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第1张

从文化研究观点,消费主义被视为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消费(Consume)一词可追溯至14世纪,意同挥霍、用尽;而在16世纪出现的“消费者”(consumer)一词,也有相似的负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伴随“消费者”一词替代原来的个体化的“顾客”(customer),“消费者”已转化成中性词,用来指涉相对于“生产者”(producer)的抽象实体。而到了20世纪,这种抽象的用法进入日常的生活领域,成为大众的代称,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大众的需求是由满足他们需求的一方所创造的。因此,消费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不再指涉过度购买行为。

从社会学观点,消费主义是物质极大丰富前提下,人们处理物与人的关系的方案之一。资本主义出现以前,物品是劳动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产与交换通常在一地之内完成。这个时候,物品的价值是它的“实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市场的形成,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人为的估量一物的“价值”,扭曲了体现劳动的“实用价值”。消费主义可能会造成公民社会的消逝。因为消费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是市场关系,也就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市场逻辑成为指导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变成需要透过消费所获得。如此一来,一般人必须要是积极的消费者,才能是好的公民,这便排除了经济上弱势的中下阶层民众在公民社会本应享有的那些“不论贫穷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如教育、医疗保障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

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Celia 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美国人有时也担心失去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不适和抨击从来不很强烈。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但其原则和方式仍只是消费主义大概念中的一个细分。消费主义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领域中,因知识传统对消费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与诠释,如绿色消费主义、消费者保护、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权益等等。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影响

消费主义来源

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经济因素

二次大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政策因素

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在我国,为拉动内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哲学因素

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还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西方哲学在发轫之初就与东方哲学大异其趣。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市场因素

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 爱因斯坦

可以说,消费行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实是,我们就是我们拥有的东西。

      —— 加拿大约克大学消费者研究人员、心理学家,拉塞尔·贝尔克

消费主义,就是把消费本身当成目的,为消费而消费。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在其《人类简史》一书中写道:“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

关于现代社会的消费,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年)在其《怀旧的乌托邦》一书中写道:

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接受这样一种训练:要把商店当作药店,里面充满了治疗至少缓解我们生活中所有疾病和苦难的药品。商店和去商店购物于是具有了一种真正的末世论色彩,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1940年~)的名言,“超市就是我们的神庙”。我还想补充的是,购物清单因此就是我们的每日祈祷书,逛购物广场就是我们的朝圣之旅。出于冲动而购买,抛弃已经购买的但不再有吸引力的物品,取而代之以更有吸引力的物品,这就是我们最炽热的情感。消费者享受的丰满,意味着生活的丰满。我购物,因此我存在。购物或为了购物,就是一切。

对于那些有缺陷的消费者,那些当代的穷人,不购物表明他们过着一种没有完成和实现的苦恼生活,标志着他们自己无足轻重、一无用处。不购物不仅表明没有快乐,还表明没有人类的尊严、没有生命的意义。甚至,他们不会被当作人来看待,没有任何理由感到骄傲和自尊,也没有任何理由受到周围他人的尊敬。

消费主义文化,就是使消费者能够适应这样一种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的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却通过虚假需求的虚假满足这种伎俩,使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得以维持,使人们能够忍受自己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增长成了最高的目标,GDP成了唯一的标准,生产和消费成了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为了刺激生产和消费,人类竭尽所能,耗尽心力——快速更新产品、制造各种奢侈品、购物节、打折促销、分期付款,等等。

分期付款,实际上是杀死中产阶级的独门暗器,它轻易地改变了价格规律,让还没兑现的收入参与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抬高了供给和需求曲线,其结果就是抬高了商品的价格。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年)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深刻系统地分析了,消费主义如何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并成为了主宰性力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结构中,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象征性的符号意义(风格、品味、等级、地位等),是符号价值的幻境。“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我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欲望。”

并且,由于“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因此,这种消费根本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相反,它将导致人们的欲望永无餍足。这种消费实际上是人类受到的一个诅咒,跟加勒比海盗中黑珍珠号上贪婪的船员所受到的诅咒一样:“我们花的金币越多,就越发现:酒怎么喝也不过瘾,美食进了嘴就变成泥沙,美女也满足不了我们的欲望。我们受到贪婪的驱使,现在却被贪婪吞噬。”

人们在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消费中丧失了自我、自由和自主。“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自主只是个骗局。” 鲍德里亚认为,看上去自主的消费主体是不存在的,它是被广告制造出来的幻觉主体。鲍德里亚写道:

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而存在,死亡的加速势必引起价格上涨速度的加快。仅仅这一点就足以对有关用途、需求等的整个经济学“理性的”公诉产生怀疑。不过,人们知道生产秩序的存在,是以这种所有商品的灭绝、永久性的预先安排的“自杀”为代价的。这项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异化,鲍德里亚写道:“整个社会、‘股份’社会、有限社会与魔鬼签了合约,向他出卖了一切先验性、一切合目的性以换取丰盛,而此后便受到目的缺席的困扰……异化是无法超越的:它就是与魔鬼交易的结构本身,它是商品社会的结构本身。”

鲍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秩序中,不是我们操纵时间和金钱。恰恰相反,我们被作为交换价值的时间和金钱所操纵,我们变成了时间和金钱的粪土。我们再也不能像古代那样自由地不做算计地消磨时间,因为今天我们相信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时间和金钱再也不能被视为粪土。

今天,在茫茫欲海滚滚红尘中,人类全部的心力都耗费在了让别人更多地消费上,不幸而讽刺的是,这个“别人”也包括了自己!今天,消费主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从衣(名牌)食(奇珍异味)住(别墅)行(豪车)玩(豪华游艇)、到身体(各种化妆品、美容、整容)、到各种精神鸦片(电子游戏、肥皂剧、短视频、直播、选秀、真人秀、娱乐八卦、庸俗小说),消费远远超过了上帝最辉煌时刻的管辖领域!

消费主义鼓励人们生产一切能生产的产品,各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最大程度地刺激大众的欲望。如果苹果的手机,改成三五年发布一个新型号,很多人的工作量都可以减少一半,很多消费者的信用卡也可以少刷几次,甚至还可以保住一些人的肾;假如华为每年发布的手机型号从28款(2018年)减少到3款,每天加班到十一点,每周休息一天,自愿放弃年假,不间断的过劳死,都会成为神奇无比的天方夜谭。

消费主义把整个人类变成了燃烧的太阳,终有一天,人类的世界会油枯灯灭。生产的加速,不仅耗尽了地球上的资源,制造了无法计量的垃圾,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侵蚀了人们的行为、意志、精神和思想。

(我妈睡过的摇篮,小姑,村里的5~6个孩子,经过大姐、二姐、我,大姐的3个孩子,现在轮到二姐的孩子,以后我自己的孩子:竺宗光)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多一份闲心,看云、看天、看水、看山,看书、看戏、看小丑粉墨登场、看历史轮转变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战胜资本的逻辑(利润最大化),放弃经济增长的执念,还地球以绿水青山,还大海以清澈湛蓝,还天空以白云悠悠,还人类以宁静温暖?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做物质的奴隶,精神自由而灵动,富有思想、爱心和创造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1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