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爱弥儿》,厚厚的一大本,不免在想:“短暂的时间能看得完吗?”打开《爱弥儿》,越读越感兴趣。听了杨彦捷教授精彩的导读,细品《爱弥儿》,更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一、“自然教育原理”大胆探索并实施。
抛开书本,回到现实,反观我们平时的教育方法与“自然教育原理”似乎是背道而驰的。看了杨教授给我们播放丹麦孩子野外放养的视频,平时,我们教育者出于安全考虑,这样到野外实践,走进大自然的教学直接被扼杀。来自乡村学校的我们,有很多的教学资源,就应该让孩子走进田间,观察大自然。如:学到《雾》这一课,就可以带着孩子走出教室去观察会更有效果;村子里种了阳光玫瑰葡萄,就带着孩子们去观察果子成熟的过程,这是非常有意义;秋天,学校后山出了许多菌子,可以带着孩子分辨菌子的种类,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反对打压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律的活动及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受一切事物。教育者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现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唯分数论让老师只会注重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读了《爱弥儿》,“自然教育原理”我们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大胆的去实践,就像杨教授为我们播放丹麦儿童野外放养的视频一样,真正释放儿童的天性。
二、劳动教育应该渗透在教学中
卢梭认为,教育要“回归自然”,由此塑造自然。然而劳动正是“自然人”所必须从事的活动。读到这些,我不禁想到:读书时一个城里的朋友他曾经问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玉米长在哪里?”当看到卢梭在《爱弥儿》谈到的劳动教育思想时,我更加坚定,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在卢梭看来,如果不叫孩子去啃书本,而是叫他在工场里干活,则他的手就会帮助他的心灵得到发展。在我们的身边,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往往不让孩子参与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种做法肯定是反对的。劳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真正的智慧不可能在书本中或权威中得到,劳动教育不仅不会使人迟钝,反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智慧头脑的形成,我也坚信,让学生自己劳动,自己创造学到的东西一定比听讲学到的东西多。除此之外,劳动教育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正如卢梭所说:“通过体力运动和劳动,才能抵制住诱惑,不致于走向歧途”,事实也如此,热爱体育,热爱劳动的人患抑郁病的概率较少。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肥胖病,高血压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只有拥有了健康,才会拥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提倡劳动教育。
二:如何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爱弥儿》一书中,作者作为爱弥儿的老师,他陪伴着爱弥儿成长。他打破传统和非常规的教师理念,提倡一种“放任无为才能有为”的教师观。他在婴儿时期关注孩子的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陪伴着与被陪伴关系;儿童期要培养孩子的情感,这时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热爱儿童,成为学生的楷模。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少年期是爱弥儿发展智力的时期,此时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选择知识,引导孩子学习思考;青春期爱弥儿需要的是德育教育,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此时的师生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自然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亦师亦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珍贵。
在孩子成人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按年龄特征分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他对后来的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启示。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值得斟酌的。
合上《爱弥儿》,任卢梭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穿梭于脑海之间。也在反思着,如何做一名新时代新型的教师?再次把《爱弥儿》放于心间,似乎寻觅到答案。
《爱弥儿》。
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树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 》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从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且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感性。
大学期间学习过教育学,只要看得卢梭便能想到他的著作《爱弥儿》,但对于书中具体内容,却未曾真正阅读!
打开电子书阅读,《爱弥儿》以记录爱弥儿成长过程中不同教育时期。分成五卷:第一卷 婴儿期(0—2岁)、第二卷 儿童期 (2—12岁)、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第五卷 婚姻。对于书的前四卷倒还挺感兴趣,只可惜,找到的这本电子书仅从第四卷开始,因此仅能从青年期的阅读开始介绍。
青年期又分别从爱弥儿16、18、20时段开始介绍。对于16岁时期的爱弥儿,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人或女人。是作为青年期的开始,男孩子的性情及体格特征开始变得明显。其欲念的发展需要通过引导他参加劳其身心的活动,才不至于陷入危险境地。对于其形成的第一个社会情感,树立其善恶观。
18岁的爱弥儿是博爱的年龄。进入了道德的境界,试图指出最初的心理活动怎样产生良心的第一次呼声从爱与恨的感情中怎样产生了善和恶的观念,经过理性启发的真正心灵之爱,同时指出仅凭理性,撇开良心,是不可能确立任何的自然法则,如果自然的权利不以人心的自然需要为基础的话,则他不过是一种梦呓。根治他的虚荣心,只要露头,就要加以遏制。让他具备挣面包的能力,同时教会他怎样与人相处,把虚荣之心扩大到爱别人,从而形成一种美德。对于其中关于以寓言教化的方式,自身实践认为即使用于儿童期也颇为见效。
20岁的爱弥儿是爱的年龄。对于成年的到来,需要引导身边需要一位伴侣去陪伴,而认识女人,需要其具备美德,爱弥儿审美的获得,以观赏戏剧阅读经典著作培养。随之是到各处去游历,寻找他的“苏菲”
关于婚姻的第五卷,是青年的最后阶段,谈及应找“苏菲”般的伴侣,因此关于女子的教育分为10以前及10岁以后相关教育的培养过程,苏菲与爱弥儿的结识过程及对其婚姻的劝诫。
《爱弥儿》一书是记录对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及采取相关的教育方式。尤为值得作为父母的借鉴。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下面是由我带来的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爱弥儿》读书心得1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读书心得2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被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所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我要转变观念,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善于学习,博览群书,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做一名乐学好思的智者,要把幼儿教育看作是亲近自然的教育,把幼儿园创设成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小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教师团队如浓浓春意,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儿童,积极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美。充分利用吉利幼儿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厚的社区环境,以幼儿为本,创设人文化的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个站点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育人摇篮,这里,永远留下孩子们美好幸福的回忆,让“素质教育”这朵奇葩,在吉利幼儿园开得更鲜,开得更艳!
最后,通过吉利园报、班报,BBS、家长学校、吉利QQ群等多条途径动员家长朋友们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正如卢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让我们家园携手起来共同聆听大师的呼唤,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重读《爱弥儿》,让我豁然开朗。
《爱弥儿》读书心得3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 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爱弥儿》读书心得4《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爱弥儿》读书心得5书架上早就有《爱弥尔》这本书,只是太不好读,所以一直搁置在高处。进入二年级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籍,还想对孩子有更多地了解,所以硬着头皮翻开了有大量繁体字而且是上下两册的《爱弥尔》。虽然读的有些艰难,但对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通过对它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实,也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了解,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显得真实。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
《爱弥儿,或论教育》是本好书,但是并不容易读下去,需要耐心和一点点的毅力,你太忙了,我来梳理一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看看你是不是有兴趣去读完它。
《爱弥儿》是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
说它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本具有文学性和哲理性的书,很多人也将它作为哲学启蒙读物,里面也表达了他对人的原始本能、宗教、道德、社会制度等等的看法。很多看法,你不一定会同意。
说它不容易看下去,是因为涵盖的东西太多,火力不集中,思维也有点跳跃。但是,文中,总有佳句,让你茅塞顿开,可以做很多文摘。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海边捡贝壳,虽然有很多金句,但是需要去寻找。
如果,不是康德给了它这么高的评价,我也不一定会看它。你看,卢梭不喜欢权威,我还是因为权威人物才看他的书。
本书共分五卷,再加一个附录。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是针对两岁以内婴儿的体育教育。第二卷是针对两至十二岁儿童的感官教育。第三卷是对十二岁至十五岁少年的智育教育。第四卷是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的德育教育。第五卷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是以爱弥儿给老师写信形式讲述他经历苏菲出轨,后又沦为奴隶的生活。不过,可惜的是,卢梭没有写完这封书柬。
卢梭倾其所有教育的爱弥儿遭遇如此不幸,很多人不理解,还有人在知乎问,这附录是卢梭写的吗?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全书最有意思,也是最能体现卢梭思想的一部分。
从附录中,你才能看出卢梭真正的理想是什么,他想培养什么样的人。
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人,由卢梭来负责教育。
先来看一下前面五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
首先,他认为教育分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她的目标,而且生活的有意义。
同时,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教育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公民。
关于婴儿期教育,他认为母亲有哺乳婴儿,做婴儿保姆的责任,父亲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要假借他人,同时,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要穿宽大的衣服,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
(卢梭在这本书上极力呼吁父母要亲自养育孩子,但是他自己却把他和情妇生的五个孩子都送到孤儿院,经济原因其实是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他是一个思想者,并没有选择做一个实践者。)
第二卷
卢梭从痛苦的起因谈到人的柔弱和可怜,再到人的自然需要和幻想中的需要,主张把爱弥儿带到乡间培养,锻炼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第六感觉(共通的感觉),然后让想象力给感官的东西加上魅力,那么心就不至于冷冰冰了。同时,要强健体魄。
德国的森林幼儿园一定程度上在践行这个理论。
第三卷
要让孩子的本能促使他们去寻找知识。知识要到现实的地方去寻找,去看太阳东升西落,去看集市的戏法,让孩子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学会自己制造实验仪器,想办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用实际的事物!用实际的事物!卢梭憎恨书,这阶段给爱弥儿看的唯一一本书是《鲁滨逊漂流记》。
借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爱弥儿了解交换、货币及衡量尺度等。
主张爱弥儿学一门手艺,木工,这样以后即使没有社会地位和身份,也能生存。
在锻炼了身体和感官以后,又锻炼了思想和判断力,然后,再用情感来使他理性臻于完善。
第四卷
人的根本欲念是自爱,引导爱弥儿从爱和恨的感情中产生善和恶的观念。
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在这一卷里,他说明了他为什么是个有神论者。
还讲述了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第五卷
如何培养一个爱弥儿理想的爱人苏菲,即如何培养一个好的女性及爱弥儿与苏菲之间的恋爱、结婚经过。
他对爱弥儿好伴侣的要求是,出生在一个良好的人家;爱打扮,也懂的打扮,有很高的审美里,但讨厌华丽的衣服;有爱清洁的小缺点;很贪吃,但不胖;头脑很聪明,但不十分敏慧;有点小任性;有信仰;很爱美德。
在与苏菲确定恋爱关系后,爱弥儿离开她,用两年时间游历欧洲各国,学会了两三种主要的语言,并亲眼看到了自然风光、政治制度、艺术和人物方面的景象之后,回来与苏菲结婚。
附录
婚后,苏菲经历了丧女之痛和父母双亡,爱弥儿带她来到巴黎,苏菲混迹巴黎社交圈,忘记美德,怀上了别人的孩子,爱弥儿忍受内心的折磨,没有带一分钱,离家出走,先是靠做木工维生,后来又去做海员,被出卖,沦为奴隶,后来,他成为阿尔及尔总督的奴隶。
卢梭没有接着写下去。
但是,按照卢梭的讲述,如果,往下写的话,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爱弥儿原谅了苏菲。
看完附录,才真正体会到,卢梭他想培养一个什么的人。
他想培养一个自然的人,一个在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的人。一个可以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也可以生存的人。他原谅苏菲,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从情感上来讲,他是无法原谅苏菲的,但是,爱弥儿足够理性。
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这是卢梭心中理想的人。
他理解现实,但是充满理想。
——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有感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 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 ,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