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具体方式是什么?,第1张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美好情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元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教材内容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尤其是文学作品,或体现作者顽强的拼搏精神,或体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细细体会、慢慢分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资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不同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语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风格类型不一,所表达的观点、人生态度等也各不相同,教师只有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通过语音语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的方式主要是语言。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朝气、热爱生活,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幻想,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言的情绪调动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选用不同的语言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语言氛围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作者的情感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读与鉴赏。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感受文章的内在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以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一文为例,略读时学生很难将文章内容与文章标题联系在一起,容易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为作者实际上对雅舍是厌烦的。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相对片面,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向学生详细讲解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实际上梁实秋先生是借雅舍的简陋与粗糙来衬托其精神境界的饱满与精神的永恒,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孤零零的柱子、简陋的木头架子、墙体上单薄的泥灰,文中的种种描写与“雅”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梁实秋先生却将其称为“雅舍”,表达的是梁实秋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人若是拥有了较强的精神力量,即使身处“陋室”,依旧能够笑看风雨,抵御世间万物的侵袭。人们只有不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才能安稳地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之中,这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而是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坚韧不拔。

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

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

对于情感派,藤英超先生在他的《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中,有这样的阐述:“有的人语音动听,感情充沛,有相当深和广的知识,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讲起课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特别是讲授文艺作品,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般,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进入角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故称‘感染派’或‘情感派’。”藤先生显然描述了情感派教师素质和情感派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但评判一位教师是否属于情感派,除了分析他的个人素质和教学风格外,主要看其教育指导思想,如果笼统地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感染学生”的教师都划归情感派,那么,语文教坛上将全是情感派,而无其他流派可言,因为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研究情感派代表教师的教育思想,我们会发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执着地相信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这种“爱”,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

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这种爱往往达到了“入迷”的程度。

2. 教育学生坚持“熏陶感染塑心灵”。于漪说:“教育工作最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培

养’,……英文字典解释为耕耘土地以期收成。”在实践中,她具体采用了娱目、动情、激思、励志四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3.课堂教学中“声情并茂”。情感派认为,语文教学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语言丰富优美,富有激情,二是力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

4.做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育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情感派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打一,要立体化,多功能,即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以上资料,主要根据张正君教授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有关内容整理)

情感类课型

普通的青年教师,不管有多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由于教育经验和理论修养尚且存在不足,教育思想自然不可能成熟,更不大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切不可急于把自己归入哪一个流派,以致故步自封,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探索,汲取各流派的精华,从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材的教学方式,设计出最适当的课堂类型,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情感类课型,我想借用上海陈钟梁先生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程序的一段话来描述,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情感派以及情感类课型的特点:

1. 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2. 提问——“惊风乱占芙蓉水”;

3. 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4. 插语——“一语惊堂满座醒”;

5.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6.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7. 小节——“似曾相识燕归来”;

8. 情感——“无情未必真豪杰”;

9.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10. 体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11. 板书——“冗繁销尽留清瘦”;

12. 教具——“大珠小珠落玉盘”。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第184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

[导读]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

郝继红(邯郸县第十三中学  河北  邯郸  056100)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现代教学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情感的培养,情感培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

1基本途径

1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我们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作者经历了深厚情感体验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大自然、人、物、生活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贯穿于其作品之中,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与情感的结合点,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从多方面反应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之情,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集道德、人情、风景美于一体,几乎每篇都涉及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我在教《项脊轩志》、《背影》等这类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12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语文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教师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感情。

2基本方法—情感渗透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将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情有所动”,将其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把做到动之以情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求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谓习惯成自然,训练有素的学生一旦进入临战状态,其质疑问难的习惯立即会使他与题目的设置者达成一种契合,而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游刃有余。相反,缺乏问题意识及习惯,面对阅读对象的“陌生”,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阻滞了思维活动,处理起问题来当然会生涩。

22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完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层面、多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级;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串;从纵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这些分解开的能力要通过一系列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要通过整体优化才能健康发展。

纵观中外的阅读技法,从阅读效率着眼,大致可浓缩为三大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尤其是略读、快读更是现代中学生,特别是临场考生在训练中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而由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传统的单纯精读的影响久远,长期以来,忽视了略读和快读,这恐怕也是造成“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完善阅读技能,应先学会“吟咏涵泳,文道兼收”的精读,再学会“观其大意,提纲挈领”的略读,后学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实行三大读法的科学配伍,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全面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

23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阅读提问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对学生提问不加重视甚至反感。而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一样给予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问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次要得还是重要的,无论是紧扣原文还是离本万里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作出回答,如果不回答,也应给予合理的说明。

3要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情景

31引用名人名言故事。如:“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以此营造审问的阅读环境气氛。

32开展小组阅读审问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灵感得以激发,诚如萧伯纳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33教师提供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质疑。

34设置阅读障碍,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或使文本内容与日常观念或者科学概念之间发生矛盾。从而改变学生惯性思维,使之产生愤悱的阅读心理。

总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以及让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效把握情感教育这一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有效的发展语文教育事业。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启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一﹑深化音响感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使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应遵循听觉艺术和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歌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向的飘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二﹑深化视觉感知,发展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能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在学生欣赏﹑歌唱﹑视唱﹑简单音乐创作中常用“音画合壁”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并在同一画面,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高音﹑音色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若运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片﹑幻灯或教儿童回忆影视中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儿童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要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音乐视觉感知,即经过长期听觉体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可以不用直接唱(奏)和聆听音乐作品,通过读谱,根据谱例的节奏节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风格的变化引发联想,内心即产生了对某个音乐形象的体验。如有经验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总要静心读谱,从视觉上感知音乐,进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头脑驾驭,用技巧来表达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曲,通过谱例的视觉直观形象,能加深学生对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持久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邃情感,就能较深入地体味并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歌谱(五线谱)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

三﹑通过联想升华,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维,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含点。通过联想﹑升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生唱《翅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为何以“翅膀”为歌名。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思想,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虽然没有翅膀,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给它们“安”上翅膀,使歌曲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你看学生说得多好,接下来我又问: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学生说:我们一定要拥有“知识”“理想”这两副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瞧!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实际上“创造”也就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是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得活动中尝到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进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总之,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和优点,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具有真情实意的教学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资源,抓住情感教学的要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中愉快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10-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规定中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很明显,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在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努力挖掘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情感因素,培养和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谈体会。

1 注重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古人云:“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师生之间如果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就会信任老师,相信其传授之“道”,从而扩大老师的影响力,使学生对该老师所教科目加以关注,不断产生兴趣并积极进行探索。

11 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即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上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要通过精心准备的 教学设计 ,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自己的历史”,体会“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如何学好历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别出心裁的第一节历史课,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传统历史的看法:原来学习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历史老师也不都是“老古董”,历史课也并不枯燥无味。于是,对历史这门学科开始有了兴趣。

12 让历史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照本宣科,不仅教师觉得没意思,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延伸和拓宽,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我引用了美国迈克尔·H·哈特写的:“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版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13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创设情感生成的教学情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它们,因势利导,与历史学习联系起来,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一种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如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浩浩乾坤》,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注意, 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悲壮的历史情境。

2 注重学法指导,运用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育

从教学实践来看,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和现场教学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既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的,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当数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双方产生互动,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互动中,教师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和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学生主要通过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提出自己的疑惑寻求教师的点拨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到“港、澳成功回归”时,学生提出了问题:“港、澳为什么能成功收回而台湾还未统一”我用大屏幕展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话作答。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撒切尔夫人回忆录片段:“……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学生读材料有所感悟。教师接着追问: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各种因素有哪些师生共同分析作答。讲到国际反华势力时,一位学生问道:“美国和日本为何要干涉中国统一台湾”对此我利用两则信息,创设情境,评判美、日两国对中国的台湾问题的真实目的。一是日本高中历史教师讲到中日关系时,会让学生对以下假设的命题作出推断:“依据历史和现在的形势分析:中国统一台湾,对日本未来发展有何不利”日本学生结论是台湾海峡就成了中国的内海,台湾对日本的安全来说,是最后的“生命线”。如果台湾与中国大陆和为一体,那么日本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将永远处于下风。二是美国反对台湾“公投”、独立,私下却卖给台湾先进的武器。让学生谈看法,之后指出:美国态度是不统不独,实质上是在意识形态上敌视中国,害怕中国强大对美国形成威胁,将台湾作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威慑中国,对其最有利。日本的态度不言而喻,可怕的是日本的高中生把中国当作对手、敌人研讨,这一代人将来一旦执政,对中国的威胁更大,也就是我们在座学生的潜在的敌人。由此,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促使学生学习历史时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实政治,升华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发生碰撞,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这也可以让学生的思路、视野打得更开,感悟历史的真谛。

  随着教育的改革,情感教育这种缺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提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我们组织教学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进行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教师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隋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二、吃透教材,把握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罗曼・罗兰说:“要撤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责任编辑 刘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2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