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第1张

小题1:①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遭受磨难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②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不要求有统一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涵。)

小题1:①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②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小题1:本题主要是概括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阁夜》阅读

《阁夜》阅读1

  阁夜

  唐代: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版本二)

  鉴赏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赏析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阁夜》阅读2

  阁夜

  清梁佩兰

 百寻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群生静息鸿蒙①里,秋气森归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

 注:①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清幽(1分)。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2分)

 (2)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着到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临空,哀壑,我们可以想想幽静的山谷就在阁楼之下,山谷中有点点光亮,这光是月光,是星光,还是火光呢?这就是诗歌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了。作者站在阁楼上向下看,这是俯视的角度,看到了山谷在下和星在底,那为什么星在底而不在天上呢?这就要从诗人所站的位置说起,诗人站在阁楼上向远处看,天上的星星就像是在山谷之中一样,所谓星垂平野阔,而不是山谷静立于星星之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我在黑夜之中能够保持清醒,等待在海门迎接初升的'太阳。而这里的日初红,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指的是新的王朝的到来。答案说: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此处的乐观积极倒也不能算错,但是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纯属无中生有,作者仅仅是表达别人都在蒙昧之中,而我能够窥见时代大趋势。后面的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和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更是无稽之谈,诗歌的颔联还说星在底和明河无影月临空,怎么到尾联突然天就亮了,太阳就升起来了?很显然,日初红并非真实的太阳升起,而是虚写,既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也是包含象征意义的用语。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万不可胶柱鼓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阁夜(杜甫)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小题1:拟人,如“催”,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流露出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又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任选两点,每点1分)

小题2:同:两首都写了岁末暮年,漂泊异乡的凄苦;战事频仍,时局艰危的痛惜,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2分)

异:《阁》中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有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之苦的同情;还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以及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岁》中还写了边境发生战争,朝中无人为国分忧;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野哭几家闻战伐”与“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对比,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等等。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阁夜》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两首诗都是杜甫暮年之作,情感自然有相同之处。结合杜甫此时的人生经历,两首诗都有漂泊之苦、战事之频、时局之艰,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不同之处,《阁》诗更突出了诗人此时的种种无奈和感慨,《岁》诗从各个方面更突出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艰难处境。(相同点2分,不同点2分。)

  描写战争的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3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