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宪人物介绍

张重宪人物介绍,第1张

张重宪

张重宪河北丰润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高级编辑《假日100天》主编,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天津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天津青年报》记者编辑,总编办公室主任,《采风报》副主编。

中文名:张重宪

别名:张仲宪孙仲阿中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54年11月19日

职业:编辑

毕业院校:天津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主持编辑《假日00天》

代表作品:《巴金之死》《狼格言》

个人简介

成长经历

(1954年--)河北丰润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高级编辑《假日100天》主编,

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天津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天津青年报》记者编辑,总编办公室主任,《采风报》副主编。

曾用名张仲宪。笔名仲宪、阿中、孙仲、五十狼等。

1977年参加文革后首次恢复的高考,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学只得了10分。1982年3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3年7月进入《天津青年报》,历任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办公室主任、新闻出版部主任、总编辑助理等职。

2000年进入《天津日报》,任《采风报》副主编。

2001年任《假日100天》主编至今。

2011入选"2010中国周报十大年度人物"

主要作品

诗歌、评论、散文、杂文、特写近百万字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张重宪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散文《洁白的奶》刊于1980年5月1日在《人民日报》副刊,后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晨光短笛》。其后陆续在《读书》杂志、《**艺术》、《文学报》、《书林》、《文艺双月刊》(天津日报主办,孙犁主编)、《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散文、杂文、特写近百万字。新闻特写《纪念币,纪念谁》针对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背景下、国内发行的一套有希特勒和蒋介石头像的纪念币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先于1995年7月1日在《天津青年报》发表,7月17日《羊城晚报》原文刊发。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羊城晚报》这篇特写旁作了亲笔批示。这篇特写获1995年度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古典文学评论《惊天·泣鬼·移人》被收进中学《语文读本》。

主编《假日100天》

提出“内容为王,形式为后,服务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城市生活类周报基本理念

2001年4月,作为主编,牵头筹备创办《假日100天》周报。7月31日《假日100天》试刊上市,8月8日创刊上市。提出“内容为王,形式为后,服务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城市生活类周报的基本理念。

2002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题为“《假日100天》:天津日报的橙色奇迹”的长篇报道,并配发了总编辑手记。2003年7月15日,张重宪在中国新闻出版报“观点”版发表署名文章“《假日100天》的第一情结”,对《假日100天》在天津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经营创新、内容创意进行了总结。2007年,在第四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假日100天》入选中国城市生活周报10强,排名第三。《假日100天》编辑部获天津市总工会颁发的2008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创建媒体管理的独特方式:“本周口令”《假日100天》创刊时,只有两三个人从事过报纸工作,现招人员均为无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且,从当年的5月26日集结到7月31日出试刊号,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只有将新闻教育、业务培训、专业进修与办报有机结合,同步进行,才能完成创刊及发展任务。于是,张重宪创建了“本周口令”的独特方式,以体现和贯彻报纸的定位和理念,规范和指导编辑记者的业务动作。“本周口令”的形式,首创了周报内容管理的新机制,坚持至今,形成制度,也形成特色。

例如写于2001年7月21日的本周口令——专注专业专家。专注:基本的从业状态。不浮躁,无杂念,工作狂。专业:未必学的是新闻专业。但必须成为一个职业的新闻编辑、记者或传媒人。专家:熟知所编辑、报道领域的一切常识、知识及发展趋向,并具备一定的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写于2009年11月5日的本周口令——观点竞争力。有人说,看法也是新闻。我们说,观点也是卖点。观点体现了人的本质: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观点体现了媒体的本质:受众的概念是从一人传播到三人。观点显示了竞争的特征:立论/论点——讨论/论证——争论/论争——辩论/论战今天的报纸争的早已不是新闻,而是观点。今后的媒体争的肯定不是时间(快),而是空间(深)。

创立“倒三七定律”,颠覆传统新闻报道及编辑流程的全新模式。传统的采编程序是“正三七”定律,即“前三后七”,前松后紧。一校、二校、三校,一审、二审、三审,越来越严,即在只占30%的后期阶段投入70%的精力。但张重宪认为,周报性质决定了其报道的关键不是速度,而是角度。2002年3月,他创立了针对城市周报的一套编采流程新模式,即运用“倒三七”定律颠覆传统新闻采编方式,即在只占30%前期决定选题阶段投入70%的精力,因为,如果选题读者不感兴趣,即使一个错字没有,也可以被视为通篇都是错字。新模式实行严格的选题策划制度,张重宪亲自设计了选题策划书,选题策划书中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题解、标题、由头、角度、深度、采访、背景、链接、模式、、版面等。

主张“媒介不能只提供新闻,更要提供新意”2005年1月,张重宪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城市生活类报刊第三届年会,并以“时尚与不时尚的辩证”为题作了专题演讲。他的观点是:“就像标榜时尚的报纸,不应该只是跟踪与报道时尚,更重要的是能否以时尚的方式报道一样,一个报人,无论他时尚与否,穿不穿名牌,都应该具备先锋意识,前卫态度,创新精神。因为,媒介不能只提供新闻,更要提供新意。”

设想建构一体化双轨制学习型媒体新机制。2007年11期《职业教育研究》发表了张重宪《建立一体化双轨制学习型媒体新机制的思考》的论文。思考从媒体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出发,以世界通行的医学医疗体制为借鉴,对媒体建立传媒理论的教学研究的成果与媒体经营与内容生产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双轨制运行的学习体制,进行了全新的探讨。

传统体制内的强调学习,更多的是号召,即使有要求,也没有法律意义。其效果永远是因人而异,自觉者愈自觉,自闭者愈自闭。所以,要想通过提高“内功段数”增强核心竞争力,媒体就必须探索建立新体制,传媒理论的教学研究的成果与媒体经营与内容生产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双轨制运行的体制,就是这样一种新体制。

在中国第一个创办了幽默版面。版面“幽默休闲”、“趣味”,持续20年受欢迎。张重宪在1992年的《天津青年报》上,创办了当时中国大陆绝无仅有的版面“幽默休闲”。即获当年度天津市好新闻二等奖。2001年,《假日100天》创刊,他又亲自创办并主持了“幽默休闲”新版——“趣味”版,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应。这个版强调原创性、时事性、趣味性的宗旨,坚持“大家读,大家写,大家乐”的理念。诸多栏目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咸酸苦辣留言板”、“当代警句”、“修理名言”、“情感市场”、“趣味时事测验”、“绝对妙联”等等。至今,“趣味版”仍然是《假日100天》最受读者欢迎的特色版之一。其中,张重宪以“大豆腐”笔名主持的情感问答栏目“情感市场”,1997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质疑金庸,提出“副刊攻”的观点。近年来,副刊式微,众说纷纭。副刊复兴,众说纷纭。张重宪以为,副刊的没落甚至消亡,与报纸副刊的传统观念有关,与报纸对副刊的一些传统的比喻深信不疑有关。如果我们能赋予副刊以新的比喻,或给传统比喻以新的寓意,副刊面貌就会为之一新,副刊的生命力,将为之一振。

例如:副刊守——副刊攻。2001年5月27日,金庸先生到天津日报社演讲说:“新闻是进攻的,副刊是防守的。新闻攻下的城池,副刊负责守住。”金庸的这个比喻,流传甚广,几成经典。但以现代传媒的竞争,守是守不住的。而且,在现代意识里,已经没有了单纯守的概念,就像现代足球,虽然有门得守,但后卫的职能,却不仅仅是防守,要能助攻。因此,战术有防守反攻,战略有全守全攻。荷兰球员里杰卡尔德,是中后卫,为阿贾克斯效力,337场,共打入71个进球。你能说,后卫仅仅是“卫”吗?西班牙人耶罗,曾是皇马的中后卫,在14个赛季中,打进102个球,你能说,守就是守吗?

再例如:报屁股——报乳房。报纸原来没有副刊,新闻稿不够,弄点零七八碎的补白,故曰:报屁股。后来报纸有了副刊,因为放在后面,故仍曰:报屁股。报屁股的比喻,曾经相当传神的表明了副刊的状态,现在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对副刊有怎样的误会。既已不雅,既然不准,何不给副刊换一个亦无伤大雅的比喻——报乳房。双子星座,三维造型。既呈丰满,又有风韵。且位置靠上,姿态向前,采取攻势。既有冲击力,又有诱惑力。凝脂琼浆,哺育万方。张重宪觉得,这才是副刊。

报纸视觉突破性设计,亲笔书写报眉版名2010年1月7日,《假日100天》改版,在视觉设计上大胆突破传统格式,利用中国书法行书的笔墨间架的灵动,由张重宪亲笔书写了报眉版名。这在中文报纸是首次设计和使用,而由主编自己书写的更是绝无仅有。

个人诗作

诗人很少能兼擅古典诗词和白话自由诗,张重宪却能在格律里表现自然自由诗的气息,在白话诗里表现格律的意向。

2007年张重宪以五十狼的笔名在腾讯网空间推出“诗子弹”。该空间历史访问人数:357549,历史访问量:1178645。

2010年1月《诗歌月刊》“天津诗歌60年纪念版”选发张重宪的三首诗:

书法艺术

从他的一首《水调歌头》看他的书法艺术追求。

他认为,从传统中最重要的是汲取精神,而不是笔法。因此他的书法创作常常采取自由书写的方式,尝试在各种纸张上书写,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废旧纸。这样,既追求笔意,又寻求创意;既别开生面,又体现了环保生态的意识。故其常常落款“以破笔宿墨废纸率意书之”,让人既玩味又深思。

金牌调解(江西卫视)、超级新闻场(安徽卫视

东方直播室 在线分队调解某个问题

真情 曹颖主持的,主要是情感问题,也很感人

李静主持的<情感方程式>,还有<大话爱情>,天津电视台<男人世界>

安徽电视台(家人)

江苏台的“超级调解”周舟主持的

一、媒介即艺术 “媒介”一词在很多场合下被频繁使用,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媒介”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对“媒介”在各种情况下的含义做出统一的定义是十分不明智的。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是站在媒介内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说出这样的定义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受众的角度,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媒介:“媒介即艺术。”艺术的定义和媒介的定义一样,是含义丰富而又充满争论的焦点,笔者曾经在论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一个符化的信息传递过程。”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使用了一套独特的符系统,美术有美术的符系统,音乐有音乐的符系统,影视有影视的符系统。同时艺术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的过程,是艺术家对信息编码,欣赏者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说“传播是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说“艺术是一种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也曾提出过“艺术传播”的概念。 媒介在艺术上不仅包括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报纸包括了文学的样式,广播包括了音乐的样式,电视又包括了美术和音乐的样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具有独特符系统的艺术。媒介的符系统包括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意识形态在媒介的符系统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体制和体制的约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产业化,文化被用来经营,文化也开始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媒体要生存就会考虑经济的问题。社会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经济起作用,比如收视率的高低,然而社会效应不仅仅指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同时还包含了使用媒介后的心理效果和行动效果,媒介所十分关注的自身“美誉度”常常和此直接相关。传媒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道德审判”,当新闻事件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常常善于给出自己的判断。上述的四种符被艺术化地隐含在媒介传播的信息之中,当受众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它们也在对受众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媒介的符系统是媒介成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它们被新闻素材所承载,同时它们传达着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深层的,是具有“能指”的符所蕴含的“所指”。 受众的媒介素养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媒介素养越高,解出的媒介艺术符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观众和美术评论家同时欣赏一幅画,美术评论家往往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艺术符系统,要对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作积极的受众,主动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们的感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轰炸。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技术花样百出时,人们更难于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很有必要,对媒介的艺术化解读能有效地提高对媒介的洞察力,成为积极的受众能把我们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传播者,完成传播学意义上的“双向流动”。当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受众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论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二、 媒介与文化 媒介在以往的社会分类中可以被划入文化的范畴中,文化与、经济常常被人们并列使用。究竟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对媒介的讨论中,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播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中国有茶文化,在客人进门之后给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礼貌,客人也这样认为,那么上茶这种方式就传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传播特性,不仅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想使传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众体的文化,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层面上的,它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信息人们的感官,引发人们的知觉,参与人们的意识,这一系列的心理学过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那么交流就变得容易,认同感加强,话语方式高度一致,情绪情感易于共鸣。从艺术符学的角度说,文化是编码和解码的催化剂。 文化对媒介来说是“水”,媒介对文化来说是“鱼”。上文论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对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没有鱼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先有文化还是先有媒介的问题,但就电子媒介对文化的作用谈几点看法。首先,电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更替。比如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这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媒介的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变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迭。第二,电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毁誉参半,比如一些影视剧作品用脱离生活的幻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潜意识中改变了观众的价值观。第三,电子媒介在新媒体技术中变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中的角落都开始被各种新媒体占据,、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深入我们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据,好比水中的“鱼”越来越多,看上去鲜活,却没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导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质化,文化快餐化。第四,跨文化传播在媒体的帮助下大行其道。各个不同的文化落分享着对方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像一把利剑横扫全球,而中国**在美国却影响不大,这和媒体的实力是分不开的。第五,受众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响文化的发展。受众被动地使用媒介,则低俗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加大,受众如主动地使用媒介则会强化原来具有的文化,受众在指导下使用媒介则能发展文化。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正逐渐加大。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程,和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内容的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媒介自律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对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直接渗透到媒介的文化产品中,受众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很难达到传播者的批判高度,在一方面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对文化在传播者中的依存也要进行考察。传播者不仅要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对文明进行传承和发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时代要注意发掘新的好的文化来充实媒体的内容,用新媒体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传播者对受众的媒介使用尽量给予指导,可以做好内容的分类、分级和专业分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而对媒介的文化需求进行反哺,促进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样化,文化深度化。在内容的上谨慎运用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媒介艺术符,用合适国情的意识形态指导,保证良好的社会声誉,坚持正确的伦理,引导大众,合理发展媒介经济。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文化素养的内容之一,媒介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力,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终究是要被社会被大众所抛弃的。文化不仅对大众传播影响深刻,同时也影响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新媒体提供了传播转型的可能。 三、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经常被人们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类。大众传播被人们用来指对大范围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用来指小范围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传播。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正逐渐走向传播,“”传播正向人际传播过渡。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媒体内容的级数式增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众中可以是不相同的,获得个性化信息的受众可以使用新媒体发布他们自己的信息,最终这些信息可能被若干个人获得,受众同时也变成了传播者,而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小范围和个性化的特点。大众传播很好地发展了宣传理论,因为传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辐射信息,而人际传播在宣传实践中常常会对信息造成误传,影响宣传效果。但人们对重要信息,比如国家大事,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在人际传播模式日益兴盛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权威的媒体来获得重要的信息。对媒体而言,保持信息的权威是主要的新媒体战略,同时注意信息的个性化和及时性。对权威信息发布的媒体来说,发布此信息的高峰时刻是大众传播,其余时刻可能的是人际传播的模式,媒体正处在一个状态多变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模式和人际传播的模式生。 大众传播对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电视节目,不是电视台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固定标准。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而言,受众人数较多,但这时的大众传播和过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一财经新闻播放的时候,受众人数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这期财经新闻感兴趣的观众,而不是像过去在很少的选择余地中的被动收看。这时的大众传播可以称为“”传播,它更多的带有人际传播的影子,人际传播的理论也方便地进入了这种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传播的对话性质在新媒体中大大加强,这就让媒体具有了更大的人际传播的色彩。人们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快地成为了主动的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能动的控制,同时反馈信息。人们在人际状态下会更关心信息的来源,对媒介的真实性要求同时加强。 人际传播对媒介来说曾经是以的应用作为典型例证的。人们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人际传播。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和生存面临的各种问题。

情感类民生新闻是民生新闻中贴近百姓情感的一类新闻,外延比民生新闻小。

央视《焦点访谈》中有很多就属于此类。

暂时没有。

主播不同与现在的主持人,主持人只是单纯的做主持工作,将一段一段的节目串联起来。而主播要做的工作更多,策划、编辑、采访、制作、导播、主持等一系列工作大都是由主播负责,不是全部但也会参与。主播是一个很全面的工作,包括主持人。主播是指“主持人型播音员”。简单理解,播音是在读别人的话;主持是在说自己的话。主播比播音员要多做许多工作,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综合体。比如一般的播音员就是按稿件播读即可,而主播则往往需要做策划、编辑、采访、制作、导播、主持等一系列工作。就国内来讲,读报类节目主持人更趋近于主播的定义。多数消息类新闻节目,比如《朝闻天下》、《整点新闻》、《新闻联播》等,都是以提字器为基本工作手段在“播读”。播音员只是客观按稿件播音,很少有个人的即兴发挥。而读报类节目主持人或一些说新闻的民生类节目的“主播”,除此之外,还要运用自身深厚的新闻职业素养和知识积累,敏捷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给受众“说新闻”、“讲新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经常在节目中给观众讲新闻背后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信手拈来,无稿播音也滔滔不绝,这就是“主播”。主播是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合一,绝非只有播音技巧功底可以达到的。

截止2019年9月:

和佳、崔志刚、李文静、贺红梅、长啸

《新闻30分》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5年4月3日推出的午间新闻节目,节目由长啸、崔志刚、贺红梅、李文静、和佳等担任主播。

节目以国内外要闻、话题类新闻、文化体育类新闻为主,午间天气预报为辅。

节目于1995年4月3日起每日12: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03年5月1日,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试播,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同时部分地方台进行转播。

扩展资料:

节目背景

1995年4月3日,央视为了解决采编播分离的矛盾,作为一项改革措施创办了午间播出的《新闻30分》这个节目。

说明:每天12:00-12:30在CCTV-1和CCTV-13并机直播(特殊情况只在CCTV-1播出、且有可能延时播出,或可能在12:00之后开始播出,甚至停播)。

《新闻30分》是央视新闻节目的名称中唯一包涵了节目时长的,但是由于每次都插播广告,除特殊情况下,新闻内容从来没有超过30分钟。在全国哀悼日期间,除中文国际频道和其他外语国际频道等外宣频道外,其他频道全部并机直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1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