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文言文答案

超然台记文言文答案,第1张

1 超然台记 阅读答案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子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 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5B(守:应为“任职”) 6A(”之”都解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以”分别解为“连词,因为”和“连词,表目的,用来”。

C“乎”分别解为“介词,在”和“助词,表感叹语气”。D“而”分别解为“连词,表修饰”和“连词,表并列”)7D(①总说。

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因此不合要求。

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8B(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9(1)断句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原文是: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4分,每3处1分。“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与“犹有存者”中间可断可不断)(2)翻译(6分)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译文: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3分,“安往”1分,大意2分)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分)译文:我既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分。

“乐”“安”各1分,大意1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2 超然台记 阅读答案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子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 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 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5B(守:应为“任职”) 6A(”之”都解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以”分别解为“连词,因为”和“连词,表目的,用来”。

C“乎”分别解为“介词,在”和“助词,表感叹语气”。D“而”分别解为“连词,表修饰”和“连词,表并列”)7D(①总说。

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因此不合要求。

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8B(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9(1)断句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原文是: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4分,每3处1分。“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与“犹有存者”中间可断可不断)(2)翻译(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3分,“安往”1分,大意2分)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分) 译文:我既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分。

“乐”“安”各1分,大意1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子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2)翻译下面句子。 (6分)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译文: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分)译文:。

4 语文文言文翻译《超然台记》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5 有关《记承天寺夜游》和《超然台记》的对比阅读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 》,作者 。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第二部分: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

(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

(4分)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试题精选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本文选自《 》,作者是 。

(2分)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⑴欣然: ⑵念:⑶寝: ⑷但: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7加曲线句子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2分)《记承天寺夜游》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8D 4、《东坡志林》,苏轼 5、愉快地/想/睡/只是,不过 6、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7、蕴涵着贬谪的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欣喜、散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感情。

甲乙两文都以“乐”贯穿全文,都抒发了作者_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的思想感情。欧阳修在甲文中又暗含着__淡淡的伤感______的情怀,而苏轼却在乙文里表现出__积极向上______的态度。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诗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 清明 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 清明节 ,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东坡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望江南·超然台作》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语出:《超然台记》宋苏轼

原文: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译文: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4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