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虞美人的每一句赏析,和这首诗的词眼,感情基调。求求各位大神帮帮小弟

李煜的虞美人的每一句赏析,和这首诗的词眼,感情基调。求求各位大神帮帮小弟,第1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说明〕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被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由于从南唐君主降为宋朝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叙写原先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后期词几乎都是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倾泄变为囚徒后的深哀巨痛。

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李煜的词,与他父亲李王景(南唐后主)的词收在一起,称为《南唐二主词》。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⑵春花秋月:春花开秋月圆的省语,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⑶了:完结。⑷往事:这里指过去寻欢作乐的宫廷生活。⑸小楼:自己被俘降宋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居之楼。⑹东风:刮起了东风,意为春天来了。⑺故国:旧国,指已被宋朝灭了的南唐。⑻堪:禁得起,受得住。⑼回首:回头想,回忆。⑽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白玉一样的台阶,这里借代帝王的豪华宫殿。⑾应犹在:该还存在。⑿朱颜改:红润的脸色改变了(变得苍白、憔悴)。⒀问君:君,你。这是假设的问话,作者把自己作为第二人称来发问。⒁恰似:正象。⒂春水:春天的江水。

读《虞美人》,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

C.词的前六句是三次对比,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

D.最后两句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绵绵细长,时断时续。 (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叶梦得

雨后同干誉①、才卿置酒来禽②花下。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③,惟有游丝罥④千丈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⑤时。

 

注释①干誉: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来禽:林檎(qín)的别名,今称花红,北方又称沙果。③半残红:花已飘零过半。 ④游丝:飞扬的柳丝。罥(juàn):缠绕,悬挂。 ⑤酒阑:酒醉。译文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的风雨。清晨以来,庭院里处处是被风吹落的花,只有飘飘荡荡的游丝,在天空中飞来荡去。我们以前曾在花前携手同游,满怀情意举杯痛饮。佳人不要因这时刻的惜别而伤心愁苦。我情意深厚,只是酒尽时分,我也对人生无常感到无可奈何。鉴赏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上片写景,景中宴情。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从时间来看,重点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意境颇类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但李词较凝炼,叶词较舒展。一般写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均极凄婉之致。可是这里却用另一种手法,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创意甚新,格调亦雅。晓来残红满院,本易怅触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唯有游丝千丈晴空”,情绪遂随物象扬起,给人以高骞明朗之感,音调也就高亢起来。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二句正面点题,写词人雨后同干誉、才卿两位友人来禽花下饮酒。来禽,即林檎,南方叫花红,北方名沙果。此时词人盖已致仕居湖州卞山下,故能过此闲适生活。“殷勤花下同携手”,写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语言简练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这位贤主人殷勤地拉着干誉、才卿入座。“花下”当指林檎树下。还“更尽杯中酒”,一方面见出主人殷勤劝饮,犹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说的“劝君更净杯酒”;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如欧阳修《朝中措》中所写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结尾二句写得最为婉转深刻,曲折有味。所以明人沈际飞评曰:“下场头话,偏自生情生姿,颠播妙耳。”(《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古代达官、名士饮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觞。此云“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欢。其中“酒阑时”乃此二句之规定情境。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因而美人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几有同其悲欢慨。明人毛晋称其词“不作柔语殢人,真词家逸品”(《石林词跋》),确为有识之见。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1]

 

 2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词人:李煜朝代:南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2] 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④应犹:一作“依然”。⑤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⑥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译文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赏析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3题考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4词例 《虞美人》李煜[3] 《虞美人》李煜《虞美人》辛弃疾《虞美人》 梁寅《虞美人》 王国维《虞美人·听雨 》 蒋捷《虞美人·梳楼》 蒋捷《虞美人》 秦观《虞美人》纳兰性德《虞美人》叶梦得5作法 本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完全相同。四用韵,两平两仄。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又第四句也有写成7+3句式的(如下例中李煜词作),且形成7/7/3三句押韵的格式,与常见格式比,多出一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085/5375735htmfr=aladdin#2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详细分析:

李煜的词以亡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阶段:亡国前,历历悲欢;亡国后,字字血泪。无论是花前月下之浪漫还是怀念故国之哀伤,都蕴含了真挚的情感,是真情流露,是天然雕饰,宛若清水芙蓉,让人心醉。所谓“春花秋月何时了”,所谓“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仿佛信口拈来,可若无失国之悲,切肤之痛,又怎能发如此怆恻缠绵、无可奈何之语!笔中多真情,字句都血泪

不难看出这位诗酒风流的皇帝是多么的才情盎然,是多么的聪颖慧敏,无奈造化弄人,只羡“一壶酒,一竿身,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风流才子却生在帝王之家,竟又是处在国事危殆、饱经忧患的末世,于是面对大厦将倾、山河不保的无助与忧思便只能诉之于词。许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遥想曾经终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

“往事只堪哀”啊,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为免于徒增伤感,还是“独自莫凭栏”吧!怎奈昨夜东风又起,明月之下,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引发多少对故国的怀念,生出几许离愁,添发几多怨悲?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无数次使他夜不能寐,正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欲罢难休,欲罢怎休!愁!愁!愁!

《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赏析:

这首“满纸血泪”的《虞美人》,词劈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绝望情绪的呐喊。“春花”和“秋月”原本是自然界非常美好、赏心悦目的景色,对于正常人来说,艳丽的春花和高洁的秋月,是一定能给人带来愉悦情绪的美景。

更何况,李煜本人就是一个文艺气质十足的词人,在亡国之前,他还是江南之主,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都足够让他从容享受年复一年春花秋月的美好,并且他的这种物质享受还能通过他天才般的艺术修养,转化成最动人的文字。

扩展资料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相传也是他的绝命词,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将人生的愁苦写到极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谁人不怜,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谁人又能读懂词人此时心中的悲苦:原本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遥想曾经终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

  “往事只堪哀”啊,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为免于徒增伤感,还是“独自莫凭栏”吧!怎奈昨夜东风又起,明月之下,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引发多少对故国的怀念,生出几许离愁,添发几多怨悲?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无数次使他夜不能寐,正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欲罢难休,欲罢怎休!愁!愁!愁!

  遥想那“雕栏玉砌”应该是光彩依然吧,可当年的“朱颜”却无处可寻,“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山河”,瞬间如落花飘去,杳然不再,唯作烟梦罢了!这一“在”一“改”之间,道尽了几多物事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又怎能不“欲语泪先流”啊?

  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独掀万古愁。这重重的哀愁就如无边春水,含恨滚滚,日夜绵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肺腑之痛、炽热之情,如泣如诉,催人断肠,“真可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的“一江春水”将满腔哀愁形象化,“向东流”更是将愁之无边表现得酣畅淋漓,于是此句一出便千古传诵,堪称写“愁”句中一胜。

  李煜为帝王,可他的词句中却毫无帝王之居高临下,采用的是纯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7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