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了,"是否可用成败来论英雄"求正方论点

帮帮忙了,"是否可用成败来论英雄"求正方论点,第1张

我帮你找了一点,不知道可不可以。

(1)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的辩词!(第六届国际辩论赛)

吴天(正方一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蒋舸(反方一辩):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

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

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

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

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郑子豪(正方二辩):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

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

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

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

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

方向。

袁丁(反方二辩):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可是,难

道你们同意他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荆轲、布鲁诺都不是英雄,但是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

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

付欣(正方三辩):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

单单的个人目的的实现,还包括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更加公平、客观的观念去评价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所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客观、

公正的观念。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看出身,看什么?看成功,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

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失败者特殊的意义。吴作栋总理说:“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失败者一个再次成功的机会。”

我想请问在坐的各位,谁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但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追求成功了吗?追求成功的价值观正是让我们不要唾弃失败者,而是要鼓

励他继续追求成功。

余磊(反方三辩):首先看一下对方同学的逻辑,对方同学说,今天他们只要举出一点点的可取之处,他们就等于可取,而我方举出再多的不可取

之处,也不叫做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如果对方同学今天一定要我方说,有没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我说有,在哪

里?这就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的危害是多么大。

再来看看对方同学的论证方式。对方同学的论证有两条。首先,如果没有成功就是不成功,因此就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英雄

不吃饭的话,英雄就要变成鬼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以饭量来论英雄,看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呢?对方同学还告诉大家,要追求成功,鼓励成功。但

是,鼓励成功、追求成功就意味着要用成败来论英雄吗?

其实,今天对方同学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对审题没有清楚。什么叫做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一个人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便不是英雄。那么让

我们想一下,许多英雄身上有成功的影子,我们不反对,但是,哪个普通、平凡人的身上又没有一点点的成功呢?如果英雄和平凡人都有成功,仅以成

功如何论出英雄?

交锋

正方:对方辩友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

反方:我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

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以成败论英雄,往往就是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

郑子豪:请问对方辩友,以成败论英雄是否鼓励成功?

周玄毅: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要鼓励成功,但是我们不能鼓励不择手段的成功。所以我们不能鼓励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请问你一个逻辑上的问题。

请问成功到底是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付欣:为什么对方辩友只是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呢?我们倡导时难道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吗?

余磊:不是我方要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问题在于以成败论英雄的幌子下,有多少人去不择手段地获取成功呢?请对方同学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

吴天:难道对方辩友因为今天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就说经济发展不可取吗?难道我们今天没有其他价值观去制约吗?

袁丁:对方同学类比不当,你怎么知道,以成败论英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破坏环境呢?对方同学还是没有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我再问一个具体的

问题,“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

陈晓欢:其实今天错解题意的是对方辩友,他们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请问鼓

励成功到底哪里不可取?

蒋舸:我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以成败论英雄,往往就是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刚

才您没有回答,成功到底是成为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再请问您一个反面的问题,失败是成为非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

郑子豪: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价值观,在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中能够相互制约。我们的社会也倡导道德,我们也追求真善美。

余磊:原来对方同学说,以成败论英雄是一个正确价值观的一部分。英雄是可取的,可是让我们想一下,轮胎还是汽车的一部分,坐在汽车上是可

取的,大家坐在轮胎上,可取还是不可取呢?

付欣:对方辩友说得好,你们确实看到了负面效应。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为什么在提倡社会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取其精华,弃

其糟粕,难道我们的社会会提倡功利主义吗?

袁丁:按照对方同学的说法,今天的辩题应该改成“以成败的精华论英雄才是可取的”。请对方同学不要混淆论题。对方同学对于充分与必要的条

件一次都没有回答,请您告诉我,究竟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不是没有关系呢?

吴天:这到底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我们不用看。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为什么不可

取?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蒋舸:这个问题,我想我方二、三、四辩,包括我,都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逻辑问题您不解释,再请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岳飞的理想是直捣黄龙,

与诸君痛饮,这个理想最终失败了,为什么他还仍然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呢?

总结

■正方: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

■反方: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

周玄毅(反方四辩):今天我们一开始想谈逻辑问题。对方辩友说以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逻辑问题呢?我方谈事实判断,对方同学说,以成

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呢?那么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该谈什么好了。

的确,我们很理解,对方辩友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在成功之中看出英雄的本色所在,这一点我们从不否认。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论英雄的时

候,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成功时和失败时我们都说关

羽是一个英雄呢?这恰恰说明,英雄本色超越了成败而存在。

今天,我方一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决定成败结果的

因素有很多,既有英雄本人的主观努力,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的客观因素。方寸之地,如何容得下东海蛟龙,成败之尺又

如何评判得出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呢?

然而,当成败成为评判英雄的尺度时,英雄身上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会被我们淡忘了。当成功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时,手段就变得无关紧要。于

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只能作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对于当今这个功利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

社会来说,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陈晓欢(正方四辩):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因为大家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然而今天对

方辩友看英雄,是只看事实,不看价值,他们要论证的是一个不可取性,也就是说无论从事实角度还是价值角度来看,以成败论英雄都是不可取,可是

今天对方辩友不但没有论证不可取性,还一度陷入一个事实判断的泥潭不能自拔。

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种事实判断是否正确和他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否可取?根本是两码事,即使是单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以成败论英雄也并

不是不可取的。

今天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没

有人不渴求突破,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失败的教训固然可贵,可是进步还是要成功来达至,一个社会绝不是由一群失败者来建设的,社会的

进步是由无数人的成功累积起来。

再次,以成败论英雄,有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游离于社会价值之外,就可能沦为一己私利,而缺少了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也

只是徒有虚名。

新的时代,赋予了成败新的内涵,新的世纪给予了一种新的使命,只有追求成功的英雄,才是一个时代的强者,只有藐视失败的英雄,才是一个民

族的脊梁。

(辩词有删节)

评委亮分

徐庭芳(评委代表):

正方的战略主轴是这样的,那就是成败之后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取向是可取的,这种开宗明义,给正方一个很宽阔的空间。反方也不甘示弱,他们的

立论是达到了就是成功,有崇高的气概就是英雄,这种定义把正方的那宽松的定义缩小了。

今天的辩题是成败,正方强调的是成败背后的精神价值取向,重点、关键点是在成败二字,反方是以崇高的气度为英雄的定义标准,重点是在英雄。

如果正方敢于正视关键中的一个矛盾,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或许精彩的程度会更上一层楼。就在双方都各有建树的时候,反方突然间异军

突起,因为正方用一个论点,反方必须证明完全不可取,正方只要证明一点可取就可以了。反方说,这样的一种论点其实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姓点灯”,这样的反攻方式不但一针见血,几乎接近于见血封喉。评委判定:反方胜出。

(2)古人说的好“自古英雄成败论”。多少年来它都真理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可时至今日,人们更希望的却是“莫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了过多这样的事情:有些人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有些人十年寒窗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失败的结果;有些人成功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招致骂名;有些人失败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成功就被称为了所谓的英雄——————。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还是莫以成败论英雄的好!

基于上面那种心理,如今的社会里认为”莫以成败论英雄”的人越来越多了,然面小生实在不敢苟同,如觉无聊,不妨听我细细道来,定会让阁下豁然开朗,此来也增添了彼此的情趣,何乐面不为哉呢?

小生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

首先我想纠正大家贯的一个理念上的错误。通常大家会认为“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说“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实则不然。这样的解释完全是片面地理解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大圈中“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只是圈中的一员,在圈中还应有其它成员。如“成是英雄,败也是英雄”,“成不是英雄,败是英雄”,“成败皆不是英雄”。这样一来,才是全面的“以成败论英雄”。当我们更半新观点后,再次回头看看那些因“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而没能论出来的英雄时,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他们戴上英雄的光环了。没错,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但我们仍就说他是英雄,那是因为我们有“败也是英雄”。如此一来项尽善尽尽善尽尽善尽羽之类也因“以成败论英雄”而论成了英雄。现在我想来谈谈其它三个观点是如何来论英雄的。“成是英雄,败不是英雄”它只论出了一些成功的英雄,却论不出失败的英雄,但我们必须承认它论出了英雄(它论不出的英雄交给其它三个来论);“成不是英雄,败是英雄”也能论出英雄?能,只是它论出的是极少部分英雄。或许大家秀难接受这样的观点,不过没关系,看不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了。有些人在生活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小成功,但我们不能说他是英雄,因为一旦把那些成功放远了看它们就不值什么了,所以“成不是英雄”。然而有些人在重大战役中屡败屡战,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其精神着实可佳,于是便有了“败是英雄”;“成败皆不是英雄”,对于这个观点,如果把成败皆看成生活中小的得与失,我们便很容易接受了。生活中的患得患失何以论得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呢?

我承认“成败皆英雄”,“成败皆非英雄”,”成英雄败非英雄”,“成非英雄,败英雄”这四个观点都是片面的,然而它们都从各自片面的那方面论了英雄,并且也论也了英雄,把每一个方面论出来的英雄和在一起,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便囊括了所有的英雄,也就是说许多片面的部分组合成了一个全面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以成败论英雄”才论出了全面的丰满鲜活的英雄。

陈毅元帅说“做成功的英雄易,做失败的英雄难”,似乎改成“做成功的英雄难,做失败的英雄更难”会更好一些,但步管怎样,它说明可以“成也英雄,败也英雄”,这不正是“以成败论英雄”中“成败皆英雄”这一点吗?

基于上面的阐述,小生想说“应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你是真英雄,“以成败论英雄”就一定可以把你给论出来(如果论不出来,那很可能就是因为你不是真英雄了)。请记住:所谓“莫以成败论英雄”只是领导的鼓励和朋友的安慰,与真实的英雄无关,而”战胜自己“永远只是一句只对你自己才有意义的口号,对别人无丝毫的意义。

朋友,现在你该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了吧!

(3)莫以成败论英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千年来,这种成败观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继而,便成了评定人物、判定是非标准的尺度。

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失败英雄名载千秋史册呢?所以,我主张:莫以成败论英雄。

魂断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是一个悲剧英雄。刘邦,赢得汉朝400多年的基业,死后并未留下永世英名;而乌江自刎的项羽却获得了千百年来无数人同情的眼泪与恨不能相追随的爱戴。他仰天长叹的那句名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更不断地在天地间回荡,捶痛历代豪杰的胸膛。项羽是奇才,但他全盘皆输,然而英年早逝的他却在历史中得到了永生,他短暂却轰轰烈烈的一生铸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高大形象。

培根说过:“成功的失败,即所谓成功;失败的成功,却仍所谓失败。”这不也正深刻地揭示了莫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吗?

东史郎多次上诉的失败,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人类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的成功。东史郎在每个追求和平的人心目中是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英雄永远是令人敬仰、爱戴的。成功了,可以是英雄;失败了,同样可以是英雄。

如果说一位成功的英雄给人的是更多的鼓舞与力量,那么,失败的英雄除了悲壮却还蕴含着令人不能不动容的潇洒,而当潇洒随风而去,最后留给后人的便是那悲剧英雄独具的庄严。

因此,我主张:“莫以成败论英雄。”

爱和被爱哪个更幸福

正方:爱比被爱更幸福(中山大学)

反方:被爱比爱更幸福(新加坡国立大学)

★立论陈词★

正方进行立论陈词

张君: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它包括缠绵悱恻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相知相喜的友爱,朴实集中的不爱,幸福是什么?幸福可以是生活环境改善后带来的愉悦,也可以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带来的满足,但是比较而言,后者是更为本质,更为深层的幸福,我们说爱比被爱更幸福,是因为爱比被爱,更能产生也更能维系幸福。

首先从爱与被爱产生幸福来看,一方面爱与幸福的联系,更为紧密,爱的幸福是主体主动付出爱之后带来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主动形成的。而被爱的幸福是主体受到他人或社会关爱带来的愉悦,它因爱而起,是被动激发的,如果刻意追求被爱还容易导致虚荣和失落,与幸福南辕北辙。另一方面爱的幸福感受,更为丰富,被爱得到的幸福,被爱者自身是无法决定也无法把握的,而在爱中,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和爱的方式。我们钟爱生活伴侣,疼爱亲人朋友,关爱鳏寡孤独,热爱国家民族,全方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幸福。恰如弗罗姆所说,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幸福,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向善的人性。其次从爱与被爱维系幸福来看,一方面持久的幸福,只有在人际关爱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强调被爱更幸福,人人都追求被爱,人人都想着自己的幸福,就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但如果我们倡导爱更幸福,每个人都懂得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那么更有利于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从而得到更为长久的幸福。

古人云:仁者爱人。今人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更深层更本质的幸福,因为幸福的真谛就是人的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而真正的爱是付出和奉献不以获得和索取作为前提,而恰恰是这种无所求的价值趋向,让幸福在奉献中升华,从而得到更高的幸福境界。

崇高的母爱,相聚的情爱,相知的友爱,构成了幸福的源头活水。像曼德拉、南丁戈尔、德来修女,这样无私的爱的奉献,让幸福永远不衰竭。所以朋友当你生命中第一次通过被爱而感到快乐时,你尝到了幸福;但当你生命中第一次因为爱而感到满足时,你读懂了幸福。

反方进行立论陈词

吴天:谢谢主席,大家好!当我第一次听到爱与被爱这个题目的时候,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直是我的父亲。小时候冬天很冷,父亲总是帮我捂热被窝,自己却冻得直哆嗦。我睡着了,还爱蹬被子,父亲就夜里爬起来好多遍帮我盖被,这个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我长大,一直到我出国念书,他还时常会从梦里惊醒,然后站在我那空空的床前发呆。其实我的父亲很普通,可是他那深沉的父爱,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不同的爱包围着,那么为什么被爱的时候,就更幸福呢?首先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爱是期待回报的,当我爱上一个男孩子的时候,我会期待他有朝一日也能爱上我,好好呵护我,关心我。这样有期待的爱,如果美梦成真,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很不幸,这份期待没有得到回报,那么对于被爱的人来说,还是会因为被人欣赏关心和支持,而感到很幸福,而付出这份爱的人却是希望破灭,又如何从一份破灭的希望中,寻求到更多的幸福呢?

其次,除了期待回报的爱以外,我们当然还有很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但是这些人付出他们伟大的爱的时候,是宁愿用自己的幸福去换取别人的幸福,比如说,德来修女、当她无私的照顾那些孤儿和流浪者的时候,是放弃了自己原先平静安宁的生活,来到贫穷动荡的加尔各答,以至于自己长期积劳成疾,脚都变形了。又比如说在新加坡还有批陪读妈妈,她们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宁愿放弃原先在家乡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异乡打工,端盘子。这些牺牲了自己幸福的人,与那些得到幸福被爱的人相比较谁更幸福呢?最后我们今天的讨论,还要比较两种特殊情况,一种就是被爱的破例,也就是被你不爱的人爱,这时候也许我们不会接受这份爱,但同样会因为被人欣赏、关心而感到深深的满足。而另一种呢,则是付出爱的时候,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这时候的失落怅惘,又怎会很幸福,一个人坠入情网了,还很难自拔,即使被对方抛弃了,还要无可救药的继续爱下去,这时候您还能说爱比被爱更幸福吗?

综上所述,无论是期待回报的爱,还是不求回报的爱,无论是一厢情愿的爱,还是两情相悦的爱,都是被爱更幸福。我真诚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能充满爱,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盘问

反方盘问正方

陈国坤(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当你真心真意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希望他过得比你好呢?

马薇薇:我当然希望了,但是如果他像对方三辩所说的那样,他并不爱我,那么我就不会把他囚禁在我爱的囚笼之中,让他勇敢地去爱他所爱的人,因为被爱没有爱幸福,所以因为很爱很爱你,才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

陈国坤:所以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爱比被爱更幸福,可是他又希望对方过得比你好。是不是说你永远会比对方过得好,因为爱比被爱幸福,那你愿望永远不能成功,你还感到幸福吗?

马薇薇:这就是由被爱的局限性导致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歌里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你要过得比我好,所以我就不能仅仅把你囚禁在我的身边,如果你被我爱仅仅是感到满足的话,那么有一天你找到真正你爱的人的话,你会更满足,更幸福,所以我才舍得让你走。这就是爱的伟大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比被爱更幸福。

陈国坤:所以对方辩友答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不是跟他说你爱我吧,你爱我吧,你只要爱,爱比被爱更幸福,你就会更幸福了呢?

马薇薇:爱不是这样自私的,我希望你去爱一个人,但这个人未必是我。

陈国坤:好的,我再问你另外一个问题。今天父母都会很疼爱孩子,他会爱孩子,可能很多孩子却在很悠闲地看电视,请问那个比较幸福呢?

马薇薇:我认为在这个时候,父母是更幸福的,而孩子如果也想像父母那样幸福的话,就真的应该帮我们的爸爸妈妈捶捶肩、洗洗碗。

陈国坤: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洗碗是更幸福的,那你是不是跟你妈妈说,妈你洗碗真幸福,你怎么痛苦地让我一个人悠闲地在这儿看电视呢?是不是这样子呢?

马薇薇:问题是我们的妈妈洗碗的幸福是源自他们对我们的爱,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他的话,我们也应该去洗碗,难道对方辩友您不是这样想的吗?

陈国坤:那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爱比被爱幸福,你要给你父母幸福,是不是跟你父母说,妈,爱我多一点吧,你越爱我越幸福。

作者:距离__美 2007-1-8 18:3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辩词41◥→→爱和被爱哪个更幸福

正方盘问反方

黄磊:一个比较的命题,总得有比较的标准,请问对方,更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吴天:这个更幸福,我想今天我们找不到一个特别公证客观的标准,因为幸福毕竟是人的主观感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通过大家感同身受的感觉,去体味到底哪一个更幸福,而且我们既要看一个人在爱和被爱的时候,谁更幸福,更要看面对同一份爱,是付出爱的人幸福还是被爱的人幸福。

黄磊:很遗憾,这个问题呢被无情地回避了。其实按您举的那两个例子,一个是父亲盖被子,一个是让孩子去洗碗,是不是更好地得到满足和更好的外在享受,就是更幸福的?

吴天:我想这确实是更幸福,因为父亲为我盖被子的时候,我是很好地享受了这种父爱的温暖,为什么我不是比我的父亲更幸福呢?

黄磊:难道外部条件优越,人就更幸福吗?按理说来公寓就应该比一个平草屋更幸福吧!山珍海味就应该比粗茶淡饭更幸福吧!一碗炸酱面是不是比半碗炸酱面更幸福呢?

吴天:对方辩友一共问了很多问题,但是我想关键是在于,那个盖被子的人是我的父亲,他不仅仅是为我盖被子,他盖被子的时候,包含了所有父爱的深情,我被他盖被子的时候,我感到的是那种父爱的温暖,那何止是一种鸭绒被的温暖呢?

黄磊:其实按照这个逻辑推演来看,一个女子最幸福的就是应该嫁给一个百万富翁,可能会被他包养,但是有吃不尽,喝不完的东西,这就是更幸福的,这符合我们的常识吗?

吴天:我可没有说更幸福的时候,就是钱拿得最多的时候?我觉得更幸福的时候,是有一个人真心真意地爱我,他无私地爱我,完全希望我过得比他好的时候,我那时候真的会最幸福。

黄磊:希望过得比他好,就能论证被爱更幸福吗?我被母亲爱,我还希望爱我的母亲更幸福,是不是也自然论证了母亲爱我更幸福。

吴天:所以爱加上被爱最幸福呀,所以用希望这种论点,是不能论证对方辩友的论题的。

驳论

反方反驳正方

赵惠(反方):今天对方辩友在爱的名义下,给我们抛出了几个特别可爱的论点,可惜真理多走了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让我们先来看看对方同学多走的这一步,在哪里?对方同学今天通过得到幸福的途径,来告诉我们怎样更幸福,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爱的幸福,是我自己主动追求的幸福,而被爱的幸福呢,是我被关爱后得到的,是我被动得到的幸福,所以爱就比被爱更幸福了。可是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我主动追求到的幸福,就一定比被动得到的更幸福了呢?今天我可以主动地去赚钱,我也可以被动地突然接受了一大笔遗产,您能说我主动赚到就比我被动得到的更多吗?今天我也可以主动的去烘块馅饼,但是也不排除有一种可能性,天上突然有一个馅饼掉在我面前吧,那么为什么我主动烘出来的馅饼,就比我被动得到的更大,更好吃呢,这是第一。

第二,对方同学又告诉我们,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当我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无条件的幸福,就好像南丁格尔,又比如说德来修女,且不说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假使说今天有人爱上我了,他给倒了一杯水,他心中就觉得的十分幸福,那么我什么都没做,就有人来倒一杯水给我喝,我是不是更幸福了呢?接着对方同学又讲到了社会的价值倡导,说如果我们倡导被爱比爱更幸福,就会没有人去爱别人了,大家都等着人家来爱了,可是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我们是在想我们通过自己的爱,让这个人更幸福吧,我们想的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自己怎么样都可以吧。

正方反驳反方

黄磊(正方):谢谢主席,对方告诉我们在真理之外,你要再走一步就是谬误,但我们知道幸福是需要追求的过程,如果对方只是原地踏步,可能幸福永远不会来到您的身边。

对方立论告诉我们四点,让我们逐一想来,第一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父亲呢给孩子盖被子,其实我也被父亲盖过被子,我感到很幸福,但这里比较的是什么,是被爱与否的幸福比较,我为什么会感到更幸福,是因为如果父亲不给我盖被子,这个时候我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我感到痛苦,这个时候有人盖被子,这是被爱比不被爱幸福,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让我们想想,按照今天比较爱和被爱这样一条逻辑来说,这个例子应该怎么举?是这样来举,今天我父亲给我盖被子,将来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父亲,我也要给我的孩子去盖被子,这个时候我是否更为幸福?这是今天这个例子的正确比较方法。第二点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因为爱总是要期待回报的,回报的时候,要希望您爱的那个人再反过来爱你,我觉得爱不是这样的,爱的确需要回报,但不是对方所讲的回报,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我们今天的老师,含辛茹苦地付出,他希不希望回报,他希望,但是这个回报不是学生提着大包小包来看他,而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一个母亲的爱需不需要回报?需要,不是说孩子要来回馈自己,而是说母亲看到孩子能像对方辩友一样,在自己的领域中展翅欲飞,这是爱所需要的回报。第三点,对方辩友告诉伟大的人物是牺牲的,他们可以去高尚,他们可以不幸福,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理解了,孔融让梨,给梨总是不快乐的事情吧,但是幸福是这样梨的比较吗?付出的过程是真正幸福的体验,对方辩友无疑论证的是,不劳而获之后那种满足感才是最幸福的,这合理吗啊?

对辩一

薛乐(正方):对方说母亲希望孩子更幸福,所以孩子被爱更幸福,想请教您,孩子被母亲爱的时候,是不是也希望爱自己的母亲更幸福呢?

陈晓欢(反方):可能吧。可是我想说的是,刚才对方辩友讲父亲和儿子那个例子的时候,是比较错误了,他说我们比较的是,我儿子被爱和不被爱的时候的幸福,而我们比较的是父亲爱和孩子被爱时候的幸福,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父亲爱儿子,儿子被爱哪个更幸福?

薛乐:我来告诉您吧,一个孩子被父亲盖一张被子诚然是幸福的,如果有一天我们长大了,能够为年迈的父亲,盖上一张被子,难道我们不会觉得更幸福吗?

陈晓欢:我会觉得更幸福,可是当父亲看到自己一手抚养起来的儿子为自己盖被子的话,这个父亲是不是会觉得更更幸福呢?

薛乐:谢谢对方辩友,已经告诉大家当我们被父亲爱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爱父亲为他盖一张被子,我们更幸福。想请你继续回答我的问题吧,如果母亲希望孩子更幸福,就能论证更幸福,是不是今天孩子希望母亲比自己更幸福,就能论证我方立场呢?

陈晓欢:对不起!“希望”是对方辩友归谬的,可是我想今天如果我没有归谬的话,我应该听到对方辩友陈词的时候,讲爱是主动的,被爱是被动的,我想刚才我方驳论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主动的就一定比被动的爱更多呢?

薛乐:对方辩友,阿Q爱吴妈的时候,吴妈是被爱吧?请您告诉我,吴妈被爱的时候如何能像您说那种感到满足和愉悦,如果她如此满足和愉悦,为什么要打阿Q一下呢?

陈晓欢:阿Q爱吴妈,吴妈都打他一下,你觉得阿Q比吴妈更幸福吗?

薛乐:对方辩友因而您就可以告诉我们说,原来吴妈打阿Q一下,吴妈就比阿Q更幸福了?

(正方时间到)

陈晓欢:我并没有说吴妈更幸福,可是大家想一下,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对方辩友论点是说你的幸福能把握,可是当你被拒绝的时候,你那个幸福能把握吗?不能,当你被接受的时候,那个幸福也不是你把握,是对方把握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也不能成立。

对辩二

陈晓欢(反方):请问今天如果我身边有个女子叫阿花,我折了千纸鹤,给她折了七天七夜,可是她却随手拿去废纸回收,请问我内心还幸福吗?

马薇薇(正方):你当然痛苦了,因为您期待被爱,这是期待被爱带来的痛苦,也就是强调被爱更幸福带来的痛苦,所以对方辩友别做等爱的男人呢!

陈晓欢:可是如果我不爱那个女生的话,为什么我要期待被爱呢?如果不爱那个女生的话,我干吗花七天七夜去折那个千纸鹤,最后变成废纸回收呢?

马薇薇:如果害怕爱带来痛苦,我们就不去爱的话,那您就只能一直等待。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告诉我们说,爱都是期待回报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在泰坦尼克沉没的时候,杰克就应该对罗丝说,你爱不爱我,不爱的话,我立马爬上舢板把你挤下去,而不会对她说:你要好好地活下去。

陈晓欢:可是在座各位女士想一想,如果一个男士愿意为你这么牺牲性命的话,你们心里是不是感到最幸福呢?再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了,今天如果还是很坚持不懈,我去拿着鲜花跟她示爱。可是她打了我一巴掌说,我不爱你,请问我心里幸福吗?

马薇薇:当然会痛苦了,我们从来都没说过爱不会带来痛苦,正如被爱也一样,会带来痛苦,就像阿Q和吴妈的那个例子。但是您因为害怕痛苦,就不去爱,或者不去被爱了吗?

陈晓欢:不管是吴妈的例子,还是我的例子,对方辩友是想告诉我们,被打一巴掌是幸福的吗?

马薇薇:对方辩友我们有说过这样的话吗?你们告诉我们说,高尚的爱是不幸福的,幸福的爱是不高尚的,那我想请问一下,世界上哪一部分人应该负责高尚不幸福,哪一部分人应该负责幸福不高尚呢?

陈晓欢: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给与别人幸福,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说,今天我们要追求幸福,所以爱比被爱幸福,可是我们就不能换一个角度来想吗,我们给与我们爱的人更大的幸福,被爱比爱幸福,所以我们去爱,就不能这样伟大地去想吗?

马薇薇:对方辩友您换多少个角度来想,都无法帮世界上分为两类,剥夺他们高尚和幸福的权力。

(正方时间到)

陈晓欢:今天对方的理论点,就是一直告诉我们,因为你要追求幸福,因为爱比被爱幸福,可以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有很多得好处,所以你去爱吧,可是我们的爱是这样子的吗?

提问嘉宾提问

提问嘉宾王慰卿:我请问正方的二辩同学。

黄磊(正方):好,谢谢。

王慰卿:你们刚才在立论的时候,把幸福定义为一种价值的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可,假如你爱的出发点就错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对社会造成正面的效应,那么你还会感到更幸福吗?

黄磊:谢谢嘉宾的提问,其实我方说,人的幸福来自那里,来自欲求的满足,人有两种类型的欲求,一方面是像对方所说的,对外在环境,外在物质条件所带来的满足;一方面呢,是自己有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后者比前者呢是更为深层的。也许你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被带来社会的认可,这点呢,我方坦然承认,确实有的个人价值实现了,比说有的吸毒者,走私者,他的价值不会得到承认。诚如我方说的,爱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不认可,其实同例,反方被爱呢,也会带来不认可,也会带来痛苦,所以双方在比较更幸福的时候呢,是带来幸福与带来幸福的更为丰富的比较,而不是谁更痛苦的比较,否则对方就只能比较,爱带来的痛苦和被爱带来幸福,一个痛苦跟幸福比较。用同样的逻辑,我方也可以比较,爱带来的幸福和被爱带来的痛苦。这样这个辩题呢,也就失去意义了。

提问嘉宾余磊: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我也请教反方的第二位辩手,陈晓欢同学。

陈晓欢(反方):谢谢。

余磊:在你立论当中谈到,有不求回报的爱,而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也是被爱比爱更幸福。比如说南丁格尔,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南丁格尔付出他爱的同时,她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成为了白衣天使的象征,这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面,这是最高层次,我想请教您的问题就是,这种最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比低层次的,生理欲求实现的满足,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哪个更幸福?

陈晓欢:谢谢余磊的问题。我想这种高层次的爱,跟低层次的爱是有区别的,就像我们在立论的时候讲的,一个是期待回报的,一个是不期待回报的。那我想刚才嘉宾提问的问题,是那些高层次的,不期待回报的那些人,他们在牺牲自己幸福的时候,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还有社会价值。我想我的答案他们也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从来就没有否认,爱是幸福的,在这点上我们没有分歧,我们是说被爱比爱更幸福,所以当那个很伟大的人,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之后,他自己个人价值得到了实现,可是那些被他这么伟大的爱爱的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的幸福感应该是更大的。这是我们的观点,希望能令您满意。

提问嘉宾蒋昌健:我请教正方第三位辩手,在拿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说这个问题在我们家里呢,是相当的简单,他说他对他的妻子有爱,他说他这个爱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觉得被爱比爱更幸福的这样一个理解上,所以他支付了他的爱。我想请问,他这一个理解,是不是颠覆了你们的立场。

马薇薇(正方):其实我们每一个无私付出爱的人都丝毫没有颠覆任何的立场,因为我们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当然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希望他比自己更幸福,但是这仅仅是希望,为什么不能成为事实呢,这可能是存于大家心头的一个疑问。其实这是由于被爱的局限性导致的,因为人的幸福需求,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呢,是较低的层次,也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满足感;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人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感。可是人被爱的时候,无论爱你的那个人,为你做出再多的东西,都只能使你身边的环境改善,却无法让你实现你自己的价值,所以说无法完成更深、更层次的满足,所以就永远无法比爱的那个人更幸福。所以我们去爱每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是母亲爱孩子,还是我们爱自己的恋人,都会希望他能够爱己所爱,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母亲去教孩子的时候都说,你要学会去爱。

提问嘉宾路一鸣:作为对应,我也提问反方的第三位辩手。

吴天(反方):谢谢。

路一鸣:我们知道爱或被爱可能是一段时间的持续的过程,我们把爱放大来看,当我们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与爱的时候,这些得到帮助的人,他们接受了爱,他们被爱了。那么从南丁格尔的角度出发,他的生存状态和那些被他帮助的那些非洲饥民,他们谁的生存状态更幸福?!

吴天:这个生存状态谁更幸福,如果单从生存状态来说,可能还是那些饥民不大幸福,而南丁格尔毕竟她还是护士,他可以住在比较优雅的房间里,或者说他至少可以吃饱穿暖。但是我想说的是,幸福不仅仅是生存状态这个层面上,它也包含了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价值实现上,或者说一种情感的慰藉上,因为我们说对于那些非洲饥民来说,从来没有人这样爱过他们,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欣赏过他们,给他们真正人的尊严。那么当南丁格儿这样一位天使,给了他们这样的爱的时候,我想那些饥民会比南丁格儿更幸福。 自由辩论

张君:请问对方辩友,不期待回报的爱是不是更幸福呢?

吴天:不期待回报的爱比期待回报的爱幸福,可这只是爱与爱的比较,期待回报的爱,那些被他爱的人,会更幸福呀。

薛乐:对方告诉我们说南丁格尔是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就了别人的幸福,对方又告诉我们南丁格尔是幸福的,请您论证一个人怎么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就自己的幸福?

陈国坤:因为爱本身就是幸福,这点是大家共同承认的。今天对方告诉我们,主动就是幸福的,我真希望对方辩友按照这种观点给我点钱吧。

马薇薇:如果说付出的人反而没有得到的人那么幸福的话,那么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改名叫诺贝尔慈善基金会。

吴天:可是我想得诺贝尔奖的那些人,他们得奖的时候是幸福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说自己幸福呢,因为除了他自己得奖以外,还有他的家人深深地关爱他,他也享受到被爱的幸福。倒请问对方辩友了,如果您主动得到的就是更幸福的话,为什么那些被他们爱的人会更幸福呢

黄磊:对方告诉我们当您施与的时候,您就是在牺牲幸福,在座的各位刚才给了很多掌声,我感到我被您所爱,您有牺牲幸福吗?

陈晓欢:我们是说有部分情况,牺牲自己的幸福,给予别人幸福。我们想一想如果你牺牲自己幸福,反而会得到更大幸福,这叫牺牲,还是叫投资呢?

薛乐:对方辩友,幸福不是孔融的那个梨,你让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幸福是可以牺牲的话,为什么那些抗击SARS的医护人员,要远离家人的关爱,去无私付出呢?

希望能帮到您

正方三辩:谢谢主持人 各位好 今天辩题的实质 在于面对生命价值 生与养谁的意义更大 对方为了更有利于已方论证 可能会淡化人本身与养的价值 而忽略了人类生与养的问题 对方可能会 首先对方会掩盖生命的意义 加重维系生命条件的作用 认为生仅仅提供了一个起点 而养使得生命得已延续 第二 从人的本质属性看 对方会忽略生的基础作用 认为只有养能够影响人的社会性 使得人真正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完成人的人生价值 第三 对方可能会淡化人的生命乃是大自然无以数计的岁月凝结成的最璀璨的成果 将生仅仅视作一瞬间的事 忽略了创生的重大意义 认为养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 其付出都远远大于生 最后再论证出 对方可能会运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生恩不如养恩重 以及宣扬养恩重带来的积极社会意义 来进一步支撑已方观点 猜测完毕 谢谢

反方三辩: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猜测对方立论 第一 对方可能搞立论创新 不把生理解为生育 不把养理解为培养 而把生养两个字进行重新的解释 第二 如果对方仍然把生和养理解为生育和培养的话 对方会以提供生命这个基础的重要性 和生命的无价性生的不可替代性和生的无可回报性来论证生之恩重于养之恩 第三 扩大恩的范围 将亲情联系的血缘关系 也纳入恩的范围 而回避了恩的真实含义 第四 把养的主体或过程割裂 将生的全过程和割裂后的养的一部分进行比较 进而否定是社会之养 而回避了辩题必然建立在生和养都是一个完整过程的基础之上 对方辩友的立论 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谢谢

正方一辩: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 在浩瀚的银河系中 地球在三十八亿年前 一个岩浆喷涌 大雨倾盆的阵痛中 分娩出了第一个生命 这是让人敬畏 也让人神奇 而人作为最具智慧的生物 其最高价值 就在于他能够去尊重生命 生是生命 创生和保护的培养 而养呢 是指养育 维持 保持生命的一个延续性的一个手段 恩是恩惠 而更是看哪一个更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 作为一个价值判断 其标准就是看哪一个是第一性是目的 更加重要 哪一个更关键 起决定性的作用 更具价值 我方认为生之恩重于养之恩 第一从重要性上讲 生之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没有生就没有养 是生决定了养的所有意义 由此 生是第一性 更具关键 第二 生是一个不断发展 不断超越的过程 人的一生其过程正是一个断创生的过程 是生使物种得以延续 让生物的基因从父辈遗传到了子辈 而养只是维持生命这一过程 手段无论如何都没有目的重要 再其次生不仅仅只是那一瞬间 生命的胚胎是在水中形成 它表示着生命在原生的时候 在海洋中探索过程的一个缩影 因此生命的价值 正是大自然在上千万年间 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因此它的价值 远远要大于后天短暂的养育过程 因此生是一个物质基础 它提供了可以开花结果的条件 而养只是对精神层面的培养 物质决定精神 本位决定方向 最后从社会价值上来看 生是无可取代的 是无以回报的 血浓于水的生之恩 是天赋的权利和责任 它不可被取代 因此也是不求回报 没有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恩 多少华侨回国寻根 不求养之恩 却为报生之恩 由此可见 生之恩确实要重于养之恩 是什么让那刹那的辉煌 凝聚成了永恒 是什么让人们朝圣般顶礼膜拜 是那声嘹亮的啼哭 是那声回荡在宇宙里 穿越时空的生命礼赞 费尔巴哈说 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反方一辩: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 今天我们探讨的虽然是恩这样一个看似情感的话题 但是我们依然要明确几个严谨的概念 首先恩意味恩情 生之恩即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恩情 而养之恩则包括 了父母和社会养育我们的恩情 因为在养的过程中 我们根本无法割裂父母与社会的联系 也无法把养的范围从社会中脱离开来 而这种应理解为更重要 由于恩是一个感情的词语 根本无法量化 因此我方认为今天判断的标准 应该基于二者谁产生的意义 更为重要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层次三个点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 从子女的 受恩者的角度看 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当然是一种大恩 但是只有通过养的过程 才能真正体现生命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 就像是一块璞玉 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雕琢 才能形成一块真正有价值的玉 这正是所谓的玉不琢不成器 而这又恰恰是生所做不到的 否则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 正如狼孩儿 正因为他没有人的养育 所以他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第二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 养之恩也重于生之恩 人组成了社会 人领导着社会 人发展着社会 因此我们只有站在社会的高度 对二者的重要性进行评判 这样的重要才能说明更重要 为什么 人类社会和其他任何生物群体一样 都需要延续 但是人类社会和其他生物群体不同在于它更需要发展 而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人 更多需要的是人才 而我们在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父母和社会的培养嘛 其次从价值层面上看 我们不仅说 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而且养之恩应当重生之恩 从失足青年的反面教训中 我们看到了养的重要 我们要呼吁父母和社会 更加重视这养的过程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子女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进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 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在这我想感谢父母 赋予了我生命 在这我更想感谢我的父母和社会各界对我的培养 因此我想说 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谢谢

短兵相接:

反方三辩: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在第一点告诉我们 因为生命的无价性 而养恩又是给人提供了是一个生命的延续性 所以生恩就重于养恩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 如果生而弃之不养他 您的恩从何而来 也就是说 生提供了欠生命的起点 而养提供了生命维持和延续的这个东西 如果说你生也而不养 根本谈不上恩 第二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因为生提供了人的物质基础 而后天养只是给了他后天的培养 因此 生恩重于养恩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 人生下来是赋予你的自然属性 而社会属性正是通过养的过程来实现的 狼孩儿为什么称为狼孩儿 正因为赋予了他人这个自然属性之后 没有赋予他社会属性 所以说我们不把他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反方二辩:补充一点 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 工具使用可以用基因的方法延续下来 对方辩友 您是不是一生下来 就会学习 就会开飞机 那对方辩友 您今天不用在这里辩论了 因为你一生下来基因中就有辩论的基因在里面 就样的比较合理吗 对方辩友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偷换了生和生命 他告诉我 生命比维持生命的手段重要 就好像告诉我人比吃饭重要 这样的比较合理吗 无论是在生理学上的生还是今天的养都是维持生命血统延续的一种手段而已

正方二辩:谢谢 大家好 我回答对方的几个问题 对方第一个问题提出说 生和养都不可或缺 这个我们完全同意 因为今天谈的是 养也有恩 而生之恩大于养之恩 重于养之恩 那么第二呢 对方辩友说 他拿一个开飞机的例子 我告诉对方辩友 我们生之恩注定了 人出生之后 他就有开飞机的可能性 您可能想象一个猴子 它经过系统培养 在广汉飞机学院 学了两年开飞机 它就敢开飞机吗 不可能的吧 所以对方辩友 又提到了一个狼孩儿的问题 我想请大家仔细想一想 我们大家知道人猿泰山吧 人猿泰山接回了城里 稍加培养 他就可以穿着西服 打着领带 到处走来走去 可是如果一头狼 你把它拿到城里经过培养 它能够成为人吗 当然不可能 它只可能成为大狼狗 而我们今天所谈的养既然是人类 当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我们人类包括肉体的自然生命 个体的精神生命 和思想的价值生命 我的老师教育我 他给了我实现自己人格的可能 当然是给了我的精神生命 而我为社会创造条件创造财富 我又有了价值生命 这就是人之为人的最大的恩 谢谢

正方三辩:谢谢主持人 各位好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玉不琢不成器 然而试问一块石头任你百般雕琢 它能成为美玉吗 而决定是石头和玉的差别的正是生的功绩啊 对方同学又告诉我们 人的社会性只能靠养来培养 然而试问没有生提供的精神基础 人可能具备社会性吗 科学家曾经对猿猴培养 试图培养其社会性 但最终归于失败 其实母亲创生你的那一刹那 正是将人类千百年来积淀的结晶传递给你 赋予你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基础 对方辩友又说 一切的养都高于生 似乎把养提到生之上 然而试问 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将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视为生命权 而对于罪犯 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剥夺其生命权 说到底生命是本源的 其他的一切都是派生的 对方将本末倒置 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下面请李巍同学为大家解释逻辑问题

正方二辩:好 谢谢 我们来看逻辑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的逻辑是 因为我们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所以没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方辩友把生和养割裂得很开 认为生只是一瞬间的活动 而养 却是以后的全部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养和教和学是同一概念吗 当然不是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就应该看本源 看哪个是因的恩 哪个是果的恩 所以我们要系统地来看这个问题

反方二辩:谢谢大家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 玉这个东西它本身很重要 不是雕刻重要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呢 第二点 对方辩友告诉我 法律上的问题 说公民的基本权利 其实对方辩友又在偷换概念 他把生命又等同于生 生是一个纯粹 生理学意义上的分娩的过程 而我们说养是一个培养的过程 二者都量延续生命的手段 对方辩友不要在这里偷换概念 第三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养不包含一个教的过程 不包含一个学习的过程 那我就不理解了 为什么中国古人告诉我们 养而不教父之过 教而不严师之惰 这难道不能说明 教 养和学习是一体的吗 另外一点谈到了法律 对方辩友我就是学法律的 我告诉你 其实在法律上 对于养父母 不管他有没有生我们 都必须去赡养他 而对于生父母 如果他没有养我们 我们就不需要赡养他 这就说明 作为法律中主流的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 都认为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对方辩友 为什么还这样执迷不司呢

反方四辩:补充几点 对方今天告诉我 他说我们养的只是养的精神 生才是我们一个物质的基础 养的如果只是精神的话 我请大家想一想 我生下来才几斤 我现在长到一百多斤 这是生出来的呢 还是养出来的呢 对方今天又告诉我 就像刚才我方二辩说的一样 他说养的包括教和学 那我想请大家想一想 如果养不包括括教和学的话 我们到在底比什么 我们是要比我们母亲生我们的时候流的血更多呢 还是老爸养我的时候买的米更多呢 这不是我们今天对比的标准 对不对 就这样

短兵相接

正方四辩:谢谢 刚才我听清了对方的一点观点 他们说养就包含了教 又举出了养不教父之过这样一话 可是我们都知道 如果养就包含教 为什么还有养而不教呢 养不教父之过是不是应该改成叫养不养父之过呢

反方四辩:这个养指的是什么 这个养指的是生的意思 大家请想一想 请问对方辩友了 生 我们生出来的是人呢还是生出来是人才呢

正方一辩:如果养都包含了生 那么今天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劳教所是不是要叫作劳养所 那么为什么有生和不息 却没有养养不息呢

反方二辩:很简单嘛 就是说你生的时候 你必须要去养他 这还不能说明养之恩比生之恩更重要吗 对方六闳我想请问你 您刚才说养是为了生 那我母亲二十多年前就把我生出来了 按照您的观点 她养我到现在 就是生我生了二十多年 还没有生完 对方辩友那母亲要把我们生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正方二辩:我们今天来谈 对方说一个玉的问题 玉要琢才能成器 那如果它不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料石头 您能把它琢出来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 知不知道和氏璧是怎么出来的呢 它是献了三次都没有献上去 还被人家砍断了双脚 就是献的献的那个人 直到最后 把它雕出来之后 国王才收下了 这还不能说明雕刻的过程比养的过程更重要吗

正方二辩:所以我们这样说 舍生取义是最好的义 而对方辩友您能告诉我 是舍一顿饭取义 才是最好的义吗

反方四辩:生是什么 生就是给予我们肉体 而养是什么 养能够赋我们以人格 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我们知道 我们人要成为社会的主人 要成为自然的主人 我们必须具备经验和能力 这个经验和能力 到底是生给的呢 还是养给的呢

正方四辩:对方说经验和能力都是养给的 我们今天把人只分成两部分 第一是生的一瞬间 其他的一切都是养 那么请问 今天我出门有人打了我一闷棍 让我认识到世界上不只有好人 还有坏人 您说这个人是生了我呢 还是养了我呢

反方一辩:我终于明白对方辩友逻辑了 他告诉我 由于生是先行的 因此生是更重要的 那按照这个逻辑 我想请对方辩友跟我论证一下春天是如何比夏天更重要的呢

正方一辩:我们没有说先行就是更重要的呀 我们说生是基础是本质 为什么人类是万物之灵 那么为什么其他动物怎么培养都培养不出这个灵 就是因为他是人 这是由生决定的嘛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 终于跟我们谈到了本质 我们说人的本质属性 可是社会属性 生只是给你提供了自然属性 请问对方辩友 社会属性是养提供的 还不够重要吗

正方三辩:生给了你一个大脑 赋予你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基础 请问那么多人养小宠物 有谁养出了人的社会性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 我想请问您 到底是养还是生更能促进您社会化的完成 社会本质属性的完成

正方二辩:回答了吗 清者自清 浊者自浊 如果他本身不清本身不浊的话 如何能够通过对方的论证 把他变成那个样子的呢 对方辩友问我们 他如何能够塑造成那个样子 我想告诉对方辩友 今天谈一个本源性的问题 其他的养是派生的 养都要为生服务 请问本源更重要 还是派生更重要 谢谢

反方四辩:对方告诉我 清者自清 浊者自浊 你是不是要告诉我们 我们是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下来会打洞的世界呢

正方四辩:对方同学刚才告诉我们 养对他的重要性 他说他刚出生的时候有多大 而现在有了一百多斤 我们可以看着一个小孩茁壮成长 可是这根笔呢 我们怎么培养它 难道它能成为架海金梁吗 您说的是不是如意金箍棒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 为什么人能够具有这么强大的制造工具的能力 不也是我们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吗 不是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 生出来的 是养出来的

正方一辩:对呀 这正是生赋予他的嘛 为什么狼养出来的人都比狼聪明 就是因为他是人嘛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 您刚才这个笔的例子 这个笔的父亲母亲到底是谁

正方二辩:我们告诉这个例子是说 一切东西要看本质 就好像这个话筒 话筒我们要保养 我也要保养 但是我的嗓子会发音 话筒不会嘛

反方一辩:如果生真那么重要的话 那么法律中 为什么还有剥夺人的生存权这么一条呢

正方二辩:所以这是对人最大的惩罚嘛 所以我们说 生比养更重要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说来说去 无非说一个本质问题 我们知道 今天如果这里有一块木头 我们把它从木头上砍下来 然后我们做成一个工艺品 对方辩友 对于这件工艺品来说 究竟是砍木头这个砍的过程重要 还是雕刻的这个雕的过程重要呢

正方二辩:所以我们说它叫作根雕 根雕就是木头雕的

反方二辩:根雕是木头雕的 是不是艺术家雕出来的呢

正方四辩:请对方同学不要忘了一句话 那叫朽木不可雕也

反方二辩: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家叫作化腐朽为神奇呢

正方四辩:化腐朽为神奇 它必须有神奇的血脉 有神奇的本源 如果没有的话 您再怎么雕一块烂泥也扶不上墙啊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说来说去 都还是在谈这样一个问题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儿只会打地洞 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 鸡窝里是如何飞出金凤凰的呢

正方四辩:鸡窝里能够飞出金凤凰 是养的功劳 是养和教共同作用的功劳 所以我们说 今天养也有恩 但是我们比的并不是哪一个有恩 哪一个没有恩 而是哪一个恩更重 您说一个有恩 一个没有恩 今天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反方四辩:对于这样一只鸡来说 如果有人能够把它变成凤凰 您觉得是让它变成凤凰这个恩更大呢 还是把它生成一只鸡的恩更大呢

正方一辩:那么就决定了它本来就浊鸡 而是一只凤凰 我们为什么说 培养人要因材施教 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 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 难道你培养能把左半脑培养成右半脑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我们都说农民很伟大 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辛苦什么 是农民浇水 施肥 这个养育的过程辛苦 不是他说 去代销站买一袋化肥 或者一袋种子的辛苦 当然是养之恩重于生之恩了

正方二辩:但是一个农民如果不爱他的儿女 不爱他这块土地的话 如何让它生出粒粒盘中餐呢(正方时间到)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他爱他的女儿 爱他的儿子 马上他就可以生出粒粒盘中餐了

反方一辩:生而不养等于不生 虽非亲生亦可抚养 这就是说 我们的生之恩 只有在养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反方四辩:对方四辩刚才在最后一次发言中告诉我们 生之恩是不能报的 他就是告诉我们 实际上我们在回馈父母孝敬父母的时候 我们报的只是养之恩 难道我们报的时候 只是为了养吗 那按照您的逻辑 是不是要告诉我们 如果只生不养 我们就可以不用孝敬父母呢(反方时间到)

一锤定音

余磊:生好像不能仅仅等同于分娩吧 养和教是有联系的 大家都知道 就好像生和教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养而不教 养而不教 养和教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 如果有区别的话 区别在哪里 在解释这个概念的基础上 再请您告诉大家 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 这个积淀的过程 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通过无数代人的进化 才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 在这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当中 生和养哪个更重要

蒋昌建:如果我们的养 是培养了追逐私利的价值的话 那么对人类的总体的价值加以诋毁 您觉得这样养的自我价值 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有好处吗 谢谢

反方四辩:感谢两位嘉宾的提问 针对第一个问题 说到一个养而不教的问题 实际上刚才在对抗当中 已经听到这个词汇了 养而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上面就是这样说的 比如说是这是一个什么意思 养而不教这个养 并不是我们今天定义当中的养 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工具书 养而不教这个养 实际上这个养指的是生的意思 它要表达的是 我生育下来不教 这就是父亲的过错 所以对方辩友我开始就指出 对方辩友今天是在偷换概念 他们用养和生 他说我们是在偷换概念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用工具书 让大家知道这样一个最后的结果 而说到一个具体的就是发展 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的时候 我们就必须要知道 就是说 漫长 确实 我们人类发展确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这之间 我们确实 生对我们基因上的一个流传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宗接代的过程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 生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有了人才可能去做很多的事情 之前我们已经论证了 基础的事物并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 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 就是法国教育家朗格朗斯说过 就是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 就没有能力 就没有事业心 没有一个民族的能量 可以得到调动和组织 所以说刚才这个问题 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个问题交给我方二辩

反方二辩:补充一点 刚才余磊先生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他说社会属于这个沉淀的过程 但是我们想想看 第一代人沉淀了一些社会属性 怎么传给第二代人 难道就是基因传给他的吗 不是吧 恐怕要生孩子 然后从小教他 你要会用工具 会用筷子会用碗啊 这样一个沉淀的属性的前提 是用养来为断去教他 达到一个学习的目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 蒋昌建先生提出来的 关于家庭的养和社会的养 是不是可能有坏的情况 我们说世界上可能有一些父母 他对自己的儿女 培养得不是那么充分 不是那么充足 但是请问各位 世界上有没有哪个父母 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呢 我们抓问题 是不是要抓问题的本质 和主流的问题呢 那么为什么环境会这么重要呢 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 原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 而后天的养 是可以把我们培养成无数种可能 无限种发展的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才说 如果您坏的家庭 坏的环境 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那么好 实际上是从反面上说明了今天我们的论题 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不知道我这样的回答 是否能让两位嘉宾满意 谢谢您

反方四辩:今天我们说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并不是让大家去思考一些到底是生父母更亲 还是养父母更亲的问题 我们今天是让大家明确一点 我们必须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养的这个过程当中 不然的话 我们许多宏伟的计划 比如社会发展的目标 我们就无法实现 我站在这里说话 我不只是要说给做父母的人听的 我要说给全社会的人听 因为我们必须会社会 把对于我们社会抚养的这个责任承担起来 我们才有可能去履行我们的价值 这才是今天我们的辩题 要让我们真正去思考的问题 (反方时间到)

蒋昌建:好 非常感动 正方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重 我们知道 稍微了解点自然发展史都了解

那么我想每一个种群 他们对自己的生命 都相当珍重 但是随着自然的发展 我们发现有些物种被淘汰了 甚至是消失了 有些物种确实保留下来了 怎么引起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叫作适者生存 那么怎么适应环境的变化呢 怎么实现物种的可持续性发展呢 我们可以发展 决定物种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就是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当中 学习到的东西 或者是按照对方爱讲的 即便是养吧 如何用合适的食物 应对环境的变化 把这个物种养得更茁壮呢 我想这需要一个习得的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是不是能够证明 养比生更重要呢 谢谢

余磊: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我听到一个很奇怪的论点 说生是目的 养是手段 所以生比养更重要 我们大家都知道 目的和手段是属于不同的范畴 您是如何进行比较并得出你的结论的呢 在这个论题的基础之上 我们再想一想 生确实是给人类的发展 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 但是养是这种可能性 变成无数的现实性的手段和方法 为什么前半段就一定比后半段重要呢 感谢两位提问嘉宾

正方四辩:首先回答嘉宾的第一个问题 他问到自然发展有一个最自然的原则 那就是适者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 或者说养的过程 好 我们不来究养到底包不包括学习 但是我们知道 适者生存 我们积累下来的经验 如何传给下一代呢 靠生 我们总不能让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后 都重新来适应这个环境 而生就是将这个基因 将适应的结果传给了孩子 所以说生也决定了他的社会性 而对于第二点 我们说生是目的 养是手段 因为生是生命的诞生 这是我们传承人类文明的 一个最根本的目的 那么养就是为了这个手段服务的 这两者看起来不是一个范畴 但是对于生命这一价值总体而言 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所以我们说 生之恩重于养之恩 对方的三号说 养延续了生命 我们承认 可是这是不是能够说明养恰恰为生服务呢 我们追求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对方的二号又说 没有养生就没有用 可是没有生 养又从何而来呢 生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 为养决定了对象 生是本 养是末 生是质 养是量 生是飞跃 养是积累 到底哪一个恩更重要呢 对方的一辩说 对方的一号同学说 生只造就了自然的人 而对于更重要的社会属性来说 却是培养和教育造就了人才 我们且不说养是否包含了教 也不说社会的形成 是否有生的作用 单单是看养这个投入 能否能够得到回报 就要靠生来保证 因为首先要保证是一个人 对方的三号同学说 生是一种自然的行为 于此来否定它社会性的属性 可是我们且不论精神生命能够确定人的人格 价值生命能够实现人价值的升华 单单是自然生命 带给我们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其他又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呢 怀山之水 必有其源 参天之树 必有其根 当我们看到无数的游子 身着洋装却怀着一颗中国心 当我们看到无数耄耋的华侨 回国来寻根的时候 我们知道 生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今天对方同学只局限于个人来谈生和养 可是我们说 我们要树立的是一种新的生命观 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几十亿人 于是常常忽略生命的重要 我们看到要养这几十亿的人 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于是就会怠慢生命 甚至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养的条件 来剥夺其他人的生命 然而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生命是上天赋予的权利 生命的尊严 不会因为后天的改变 而有所不同 所以善待生命 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也只有利用有限的生命 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才是对生之恩最大的回报(时间到) 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证

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为全面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校长室要求,2013年1月16—18日,教务处有关人员对一学期来我校所有任课教师的教案、听课笔记以及所有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记录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细致地检查。截至1月20日下午五点,除高一、高二两年级的音体美及信息几个备课组检查材料尚未交来之外,其余各组均已按时交送,并均已检查完毕。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内容基本完整、全面。

现将具体情况通报如下:

一、教案

(一)整体检查情况

1、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教材,认真制定教学进度,认真编写教案,教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教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详细规范、教学环节齐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方法、课后小结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具有多样性等特点。 部分教师能撰写教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3、大部分教师的教案能突出学科及学情特点,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内容,又备方法。

4、部分教师的教案能反映出教师在授课前在反复检查,认真修改,并根据教学内容做了调整。

附教案编写较为优秀的有:

高一年级:朱妮、朱莉、主玉立、余艳、刘园园、梁雯、孙宁、陈光辉、夏春旺、刘亚平、张薇、姚力、梁龙凯、李德超、张娜、郭红彩、赵青、王荣玲、孙存梅、杨彬、顾德广、吕秀、陈慧、张彩岩,等。

高二年级:邵华、李刚、范永、李磊、项恒生、李平、刘娟娟、龚侠、张静、汪泳慧、沙云玲、李彬、潘述昌、郭敏、杜存辉、王婷、刘宜亮、杜菊、鲍娟、史旭、黄丽琼、王晓静、赵争艳、贾曼曼,等。

高三年级:朱波、李斌、仝志远、姚栋、孙永(数)、陈峰、朱晓迎、戴晓、李洁、朱涛、张磊、魏刚,等。

特别值得表扬的:高一朱妮老师教案分栏编写,师之教与生之学,知识内容与学法指导清晰呈现、一目了然,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高一郭红彩,高二范永、杜存辉,高三朱波、吴少堂、朱晓迎、戴晓等老师能认真进行二次甚至更多次备课,教案编写多色水笔互用,勾画圈点,增删批注,可谓是 “满天亮星”,反映了执教者深入思考、一丝不苟的求真务实精神。高一孙宁(已写至第三本)、夏春旺、李德超、张彩岩、陈慧,高二仝波、邵华、李平、龚侠、汪泳慧,高三姚栋(已写至第五本)、朱涛、魏刚等老师教案内容丰富,书写工整、环节齐全,堪称范本。高一语文组朱莉、梁雯两位老师能坚持教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反观自己得失,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写了大量教后反思,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等,内容很有启发性,且每篇均不低于三百字,值得推广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缺少课时安排,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2、部分教师的教案环节不够齐全,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中没有板书设计、作业和小结等环节。个别的甚至连三维目标都没有,把教案变成了讲义提纲或讲稿。大部分教师教案缺少“教后反思”, 有的虽有“教后反思”,但写的略显粗浅,形式化,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缺少改进措施及从中受到的启发或启迪,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有的只写“教后反思”四个字,但无内容。

3、个别教师的教案节次偏少,且书写不认真,不规范。

4、个别同一备课组甚至同一层次班级的老师编写的教案内容特别是作业布置等不够统一,反映个别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5、个别教师使用旧教案或只有讲义(电子稿)而无手写教案,且旧教案或讲义上未能呈现出二次备课或使用的痕迹。

(三)改进建议

1、教案编写大体上要合乎学校制定的编写程序,教师要妥善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二次备课之间的关系,集体备课教学目标划一,但具体到某一班级,此目标就可能会显得过高或过低,因而教师在二次备课时务必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具体学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出既符合教案规范,又有个人教学风格,同时又适合学生水平的个性化教案。

2、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理解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案编写应多关注学生的“学”,要在学法指导上多下工夫。

3、编写教案要注重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的原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4、由于授课教师、学科类型、教学内容以及班级层次等差异,教案编写可以因人而异,但教师上课必须有包含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5、教后反思要有一定的量,提倡教师课后如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使下次备课更加完美。

6、为减少抄写时间,利用旧教案这一教学资源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要学会“旧案新用”,要切实根据新的学情以及新获取的知识、教法等在旧教案上增删调整,力求管用、实用、耐用。

7、建议教师在教案编写时强化“新课标”以及“高考说明”意识。特别是高三教师以及高一高二年青教师要切实做到心中有考纲,口中有考纲,笔下有考纲。教案上要标明教学内容对应“高考说明”哪一点,并按高考说明的要求标明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进程中同样内容处也要作相应标识。

二、听课笔记

(一)整体检查情况

总体情况不能尽如人意。绝大部分老师没能按照学校“每周至少听一节课”的要求,认真听课。且从交来的听课记录看,大部分教师只有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却鲜有听后意见和建议。还有少部分教师听课笔记上没有听课时间、班级乃至授课教师的姓名,遑论听后建议等内容!更有甚者,还有个别教师没有实际听课,而是为应付检查而造假,甚至还有用过去听课笔记以备检查的现象。

从检查情况看,在“听课笔记”上呈现的听课节次在20节以上(含20节),记录较全并有“听后意见与建议”的老师有:

高一:马安阳(25节)、朱妮(21节)、王秀敏(20节)、孙宁(20节)、张娜(22节)、顾徳广(22节)、余磊(23节)、薛川(21节)。

高二:邵华(22节)、金文潮(25节)、沙涛(24节)、刘宜亮(21节)、王铭辉(22节)、王晓静(21节)、贾曼曼(21节)、仝太春(20节)。

高三:王行文(30节)、魏礼明(22节)、陆军政(20节)、孙翠邦(28节)、朱晓迎(20节)、戴晓(20节)、花义(22节)。

(二)改进建议

1、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听课观,无论听课者还是被听者都要做到虚心好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应多主动听课(当然,作为中老年教师,也应放下身段,终身学习),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学会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不是做一简单的留声机,也不是仅做一摄像机,只把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而应开动脑筋,认真分析他人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类似课堂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迪,得到教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作为被听课的教师在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听课者的评价作用。同校特别是同轨教师在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以及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与己的相似性,会使得你与他们有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因而,被听课教师课后要能及时主动地听取听课者的评价与建议,理性对待同伴的评价,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既避“全盘接收”,更避“孤芳自赏”。

2、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听课的常规要求,切实做到保量:每周至少听1节课;保质:要真正走进课堂(而不是闭门造车),听课记录环节要齐全,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3、教务处与年级部要联手督促检查每学期期初制订的校级及备课组之间的各类公开课的开设落实情况。要求:校级公开课,本教研组所有教师必须听课(时间安排上与自己课有冲突的自行调好课),同时鼓励其他组教师听课;备课组内公开课,同一备课组成员必须听课,同时鼓励其他年级同学科教师听课。要让这一安排形成机制,形成纪律。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只下纸上工夫。

4、各教研组和各备课组要切实搞好听课与议课评课工作。备课组内公开课要在听课之后的第一次周日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评课;校级公开课各教研组要在听课之后的下一周周三或周四组织教研活动,进行说课评课。评课要坦诚相待,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要指出优点与不足,又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三、集体备课记录

大部分备课组能认真记录集体备课过程,有主备人和辅备人的发言要点。但也有个别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不全,只是简单的教学内容抄录,反映出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值得表扬的备课组有高一语文、生物、政治,高二语文、英语、化学、政治、历史,高三数学,过程完整,记录全面规范,特别是高一语文、高三数学备课组,附有主备人较为详实的备课发言材料。

立论陈词

  正方进行立论陈词

  张君: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它包括缠绵悱恻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相知相喜的友爱,朴实集中的不爱,幸福是什么?幸福可以是生活环境改善后带来的愉悦,也可以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带来的满足,但是比较而言,后者是更为本质,更为深层的幸福,我们说爱比被爱更幸福,是因为爱比被爱,更能产生也更能维系幸福。

  首先从爱与被爱产生幸福来看,一方面爱与幸福的联系,更为紧密,爱的幸福是主体主动付出爱之后带来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主动形成的。而被爱的幸福是主体受到他人或社会关爱带来的愉悦,它因爱而起,是被动激发的,如果刻意追求被爱还容易导致虚荣和失落,与幸福南辕北辙。另一方面爱的幸福感受,更为丰富,被爱得到的幸福,被爱者自身是无法决定也无法把握的,而在爱中,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和爱的方式。我们钟爱生活伴侣,疼爱亲人朋友,关爱鳏寡孤独,热爱国家民族,全方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幸福。恰如弗罗姆所说,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幸福,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向善的人性。其次从爱与被爱维系幸福来看,一方面持久的幸福,只有在人际关爱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强调被爱更幸福,人人都追求被爱,人人都想着自己的幸福,就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但如果我们倡导爱更幸福,每个人都懂得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那么更有利于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从而得到更为长久的幸福。

  古人云:仁者爱人。今人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更深层更本质的幸福,因为幸福的真谛就是人的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而真正的爱是付出和奉献不以获得和索取作为前提,而恰恰是这种无所求的价值趋向,让幸福在奉献中升华,从而得到更高的幸福境界。

  崇高的母爱,相聚的情爱,相知的友爱,构成了幸福的源头活水。像曼德拉、南丁戈尔、德来修女,这样无私的爱的奉献,让幸福永远不衰竭。所以朋友当你生命中第一次通过被爱而感到快乐时,你尝到了幸福;但当你生命中第一次因为爱而感到满足时,你读懂了幸福。

  反方进行立论陈词

  吴天:谢谢主席,大家好!当我第一次听到爱与被爱这个题目的时候,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直是我的父亲。小时候冬天很冷,父亲总是帮我捂热被窝,自己却冻得直哆嗦。我睡着了,还爱蹬被子,父亲就夜里爬起来好多遍帮我盖被,这个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我长大,一直到我出国念书,他还时常会从梦里惊醒,然后站在我那空空的床前发呆。其实我的父亲很普通,可是他那深沉的父爱,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不同的爱包围着,那么为什么被爱的时候,就更幸福呢?首先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爱是期待回报的,当我爱上一个男孩子的时候,我会期待他有朝一日也能爱上我,好好呵护我,关心我。这样有期待的爱,如果美梦成真,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很不幸,这份期待没有得到回报,那么对于被爱的人来说,还是会因为被人欣赏关心和支持,而感到很幸福,而付出这份爱的人却是希望破灭,又如何从一份破灭的希望中,寻求到更多的幸福呢?

  其次,除了期待回报的爱以外,我们当然还有很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但是这些人付出他们伟大的爱的时候,是宁愿用自己的幸福去换取别人的幸福,比如说,德来修女、当她无私的照顾那些孤儿和流浪者的时候,是放弃了自己原先平静安宁的生活,来到贫穷动荡的加尔各答,以至于自己长期积劳成疾,脚都变形了。又比如说在新加坡还有批陪读妈妈,她们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宁愿放弃原先在家乡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异乡打工,端盘子。这些牺牲了自己幸福的人,与那些得到幸福被爱的人相比较谁更幸福呢?最后我们今天的讨论,还要比较两种特殊情况,一种就是被爱的破例,也就是被你不爱的人爱,这时候也许我们不会接受这份爱,但同样会因为被人欣赏、关心而感到深深的满足。而另一种呢,则是付出爱的时候,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这时候的失落怅惘,又怎会很幸福,一个人坠入情网了,还很难自拔,即使被对方抛弃了,还要无可救药的继续爱下去,这时候您还能说爱比被爱更幸福吗?

  综上所述,无论是期待回报的爱,还是不求回报的爱,无论是一厢情愿的爱,还是两情相悦的爱,都是被爱更幸福。我真诚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能充满爱,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盘问

  反方盘问正方

  陈国坤(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当你真心真意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希望他过得比你好呢?

  马薇薇:我当然希望了,但是如果他像对方三辩所说的那样,他并不爱我,那么我就不会把他囚禁在我爱的囚笼之中,让他勇敢地去爱他所爱的人,因为被爱没有爱幸福,所以因为很爱很爱你,才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

  陈国坤:所以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爱比被爱更幸福,可是他又希望对方过得比你好。是不是说你永远会比对方过得好,因为爱比被爱幸福,那你愿望永远不能成功,你还感到幸福吗?

  马薇薇:这就是由被爱的局限性导致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歌里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你要过得比我好,所以我就不能仅仅把你囚禁在我的身边,如果你被我爱仅仅是感到满足的话,那么有一天你找到真正你爱的人的话,你会更满足,更幸福,所以我才舍得让你走。这就是爱的伟大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比被爱更幸福。

  陈国坤:所以对方辩友答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不是跟他说你爱我吧,你爱我吧,你只要爱,爱比被爱更幸福,你就会更幸福了呢?

  马薇薇:爱不是这样自私的,我希望你去爱一个人,但这个人未必是我。

  陈国坤:好的,我再问你另外一个问题。今天父母都会很疼爱孩子,他会爱孩子,可能很多孩子却在很悠闲地看电视,请问那个比较幸福呢?

  马薇薇:我认为在这个时候,父母是更幸福的,而孩子如果也想像父母那样幸福的话,就真的应该帮我们的爸爸妈妈捶捶肩、洗洗碗。

  陈国坤: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洗碗是更幸福的,那你是不是跟你妈妈说,妈你洗碗真幸福,你怎么痛苦地让我一个人悠闲地在这儿看电视呢?是不是这样子呢?

  马薇薇:问题是我们的妈妈洗碗的幸福是源自他们对我们的爱,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妈妈的话,我们也应该去洗碗,难道对方辩友您不是这样想的吗?

  陈国坤:那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爱比被爱幸福,你要给你父母幸福,是不是跟你父母说,妈,爱我多一点吧,你越爱我越幸福。

  正方盘问反方

  黄磊:一个比较的命题,总得有比较的标准,请问对方,更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吴天:这个更幸福,我想今天我们找不到一个特别公证客观的标准,因为幸福毕竟是人的主观感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通过大家感同身受的感觉,去体味到底哪一个更幸福,而且我们既要看一个人在爱和被爱的时候,谁更幸福,更要看面对同一份爱,是付出爱的人幸福还是被爱的人幸福。

  黄磊:很遗憾,这个问题呢被无情地回避了。其实按您举的那两个例子,一个是父亲盖被子,一个是让孩子去洗碗,是不是更好地得到满足和更好的外在享受,就是更幸福的?

  吴天:我想这确实是更幸福,因为父亲为我盖被子的时候,我是很好地享受了这种父爱的温暖,为什么我不是比我的父亲更幸福呢?

  黄磊:难道外部条件优越,人就更幸福吗?按理说来公寓就应该比一个平草屋更幸福吧!山珍海味就应该比粗茶淡饭更幸福吧!一碗炸酱面是不是比半碗炸酱面更幸福呢?

  吴天:对方辩友一共问了很多问题,但是我想关键是在于,那个盖被子的人是我的父亲,他不仅仅是为我盖被子,他盖被子的时候,包含了所有父爱的深情,我被他盖被子的时候,我感到的是那种父爱的温暖,那何止是一种鸭绒被的温暖呢?

  黄磊:其实按照这个逻辑推演来看,一个女子最幸福的就是应该嫁给一个百万富翁,可能会被他包养,但是有吃不尽,喝不完的东西,这就是更幸福的,这符合我们的常识吗?

  吴天:我可没有说更幸福的时候,就是钱拿得最多的时候?我觉得更幸福的时候,是有一个人真心真意地爱我,他无私地爱我,完全希望我过得比他好的时候,我那时候真的会最幸福。

  黄磊:希望过得比他好,就能论证被爱更幸福吗?我被母亲爱,我还希望爱我的母亲更幸福,是不是也自然论证了母亲爱我更幸福。

  吴天:所以爱加上被爱最幸福呀,所以用希望这种论点,是不能论证对方辩友的论题的。

  驳论

  反方反驳正方

  赵惠(反方):今天对方辩友在爱的名义下,给我们抛出了几个特别可爱的论点,可惜真理多走了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让我们先来看看对方同学多走的这一步,在哪里?对方同学今天通过得到幸福的途径,来告诉我们怎样更幸福,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爱的幸福,是我自己主动追求的幸福,而被爱的幸福呢,是我被关爱后得到的,是我被动得到的幸福,所以爱就比被爱更幸福了。可是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我主动追求到的幸福,就一定比被动得到的更幸福了呢?今天我可以主动地去赚钱,我也可以被动地突然接受了一大笔遗产,您能说我主动赚到就比我被动得到的更多吗?今天我也可以主动的去烘块馅饼,但是也不排除有一种可能性,天上突然有一个馅饼掉在我面前吧,那么为什么我主动烘出来的馅饼,就比我被动得到的更大,更好吃呢,这是第一。

  第二,对方同学又告诉我们,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当我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无条件的幸福,就好像南丁格尔,又比如说德来修女,且不说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假使说今天有人爱上我了,他给倒了一杯水,他心中就觉得的十分幸福,那么我什么都没做,就有人来倒一杯水给我喝,我是不是更幸福了呢?接着对方同学又讲到了社会的价值倡导,说如果我们倡导被爱比爱更幸福,就会没有人去爱别人了,大家都等着人家来爱了,可是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我们是在想我们通过自己的爱,让这个人更幸福吧,我们想的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自己怎么样都可以吧。

正方反驳反方

  黄磊(正方):谢谢主席,对方告诉我们在真理之外,你要再走一步就是谬误,但我们知道幸福是需要追求的过程,如果对方只是原地踏步,可能幸福永远不会来到您的身边。

  对方立论告诉我们四点,让我们逐一想来,第一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父亲呢给孩子盖被子,其实我也被父亲盖过被子,我感到很幸福,但这里比较的是什么,是被爱与否的幸福比较,我为什么会感到更幸福,是因为如果父亲不给我盖被子,这个时候我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我感到痛苦,这个时候有人盖被子,这是被爱比不被爱幸福,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让我们想想,按照今天比较爱和被爱这样一条逻辑来说,这个例子应该怎么举?是这样来举,今天我父亲给我盖被子,将来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父亲,我也要给我的孩子去盖被子,这个时候我是否更为幸福?这是今天这个例子的正确比较方法。第二点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因为爱总是要期待回报的,回报的时候,要希望您爱的那个人再反过来爱你,我觉得爱不是这样的,爱的确需要回报,但不是对方所讲的回报,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我们今天的老师,含辛茹苦地付出,他希不希望回报,他希望,但是这个回报不是学生提着大包小包来看他,而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一个母亲的爱需不需要回报?需要,不是说孩子要来回馈自己,而是说母亲看到孩子能像对方辩友一样,在自己的领域中展翅欲飞,这是爱所需要的回报。第三点,对方辩友告诉伟大的人物是牺牲的,他们可以去高尚,他们可以不幸福,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理解了,孔融让梨,给梨总是不快乐的事情吧,但是幸福是这样梨的比较吗?付出的过程是真正幸福的体验,对方辩友无疑论证的是,不劳而获之后那种满足感才是最幸福的,这合理吗啊?

  对辩一

  薛乐(正方):对方说母亲希望孩子更幸福,所以孩子被爱更幸福,想请教您,孩子被母亲爱的时候,是不是也希望爱自己的母亲更幸福呢?

  陈晓欢(反方):可能吧。可是我想说的是,刚才对方辩友讲父亲和儿子那个例子的时候,是比较错误了,他说我们比较的是,我儿子被爱和不被爱的时候的幸福,而我们比较的是父亲爱和孩子被爱时候的幸福,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父亲爱儿子,儿子被爱哪个更幸福?

  薛乐:我来告诉您吧,一个孩子被父亲盖一张被子诚然是幸福的,如果有一天我们长大了,能够为年迈的父亲,盖上一张被子,难道我们不会觉得更幸福吗?

  陈晓欢:我会觉得更幸福,可是当父亲看到自己一手抚养起来的儿子为自己盖被子的话,这个父亲是不是会觉得更更幸福呢?

  薛乐:谢谢对方辩友,已经告诉大家当我们被父亲爱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爱父亲为他盖一张被子,我们更幸福。想请你继续回答我的问题吧,如果母亲希望孩子更幸福,就能论证更幸福,是不是今天孩子希望母亲比自己更幸福,就能论证我方立场呢?

  陈晓欢:对不起!“希望”是对方辩友归谬的,可是我想今天如果我没有归谬的话,我应该听到对方辩友陈词的时候,讲爱是主动的,被爱是被动的,我想刚才我方驳论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主动的就一定比被动的爱更多呢?

  薛乐:对方辩友,阿Q爱吴妈的时候,吴妈是被爱吧?请您告诉我,吴妈被爱的时候如何能像您说那种感到满足和愉悦,如果她如此满足和愉悦,为什么要打阿Q一下呢?

  陈晓欢:阿Q爱吴妈,吴妈都打他一下,你觉得阿Q比吴妈更幸福吗?

  薛乐:对方辩友因而您就可以告诉我们说,原来吴妈打阿Q一下,吴妈就比阿Q更幸福了?

  (正方时间到)

  陈晓欢:我并没有说吴妈更幸福,可是大家想一下,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对方辩友论点是说你的幸福能把握,可是当你被拒绝的时候,你那个幸福能把握吗?不能,当你被接受的时候,那个幸福也不是你把握,是对方把握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也不能成立。

  对辩二

  陈晓欢(反方):请问今天如果我身边有个女子叫阿花,我折了千纸鹤,给她折了七天七夜,可是她却随手拿去废纸回收,请问我内心还幸福吗?

  马薇薇(正方):你当然痛苦了,因为您期待被爱,这是期待被爱带来的痛苦,也就是强调被爱更幸福带来的痛苦,所以对方辩友别做等爱的男人呢!

  陈晓欢:可是如果我不爱那个女生的话,为什么我要期待被爱呢?如果不爱那个女生的话,我干吗花七天七夜去折那个千纸鹤,最后变成废纸回收呢?

  马薇薇:如果害怕爱带来痛苦,我们就不去爱的话,那您就只能一直等待。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告诉我们说,爱都是期待回报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在泰坦尼克沉没的时候,杰克就应该对罗丝说,你爱不爱我,不爱的话,我立马爬上舢板把你挤下去,而不会对她说:你要好好地活下去。

  陈晓欢:可是在座各位女士想一想,如果一个男士愿意为你这么牺牲性命的话,你们心里是不是感到最幸福呢?再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了,今天如果还是很坚持不懈,我去拿着鲜花跟她示爱。可是她打了我一巴掌说,我不爱你,请问我心里幸福吗?

  马薇薇:当然会痛苦了,我们从来都没说过爱不会带来痛苦,正如被爱也一样,会带来痛苦,就像阿Q和吴妈的那个例子。但是您因为害怕痛苦,就不去爱,或者不去被爱了吗?

  陈晓欢:不管是吴妈的例子,还是我的例子,对方辩友是想告诉我们,被打一巴掌是幸福的吗?

  马薇薇:对方辩友我们有说过这样的话吗?你们告诉我们说,高尚的爱是不幸福的,幸福的爱是不高尚的,那我想请问一下,世界上哪一部分人应该负责高尚不幸福,哪一部分人应该负责幸福不高尚呢?

  陈晓欢: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给与别人幸福,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说,今天我们要追求幸福,所以爱比被爱幸福,可是我们就不能换一个角度来想吗,我们给与我们爱的人更大的幸福,被爱比爱幸福,所以我们去爱,就不能这样伟大地去想吗?

  马薇薇:对方辩友您换多少个角度来想,都无法帮世界上分为两类,剥夺他们高尚和幸福的权力。

  (正方时间到)

  陈晓欢:今天对方的理论点,就是一直告诉我们,因为你要追求幸福,因为爱比被爱幸福,可以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有很多得好处,所以你去爱吧,可是我们的爱是这样子的吗?

  提问嘉宾提问

  提问嘉宾王慰卿:我请问正方的二辩同学。

  黄磊(正方):好,谢谢。

  王慰卿:你们刚才在立论的时候,把幸福定义为一种价值的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可,假如你爱的出发点就错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对社会造成正面的效应,那么你还会感到更幸福吗?

  黄磊:谢谢嘉宾的提问,其实我方说,人的幸福来自那里,来自欲求的满足,人有两种类型的欲求,一方面是像对方所说的,对外在环境,外在物质条件所带来的满足;一方面呢,是自己有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后者比前者呢是更为深层的。也许你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被带来社会的认可,这点呢,我方坦然承认,确实有的个人价值实现了,比说有的吸毒者,走私者,他的价值不会得到承认。诚如我方说的,爱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不认可,其实同例,反方被爱呢,也会带来不认可,也会带来痛苦,所以双方在比较更幸福的时候呢,是带来幸福与带来幸福的更为丰富的比较,而不是谁更痛苦的比较,否则对方就只能比较,爱带来的痛苦和被爱带来幸福,一个痛苦跟幸福比较。用同样的逻辑,我方也可以比较,爱带来的幸福和被爱带来的痛苦。这样这个辩题呢,也就失去意义了。

  提问嘉宾余磊: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我也请教反方的第二位辩手,陈晓欢同学。

  陈晓欢(反方):谢谢。

  余磊:在你立论当中谈到,有不求回报的爱,而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也是被爱比爱更幸福。比如说南丁格尔,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南丁格尔付出他爱的同时,她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成为了白衣天使的象征,这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面,这是最高层次,我想请教您的问题就是,这种最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比低层次的,生理欲求实现的满足,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哪个更幸福?

  陈晓欢:谢谢余磊的问题。我想这种高层次的爱,跟低层次的爱是有区别的,就像我们在立论的时候讲的,一个是期待回报的,一个是不期待回报的。那我想刚才嘉宾提问的问题,是那些高层次的,不期待回报的那些人,他们在牺牲自己幸福的时候,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还有社会价值。我想我的答案他们也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从来就没有否认,爱是幸福的,在这点上我们没有分歧,我们是说被爱比爱更幸福,所以当那个很伟大的人,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之后,他自己个人价值得到了实现,可是那些被他这么伟大的爱爱的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的幸福感应该是更大的。这是我们的观点,希望能令您满意。

  提问嘉宾蒋昌健:我请教正方第三位辩手,在拿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说这个问题在我们家里呢,是相当的简单,他说他对他的妻子有爱,他说他这个爱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觉得被爱比爱更幸福的这样一个理解上,所以他支付了他的爱。我想请问,他这一个理解,是不是颠覆了你们的立场。

  马薇薇(正方):其实我们每一个无私付出爱的人都丝毫没有颠覆任何的立场,因为我们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当然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希望他比自己更幸福,但是这仅仅是希望,为什么不能成为事实呢,这可能是存于大家心头的一个疑问。其实这是由于被爱的局限性导致的,因为人的幸福需求,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呢,是较低的层次,也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满足感;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人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感。可是人被爱的时候,无论爱你的那个人,为你做出再多的东西,都只能使你身边的环境改善,却无法让你实现你自己的价值,所以说无法完成更深、更层次的满足,所以就永远无法比爱的那个人更幸福。所以我们去爱每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是母亲爱孩子,还是我们爱自己的恋人,都会希望他能够爱己所爱,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母亲去教孩子的时候都说,你要学会去爱。

  提问嘉宾路一鸣:作为对应,我也提问反方的第三位辩手。

  吴天(反方):谢谢。

  路一鸣:我们知道爱或被爱可能是一段时间的持续的过程,我们把爱放大来看,当我们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与爱的时候,这些得到帮助的人,他们接受了爱,他们被爱了。那么从南丁格尔的角度出发,他的生存状态和那些被他帮助的那些非洲饥民,他们谁的生存状态更幸福?!

  吴天:这个生存状态谁更幸福,如果单从生存状态来说,可能还是那些饥民不大幸福,而南丁格尔毕竟她还是护士,他可以住在比较优雅的房间里,或者说他至少可以吃饱穿暖。但是我想说的是,幸福不仅仅是生存状态这个层面上,它也包含了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价值实现上,或者说一种情感的慰藉上,因为我们说对于那些非洲饥民来说,从来没有人这样爱过他们,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欣赏过他们,给他们真正人的尊严。那么当南丁格儿这样一位天使,给了他们这样的爱的时候,我想那些饥民会比南丁格儿更幸福。

自由辩论

  张君:请问对方辩友,不期待回报的爱是不是更幸福呢?

  吴天:不期待回报的爱比期待回报的爱幸福,可这只是爱与爱的比较,期待回报的爱,那些被他爱的人,会更幸福呀。

  薛乐:对方告诉我们说南丁格尔是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就了别人的幸福,对方又告诉我们南丁格尔是幸福的,请您论证一个人怎么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就自己的幸福?

  陈国坤:因为爱本身就是幸福,这点是大家共同承认的。今天对方告诉我们,主动就是幸福的,我真希望对方辩友按照这种观点给我点钱吧。

  马薇薇:如果说付出的人反而没有得到的人那么幸福的话,那么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改名叫诺贝尔慈善基金会。

  吴天:可是我想得诺贝尔奖的那些人,他们得奖的时候是幸福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说自己幸福呢,因为除了他自己得奖以外,还有他的家人深深地关爱他,他也享受到被爱的幸福。倒请问对方辩友了,如果您主动得到的就是更幸福的话,为什么那些被他们爱的人会更幸福呢

  黄磊:对方告诉我们当您施与的时候,您就是在牺牲幸福,在座的各位刚才给了很多掌声,我感到我被您所爱,您有牺牲幸福吗?

  陈晓欢:我们是说有部分情况,牺牲自己的幸福,给予别人幸福。我们想一想如果你牺牲自己幸福,反而会得到更大幸福,这叫牺牲,还是叫投资呢?

  薛乐:对方辩友,幸福不是孔融的那个梨,你让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幸福是可以牺牲的话,为什么那些抗击SARS的医护人员,要远离家人的关爱,去无私付出呢?

  赵惠:因为他爱的付出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他的爱,可以让更多的病患在他们的爱当中得到康复呀,对方同学。

  黄磊:在您那里我们不要义务献血了,您是在牺牲幸福,在您那里我们不要参加青年志愿者了,在您那里我们是在牺牲幸福。

  陈国坤:如果幸福不可以牺牲的话,那我就没有牺牲幸福这个说法了对不对?对方辩友到现在您还没有给我们解释,你们论点中,为什么主动的就一定比被动的更多呢?

  黄磊: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月亮撞地球,有发生吗?

  陈国坤:对方辩友你还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为什么主动就一定比被动的更多呢?

  

我帮你找了一点,不知道可不可以。

(1)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的辩词!(第六届国际辩论赛)

吴天(正方一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蒋舸(反方一辩):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

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

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

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

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郑子豪(正方二辩):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

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

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

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

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

方向。

袁丁(反方二辩):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可是,难

道你们同意他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荆轲、布鲁诺都不是英雄,但是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

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

付欣(正方三辩):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

单单的个人目的的实现,还包括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更加公平、客观的观念去评价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所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客观、

公正的观念。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看出身,看什么?看成功,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

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失败者特殊的意义。吴作栋总理说:“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失败者一个再次成功的机会。”

我想请问在坐的各位,谁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但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追求成功了吗?追求成功的价值观正是让我们不要唾弃失败者,而是要鼓

励他继续追求成功。

余磊(反方三辩):首先看一下对方同学的逻辑,对方同学说,今天他们只要举出一点点的可取之处,他们就等于可取,而我方举出再多的不可取

之处,也不叫做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如果对方同学今天一定要我方说,有没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我说有,在哪

里?这就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的危害是多么大。

再来看看对方同学的论证方式。对方同学的论证有两条。首先,如果没有成功就是不成功,因此就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英雄

不吃饭的话,英雄就要变成鬼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以饭量来论英雄,看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呢?对方同学还告诉大家,要追求成功,鼓励成功。但

是,鼓励成功、追求成功就意味着要用成败来论英雄吗?

其实,今天对方同学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对审题没有清楚。什么叫做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一个人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便不是英雄。那么让

我们想一下,许多英雄身上有成功的影子,我们不反对,但是,哪个普通、平凡人的身上又没有一点点的成功呢?如果英雄和平凡人都有成功,仅以成

功如何论出英雄?

交锋

正方:对方辩友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

反方:我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

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以成败论英雄,往往就是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

郑子豪:请问对方辩友,以成败论英雄是否鼓励成功?

周玄毅: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要鼓励成功,但是我们不能鼓励不择手段的成功。所以我们不能鼓励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请问你一个逻辑上的问题。

请问成功到底是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付欣:为什么对方辩友只是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呢?我们倡导时难道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吗?

余磊:不是我方要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问题在于以成败论英雄的幌子下,有多少人去不择手段地获取成功呢?请对方同学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

吴天:难道对方辩友因为今天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就说经济发展不可取吗?难道我们今天没有其他价值观去制约吗?

袁丁:对方同学类比不当,你怎么知道,以成败论英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破坏环境呢?对方同学还是没有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我再问一个具体的

问题,“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

陈晓欢:其实今天错解题意的是对方辩友,他们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请问鼓

励成功到底哪里不可取?

蒋舸:我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以成败论英雄,往往就是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刚

才您没有回答,成功到底是成为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再请问您一个反面的问题,失败是成为非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

郑子豪: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价值观,在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中能够相互制约。我们的社会也倡导道德,我们也追求真善美。

余磊:原来对方同学说,以成败论英雄是一个正确价值观的一部分。英雄是可取的,可是让我们想一下,轮胎还是汽车的一部分,坐在汽车上是可

取的,大家坐在轮胎上,可取还是不可取呢?

付欣:对方辩友说得好,你们确实看到了负面效应。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为什么在提倡社会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取其精华,弃

其糟粕,难道我们的社会会提倡功利主义吗?

袁丁:按照对方同学的说法,今天的辩题应该改成“以成败的精华论英雄才是可取的”。请对方同学不要混淆论题。对方同学对于充分与必要的条

件一次都没有回答,请您告诉我,究竟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不是没有关系呢?

吴天:这到底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我们不用看。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为什么不可

取?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蒋舸:这个问题,我想我方二、三、四辩,包括我,都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逻辑问题您不解释,再请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岳飞的理想是直捣黄龙,

与诸君痛饮,这个理想最终失败了,为什么他还仍然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呢?

总结

■正方: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

■反方: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

周玄毅(反方四辩):今天我们一开始想谈逻辑问题。对方辩友说以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逻辑问题呢?我方谈事实判断,对方同学说,以成

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呢?那么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该谈什么好了。

的确,我们很理解,对方辩友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在成功之中看出英雄的本色所在,这一点我们从不否认。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论英雄的时

候,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成功时和失败时我们都说关

羽是一个英雄呢?这恰恰说明,英雄本色超越了成败而存在。

今天,我方一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决定成败结果的

因素有很多,既有英雄本人的主观努力,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的客观因素。方寸之地,如何容得下东海蛟龙,成败之尺又

如何评判得出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呢?

然而,当成败成为评判英雄的尺度时,英雄身上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会被我们淡忘了。当成功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时,手段就变得无关紧要。于

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只能作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对于当今这个功利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

社会来说,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陈晓欢(正方四辩):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因为大家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然而今天对

方辩友看英雄,是只看事实,不看价值,他们要论证的是一个不可取性,也就是说无论从事实角度还是价值角度来看,以成败论英雄都是不可取,可是

今天对方辩友不但没有论证不可取性,还一度陷入一个事实判断的泥潭不能自拔。

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种事实判断是否正确和他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否可取?根本是两码事,即使是单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以成败论英雄也并

不是不可取的。

今天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没

有人不渴求突破,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失败的教训固然可贵,可是进步还是要成功来达至,一个社会绝不是由一群失败者来建设的,社会的

进步是由无数人的成功累积起来。

再次,以成败论英雄,有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游离于社会价值之外,就可能沦为一己私利,而缺少了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也

只是徒有虚名。

新的时代,赋予了成败新的内涵,新的世纪给予了一种新的使命,只有追求成功的英雄,才是一个时代的强者,只有藐视失败的英雄,才是一个民

族的脊梁。

(辩词有删节)

评委亮分

徐庭芳(评委代表):

正方的战略主轴是这样的,那就是成败之后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取向是可取的,这种开宗明义,给正方一个很宽阔的空间。反方也不甘示弱,他们的

立论是达到了就是成功,有崇高的气概就是英雄,这种定义把正方的那宽松的定义缩小了。

今天的辩题是成败,正方强调的是成败背后的精神价值取向,重点、关键点是在成败二字,反方是以崇高的气度为英雄的定义标准,重点是在英雄。

如果正方敢于正视关键中的一个矛盾,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或许精彩的程度会更上一层楼。就在双方都各有建树的时候,反方突然间异军

突起,因为正方用一个论点,反方必须证明完全不可取,正方只要证明一点可取就可以了。反方说,这样的一种论点其实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姓点灯”,这样的反攻方式不但一针见血,几乎接近于见血封喉。评委判定:反方胜出。

(2)古人说的好“自古英雄成败论”。多少年来它都真理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可时至今日,人们更希望的却是“莫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了过多这样的事情:有些人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有些人十年寒窗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失败的结果;有些人成功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招致骂名;有些人失败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成功就被称为了所谓的英雄——————。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还是莫以成败论英雄的好!

基于上面那种心理,如今的社会里认为”莫以成败论英雄”的人越来越多了,然面小生实在不敢苟同,如觉无聊,不妨听我细细道来,定会让阁下豁然开朗,此来也增添了彼此的情趣,何乐面不为哉呢?

小生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

首先我想纠正大家贯的一个理念上的错误。通常大家会认为“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说“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实则不然。这样的解释完全是片面地理解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大圈中“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只是圈中的一员,在圈中还应有其它成员。如“成是英雄,败也是英雄”,“成不是英雄,败是英雄”,“成败皆不是英雄”。这样一来,才是全面的“以成败论英雄”。当我们更半新观点后,再次回头看看那些因“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而没能论出来的英雄时,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他们戴上英雄的光环了。没错,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但我们仍就说他是英雄,那是因为我们有“败也是英雄”。如此一来项尽善尽尽善尽尽善尽羽之类也因“以成败论英雄”而论成了英雄。现在我想来谈谈其它三个观点是如何来论英雄的。“成是英雄,败不是英雄”它只论出了一些成功的英雄,却论不出失败的英雄,但我们必须承认它论出了英雄(它论不出的英雄交给其它三个来论);“成不是英雄,败是英雄”也能论出英雄?能,只是它论出的是极少部分英雄。或许大家秀难接受这样的观点,不过没关系,看不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了。有些人在生活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小成功,但我们不能说他是英雄,因为一旦把那些成功放远了看它们就不值什么了,所以“成不是英雄”。然而有些人在重大战役中屡败屡战,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其精神着实可佳,于是便有了“败是英雄”;“成败皆不是英雄”,对于这个观点,如果把成败皆看成生活中小的得与失,我们便很容易接受了。生活中的患得患失何以论得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呢?

我承认“成败皆英雄”,“成败皆非英雄”,”成英雄败非英雄”,“成非英雄,败英雄”这四个观点都是片面的,然而它们都从各自片面的那方面论了英雄,并且也论也了英雄,把每一个方面论出来的英雄和在一起,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便囊括了所有的英雄,也就是说许多片面的部分组合成了一个全面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以成败论英雄”才论出了全面的丰满鲜活的英雄。

陈毅元帅说“做成功的英雄易,做失败的英雄难”,似乎改成“做成功的英雄难,做失败的英雄更难”会更好一些,但步管怎样,它说明可以“成也英雄,败也英雄”,这不正是“以成败论英雄”中“成败皆英雄”这一点吗?

基于上面的阐述,小生想说“应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你是真英雄,“以成败论英雄”就一定可以把你给论出来(如果论不出来,那很可能就是因为你不是真英雄了)。请记住:所谓“莫以成败论英雄”只是领导的鼓励和朋友的安慰,与真实的英雄无关,而”战胜自己“永远只是一句只对你自己才有意义的口号,对别人无丝毫的意义。

朋友,现在你该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了吧!

(3)莫以成败论英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千年来,这种成败观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继而,便成了评定人物、判定是非标准的尺度。

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失败英雄名载千秋史册呢?所以,我主张:莫以成败论英雄。

魂断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是一个悲剧英雄。刘邦,赢得汉朝400多年的基业,死后并未留下永世英名;而乌江自刎的项羽却获得了千百年来无数人同情的眼泪与恨不能相追随的爱戴。他仰天长叹的那句名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更不断地在天地间回荡,捶痛历代豪杰的胸膛。项羽是奇才,但他全盘皆输,然而英年早逝的他却在历史中得到了永生,他短暂却轰轰烈烈的一生铸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高大形象。

培根说过:“成功的失败,即所谓成功;失败的成功,却仍所谓失败。”这不也正深刻地揭示了莫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吗?

东史郎多次上诉的失败,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人类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的成功。东史郎在每个追求和平的人心目中是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英雄永远是令人敬仰、爱戴的。成功了,可以是英雄;失败了,同样可以是英雄。

如果说一位成功的英雄给人的是更多的鼓舞与力量,那么,失败的英雄除了悲壮却还蕴含着令人不能不动容的潇洒,而当潇洒随风而去,最后留给后人的便是那悲剧英雄独具的庄严。

因此,我主张:“莫以成败论英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5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