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李宝华,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孙氏镇,现住廊坊市,中国国际暹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诗书画院理事,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院理事,中国文化进万家理事,中硬协会员,河北省硬笔书协会员,廊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廊坊市硬协艺术顾问,安次区硬协副主席。高级书法教师。
自幼爱好书法、研习范帖,揣摩古人书画,点划严谨,结构规整,挺劲有力,笔法运转自如,得心应手,被称为京南“文安洼”,走出的一代才俊。书法作品抒发情感,风和神韵,在廊坊日报、都市报多次发表。
在北京长征书画院参展,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书法大展,在全国书法大赛多次获奖。
2017年9月全国第二届教师大赛作品进百强,在全国参展。
2017年12月,受北京林歌影视传媒邀请到香港、深圳、珠海、广州参加书法展,荣获金奖,作品被林歌影视收藏。
2018年1月,受北京墨笔印象邀请录制书法作品并收藏。
2018年1月,受北京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荣获一等奖。
2019年4月,艺术新时代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
2019年7月,杜甫诗“春夜喜雨”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收藏。
其作品曾被许多书法爱好者收藏。
前两句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后两句写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作品鉴赏
笔写千秋字,墨涂素宣黑。
唐诗宋词间忘忧,笔尖落宣里痴迷。
一点一横舞落优雅,一竖一撇尽成狂野。
线条揉就心中之美,素宣染成脱庸之心。
坦然红尘喧噪,淡然虚名沉浮。
天马行空间让情怀飞扬,高山流水里把心境放飞。
一字皆人生,一笔亦世界。
作者简介
徐国平,笔名:北石,男。旅欧知名书法家、诗人。1961年出生,浙江青田人,毕业于武汉交通学院。90年代初移居意大利。
现为世界华商书画院院士、香港国际名师名家名人联合会理事、香港国际名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左龙右虎国际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名师名家名人坛副主编,21世纪名人网-书画名人专栏主编。《国际诗书画交流网》副总编、联合国生态组织《世界生态》杂志顾问委员会顾问。自由撰稿人。
曾获浙江省交通系统书法作品大奖赛第二名,2018中华正气文化艺术国际巡展诗书银奖、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三等奖等。浙江新闻丽文大咖秀栏目专题介绍其书法与散文作品。《世界家苑文化网》、《世界华商经济网》、《中国食品建设文化网》专题报导。其作品收录于《百度》、《谷歌》、《搜孤》、《网易》等网媒。2018年入选《当代名师名家名人选集》,《华人文艺家》大辞典。
其书法作品自成风格,兼容书画之䪨,极具艺术性。诗词随笔散文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书法作品曾被中央部委领导及海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收藏。其诗词随笔散文散见海内外刊物。
《母亲的思念》
文/北石
千帆过尽的凝望
曾经的港湾何觅
痴迷在路的远方
母亲晚归的方向
几遍春夏秋冬的望断
几遍万千江河的涸封
依然可闻摇蓝的轻调
依然可梦温柔的晚香
旧日的云彩
未老
旧日的吟声
也远
街口的老屋依然
熟悉的背影不在
还有
慈祥的笑
温柔的手
相思如雪
飘落一江红尘的盼念
飘落一世时光的潮落
多少月光倾城
泪染相思
多少千结 念念
散落素䇳
染了一纸的墨渍
染了半案的残泪
心殇的岁月
思念涂成诗行
在期盼的心间
画成旧的熟悉
描成新的哀托
只恨孤灯风摇
相思不散
只恨素笺难载
相思厚重
那些岁月您的故事
那些岁月您的浅笑
写在母亲节
《旧日》 文/北石
那个时候的早晨
风滑过空间
湿的石板路上
子规鸟开始了远行
杜鹃花的红色
穿透路面的影子
飘浮的叶
长过时光
孤独,寂静
糟糕的记忆
把人拉到够不到的地方
笑声,柔性
别言离殇
期实
当雨开始吻着青草
当阳光抚摸着坠云
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太鹤山前走过的梦
南明湖畔落下的念
还有秋雨打着黑夜
遗下的那枚忧伤
只有水岸边
温存的眼神
依稀,刺进心里
只有暮夜前
坠落的残云
再度,点燃疯狂
《走远了、彼此的灵魂》
文/北石
陌生了
遗忘了
如过客擦肩
如枯叶腐蚀
你的名字
静静地躺在手机的深处
寻寻觅觅
屏幕里找不到笑的踪迹
物欲横流的时光
飘移了曾经的净真
大浪淘沙的岁月
掏空了曾经的单纯
原来
生命里出现的
总有留不住的友情
原来
岁月里荡漾的
还有可遗忘的旧人
青葱年华
风雨里笑哭
阳光下率真
岁月把我们变老
时光将我们势俗
尘染的思维
在虚伪里爬行
初心的厚重
在庸俗中迷离
丑陋支配了彼此头颅
逆行重返初交的陌生
我们走远了
彼此的灵魂
13052019草稿
四月、走在布达佩斯》 丨北石(意大利)
河水飘浮着蓝色
忧郁把时光静止
塞切尼铁桥的珍珠
坠落在多脑河的波动中
闪着精灵的眼睛
藏在涛声里轻呼
古老的精灵
在岸的这边徘徊
东方的墨客
在岸的那边停留
国会大厦的奢华
诉说着奥匈帝国的没落
千帆竞发的繁华
飘在蓝色多瑙河的尽处
这个春天
在多河边
呼吸着历史的尘息
江堤的铁鞋
诉说着生命的远去
英雄广场的雕像
见证着布达佩斯的不屈
格丽特桥闻着犹太人的不幸
蓝色的河水祈祷哀伤的远离
这个春天
我在布达佩斯听花语美
纽约咖啡馆的奢华
诠释着美丽的不老
流金辉光中的高雅
闪着岁月里的沉香
这个春天
我在布达佩斯寻找
梦中的幸福
心中的宁静
13、04、2019草稿
《剑气书香赋》 文/北石
大漠戈壁孤烟直,剑气书香苍穹飘。
铁骑走,尘满飞。
书生戈壁刀丛赋,将军沙漠马上狂。
千骑踏破万山水,一诗吟蔽百烽火。
越王剑,勾践忍。
会稽城里尽风云,越王府中百裙摇。
卧薪尝胆君王笑,浣沙夷光媚夫差。
芒山道旁斩莽首,三尺龙泉池中芒。
起舞京都公孙娘,剑挥气贯关山月,
儒雅羽扇诸葛计,一介书生挡万军。
谈笑灰飞尽烟灭,金戈铁旗退司马。
玉门关上剑如虹,长安城里书飘香。
长歌剑气书香赋,道尽儒狂遗千古。
语樱
文/北石
我梦想,岁月走过
风雨里,留着一片青翠的水岸
看坐莲在岸边婉约
红尘中
岁月将青丝染白的路上
落下洒脱的风情
留住一行诗句的优雅
看忧伤在天边云卷
当情与爱渐渐苍老
当春与花慢慢离去
卑微中,留住高贵
渺小里,不失伟岸
我梦想,流转年华
霞光中,摘下一朵长天的流云
听落樱在云中成语
春风里,夜光把陌阡画成白雪
遗下扣指的落影
唤醒半世缠绵的脚步
让思念在时光里流浪。
当风吹起岁月的华丽
当雨吹落一江的生命
清波中、荡漾美丽
俗尘间,破蛹成蝶
《春潮》 文/北石
江南烟雨黛
斜阳与春争
正是江南好风景
时节春醒又逢君
君言旧相识
依稀绕指柔
背靠黄昏笑鹭惊
面戏晨光指横舟
潮行沙浪踏痕去
云卷残霞落影长
情浅情深尘埃俗
杏浓雨打半院愁
一茶浮杯醇双唇
半酒欲饮留红晕
道是相思长相依
春秋四时效文君
从此凡俗无再念
渔舟晚唱与君知
樱泪清波东流荡
返身藕花舴艋醉
24052019草
《孤独的雨夜》 文/北石
雨,灯,脚步声
落地的影子,长长的
撕裂了安宁
思维被雨水刷成空白
樱花,夜下,
飘落一地的雪
掩埋了落泥的紫丁花
那季
疲惫的躯体
停留在打湿的青石板上
转角的咖啡厅
张着黑黑的眼晴
落水的花叶,逐流远去
没有港湾
找不到栖息的草屋
陌生与熟悉,相互嘲笑
冰冻的思维,在梦乡里
找不回童年的儿歌
还有妈妈的温柔
旧日的渡口
相思的足迹,滑露水面
渔灯依旧,风笑依旧
扣指的梦
却不再依旧
《秋晨瓯水赋》 文/北石
晨,
雨后瓯江,寒露锁秋,气清水黛。
行江堤,
垂柳入影,鸥鹭点波。
观远峦,
雾绕翠山,共天一体。
水面静清,山映碧黛。
蒙蒙欲碎,胧胧轻摇。
入眸心怡,触景忘忧。
江岸桂叶,花香雅淡,
雨珠沾滴,视若滴金。
堤间枫叶,红艳如血。
缀饰其间,红黄缠绵。
偶鸟啾啾,欢欢无忧。
山野秋水,无弦奏舞。
晨鸟秋叶,谱曲长歌。
一泓清黛,鱼跃溅珠。
半池镜面,一舟自行。
此时此境,桂花香浓。
红叶醉,念写秋晨,思伴云天。
君音妙妙,情愫切切。
十月旧岁,扣指江南,缱绻秋景。
语韵笑,嗔娇含心。
玉出丽水,金生青田。
相思如水,重遇千年。
三生石上,种种无缘。
银河边上,遇遇陌生。
苍穹月明,星稀寥寥。
秋阳暮坠,水天霞金。
晨霜叫寒,秋风弄愁。
芊芊于昔,柔柔耳鬓。
唇间一笑,眸子清清。
瓯水岸边,笑为坐莲。
秋月之下,不离卿卿
《活 着》 文/北石
睫毛下的时光
依然
足迹间的影子
延伸
触手
握不住的碎阳
迈步
苍桑中的人生
不去问天
愁舒愁展
不去奢望
风轻云淡
如沙
微卑下的顽傲
如水
软弱里的不屈
不闻古道瘦马铃声
不言晋文唐诗宋词
笑笑
活着
《写给自己的一首歌》
文/北石/
轮回春秋
光阴绘成心中标本
尘埃中写成五十七页
诗与平凡
光芒与歌
一滳墨里
清冷 孤傲
念着夜与昼的追逐
念儒雅与狅野的语
荆棘里笑着
抓起满手尘息
该了 未了的
高傲 贱卑的
一棵草的顽强
一粒沙的隐忍
水流的日子
白光从黑暗里堕落
青白 暗香
温润了生命风走的脚印
旧乡 青涩
异域 飘萍
剩下的暮霞
冬天的落雪
凭栏穿过时光的凌乱
母亲的眼神
遗脱成晚香玉
明亮的欣慰
笑泪里的苦难
走吧 枝蔓问的跨越
走吧 拂腰过的尘息
燃烧的墨渍
醉香的灵魂
还有
取暖的字 清香的茶
还有
远方的花语 春笑与秋水
疲倦的春秋
散落的温柔
晨暮窜起的乐曲
跳着岁月的音符
灵魂瓢过五十七道
生命的点滳
笑的 哭的
盼的 忘的
恨的 爱的
《五月、许你一季倾城》 文/北石
走在五月,舞一曲花艳霓裳,让浪漫随风,把相思尽染,将心恋放歌。
这一季,
翠浓正滴,侠蝶破蛹,呢咛尘俗;
顽蝉放诗,歌呜长情,情倾阡陌。
临水照花,心生悦暖。
莲池尖荷飞彩蜻,一季尽欢缱卷,半季染尽缠绵。
这一季,春阳夕光,移动着变幻的舞姿,涂彩天边。
放飞的情感在栀子花间浸染。把四月的情怀揉入五月的蝉声里,跌在雨滳的芭叶上。 紫陌倾情。
四月陌上邂逅,五月幽情漫舞。
把遇见写在绿叶间,把恋眷柔在阳春里,将流水镶入高山,把生命填满空白。
只为念三千红尘擦肩,只为念相视浅呡一笑。
这季,只愿在云端为你画一朵坐莲,脱尘如雅於你。
只愿将星星轻柔眉间,婉约成一世灿然。让脚下的足印不会孤寂, 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握流云轻盈成诗,拈华霞揉就春花,写下一首天边心恋,缱绻永恒。
这季,磨一砚五月浓墨,涂一段时光不老。在栀子花黄间流连,在黄昏的怅惆里微笑,叶随风荡,心随春眠。
五月,满季啬薇正冲刺着生命最灿烂的一段时光,笑傲春风,坦然,张扬地绽放着一季的绚烂。
带刺的枝蔓捻一缕风舞,拨响着凡夫俗子的心中琴弦,流泻出这季的红肥绿瘦。
榴花映着明月的清辉,点点灿红,艳了紫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情愫。
这季,倚在云端,倾情陌间,只闻眸前君笑,不思尘间俗庸,痴苍穹流星沉浮,恋千帆尽头灯闪。
春柔里,为谁痴迷,丢失了月光,红尘中遗忘了千山万水,柔风里望尽了咫尺天涯,相思碾过。
五月,榴花翠红,萤火点点 。
繁星下,天涯 望尽,红尘间,若懂,把思念的篝火点亮…… 。
春风清心间,只祈,用四月的深情写下五月的牵念,用眼眸的柔澄画成水央的湖心,用薰衣草的浓紫染成厚重的牵挂。
漫行五月。
将四月的心恋,在岁月阡陌的深处,蘸一抹五月的浓阳,写一首相遇的诗,涂一幅泼彩的画。
若知,和一曲凤求凰与你心间,吟一卷相如赋于你眉尖。
红尘时光,品一茗浅浅新茶,让浮香留你齿唇。
这个五月,挽一袭薄衫伴你优雅,摘一颗星星,伴你天涯,在髙山,在水间,在云端,在心念……
03、05、2019草
三月,只愿花开有声,红尘温柔文/北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三月,十里桃花正浓,千里春风含羞,雨润草青帯情,阳点樱花落醉。
扣指阳春,簇拥腮红,只恋春媚。忘了二月乍暖还寒,春雪落银时光。
在这个花艳的日子里,不遗尘息烦烦忧忧,不念时光云卷云舒。
心倚春风,竹轩听雨,逐泉煮茗,逐字䁔心。
把三月写成春天的一首诗,把三月谱成心中的一个梦。
三月,携春风而约。忘清波泼浆的瓯江渔火,走进春寒素妆的罗马城。
一春两季,一季两景。
伴着三月春媚,挽着春暖花开。
三月罗马,花艳草青,阳媚雨润,鸟鸣啾啾,流云袅袅。
三月原野,风带柔情,云笑羞言,嫣红呈翠,柳岸雨烟。
日前寒空千花舞,一场春雪,荡然无痕。
只在草径小道清清晨露,依稀尚记春雪坠飘。
只有落在大地上的记忆,会让人想起曾经银妆素颜的飘逸与美丽。
曾给凡夫俗子带来的惊喜与快乐。曾在春暖时遗留的一丝春寒,徒忆曾落的飘柔的银栗。
罗马的春阳总是那么灿烂。
阳下,微风过,仍存寒意。
罗马的晨,却是惬意的。
晨间的空气,带着青草味的那缕清新与点缀散落的绿红,提醒着众生们;此刻,正与春在同一苍穹下相拥而依。
那春风、那春阳、那春露、那春花、那春雨,浪漫成柔。
已亥二月仲春,旅居于罗马,念其天鹅湖樱花不忘,逐约伴皆往赏之。
想丁酉仲春曾居罗马,往观樱浓之盛,曾作小文《醉花醉、三月春媚嫣然泪》以记之樱花之美。
今往,观落樱如雪,风拂过,飘逸如雨白雪成泪,心成惜美之情,欲落笔而无语,多惆怅之态。
奈何,故寻之旧文微改,以记如年樱花醉落之美,以记花之无奈任零落之不舍。
—— 题记 ——一
樱花醉 三月春媚嫣然泪
文/北石
樱花醉
三月春媚嫣然泪
樱雨尽
一曲相思为君碎
丁酉三月,闻罗马EUR天鹅湖畔樱花正浓,簇拥如雪,樱雨飘然。心生向往。
遂与友相约春暖,走一场樱花树前观浪蝶,粉浅丛间狂蜂舞之行,以不负三月春暖花开之美;以不负三月春阳柔之媚;以不负一季樱花嫣逸之舞。
二月仲春,阳光柔美,时光恰好,正繁花宠争之季。
坡间野地灿烂盈然;陌上垄间蝶吻蕊心,露润清新,鸟鸣桠枝。
这季,带著一颗俗心走进春阳正媚的三月,美了眸间,醉了尘心。
这季,不思纤尘俗事,只惦美丽。
这季,漫步春风十里,赏尽樱花若雪柔美。,
这季,只为读一读樱花之洁雅!,将一颗素心与花中仙子缠绵暖春,让心无俗,或也不失为是一份俗间的儒雅,一种时光的偷闲和惬意。
樱花飘
十里白雪奈低吟
樱花落
花映湖心花为殇
阳光下的天鹅湖,白云下,静谧如处子,含羞似嫁娘。
沿湖畔行,曲径通幽,眸及草坪染黛,樱花树百态千姿,风骚各领。
绕行湖岸,樱花簇拥相连,尽遮曲径。眸及,若沿波流动之云,浅粉浅红。观之,粉得烂漫、粉得淡雅、粉得圣洁。
沿湖处,樱花树,树树多姿;枝枝含情,朵朵柔美。
树间草坪落英缤纷,点如星月。
赏樱之人,或站,或卧,或醉或痴……
徐步环湖小径,微风轻拂,浅粉缱绻,婉成水墨。
迎面,香随风飘,浅浅幽香如缕,淡淡弥漫于心,清新淡然,如梦如幻,与人入心境之淡泊,入眸前之繁华……
仰面,樱之飞舞,朵朵花瓣皆似在燃烧着一季的灿烂。
迎舞的朵朵花瓣,又似在诉说着奢华燃尽的无奈与灿灿後的一份寂然。
让人哀之幽幽伤感与凄美怜惜……
伫立樱花树下。
风过,吹落一地的花瓣。
片片浅粉浅红的花瓣在空中无力地随风,翻转着轻盈的生命。
落土,化做春泥化着烟,让心颤抖唏嘘,生命与美丽的短暂。
油生愁浓于心;人生亦然若这樱花?花开花落,终不能拥有那美丽,灿烂旳久远。
樱离殇
是心伤
书尽相思
爱到备疲泪成行
殇落风里入清溪
相思一夜窗前梦
人前花愁肠
曾几何时,我总为樱花的昙花一现而婉措,我总为樱花灿烂时的凋零而心憾。
美丽,为何总是如此短暂?灿烂为何总是如昙花而过?……。
其实,生命不也如这美丽的樱花吗?灿烂美丽而短暂?
不是吗?
我们总是在时光的迈步间,消逝着青春的美丽,在岁月的路上,青丝染成白发,只为在生命的路上留下时光走过的一份灿烂,优雅,而归於尘土。
总是在岁月间,消逝着骨子里先天生就的爱恨情仇。
如樱,从灿烂走向烟灭……
轮回的俗尘间,书写着伤与痛的故事,书写着爱与恨的诗行。
苍桑流年,如樱,婉约飘逸成美,灿烂过后後寂然,但却遗几多柔美留迹又何负韶华岁月?只记:灿烂曾留岁月,辉煌曾于时光。
樱花如雪而美于雪,樱花如云而洁于云。
读它,灿然寂静里的优雅。
懂它,短暂一生书写的纯洁。
学它,灿烂时侯的悄然隐退。
用一季的柔美诠译着短暂的生命。
来过,美丽过,就是不变的初念。
童衍方的书法作品作品要明显高于画家的其他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书法作品的附加值高。这些附加值突出地体现 在4个方面:
第一,书法作品能真实地记录画家的形象和特点,比如凡高的书法作品画出自己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可以说,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一点恐怕是众多藏家对书法作品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第二,书法作品的题材十分特殊,尤其是童衍方一般很少绘画作品,画家画书法作品往往十分用心,加上画家对自己十分了解,很容易抓住自己的特点。还有他的画书法作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表达自己的理想。因此,就整个绘画题材看,书法作品的题材属于稀有题材。
第三,书法作品的数量一般在童衍方一生中的作品中占了极小比重,即使像凡高一生画了几十幅,在他存世作品中仍然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数量稀少,自然会吸引众多藏家的极大关注。俗话讲“物以稀为贵”,在藏界有藏家专门收藏名家书法作品。所以,名家书法作品在市场上获得高价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四,童衍方书法作品是在研究画家艺术和生平的重要原始资料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作品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也提高的文史价值,所以,收藏他的书法作品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非常优美精秀的书法作品,跟着我一起进入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世界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1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2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3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4
古代草书大师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书法创作与文学修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学修养基于书法创作,书法创作者若不具有文学修养,难以创作出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文学修养通过一个人的书法创作作品进行反映;修德是文学修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这三方面内容研究研讨书法创作与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几点思考。
1、前言
我国古代很多著名书法大家都是文学大家,若不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其书法作品也不能被社会认可,更被评价为经典佳作。作为一名书法创作者,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学修养。若书法创作者只注重写字,就难以创作出高水平的书法作品。
2、书法创作的基础文学修养
书法创作精髓主要在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两方面,外在形式是指书法创作中采用的技巧及章法等,内在价值是指创作者将感情表达在书法作品中。创作者理解书写的内容越透彻,就会越突出地表现出其内在价值,使观赏者具有深刻的印象。
书写文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书写修养,这已被很多书法名家所认可。流传至今的很多优秀书法作品,都折服于前人的文学修养,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不仅是书法家,也是文学家,书法作品中得到古今传唱经典句子比比皆是,蕴含的哲理也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的文学修养,书法技巧及章法,对事物独到的见解,使书法作品的感情更丰富。若书法家只是写字,而不注重提高文学修养,其创作的书法作品也难以脍炙人口。
在书法创作中,文学修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书法家创作的艺术地位能够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提高,书读得越多,就会自然显示出人的气质,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体现。任何书法名家都离不开文学积累,才能创作出浑然天成的经典作品。此外,因创作者具有更高的文学修养, 所以书法创作者对失去才能有更多感悟,在产生灵感时,及时抓住并在作品中予以表现。所以,在书法创作中文化修养的重要意义十分突出,若不具有长期积累,难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培养文学修养可采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式,这对于提高个人审美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达到一定程度,在书法创作中就能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书法作品中的内在价值,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感情及人文气息。普通人对身边美景通常不会注意,但在文人墨客眼中,就会激发创作灵感,使其成为书法创作的重要来源。
3、书法创作直观体现出文学修养
线条是在书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载体,利用汉字点画造型美,使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文学修养得到充分展现,文学修养和情感提高创作者的想象力,使其在不同心境中产生完全不同的风格。“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经典语句,也显出其洒脱与平和的`书风。李白的很多诗词名句传颂至今,书文也备受社会好评,诗意蕴含在书法中,达到“诗中有书,书中有诗”的境界,诗、书相融,使其飘逸之风更得彰显。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创作的作品中重视情感及内在修养,提出抒情表意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这与“不平则鸣”的观点是吻合的,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及文学创作。
4、文学修养关键在于修德
古人强调的“学书者应树立崇高的德行”就是修德,纵观古今,历代书法名家都不仅注重书品,更加注重人品。清代蒋衡曾在其作品《拙存堂题跋争座书》中写道:“余论书以人品,读书为始,本此。”品德高尚的创作者,在其书画作品中都能流露出清刚雅正的风格;而品德低下的创作者,尽管作品语言顿挫激昂,但也流露出其纵横刚暴的风格,因此作品难以流芳千古。李世民曾提出,创作者精神对于创作作品而言如同灵魂,“神若不和,字则无态”这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他主张书法创作需要创作者心智与德行成熟才能达到预期创作目标,就像欧阳修提出的,“非贤哲能书,惟贤者可存。”元代郝经在其创作的《陵川集》中提到这种观点。古代很多书法家都认为崇颜真卿等名家不只是因其作品意境优美,更是以其优秀的人格起到典范作用。而蔡京等一些人,尽管在作品创作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但由于品行存在问题,难以受到社会认可。历朝历代书法名家都很注重个人的品行修养,并将其作为创作者的一个重要品质。而现代一些创作者却对此认识不高,将很多不良动机掺杂在书法作品创作中,对功利过于注重,甚至将作品创作视为扬名获利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与书法创作初衷脱离,这类创作者难以在书法创作方面取得成绩,及时具有一定的水平,也将走入歧途。所以,创作者不仅要加强提高笔法技能,也要加强培养内在的文学修养。
5、结语
总之,书法创作与文学修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典的书法作品主要在于创作者感情的自然传达,展现出创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创作者应多阅读文学经典作品,使自身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在书写作品中使其充分展现,在创作的文字作品中,才能使个人的修养素质得到充分展示。
信息来自博宝艺术网。
气韵生动、形意合一、点线结合、虚实相生、笔墨交融、有文采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
1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 "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2形和意的合一 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别由象形的"心"和"目"组在一起形成的会意字,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 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3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
4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书法是以线来造型的,而线本身抽象出来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因素。线的提按顿挫,粗细徐疾,干湿浓淡,迂曲刚柔,体现了音乐的广阔的表现领域,其节奏、旋律把人引进了如痴如醉的优美的意境。古人为了阐明笔划线条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唐代书法家欧阳珣,曾这样描述:"点"如"高山之坠石","一"如"千里之云阵"," "如"万岁之枯藤"," "如"陆断犀象"," "如"崩浪雷奔"," "如"劲松倒石"," "如"劲驾筋节"," "如"长空之初月"。就是说书法家在写字时应心存意象,这样笔下才能出现表情丰富,笔墨生动的线条美来。
5虚实相生的章法美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首先有大的形成程式化的章法框架。书法作品尤其是草书作品的章法一般为开头加引手章组成的起手式,情感稳重充盈的前半程,笔墨自由驰骋、变化多端的后半程,然后是落款、钤印组成的结尾。这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般法则--即太极图式。太极图就是首尾闭合的大的S线型。S线是充盈着生命韵律的曲线,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直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曲线的表现形态,而一切最优美的事物都有S线型的表现形态。这样,S线的线型表现就是章法的实地美,而线包围的空白表现就是章法的虚地美。虚实相映、刚柔相济,造成了书法章法的变化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6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虽然书法可以抽象地欣赏线条和结构美,但是对文字内容的把握,使我们的欣赏更为全面完整,大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带法作品也就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读其字、赏其文真是美不胜收。
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从而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使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也成为了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从而使本来只有实用书写价值的书法,升华到艺术境界,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