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诗人喜欢借菊花明志,以花传情?

为什么说古代诗人喜欢借菊花明志,以花传情?,第1张

菊花,在古代写作“鞠”,菊花身资为低头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来,花朵十分紧凑,叫菊花。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古书记载菊花的“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菊花有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名寿客、傅延年;因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又名九华、九花、秋菊;菊花美丽而名的女茎、帝女花;古代菊花品种单一,只开黄花,因此又称为“黄花”、“金蕊”。菊花原产于我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中国栽培菊花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古籍《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汉代以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魏时期已大量栽培,以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所著的《菊谱》收有菊花品种163个,这是我国最早的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收录菊花品种270多个。菊花品种繁多,曾有人总结出选择菊花的四字诀:光、生、奇、品等四字,大意是:“光”意为花要哗然鲜艳自开至落色不变色,“生”意为枝茎挺秀始终不垂,“奇” 意为花瓣色泽风采矫然出众,“品”意为标新立异的风格自有一种天然的神韵。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千姿百态的花朵,傲霜斗雪、独立寒秋、不畏严寒的性格使人倍加喜爱。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南宋时期每年在宫廷中举行菊花赛会,晚上点燃菊花灯。宋代民间花市就有“扎菊”,在一年一度的菊花会上,展览名菊、饮酒赏菊、写诗颂菊。三国时期,司马昭重要谋士钟会赞菊有五种美德:“园花高悬,谁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著《楚辞·离骚》中有“朝有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象征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斗争精神。后世咏菊时遂用“餐英”为典故,隐寓高洁之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夕餐秋菊之落英。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只要我的情感坚贞不移。表明诗人的清高气节,花开时不食用是表明诗人对花草的爱惜之情,要等到花老去时才肯食用。其含意是:木兰仰上而生本无坠露而有坠露,秋菊就枝而陨本无落英而有落英,事物本来不变的性质而变,屈原本不应流放在楚泽间而被流放,这就不奇怪了。故汉代贾谊过湘作赋吊屈原有“镆铘为钝”语。意思是说,屈原像把锋利的宝剑,但在那黑暗的时代,也只是把钝剑。古人都爱在自已处于逆境时,以托物的反意作比喻。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他饱蘸情感的笔触和起伏跌宕的胸怀,倾述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人民艰难困苦的无限同情。诗人用“饮木兰之坠露”和“餐秋菊之落英”来比喻和形容白己纯洁的灵魂和刚直的秉性。在这里,木兰和秋菊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不仅如此、诗人在《离骚》中运用了—系列花卉、芳草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可以说是将花卉与文学的结合推向了—个空前的高度。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与此同时,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也纷纷起而效仿、开始借花咏物,赞花抒怀,这种风尚直至秦汉。m几千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影迹,如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名或笔名即取自《离骚》;周信芳(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绳(已故著名理论家)分别取自《离骚》中的“信芳、胡绳”,是鲜花和香草的称谓,并且在诗中都是美好情操和品性的象征。由此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曾被毛泽东巧妙地引用在进餐时。那是1949年的一个晚上,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被叫到中南海紫云轩,陪毛泽东吃饭。王鹤滨走进餐厅一看,餐桌中间放着一个火锅,火锅旁的蔬菜当中,有一碟白菊花瓣,格外引人注目。可令他想不到的是,这菊花何以开在餐桌上?菊花瓣也能吃吗?这时,毛泽东走了进来,看到王鹤滨用疑问的目光盯着碟里的菊花瓣,幽默地对他说:“王医生,吃吃看,我们不赏花了,来吃花吧!”不吃不知道,一吃挺奇妙。王鹤滨用筷子夹起菊花瓣,在翻滚的火锅汤里一蘸,花立刻软了下来,汤滚花鲜,入口之后,虽略有一丝药味,却抵挡不住清香软嫩的诱惑,感觉很好,便习惯性地点了点头。毛泽东见状,笑了笑,说:“王医生,怎么样?还可以吧!咱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知道吃菊花了。”说罢,他也夹起菊花瓣,伸向火锅,然后放在嘴里细细地品味……毛泽东接着说:你知道屈原吧,他就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看来,那个时候吃菊花算是清贫之举了。咱们也来个清贫之举吧,来一个“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著名咏菊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的大意是,在居住人多的地方却无车马的声音,心静就意识不到周围喧闹气氛的干扰,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偶尔抬头望去,南山遥遥在目,斜阳给峰恋洒上一层淡黄的颜色,飞鸟结群成队归巢,这种自然意趣,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诗人借此忘情于世事。诗歌的主旨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诗大意是说,宅院周围遍植菊花,浓香随风飘满家舍,似爱菊的陶渊明家。篱笆边的菊花在夕阳照耀下,金辉耀眼,不是偏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在一年当中开花最晚,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已无鲜花开放。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这其中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只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魏晋时期,咏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阶段,纯粹的咏菊韵文也开始出现了,如成公绥的《菊颂》、郭璞的《菊赞》、袁山松的《咏菊》等作品,或描写外形、或赞叹妙用、或颂扬品质,都是对菊花的集中表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饮酒》等诗中对菊花的吟咏,更是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是咏菊诗词创作的高峰,几乎所有著名诗人、词人都曾创作过吟咏菊花的作品,表现特点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写而转趋于重内涵发掘,使菊花的历史文化意蕴得到逐步定型、强化。元明清时期直至当代,咏菊诗词的创作一直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局面,在沿承传统咏菊主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较有新意的作品。综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述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则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咏菊诗词的内容虽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的特点:把菊花开放于秋冬时节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赞颂其孤傲、顽强、坚贞等优秀品质。深秋初冬之时,天气转寒,西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生命力的消失、时光的流逝,容易使人产生悲凉之感、忧戚之叹。而此时应节而开的菊花,却绽放出多彩的姿容,散发着热烈的气息,与周围的寒肃世界、与那些开放于春夏的俗艳之花产生了强烈对比,让人们不禁钦佩于菊花的生命力之顽强、精神之可贵。这一品质往往成为诗人们吟咏菊花的立足点、出发点,正如唐代诗人元稹诗中所写的那样:“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菊花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主要归功于晋代著名隐士、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爱菊、咏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适情足志,以追求性情的本真,成为后世文人心目中的隐士典范。他酷爱菊花,也写了不少咏菊名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等名句,堪当咏菊诗中的经典。如果说陶渊明之前的咏菊文学还大多停留在对菊花外形、功用的描述,那么从陶渊明开始,咏菊文学就渐渐转向了对菊花内在品质的赞美歌颂。菊花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与传统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穷节等品质相契合,成为一种隐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隐逸者即花中隐士,以菊比德、以菊喻志,以菊抒情等方面体现出它的审美价值。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丢弄了那些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而用充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憧憬美好幸福未来的情感于花。借以讴歌社会和人生中的真,善、美,形成了特有的审美观。表现在用花,赞花和赏花的着眼点上,中目人既重花卉外形之美,也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更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以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说明中国人赞花、赏花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求有装饰美化的实用效果,又要求有畅神达意的精神享受。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赏花的表达方式上,喜欢直接客观的描,诉,咏,唱、观等方式,更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的表现主观的感受之情,常将花寓以多种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通过联想而意会深远的意义。“诗言志”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古代咏菊诗数量虽多,但真正扎根在读者心灵深处的,还是那些"“托物言志”之作。

  爱菊说

 元戴良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处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选自《全元文·卷一六三二》)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俯仰:应付,周旋

 B.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形象,引申为特征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貌严而气刚

 吾尝终日而思矣

 B.鲜有当乎其意

 吾其还也

 C.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足以极视听之娱

 D.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B.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C.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D.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3分)

 (2)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4分)

 参考答案

 8 C

 (“相错”应该与前面的“相磋”对应,解释为“砥砺”)

 9 C (C项,“的” A项表并列,表修饰。B项代词“他的”,语气词,“还是”。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10 B

 11 A“因此遭人嫌弃”错,原文是说骆先生以同这类人(世俗之人)成为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为耻辱。

 12(1)看见菊花早上被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他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使)行为举止谦虚礼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就会有所悔恨。

 12(2)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姓陶名潜的人,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文言文翻译:

 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他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急切地盼望着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即便是长于泥土,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坚守自我,让君子(对自己)有所敬仰,让小人(对自己)有所畏惧;看见菊花早上被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使)行为举止谦虚礼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来等待时机,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菊花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它,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姓陶名潜的人,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小题1:(1)并列 (2)以----为耻辱 (3)磨炼 磨砺 (4)切磋  

小题2:B

小题3: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一处/1分)

小题4:(1)(他)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3分)

(2)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2分)

小题5:骆先生以菊为友,品性高介,洁身自好,(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释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不能凭空猜测。本题中的四个加点词语都是动词,并且“辱”为意动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使用。A表并列/表修饰;B表判断,就是;C代词,他/副词,大概;D放在动词“爱”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位置,地方。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应当先诵读整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进行逐字对译,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锄”“灌”“干”“屏”“岂”;“有异于爱菊之心乎”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菊花”一般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一是要答出骆先生的品质,二是回答出对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附参考译文

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君子敬仰,让小人畏惧;看见菊花早上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举止谦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待时而发,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菊花只是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他,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陶潜”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一、菊花不爱彰显 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二、附原文如下: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简析

元稹的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这首《菊花》诗写了诗人观赏自家种植的菊花和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作者没有正面描绘菊花的姿态和精神,而是用流畅明白的语言,对菊花独自开放于百花凋谢之后的可贵进行了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三、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诗辞言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8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