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作者借蓬草自况,表达了飘零之感。
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全诗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如下: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作品赏析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
众所周知,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但遍览新鲜出炉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王维仅有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入选。王维也凭这首诗,开创了边塞诗的豪迈先河,尤其这首诗还彰显了他“诗中有画”的特点,本文以《使至塞上》为例,欣赏王维笔下绝妙的边塞风光,感受他画面美的诗歌特点。《使至塞上》是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出使边塞,慰问边关时所作。这是诗人第一次远离中原,深入边塞,领略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奇异边塞风光,对诗人来说,不仅是一次视觉盛筵,也给他心理上极大冲击,为此也开创了边塞诗的豪迈雄风,尽显盛唐风范。“单车欲_边,属国过居延”一句,平铺直叙,好像只是交代了远去边塞的目的地,但叙事中的粗笔勾勒,却让我们看到了漫漫边塞路上,诗人驾着一辆马车前行,恍惚间,似已到了居延城。直白朴素的语言,勾画出诗人在大漠中孤独前行的情景,就如一幅单调而又韵味十足的简笔画。自然是美丽的源泉,也是艺术的范本。颔联、颈联就借助诗人所见之景来表现诗歌的魅力,彰显了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草”“归雁”作比,说自己就像随风飘零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此时此刻,原来在繁华京城的王维,瞬间变得身不由己,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不由生出悲凉无力之感。再加上,春天本应姹紫嫣红,而胡天却只见“蓬草”“北雁”,诗人的去国离乡之感,就全部融入在这幅一幅荒凉寥落的写意画里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神来之笔,得到了历代诗话大家的一致赞赏。诗人用如椽之笔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图,叹赏之情溢于言表。细细品来,就如**镜头由远到近,最后定格,整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远景镜头的“大漠孤烟”,这是诗人进入边塞的所见,浩瀚无边的大漠上,一柱挺拔的青烟直冲云霄。边疆沙漠,漫漫无边,所以用了一个“大”字,极显边塞的寥廓。长天尽头升腾起的一缕孤烟,增添了边塞的生气。一个“孤”字,突出了大漠景物的单调,紧跟一个“直”字,却又展现了坚毅劲拔之美,也成了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增添壮美之感,不由令人赞叹这幅边塞山水的寥廓。镜头慢慢拉近,最终定格在“长河落日圆”。时近黄昏,诗人遥望黄河,一轮落日垂在河面,异常浑圆。粼粼波光,映衬落日,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啊!仅一个“圆”字,就准确的描绘了河上落日的奇观。特殊视角的选取,恍如红日出入“长”河,虚实之间,平添了吞吐日月的雄伟气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广袤的大漠上,黄河横亘其间,就非用“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是感伤之物,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温暖之感。“圆”“直”二字,用语极其简单、平白,又泼洒出边塞的雄浑壮丽,写实又兼夸张性,形成了豪迈壮阔的诗境,升华成英雄本色的豪迈,鼓舞人心,无怪乎,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他自诩绘画才能超越了写诗。《使至塞上》这首诗,就把他的诗和画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作为画家的王维,他善用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广袤的“大漠”是一“横”,又破之一“竖”——直直的“孤烟”,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画面。当然,仅有直线的构图过于简单,再点染圆弧的落日,画面顿时丰富起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雄浑开阔的景象。“征蓬”“孤雁”“长河”“落日”,又给静态的大漠增添了动感。动静的结合,使这幅画充满了力量,让人惊讶于大漠无穷的魅力。再辅以丰富的色彩:漫漫的黄沙,蓬草的枯黄,夕阳的橘红,炊烟的灰白,河水的银波,色调斑斓,相得益彰。还有层次鲜明的构图,远处的落日,近处的炊烟;俯瞰大河,仰看炊烟;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天阔地广,意境幽远,留给人无穷的意味,也让人顿感豪气满怀,可谓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人到达萧关,恰逢骑兵,一问才知,“都护”在燕然前线。交代行程,了解边塞状况,信息量可谓极大,字斟句酌间,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情感变化。当得知距离目的地还很远,那里正是刻石记功的燕然山,诗人又不由一振,顿时豪情满怀,一派盛唐气象。典故的运用、情感的起伏、心灵的转折都融于一问一答中。简约的文字,平淡的叙事,读来却画面感十足,咀嚼再三,又深感余味不绝。整首诗,篇幅短小,却囊括了出使的孤单艰苦,塞外美景的壮阔绮丽,访问边塞的情况,字里行间还透射出诗人的孤寂和看到塞外奇景的开阔豪迈。读来充满诗情画意,尽显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使至塞上》这首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