厕所、有必要的玩教具。由于村办园条件相对差,收费标准低,办园十分艰难,农村幼教发展存在严重的生存性危机,在生存还是问题的时候,就更谈不上发展,也就无暇顾及幼儿保教水平的提高了。
三、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农业文化是影响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观念,使得农民的观念相对传统和保守,制约了农村幼教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农”字紧密相连,它以中原文化为中轴,以农民为主体,是中国两千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具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能有效地调节其文化与社会的相对一致性,也正因为这种大的背景,使其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环境下,农民自给自足,自己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孩子,没有必要让别人来照看孩子,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他们在观念上也很难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价值。
伴随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相比农村接受外来思想、观念较多,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在城市里,伴随越来越多核心家庭的出现,因为很多家庭的父母都要工作,孩子由谁来看就成了问题,幼儿园的出现正好帮他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证实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成果是最早在城市传播普及的,相比农村,在城市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些新的观念和科学成果,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幼教的发展。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的制度原因
我国的城市化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一样,不符合城市化模式的一般理论,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受殖民主义的强烈影响,相当一部分城市是为了殖民主义的投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尽管在国家独立后进行了城市再分布、调整,由于经济只有增长而无发展,大城市根本不可能把它的发展推移到贫穷的农村地区,城市起不了扩散辐射作用。因此城乡之间不是互惠互利关系,反而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从而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现象,但在我国还具有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的特殊性,其在本质上就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与一个社会所产生的结构上的分裂。这种二元结构是以经济的二元模式为基础的,经济的二元性导致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加剧了社会结构的二元化,进而引发二元文化结构,这种文化二元结构的形成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在这样的循环中强化了社会的二元性状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维持着,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的这种城乡二元对立,造成了我国城乡教育的严重差别。在这种对立结构下,城市和农村被人为地分割为两部分,确立了明确的分界线,产生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巨大差异,国家奉行优先发展城市的发展方略,城市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落后、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
教育既对这种城乡关系产生影响,同时其自身又是这种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种不平衡的结构,是一种城市明显优于农村的、有差别的结构,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的身份成了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农村的孩子要么选择沉默,不情愿而又无奈地做农民,要么就通过各种途径跳农门,在现有的体制下,上学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出路,是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农村教育逐步演变为“离农”教育。现行的教育制度的设置与安排突出的“城市取向”为他们离农提供了可能同时又阻断了这种可能。首先,教育内容、方式等的城市取向使他们有基础进入城市,但在二元结构下,教育资源配制、就业等的城市取向又使他们的希望很难实现。
现在,这种二元性的体制正在逐步改变,明显的就是城乡户籍差别制度的逐步松动淡化。这种体制虽然会最终取消,但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形成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将会在很长的时间产生影响,难以在短时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我国教育资源的“体制性短缺”更加突出,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城市倾向,很多农村幼儿因此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我们在重视农村教育发展的同时在实际上却又在轻视农村教育。
(来源:网络)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中国家庭教育,前几年,催生出来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也让很多家庭父母深深的反思起来。
纵观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九大教育形式!
1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少生优生也就成了人们的主要生育观念。因此很多家庭都出现了独生子女的局面。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其实,无论父母的安排多么完美,缺乏自我探索会导致孩子成年后对自我产生怀疑。与此同时,溺爱型教养与专制型教养一样,会减弱孩子的成就动机。也就削弱了孩子在学业或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动力。
此外,溺爱容易造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以及缺乏同情心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到他们与同伴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最终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某咨询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比例高达70%~80%。
实质上,溺爱是一种懒惰与不负责任的爱。因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爱指向的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们内心中的孩子。父母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来消除内心的紧张感。
李天一就是溺爱最好的例子,由于李双江老来得子,对这个幼子特别在意,因此难免会出现过多的溺爱,也因此才成就了现在的李天一。
2专制教育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文化。在当前仍有很多家长都是这种教育思想,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教育孩子,而打骂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实,这种打骂的粗暴教育方式,不但达不到父母想要的教育目的,反而还会使孩子形成说谎,仇视,冷漠,孤僻攻击等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日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会造成孩子离家出走、上吊自杀等教育悲剧。
现在网络报纸上的这种教育例子不胜枚举。
3放任自流式教育
在现代教育家庭中,有许多开明的父母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开始采取“宽松明主”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持着不溺爱、不专治以及不粗暴的态度。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孩子自由发展,但得有个度,不能任其发展。孩子在自由发展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出必要的引导与教育,不让孩子在社会中迷失了方向。
4对孩子总是抱有过高期望
现在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其迫切。这种对子女期望过值过高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心理。
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这种心情能够理解,但是父母要把握住一个度,不能要求过高或过严,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目标遥不可及,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还有一类父母就是喜欢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因为这种父母是自私的,他并愿意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意孤行只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众人。”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先衡量自己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值方可。
5喜欢唠叨,喜欢多批评少表扬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就是家长的唠叨。尤其是母亲表现尤为突出。教育中长期使孩子处于唠叨的教育中,只会烦扰孩子,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影响亲子关系,破坏教育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现,唠叨与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是相反的。
还有些父母总是在意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却很少关注和表扬孩子的优点。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泯灭孩子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感。
我身边就有个朋友的父母是如此,朋友和他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朋友父母总是说他这不好那不好,朋友反驳两句,其父母就说我这是为你好,我批评你是因为不希望其他人说你!朋友每听到这里就不在发言了,
有一次,朋友的父母又开始说他这不是那不是,朋友实在忍不住了,就反问道,你们总是说我这不是那不是,永远都只能看到我身上的缺点,那你们能说说我身上的优点都有哪些?
朋友父母听后,当时尽无言以对!沉默了三分钟后,大家不欢而散,后来朋友母亲私下问朋友,你说说你身上都有哪些优点?朋友只回了句,自己想!母亲当时就说到:我就是想不到,才问你的!朋友听后,当时就伤心不已!
6家长不能言传身教,不能以身作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会模仿自己的父母,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教是一回事,但是自己却是说的和做的不一。因此也起不到带头作用。
家长达不到言传身教,将会使孩子学到虚伪的不良品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孤独、冷淡的心理,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上进心和求知欲丧失。
7只重视孩子的考试能力,忽视孩子能力、品质的培养
我国的应试教育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父母只在乎孩子的学成绩,因此导致现今社会产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考试能力,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在生活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学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上十分欠缺。
8误导孩子正确思想的形成
在孩子教育现象还有一种情况非常常见:孩子被板凳绊倒,父母会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然后边拍打责怪板凳边安抚孩子。
若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长大,也将学会抱怨别人和不负责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必急于出面,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自己承担责任是最好的。
9不能正确理解、体会孩子的心
生活中总有一类家长认为孩子吃得好穿的好,孩子想要的都能满足他,孩子就肯定会幸福。但事实上,这种幸福感,其实是父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感觉。
1、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观念守旧等都是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原因,使学生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让教育难以推进。
2、教育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3、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中西部的教育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协调。
4、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5、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教育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我认为,现在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城市的孩子,家长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把所有的教育推给了幼儿园 和补习班。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学习很多知识的经验。比如美术英语珠心算跳舞等等。家长在家里反而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引导,只是督促孩子完成各科作业,造成孩子还没有上学,就开始厌学,或者是家长忙自己的,把孩子推到电脑那里,等孩子因为无人陪伴而喜欢上电脑之后,又开始发愁有网瘾的孩子怎么办? 另一个人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学龄前也会学到很多知识,但这跟城市的孩子不同,他们学到的是很多生活的技能,比如吃喝,比如玩乐。这个玩乐不是贬义的,是褒义的,因为会玩的孩子,才是之后会懂得劳逸结合的孩子。他们还会有拥有非常健康的身体。这也是城市的孩子很难具备的。农村的孩子的教育教育相对薄弱,对于单纯知识的教育,父母是很难胜任的。所以,孩子到了真正上学的时候才会接触。这样的孩子反而因为没有压力而轻松学习,当然也不会厌学。当然,我说的很片面,只能代表一部分的家庭现状。我认为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学龄前的教育,只要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有懂得珍惜和关爱的心灵,有喜欢的事物,就足够了。上学学知识是上学之后的事情,没有必要提前到这个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