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亦作少修。湖北公安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中郎先生全集序》)。他较两兄晚殁,后来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已有"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同前)的流弊,所以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提出"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蔡不瑕诗序》)。这是他与两兄稍异之处。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与曾太史长石》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墓,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翻译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原著 江苏彭兴年翻译)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这九条河流发水的时候,长江也正发大水。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九天上飞流直下。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九条河流越退却,长江越进逼,原来的那些坑洞、狭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长江的冲击,开始涨满潮水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诗人李白的“刬”,张碧的“碍”,(用这样的词语形容君山)就像人们怜爱小孩子一样,把美的称呼得不美了,实质上不是贬义的词语啊。
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赏析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现实的、引人泪下的洞庭湖
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我们已经读了几篇诗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杜甫、孟浩然的都是诗歌,都是概括的写法,借助想像和虚拟,主体形象是抒情的,不过取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某一特点,加以变异,借以抒发诗人的感情。诗和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诗的形象,不是照抄现实的,而是把现实的某一特点,加以变异的。清朝诗评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有一段话:
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意思是,诗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这个理论当然有它比较不够精确的地方(如把散文和诗歌的内容说成是没有区别),但是总的说来,相当有启发性。说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就这一点来说,是比较到位的。对于这一点,也许我们仅仅读杜甫、李白、孟浩然的诗歌还不够清楚,把他们诗作和袁中道的散文一比,其间的差异,就十分鲜明了。
在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笔下,洞庭湖永远是烟波浩渺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在李白笔下,这样的波澜还嫌不够过瘾,还要让它变成酒: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可是在袁中道的笔下,就没有这么浪漫: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这里说的和李白、杜甫、孟浩然的似乎不太一样。在诗人笔下,湖水如果写成“匹练耳”,是没有诗意的,至少是没有古典的诗意的。也就是说,李白、杜甫、孟浩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洞庭湖的春天和夏天一段的特点,并不提只是春夏之间的特点,而把它当成洞庭湖的全部时间的特点。这种以偏概全的想像,忽略不同时段的不同情况,就叫概括性的想像。这种想像,是诗的优长。而散文则相反,以写实为优长。写实就是把具体的差异强调出来。当然,散文也有写得比较概括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还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虽然是散文,可是并没有强调不同季节的不同景况,把大水季节的盛况当成全部。这样的概括,就有了诗的特点。所以这样的散文,尽可能淡化散文的意味,尽可能强化诗意,就构成了诗化的抒情风格。而袁中道的散文,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不是有点煞风景吗?是的,煞风景是没有诗意的,但是有散文的味道,这就是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
人的趣味是无限丰富的,诗的抒情不过是其中之一种,那就是情趣。散文的知识性,虽然缺少浪漫的情趣,但有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知识的趣味,也就是知趣,或者说智趣。
智趣的特点,和情趣有所不同。情趣,特别是抒情的、强烈感情的趣味,它的变异性,决定了它的概括性,是不太讲究细节的具体性的。如在诗里写洞庭湖的水,就是水了,烟波浩渺,都是一样的。可是在散文里,同样是水,就有趣味的不同。作为抒情诗,把水的浩大声势,往感情方面去拓展,可以把它变异成分坼吴楚,蕴涵乾坤,氤氲云梦,撼动岳阳,使其化为醇酒,致秋色醉杀。但作为散文,光是这样的情感,还缺少散文的优长。要有散文的优越,就得来一点智慧:这样的浩渺宏大的水,什么是其“所以奇也”的原因?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是需要知识的;而知识不能是主观想像的,要客观的,准确的,智慧的,才可能是有智趣的。袁中道文章的功力在于,他准确地回答了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类散文的趣味和诗歌的趣味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比较主观的,重感情的,而前者则是比较客观,重智慧的。 当然,这不是说散文就不能抒情。散文中,尤其是明清性灵散文小品,其生命就在重个人感情。关键在于,首先,散文的抒情,是建立在现实性的描绘基础之上的;其次,其感情是不单纯的,而是有过程,有动态变化的: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散文的描绘,功力在于有具体的时间气候(风日清和),有特殊的船只(小舫),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如蝇头细字),不像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歌那样概括。特别是,人物的情感,也是随着具体的景色而不断变化的:起先是“意甚雄快”,后来风云变幻,“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廓”,作者感情就不是“雄快”,而是“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从这里开始,作者要表现的重点,已经不是洞庭湖的特点,而是自己的感兴了。作者乘机用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大发议论感慨,说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做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中道在散文创作上放任个性的追求,从他的地位,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都是有点不怕骇世惊俗的勇气的。但是,猛风四起,湖浪奔腾,是大自然现象,而且又是和水波很贴近的情况下,不像杜甫、范仲淹,以登高远眺的姿态来引发感觉,而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把这贸然地与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这样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生硬,是值得考虑的;用这样生硬的联想,来表现自己敢哭敢笑,是不是有足够的真诚,更是值得考虑的。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5年被贬,流放河南邓州,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诚邀好友范仲淹作记,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岳阳楼记》《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与曾太史长石》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袁中道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西山十记记一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快乐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一1627)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
《西山十记》 《西山十记》,明朝文言文,作者袁中道,主要内容是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西山是指北京西郊的群山,是北京名胜景点之一。 北京西郊群山包括百花山、灵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
《游西山十记》之记一
明 袁中道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1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2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3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西山十记之记四原文及翻译
然而,那些在水面欢快游动的,都是几寸长的小鱼。
然:然而。其:那些。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刺泼:鱼击水声。皆:都。
出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西山十记之记四表达的情感
西山十记记一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快乐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20卷。
《西山十记》《西山十记》,明朝文言文,作者袁中道,主要内容是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西山是指北京西郊的群山,是北京名胜景点之一。北京西郊群山包括百花山、灵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
《游西山十记》之记一
明袁中道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1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2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3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游西山十记之计四翻译
香山跨石踞岩,以山胜者也;碧云以泉胜者也。折而北,为卧佛,峰转凹,不闻泉声,然门有老柏百许森立,寒威逼人。至殿前,有老树二株,大可百围。铁干_枝,碧叶纠结;纡羲回月,屯风宿雾;霜皮突兀,千瘿万螺;怒根出土,磊块诘曲。叩之,丁丁作石声。殿墀周遭数百丈,数百年以来,不见日月。石墀整洁,不容唾。寺较古,游者不至,长日静寂。若盛夏宴坐其下,凛然想衣裘矣。询树名,或云娑罗树,其叶若蔌。予乃折一枝袖之,俟入城以问黄平倩,必可识也。卧佛盖以树胜者也。夫山,当以老树古怪为胜,得其一者皆可居,不在整丽。三刹之中,野人宁居卧佛焉。
游西山十记原文及翻译
出了西直门,过了高粱桥,路旁皆是杨柳,清溪如带,流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水草藻类萦绕,像是马鬣在风中飘荡,小鱼一条接着一条,忽然跳出水面,流水绵延,背依竹林,接着是一座古刹,绿叶浓郁,掩映着朱红的大门,寂静无人,惟闻鸟鸣花落。经过响水闸,听见水声汩汩流淌。到了龙潭堤,树木越发茂密,水面越发宽阔,这就是颐和园昆明湖了。每到盛夏的时候,莲花十里如锦,风中满是浓郁芬芳,众多美丽高贵的女子聚在此处,列坐水边,浮杯饮酒,真是极为美丽的景致啊。在青龙桥上歇息,桥有数武之高,有一寺庙依山而建,下临陡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一阁楼,千峰仿佛成了它的羽翼般,怀抱着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此处常常沉积着流岚雾霭。前方平坦开阔如镜,有溪流,旁植柳树,稻田处处,一片翠绿之中隐隐可见村落。沿着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内宽阔而颇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绕过,有一看似危险的小桥可以坐下歇息。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能做农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见修道之人拿着农具戴着斗笠唱着歌归来。有年老的僧人杵着拐杖在田间散步,水田因反光而泛白,青蛙鸣声此起彼伏。啊,这就是田园生活的快乐啊,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了,遂晚上就歇在这里。
西山十记节选翻译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田,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著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翻译: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日,芙蓉十里如锦,得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轸。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锸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亦作少修。湖北公安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中郎先生全集序》)。他较两兄晚殁,后来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已有"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同前)的流弊,所以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提出"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蔡不瑕诗序》)。这是他与两兄稍异之处。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与曾太史长石》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袁中道“ 性灵说” 的提出是明代中后期文坛上的一股新潮流, 给近代文艺史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性灵” 把文学的主体性—人的情感提高到了超过形式的高度, 也把文学的抒情功能重新赋予文学而“ 性灵” 对于人的各个层次的情感欲望的肯定也为近代美学最终突破古典美学着了先鞭当然,。由于其一味强调“ 性灵” “ 不拘格套” ,使文章免不了最终流于街口巷语,过于鄙但,这是后话。编辑本段原文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编辑本段翻译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原著 江苏彭兴年翻译)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这九条河流发水的时候,长江也正发大水。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九天上飞流直下。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九条河流越退却,长江越进逼,原来的那些坑洞、狭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长江的冲击,开始涨满潮水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色的绢带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编辑本段赏析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现实的、引人泪下的洞庭湖 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我们已经读了几篇诗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杜甫、孟浩然的都是诗歌,都是概括的写法,借助想像和虚拟,主体形象是抒情的,不过取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某一特点,加以变异,借以抒发诗人的感情。诗和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诗的形象,不是照抄现实的,而是把现实的某一特点,加以变异的。清朝诗评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有一段话: 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意思是,诗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这个理论当然有它比较不够精确的地方(如把散文和诗歌的内容说成是没有区别),但是总的说来,相当有启发性。说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就这一点来说,是比较到位的。对于这一点,也许我们仅仅读杜甫、李白、孟浩然的诗歌还不够清楚,把他们诗作和袁中道的散文一比,其间的差异,就十分鲜明了。 在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笔下,洞庭湖永远是烟波浩渺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在李白笔下,这样的波澜还嫌不够过瘾,还要让它变成酒: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可是在袁中道的笔下,就没有这么浪漫: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这里说的和李白、杜甫、孟浩然的似乎不太一样。在诗人笔下,湖水如果写成“匹练耳”,是没有诗意的,至少是没有古典的诗意的。也就是说,李白、杜甫、孟浩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洞庭湖的春天和夏天一段的特点,并不提只是春夏之间的特点,而把它当成洞庭湖的全部时间的特点。这种以偏概全的想像,忽略不同时段的不同情况,就叫概括性的想像。这种想像,是诗的优长。而散文则相反,以写实为优长。写实就是把具体的差异强调出来。当然,散文也有写得比较概括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还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虽然是散文,可是并没有强调不同季节的不同景况,把大水季节的盛况当成全部。这样的概括,就有了诗的特点。所以这样的散文,尽可能淡化散文的意味,尽可能强化诗意,就构成了诗化的抒情风格。而袁中道的散文,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不是有点煞风景吗?是的,煞风景是没有诗意的,但是有散文的味道,这就是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 人的趣味是无限丰富的,诗的抒情不过是其中之一种,那就是情趣。散文的知识性,虽然缺少浪漫的情趣,但有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知识的趣味,也就是知趣,或者说智趣。 智趣的特点,和情趣有所不同。情趣,特别是抒情的、强烈感情的趣味,它的变异性,决定了它的概括性,是不太讲究细节的具体性的。如在诗里写洞庭湖的水,就是水了,烟波浩渺,都是一样的。可是在散文里,同样是水,就有趣味的不同。作为抒情诗,把水的浩大声势,往感情方面去拓展,可以把它变异成分坼吴楚,蕴涵乾坤,氤氲云梦,撼动岳阳,使其化为醇酒,致秋色醉杀。但作为散文,光是这样的情感,还缺少散文的优长。要有散文的优越,就得来一点智慧:这样的浩渺宏大的水,什么是其“所以奇也”的原因?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是需要知识的;而知识不能是主观想像的,要客观的,准确的,智慧的,才可能是有智趣的。袁中道文章的功力在于,他准确地回答了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类散文的趣味和诗歌的趣味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比较主观的,重感情的,而前者则是比较客观,重智慧的。 当然,这不是说散文就不能抒情。散文中,尤其是明清性灵散文小品,其生命就在重个人感情。关键在于,首先,散文的抒情,是建立在现实性的描绘基础之上的;其次,其感情是不单纯的,而是有过程,有动态变化的: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散文的描绘,功力在于有具体的时间气候(风日清和),有特殊的船只(小舫),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如蝇头细字),不像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歌那样概括。特别是,人物的情感,也是随着具体的景色而不断变化的:起先是“意甚雄快”,后来风云变幻,“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廓”,作者感情就不是“雄快”,而是“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从这里开始,作者要表现的重点,已经不是洞庭湖的特点,而是自己的感兴了。作者乘机用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大发议论感慨,说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做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中道在散文创作上放任个性的追求,从他的地位,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都是有点不怕骇世惊俗的勇气的。但是,猛风四起,湖浪奔腾,是大自然现象,而且又是和水波很贴近的情况下,不像杜甫、范仲淹,以登高远眺的姿态来引发感觉,而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把这贸然地与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这样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生硬,是值得考虑的;用这样生硬的联想,来表现自己敢哭敢笑,是不是有足够的真诚,更是值得考虑的。 段意概括 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第二段中,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