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为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课文,由金锋朗读。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以下是我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灰雀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
循着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理念,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原则,着力于儿童的言语学习出发,创设有情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单元整体编排上去系统分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新旧教材对比中明晰老课的新使命,促成统编教材体系下的老课文教学新价值、课时核心新目标的有效落实。
教材分析:
《灰雀》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以“美好的品质”为人文主题,落实“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一语文素养。文本中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犹如温暖的阳光,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文本在表达上主要通过列宁和男孩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基于这一文本特色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采用“小侦探”破案这一阅读策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这一人文素养,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为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感受故事发展顺序,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和分角色朗读对话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蜜蜂引路》一文的学习,对列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文本中的小男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对于灰雀是否男孩抓走充满好奇,利用“小侦探”破案这一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宁、胸”等十个生字,理解“婉转、自言自语、肯定”等词,会写“雀”等字。
2、分角色朗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
3、学习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男孩的诚实。
教学重点:
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和男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带着问题边默读边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准备:
1、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小侦探奖章”若干。(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学习单的预习部分。(学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教学“雀”:出示雀:一种小小的短尾巴鸟,“隹”指短尾巴鸟。师范写“雀”字,生书写“雀”字。
2、揭题:雀一般指麻雀,麻雀欢蹦乱跳就叫“欢呼雀跃”,教室里静得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这叫“鸦雀无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学习汉字多有趣。文中的雀不是麻雀,而是灰雀。(板书:灰)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
(1)出示第一题,生校对,强调“胸脯”的“脯”读第二声,生读词,拍拍胸脯,胸脯跟身体有关,两个字都是月字旁。生齐读第一题。
(2)出示第二题,生边读边校对,齐读句子。
(3)出示第三题:判断灰雀是不是男孩抓走的。
(设计意图:抓“雀字进行字理教学,让学生理解“雀”的同时体会学习汉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趣味。检查预习,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板块二:借理由圈,查找证据。
过渡:灰雀到底是不是男孩抓走的?口说无凭,让我们来当一回小侦探,从文中找找证据吧。出示: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灰雀是或不是男孩抓走的证据。
2、小组合作,抓关键词填写理由圈。
3、侦查小队上台展示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小侦探破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理由圈这种可视化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学生在默读、筛选、概括、合作等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板块三: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读好对话。
过渡:大家的证据大都来自人物语言,让我们走进对话。出示:
1、默读3-10自然段,划出对话。指名读列宁和男孩的话,出示课件校对。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指名同桌读第一组对话,评价、交流朗读经验。
4、添加提示语读好对话:(板书:提示语)
(1)指名学生添加不同的提示语读好对话。
(2)引读:师读提示语,生齐读对话。
(3)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读好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默读对话,划出对话分角色朗读,利用提示语这个抓手读懂人物情感,朗读指导尊重学生真实感受。)
板块四:借案情推理,揣摩心理。
1、揣摩列宁心理
过渡:读完对话,你觉得灰雀是不是男孩抓走的?列宁知道真相吗?他又是怎么想的?再读对话,边默读边揣摩列宁的心思。(板书:揣摩心理:)
(1)学生默读对话。
(2)揣摩列宁心理:列宁每次说话时都是怎么想的?四人一小组选择一处揣摩列宁的内心想法。
(3)交流反馈:预设:列宁找灰雀看见男孩会怎么想?听到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心里会怎么想?男孩想告诉列宁什么?列宁见到男孩欲言又止时是怎么想的?男孩看看列宁在犹豫什么?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时,列宁怎么想?
(4)师生配合读列宁心理和言语,发现想的和说的不一样,探讨不一样原因。
2、揣摩男孩心理。
(1)男孩又是怎么想的?请再默读对话,借评价标准完成《作业本》五(1)。
(2)再次确认:灰雀是不是男孩捉走的?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当了回小侦探,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到是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学会抓提示语和揣摩人物心理读懂对话。小侦探们,带着这份认真与执着,在语文的世界里你可以解更多的言语密码。
(设计意图: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默读对话,联系上下文揣摩列宁的`心理,理解列宁的心理变化过程,习得方法后再自主揣摩男孩的心理,学生思维在推理、反思、创造中进一步得到锻炼。)
教学反思:
教学首先应该让生命在场,让儿童在场,教师应以儿童的潜在状态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活动,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就是虚目标;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就是虚教学。基于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基于学情,适时调整教学预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蜜蜂引路》一文的学习,对列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舍去原先的生字笼统教学,改为借助课前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预习时只抓易错字进行教学。三年级孩子对于分角色朗读对话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舍去原先逐句朗读,逐句引导分析体会人物情感的教学设计,放手让学生交流朗读对话的方法后直接引导学生添加提示语,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读出语气,读好对话,落实本课的朗读目标。基于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案,落实本课教学的一般性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儿童阅读的年段目标出发,初知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怎么降低难度?学习“概括”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架,把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从第一课时移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思考这三个时间点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把三个时间段的内容连起来。如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尊重学情降低难度,又让学生感受故事发展顺序,习得方法为续写故事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的习作奠定基础。
灰雀教学设计2教材简说: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会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
最后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爱护动物有了更高层次的启示——正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 准 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同学们,认识上的鸟儿吗?对,它叫灰雀。板书(灰雀)请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2、谁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好象又看到了什么?
3、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啊!自己去读读这段话吧。(自由读——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几只活泼的灰雀不仅惹我们喜爱,连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非常喜欢它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灰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好小节序号,难读的或者喜欢的部分可以多读几次,注意课文里的泡泡。
2、检查词语。
还见过什么渣状的东西?(饼干渣、煤渣、苹果渣、豆腐渣、甘蔗渣)
3、出示三个难读的句子。
昨天老师读课文,发现课文中有3句话很相似,而且特别难读,你们敢挑战吗?自己先练练吧!(自由读)指名读,发现什么?(标点不同,语气也不同。)你读出了三种不同的语气,真棒。齐读。
4、开火车读课文,谁来当火车头?他要是读对了,就让他一直读下去,要是读错就另请一位同学接着读,比一比,看谁的火车开得稳、开得久。
5、小结:读书也像开车,练得多,练得熟,就开得稳,开得好。
三、感知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同学们,刚才放声朗读课文,可以让我们读在口里,听到耳里,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不出声地默读课文,可以让帮助我们静静地思考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划出来,
2、交流读。(师评价:哦,他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看来真的很喜欢;他还经常带东西给它们吃,就像喂养自己的宝宝一样!多么真挚的爱啊!)齐读。
四、探究灰雀的下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教育无痕。
1、引读:可是,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找出灰雀的下落吗?请大家读读3—10小节,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秘密就藏在其中。
2、交流,你发现灰雀的下落了吗?(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哪里读出来?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写小男孩的句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3、看来,小男孩说自己没看见是在撒谎啊!这小小的谎言连我们都看出来了,又怎么瞒得了列宁这位伟人的眼睛呢。那么面对男孩的不诚实,列宁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读列宁的话?
出示句子: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1)从列宁的话里里你读出了什么?(列宁对鸟儿的关心、担忧、喜爱)看来,列宁是希望用自己对鸟儿的爱来打动小男孩呀!
(2)我听出了你的可惜,你在为什么而可惜?(为再也看不到可爱的灰雀,为灰雀的伙伴失去了好朋友,为那只被抓的灰雀永远失去了自由,为小男孩不敢承认错误……允许多元解读。)把你的可惜读出来吧!指导朗读。
4、引读:
听到这里,男孩再也忍不住了,他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同学们,这时的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决定放鸟归林,他想:……)尽管男孩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抓走了灰雀,但我们从他的话语中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过来。
5、同桌分角色读:
列宁真不愧是个伟人,没有一句批评的话,却让小男孩知错想改。这段对话写得真精彩,里面藏着秘密,也含着真情。让我们好好地去读读吧!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对话,看谁读得像,读得好。
6、指名分角色读。
7、存疑:列宁对小男孩的教育成功了吗?小男孩到底有没有知错就改,真的把灰雀放回来?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现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写字园,看看这节课我们要写哪些生字。出示第一行生字。指导写“胸脯”,(因为表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都是“月字旁”,在古代,月字旁表示肉的意思。其他自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
二、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有没有把灰雀放回树林?(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那只灰雀,你能给大家讲讲你这两天来奇特的经历吗?(提示学生当时怎么被抓走,后来小男孩准备放你走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
三、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四、写字
五、作业
日记《灰雀历险记》
课后反思:
上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
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一、读好人物对话。读好人物对话是体会人物精神品质的前提,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朗读人物对话,比如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情感和品质。
教学目标二: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关键语句,小组交流感受人物品质。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理解文章主旨的。
(1)抓对比。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10-13自然段,说出“诺曼底号”刚刚遇难时,船长做了什么。教学时分两步展开: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乘客的极度恐慌和船长的镇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奔跑”“尖叫”“哭泣”等词语,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人们的惊恐万状。然后让学生找出哈尔威船长说的话,并进行追问:“吼喝”是怎样的喊叫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吼喝”过你从“吼喝”的内容中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威严、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乘客的慌乱,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体会到雨果对比写法的用笔之妙。第二步,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将10、13 自然段与哈尔威船长说的“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结合起来阅读,体会船长心系他人,忠于职守,却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的高大形象。
(2)抓对话。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14-31自然段,说出救生艇放下后,船长又做了什么。首先,帮助学生从内容上进行梳理,船长说了什么。这组对话中,船长一共说了八次话,前六次是了解当时的处境,第七、八次安排人们下到小艇上去,授予大副开枪的权力。然后,要引导学生感受对话语言的简洁有力。这样的对话一方面体现了时间紧迫,容不得仔细商量、动员;另一方面表现了船长的镇定、果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好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读好人物的对话”又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抓住重点对话,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比如,首先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句话,联系前文的“一名女服务……其中十二名是妇女”“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体会船长一方面有他自己绝对坚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一方面处理事情有智慧有方法,下达了死命令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人们都能逃生。然后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的简短有力,读出画面感,读出急迫感。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读好对话的方法:对话前有提示语的,可以借助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情感,读好对话;没有提示语,可以根据人物说话的内容,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他们对话时的心情、神情或动作,在心中把提示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补充的提示语来读好人物的对话。
(3)抓动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34和42两个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聚焦船长的形象,从“巍然屹立”和“纹丝不动”等词中,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第三个教学目标是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但面对生死的考验时,做起来却很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从原文中的人物形象出发,表达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试着说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降低要求,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熟知的人物,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谈对生命意义的体会。比如,白求恩是忠于职守的典范,雨来是坚强不屈的小英雄……这些主人公与哈尔威船长一样,他们的生命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生命感悟的名言。
文/杨芝兰
言为心声。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应,或者说“物化”。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回想自己在之前的教学中,也多次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可学生所写总是只有几个能够成为精彩。怎样才能向王崧舟老师和于老师一样来得满堂彩呢?我深思还是引导不够。或者说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不够深入,没有站到学生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在书写时情感体会不到位,再加上在写作时我也只是大概说了方向,并没有将如何去写的具体思路来讲给他们。又或者根本没有将书写模式告知他们,导致很多同学都是处于迷茫状态,根本不知从何处下手,所以写出来的文字也是寥寥几笔。
于老提出的指导朗读人物对话是需要艺术的。
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就可以从标点符号中读出来,比如《在仙台》中藤野先生检查鲁迅先生的听课笔记时的“拿给我看!”里面有严厉有和蔼。2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添加提示语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就会更准确一些,但有时候学生难免还是进入不了角色,这时候老师也要有角色的代入感。于老在教《狐假虎威》时,面对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学生在读的时候尽管知道狐狸是吹牛,却读不出吹牛的语气。于老适时补充到“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就这样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了其中深意使学生“进入角色”。
另外,朗读的时候还要读出“话外音”。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意,然后请学生听老师范读,学生去体会话意。
读出人物的身份。通过提醒学生人物的身份,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揣摩人物的说话语气,这样更能够将人物读活。
读出人物的性格。性格和思想品德和思想感情都是不一样的,在读人物对话时,人物的性格就是底色,根据对话在其底色基础上进行添加情感的色彩,这样的朗读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读出人物的年龄。朗读最大的特点就是角色分明,在朗读时将不同年龄的人物通过变声方式读出来会使朗读更加的精彩,学生也能体会到朗读的有趣。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讲课之前先备课,备课之前先备读。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读出来的。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写农民大清早到河埠头后、急切询问米价,同米行先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历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来,隔几天还要跌呢!”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激愤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
你是要自己写小说吗?
(1)你是想问“:”这个符号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吧。我平时看小说的时候你说的三种情况都出现过。应该是没有什么讲究的吧、
(2)提示语放前放后都无所谓,只要表达出感情就好了(话说,这个东东叫提示语吗??)
(3)如果情节比较紧张的话,有的时候可以不加XX说,直接把要说的话加引号打上就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读者感觉不出来是谁说出的话。
《小鹰学飞》这篇童话,清晰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的好题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鹰学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的部分会写的生字和只识不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提示语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3.从小鹰学飞的过程中,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语读出人物的情感,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大家喜欢读故事吗?能告诉老师读过哪些故事吗?大家真是爱阅读的孩子!咱们都要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设计意图:共享学生的阅读成果,激发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图)它是谁?鹰(出示拼音,齐读,强调要读准后鼻音)。
2生活中大家见过鹰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请大家欣赏。“鹰”是鸟类的一种,嘴巴弯弯,有长而尖锐的爪子,翅膀有力,能够飞过高山,在天空自由翱翔,被称为“飞行高手”。
3刚出生的小鹰是不会飞行的,它是怎样成为飞行高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故事《小鹰学飞》。(板书)读题。
(设计意图:观赏“鹰”的、听教师简介,初步感知“鹰”,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老师范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注意:眼睛看字,耳朵听音。字字入目,声声入耳。(大家听得真专心!)请大家标出自然段序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三、引入情景,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看图,说图,板画),它们可能会说什么呢?请大家自读第一、二自然段。(出示)
引读:一只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高兴的大喊:(“我已经会飞啦!”)老鹰赞许地说:(“祝贺你孩子!不过,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1)读小鹰的话。
谁愿意来读小鹰的话?(生读)小鹰是怎么说的呢?(喊)我听出小鹰在喊了。(出示:喊)结构、偏旁,怎样记住它的?(板书:喊)(口在左,略小偏上;咸字中间紧凑,两边舒展。(展示、评价:咱们今后写字时要把握好字的结构,把字写匀称、美观)谁还愿意来说小鹰的话?我没听到小鹰的喊?能再大声点吗?没有听出小鹰的“高兴”呀?有那么一点了,还能再高兴点吗?“已经”为什么重读呢?(小鹰一开始在地面上,现在飞到了——)
“它高兴地大喊”告诉我们话是谁说的?怎么说的?这样的句子就是“提示语”(板书),咱们在朗读中就要借助提示语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结合语境识字,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运用“引读、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读出“喊”的语气,感叹句的语句,体会小鹰飞上大树上开心、高兴、兴奋、激动、满足的心情。感悟提示语的作用。)
(2)看到小鹰这么高兴、激动,老鹰说了什么?(引说、指说)(读“祝贺”)为什么要祝贺小鹰?(小鹰学飞取得了进步;这是对小鹰的肯定)。“赞许”什么意思?就是因为别人做得好而发出的称赞。“老鹰赞许地说”也是提示语!引读:老鹰赞许地说:——
(出示“不算”,读准平舌音。)为什么“不算”要重读呢?(生)
鹰比一般的鸟儿强壮有力,有的鹰能够飞到上万米的高空呢,所以老鹰觉得:飞得只比大树高,——(引读句子)
老鹰想让小鹰怎么样?(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语句中的重音,进而体会对话的针对性。运用提示语读好句子。)
3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图,说图,板画)小鹰又跟着老鹰向上飞,小鹰飞到了大山的上空。
(2)交流学习。
A读小鹰说的话。
小鹰又高兴地大喊起来——(我听到小鹰喊了,能大喊吗?能高兴地大喊吗?)(大家一定要把提示语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真的”为什么要重读?(经历了老鹰的第一次鼓励和引导,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这次小鹰飞得比大山高,他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真的”会飞了!)
(设计意图:问题式点拨,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并进行思考,引导说出文中留白的部分,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好习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内化文本语言的方法。)
B读老鹰说的话。
这时,老鹰点点头说:——
“点点头”?(对小鹰的肯定)
“真不简单”,是表扬小鹰付出了努力,进步很大。谁来再读老鹰的话?为什么要重读“飞得更高”呢?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设计意图:设计分角色朗读,是以朗读促进学生阅读、感悟文本。)
4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大家看(出图)“小鹰鼓了鼓劲儿,跟着老鹰奋力向上飞。”(指名读,出示“奋力”就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的意思,齐读)可以看出小鹰要——(可见,这是它确立的又一个新目标)。(设计意图:展开想象说话)
(2)出示句子:“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点名读,可以加动作)大山怎么变得又矮又小了?——原来(小鹰越飞越高)。
(3)看着下面的景色,(想象一下:小鹰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呢?小鹰在飞行的过程中体会道:不同的高度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小鹰眼睛里充满胜利的喜悦。“胜利的喜悦”中“胜利”说明小鹰经过努力后,已经学会了——(飞行)。
(4)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出示:它喘着气兴奋地喊道:“天空……真……真美啊”)(指名读)老师听出了你的喊,(出示:喘,读)“喘着气”你的“喘”在哪呢?谁还愿意加上动作来读一读?(做动作)小鹰为什么喘着气(小鹰飞了很久,飞得很高,感觉很累很累,所以直喘气。)“……”这六个点叫省略号。省略号就有表示停顿的作用。(男、女赛读;齐读)大家已经会借助提示语把句子的情感读出来啦!
5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引读)
老鹰向头顶指了指说——小鹰一抬头,——
(1)“盘旋”是什么意思?
(2)加上动作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
(3)老鹰想告诉小鹰什么?(这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4)此时,学飞的小鹰看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它会怎么说?怎么做?
(创设情境)狂风来了,小鹰——;暴雨来了,小鹰——;在炽热的夏天,小鹰——;在寒冷的冬天,小鹰——……多么勇敢的小鹰,多么有毅力的小鹰啊。这就是:一往无前。(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想象,拓展感悟文章的深意。)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谁愿意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读;三组读;男生、女生读)(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角色,再现作品的情景,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达到“以演练读”的目的。)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孩子们,看看头顶的天空,有没有尽头?所以小鹰学飞也没有尽头,它先是飞过大树,再飞过高山,最后飞向更高的天空,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学无止境。(板书)(设计意图:总结升华主题,激励学生把“学无止境”真正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
六、这样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请大家自读《狼和小羊》,要借助提示语读好狼和小羊的话。(设计意图:把学到的“借助提示语读出人物情感”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七、推荐绘本故事《小红帽》《我们靠自己》《小鸡不见啦》《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后,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像小鹰一样:越飞越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