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抒情性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体现为抒情性作品的音乐性。
1在诗与乐方面,诗与乐都需要借助于声音形式表现情感运动,抒情诗也要借助于音乐,将内心情感的律动完美地外现为诗的节奏和韵律,使人能从另一种感性上去把握情感美。
2在声调与情调方面,有四种类型
①平仄与情感
举例:《元和韵谱》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短而促。”
四声合理搭配,做到字音高低、清浊、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追求声调的优美。
②双声叠韵叠词与情感
双声是声母相同
叠韵是韵母相同
叠音是声韵皆同。
③押韵与情感
相同或相似的音质在一定的位置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④节奏与情感
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抒情诗中的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形式,常表现在声音层、画面层和情感层。
(注:以上内容简要摘自大学《文学理论》教材,详细解析可去此书寻求参考)
说起四川的历史,有谁会想不到诸葛亮呢?这就像说起杜甫,几乎没有人会想不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样。也因此,成都最有名的两个景点就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本期分享我们一起在“三国文化圣地”成都武侯祠欣赏杜甫的名作《蜀相》。
杜甫《蜀相》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仄起式七律《蜀相》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给大家做了四期关于四川的分享了。通过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了诗圣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和创作;通过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四川整体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有了了解。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省份上做五期分享呢!四川这片土地,不仅地理位置特殊,更以其浓厚的历史色彩为大家所熟知: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每当天下大乱时这里出现的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面对异族征服时川人的誓死抵抗、张献忠及清军在四川的疯狂屠杀、揭开辛亥革命序幕的四川保路运动……但最家喻户晓的无疑是三国争雄时代的那一段蜀国历史。
说起四川的历史,试问有谁会想不到刘备和诸葛亮呢?如果没有他们,四川的历史绝对会少了最精彩的一笔,这就像说起杜甫,几乎没有人会想不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样。也因此,成都最有名的两个景点就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我这次暑假的成都之行自然也专门去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在三绝碑、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和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红墙夹道流连许久,感受到了这一“三国圣地”浓浓的三国文化氛围。
根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去世时,许多人都请求为他立庙,可是朝廷不同意。但百姓们十分怀念诸葛丞相,每到岁时节日都会偷偷地祭祀他。后来中书郎向充等人上表请在沔阳诸葛亮墓旁边为其立庙,以断绝私人祭祀,后主刘禅才在沔阳为诸葛亮建了第一座祠庙。成都的武侯祠最早是由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兴建的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后来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也屡有毁坏倾颓和重建。现存的武侯祠景区是经过明清两代和建国后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才最终形成的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其外围还有文化体验区(即西区,原南郊公园)和锦里民俗区。
由武侯祠的兴建和兴衰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千百年来世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连刘备这个蜀汉政权的开创者也无法动摇诸葛亮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文化里,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不仅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对诸葛亮倍加推崇,追封有加,普通百姓更是对诸葛丞相景仰不已。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话,以及戏曲、电视、**等文艺作品对诸葛亮的渲染,更使后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受人尊敬呢?这既因为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功绩和伟大精神,也有历史流传过程中各方面的文化缘由。
诸葛亮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刘备指明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分天下”的战略方向,并辅佐刘备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地位更被凸显了出来。公元223年4月,时年17岁的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开府治事,从此开启了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生涯。
对于丞相这个官职,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可以说是丞相一职臻于人臣之极致。但曹操这个丞相在后世成为“白脸奸臣”的代言人,而诸葛丞相却成为君臣遇合和忠贞不二的典范和楷模,这当然有民间文化传播过程中脸谱化塑造的因素,但确实有着这两个历史人物真实历史形象的坚实基础。
诸葛亮这个丞相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刘禅的少年继位和才能平庸,以及诸葛亮本人心系天下、兼济苍生的“国士精神”、极度负责、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才能和忠贞,所以蜀国上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并在重重压力之下五次整军北伐,殚精竭虑地努力实现“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以尽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直到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才死而后已。而且诸葛亮治蜀以以身作则、公正公平著称,使蜀国政权实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政治清明的局面,不但广受蜀地人民的爱戴,连他的政敌都对他心怀敬意。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崇高地位和他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是无以复加的,但如此位高权重的诸葛亮却一生恪守淡泊明志、清廉为官之道。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正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虽然不是皇帝,但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诸葛亮却没有多少私产。他在给刘禅写的信中说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这样的历史功绩、这样的精神和境界,怎不令人由衷钦服!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三国故事被人们一代代地讲述中,如易中天教授所分析的,江山社稷需要一位“忠臣”,文人士大夫需要一位“楷模”,人民群众需要一位“清官”,而这些理想最终都照耀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成就了诸葛亮集智慧与忠贞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并最终由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推至极致。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举世公认的治国才干以及无人可及的忠贞使他收获了后世人们无限的敬仰。诸葛亮的粉丝可是多到生平功业文章不显的人甚至都难以跻身其中。在蜀汉政权的数十年历史上,从后主刘禅以下,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可说无一人不是孔明粉丝;“丞相”这个词在蜀汉便是孔明的专属称呼,论政者言必称之,代表着和“先帝”刘备等同的最高政治正确。孙权在蜀吴两国的正式盟书中直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且对孔明之侄诸葛恪称赞孔明“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毫无半点身为盟国君主的矜持。最终一统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孔明的宿敌之孙,他一生心念的偶像便是这个让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敌国劲敌。某种意义上,司马懿的子孙征服了天下,却又在精神上敬服于诸葛孔明。终晋一朝,琅琊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门大姓,代代簪缨。晋朝执政大司马桓温西征,在途径峡口八阵图遗迹时,提笔写下《八阵图》一诗并勒石以铭。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唐朝名相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过往诸贤,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蜀相诸葛公也,并赞颂孔明可与伊尹、周公、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易代而论。南宋名将岳飞拜谒武侯祠时竟至泪下,转侧难眠,心神激荡,遂笔走龙蛇,书《前后出师表》以抒胸臆,尝言“读《出师表》而不泣,则其人必不忠也。”南宋末年面对大厦将倾、神州陆沉而无力回天的文天祥更对孔明当年感同身受,其不朽名篇《正气歌》中,称颂《出师表》是“鬼神泣壮烈”。明朝名臣宋濂和方孝孺都赞叹夏商周三代以下,惟诸葛亮一人“合于先王之道”。到了清代,康熙帝定下基调,历代为人臣者惟孔明能真正履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帝则将孔明评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清末名臣曾国藩,文人典兵,才兼军政,一生以诸葛孔明和王阳明为自己效仿楷模,赞叹《出师表》「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是“襟度远大思虑精微”之不朽文章。正是因为这样坚实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才将诸葛亮塑造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在诗人中的粉丝也都是第一流的大诗人。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岑参、元稹、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等等都写过赞颂诸葛亮的诗篇,宋朝的苏轼、王安石、岳飞、文天祥也都在诗中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诗人陆游更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吟咏诸葛亮的诗有好多首。明代名相李东阳、大才子杨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也都曾为孔明撰写诗文。
不过在这一众大牌粉丝中,大诗人杜甫可以说是最资深也是首开先河的诸葛亮的“粉丝先锋”,相信一说起吟咏诸葛亮的诗词,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杜甫的《蜀相》,这也是我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
诗的题目是《蜀相》,顾名思义吟咏的正是蜀国丞相,而因为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就废除了丞相一职,所以诸葛亮也是蜀汉唯一的丞相。
诗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就是指成都的武侯祠。“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我在给大家分享“锦城虽云乐”和“花重锦官城”的时候都说到过。“柏森森”就是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引《儒林公议》曰:“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可知武侯祠前的柏树是颇为引人瞩目的。这两句就是说: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的翠柏森森、郁郁苍苍。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祠内景物。“映阶”意思是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都要拾阶而上。“空”可以理解为“空自”、“独自”,“好音”是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黄鹂的鸣叫。这两句就是说:碧草映照石阶兀自展现出一片春色,黄鹂穿梭叶间空有妙声好音。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共图大业。“频烦”一作“频繁”,但从诗意和对仗来分析还是“频烦”更好,意思为忧劳、忧虑。“开”是开创,“济”是扶助,“两朝”即刘备、刘禅父子两朝。“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济美扶危。这两句就是说:先主三顾茅庐,君臣二人同心为天下大计不辞忧劳,诸葛丞相辅佐先主开创基业、扶助后主匡济艰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穷尽老臣之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上句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军中。结句的“英雄”历代注家均理解为“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多数注家还认为也应包括杜甫自身,因他也是有匡国安邦之志者。但我这次读到的一篇论文《赍志长逝的悲歌——杜甫诗<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误读辨正》认为:尾联不是说天下后世英雄想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感同身受而掉泪,而是杜甫想象诸葛亮弥留之际想起大业未成而泪洒满襟,为不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溯源而深深悲叹、遗憾终生。如果把最后一句释为天下后世英雄泪满襟,或指杜甫自己,则诸葛亮临终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深痛巨悲就表现不出来了,诗圣杜甫这样的大手笔绝对不会这样构思落笔。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这两句可以理解为: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泪水洒满衣襟,留下了终生的深痛巨悲和千秋遗恨。
这首《蜀相》仇兆鳌《杜诗详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也就是杜甫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初建成时作的。在前几期分享中我给大家介绍过,杜甫的成都草堂刚建成的头两年,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作为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并“窃比稷与契”的伟大诗人,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自然会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和向往,现在寓居成都,怎会不去探访诸葛武侯祠?所以甫一有暇,便来到武侯祠凭吊,并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诗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也是如此。“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丞相”一词用得非常巧妙,虽说蜀汉自然只有诸葛亮一位丞相,但整个三国却不止诸葛亮一位丞相。诗人不说“蜀相”而直接说“丞相”,意味着在杜甫心目中,三国时期虽然英雄辈出,但是只有诸葛亮才是真正的丞相,这就有一种特别的推崇和特别亲切的意味,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小视三分,抬高诸葛”。杜甫的这种抬高,当然有尊蜀汉正统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诸葛亮个人的景仰,一个“丞相”已经体现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特殊的地位了。“何处寻”不疑而问,并非是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而是加强语势。以诸葛亮广受爱戴的程度,尤其是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应该很容易找到,但诗人用一个“寻”字刻画出自己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拳拳之心。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非但是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而已,更是通过描写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杜甫的《古柏行》也是通过写古柏“材大难用”慨叹孔明才大而不尽其用,并抒发自己大志未遂、弃不见用的无奈。可见杜甫写柏是有其深刻寓旨的。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典型景物,既隐隐地表达了对诸葛亮大志未遂的惋惜,又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如果说首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那么“颌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穿行在林叶之间,发出宛转清脆的啼鸣。这两句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用互文的笔法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这“颌联”两句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委婉地流露出因国家陷入战乱而悲怆伤怀以及亟jí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清代卢麰、王溥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中说:“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金圣叹《杜诗解》中也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又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匡扶刘禅维持蜀汉政权,直至死而后已。既形象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用浓重的笔墨着力点明,这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一联“句法如兼金铸成,……亦如鎔金浑化”,都是众口赞许的确论。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可谓《蜀相》的“诗眼”。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的有力铺垫,收束得既有感慨万千,又有精神余味,在沉郁顿挫之中还另有一种慷慨悲壮。“出师未捷身先死”固然是沉痛悲凉,“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其中又何尝没有即使知道难以获胜也还是要为实现壮志而出师北伐,为了理想而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悲壮呢。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两句诗内在意蕴如此深沉,一千多年来它才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而之所以历代注家都把这里的“英雄”理解为“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也正是因为这两句诗道出了“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唐代政治家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就曾经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之前也是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渡河而亡的。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大唐江山社稷的深深忧叹。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叙议结合,营造了深沉悲凉的意境。结构上起承转合、既有层次之波澜起伏,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蕴藉深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代的读者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普通人,一吟诵起这首诗就会油然而生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更是会不禁潸然泪下。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写道:“‘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杜甫一生中有二十余首诗吟咏或者提及诸葛亮,是写诸葛亮的诗最多的诗人,专门写诸葛亮的诗就有《蜀相》、《八阵图》、《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古柏行》、《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绝句》之九、《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阁夜》等多首名作。无论是这首《蜀相》还是《八阵图》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咏怀古迹中》的“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都给予诸葛亮极高评价。在《登楼》中他感慨“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在“《阁夜》”之中他慨叹“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究竟为什么如此得崇敬诸葛亮,他为什么有这么深的“诸葛亮情结”呢?
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首《蜀相》的诗题中窥见一斑。在普通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种种锦囊妙计,而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使得他更多地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丞相”的身份以及他和丞相身份息息相关的忠贞和美政,所以这首诗的题目为“蜀相”而不是“武侯祠”或“诸葛亮”。从“蜀相”这个角度写,既符合杜甫身处乱世,渴望圣君贤相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的心境,同时又准确地暗示出他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正是因为杜甫忧国忧民,在漂泊西南的时候才会痛感朝廷缺少象诸葛亮这样的匡时济世之才来振兴国家, 所以会在“诗中拳拳于武侯,推崇至矣。”
历史上的英雄不都是能刻石记功而还的,更多的是那些渴望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甚至失败的英雄,他们除了钦佩诸葛亮的才能之外,更歆慕他得逢良主、事业有托的人生机遇。然而,诸葛亮以惊世奇才、“相父”之尊纵横驰骋,大业还是未成,最终星落五丈原,时也?势也?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面临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个人际遇和动荡的时局,心忧国无大才,块垒厚积,更会叹息蜀相诸葛亮的功败垂成,叹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惺惺相惜的共同命运!正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契合,才使得杜甫如此崇敬诸葛亮,有这么深的“诸葛亮情结”啊!
1在咱们的诗书优游平台上,除了诗词以外还有《三国演义》的分享,可能你对诸葛亮已经非常熟悉了,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葛亮,讲一讲你喜欢的诸葛亮的故事吧。
2你也可以选择给大家介绍一下蜀汉政权,给大家讲讲蜀汉的历史故事。
3你去过成都武侯祠吗?如果去过,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见闻和感受吗?你知道还有哪里有武侯祠吗?
4你觉得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如此被后人推崇?
5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你最喜欢的写诸葛亮的诗吗?
6诸葛亮都有哪些大牌“粉丝”?他们都是怎么粉诸葛亮的?
7你还了解四川的哪一段历史,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贻焮《杜甫评传》
冯至《杜甫传》
易中天《品三国》
文史对照本《三国志演义》
杨福泉《<蜀相>“频烦 ”辨正》
金志仁《赍志长逝的悲歌 ——杜甫诗《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误读辨正》
钟树梁《一往情深,千秋论定——读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
蒙曼品最美唐诗-杜甫《蜀相》
杜甫一生都在为诸葛亮作诗,诸葛亮的粉丝有哪些?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浅谈声乐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联系
导语:声乐演唱技巧和情感存在联系,只有把声音和情感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现声乐魅力。以下是我整理的浅谈声乐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联系,供大家阅读与参考。
摘要
声乐演唱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它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其实表达内心的情感是任何一种艺术的最终目的,然而声乐演唱则更能体现这一点。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我们歌唱的目的,我们要以优美动听的声音和最为真挚强烈的感情去感染听众。情感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灵魂,它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演唱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是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所以只有将演唱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它才能够感染听众的心灵。怎么才能够淋漓精致的通过声音表达出一首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怎么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一首声乐作品中的内涵。
关键词
声乐演唱;情感;相融
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内涵
声乐作品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所以情感蕴含在每一首声乐作品里面。声音——作品——情感,作品加在声音和情感之中,作品是声音与情感之间一座艺术的桥梁。所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内涵是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的关键。
(一)了解演唱作品的风格
怎样演唱和表现好一首声乐作品,首先就是要对这首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认识。这首作品是柔美的,还是强烈的;是细腻的还是粗犷的;是缅怀的还是赞颂的;节奏是成文的,还是欢快的,等等。只有把声乐作品中的风格把握好,才能够在演唱这首声乐作品中,把这首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的最为淋漓尽致,才能给听众一种美的享受。
(二)分析作品的体裁形式
抒情曲、叙事曲和赞颂曲是声乐作品中的主要体裁。抒情曲通常是描写对客观事物的最为深切的感受或刻画人物的心态的。所以抒情体裁类的声乐作品,它的旋律特点往往是舒缓优美的。淳朴细腻的音色比较适合来演唱此类的声乐作品。比如歌曲《那就是我》等。叙事类声乐作品的体裁往往是以叙说事件为主题的。它的的作品特点是节奏音调要有戏剧化的变化,并且歌词和作品内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形象也极为鲜明。在演唱此类声乐作品时,要尽可能的充分体现其旋律的律动感。应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声音,暗中有亮,亮中有暗,亮暗适度,虚实结合。比如《孟姜女》和《昭君出塞》等等。赞颂类的声乐作品,往往是赞颂国家的强盛,赞颂功德,赞颂母爱父爱,宣传敬爱的歌曲。它的声音要求通常是热情饱满的,色彩华丽明亮的。比如《红旗颂》,《父亲》等等。
由此可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内涵,是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深入的表达出作品的情感
深入的了解分析了作品的内涵之后,怎么能够让情感逐渐深化又是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再好的一件武器,也得需要有一个能功善武的、好的主人。声乐作品亦是如此。艺术来源于生活。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最为真挚的情感,才能够深刻的表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才能够使作品赋予生命力。
(一)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
要想演唱表现好一首声乐作品,首先一定的歌唱技能是它的前提条件。即使你对这首声乐作品有多么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它写作的时代背景,风格、体裁。哪怕是你再怎么满腔激情,再有多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没有一定的歌唱技巧,你的声音是不听使唤的,低音下不去,高音上不来,气息不连贯等等一系列的歌唱问题,何谈去表演好它呢。所以,要想充分的表现出一首声乐作品的意境,善于运用歌唱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朗诵入手琢磨歌词
朗诵歌词是寻找一首声乐作品歌曲意境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朗诵歌词时,我们可以细心的揣摩歌词的意味,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最好是把每个字的音节分开,要注意朗诵的速度,不宜过快,充分体会歌词涵盖的意义。
(三)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于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于加强对作品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注重自己的艺术修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并不是短短的时间就能具备的,它的具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
良好的文学水平对于情感的充分表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具备了良好的文学水平时,我们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歌词所表达出的意境,这样就会促使我们充分的了解作者的心情,以便我们更充分的情感表达。比如我们在演唱一些诗词类的艺术歌曲时,更能体现出良好的文学水平的重要性。如《沁园春·雪》、《满江红》等等。
(四)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演唱歌曲时要求声情并茂、感情真挚感人,所以,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从事什么艺术的艺术家。比如演唱一些具有突出的地域风情的歌曲的演唱者,他们为了能够充分的演唱好,就会亲自去那住上一段时间去亲自体会当地的地域风情。比如演唱《青藏高原》的李娜,她为了能够演唱好这首歌曲,亲自去西藏体验了西藏的地域风情。由此可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善于运用歌唱的技巧,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歌唱的激情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把声音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声情并茂,才能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活生生的形象。才能体现出其魅力所在。
三、声乐演唱中的情感控制
我们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学会情感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演唱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音量的大小,不宜一味的僵硬死板的去表达情感。声音响亮并不意味着情感的强烈,声乐弱小并不意味着情感的微弱。有时候,轻声里蕴含的是巨大的威力。感情的表达不能过于夸张,过于激动,唱的太满有时却是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情感表达的控制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正确对待情绪与情感的差别
情绪往往是人们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它是暂时的,而且具有不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外漏性。而情感则通常是人们受到某种刺激之后,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的判断之后形成的。它往往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以及内隐性。从哲学的角度上去讲,情绪与情感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情绪。情感往往能够左右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而情绪则往往是情感的外部显现。一首声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演唱者情绪与情感的源泉。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进而,对于作品的反应情绪反应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我们演唱一部音乐作品之前,应该对于作品进行耐心详细的揣摩和分析,使对作品的情绪反应转化为一种高一层次的理智的情感反应。
(二)把握情绪外显的分寸
歌唱是情感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但是情绪的留露又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听众们呗感染的有力的方法。但是,当我们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情绪的外显是要把握好分寸的。这就好比模特们在走秀时,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姿态但又要求她们不能有太过的表情动作。如果歌唱者一味的追求外在情绪的宣泄,过多的展现外部的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这些过多的外在的东西会影响作品的内在含义和作品整体思维的全面表达。收敛情绪,放飞情感,我们要通过声音诠释出声乐作品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这样才会显现出它的魅力所在,展现出它的无穷魅力。
四、结论
音乐作为一种被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人们的生活变的更为丰富多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声乐作为音乐这类艺术中的一重要体现形式,它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而情感表达做为声乐演唱中的一重要形式,它在声乐演唱中起到了尤为突出的重要性。每一首声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以情感的表达为载体,所以,情感的表达的表达也就成为我们在声乐作品中的不懈追求。我们只有把声音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声情并茂,才能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活生生的形象。才能体现出其魅力所在。要想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注重声乐演唱中的情感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的情感控制,包括正确对待情绪与情感的差别,把握情绪外显的分。这些又给声乐作品添加了徐徐生辉光彩。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声乐学习和演唱中要在注重基本功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积累知识和经验。深入分析和理解作品,正确运用声音技巧,加强情感运用和情感的控制能力。通过自身富有情感的声调和具有饱满热情的歌声来与观众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达到心神的交融,感动每一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