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遇到的好老师】一声怒吼天地塌——倪红花老师

【那些年,我遇到的好老师】一声怒吼天地塌——倪红花老师,第1张

九年级的时候,我们新增了一门课程——化学课。本来大家对这一门新课程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却不曾想这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化学老师姓倪,没错,就是著名演员倪大红的倪。可是,他的名字却叫红花。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想笑——一个纯爷们怎么取了个女孩儿名。可是当你见到他的时候,我保证你笑不出来,因为他浑身上下都是“钢板”。

说倪老师浑身上下都是“钢板”,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说法,并不是说他身上真的有许多钢板。他身材一米七左右,虽然不算很高,但是身材魁梧,身子板非常硬朗。头发是板寸头,齐刷刷的就像钢板砍过一样。他经常穿一身西装,也是笔挺笔挺的,两个肩膀也像是被钢板砍过一样。他穿的皮鞋也很有个性,尖尖的,棱角分明,就像是镶嵌了钢板一样。总之,倪老师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气质来。他在教室里一声怒吼,别说我们班吓得噤若寒蝉,整个楼层都为之一震。

当然了,最令我们瑟瑟发抖的还是倪老师的那一双眼睛。他的眼睛并不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而是一双闪烁着寒光的小眼睛。这双小眼睛非常锐利,经常看你一眼就让你心惊胆寒。所以,倪老师的课堂纪律非常好,只要他站在教室外面,教室里一定是鸦雀无声的,能听到的也就只有同学们的呼吸声了。

倪老师虽然很令学生害怕,但是他讲课却是非常棒的。他讲化学非常提纲挈领,经常三下五除二就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们一节课下来获益匪浅。他有时候还非常幽默。有一次,讲到地壳里所蕴含的各种元素的含量多少的时候,倪老师给我们编了一个顺口溜:“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和其他。”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家很容易就记住了地壳中各种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以及它们各自含量的排序。比如,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倪老师教学有方,我们班的化学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都是首屈一指。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从当年的一群懵懂少年长大成人了。听说倪老师到我的家乡另外一所初中当校长去了,我心里非常欣慰。倪老师他本来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啊!

  倪美琪是1955年走进教育园地的。以前,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可是那年夏天,她第一次挨了学生的骂。那个学生曾因调皮捣蛋被时任教导主任的倪美琪作了个处分,毕业后被记入档案,一直遭人歧视,单位里也不被重用,所以见了倪美琪禁不住一泄心头的怨忿。倪美琪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她想,以前自以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看来是不行了,必须寻找更好的教育突破口。正在这时,她读到了由夏丐尊先生翻译的意大利小说《爱的教育》。这本讲述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和怎样爱的书,影响了倪美琪的后半辈子。

  1980年,倪美琪第一次用“爱”这个主题给全校师生上了一课。那是一节校会课,很原始的拉线广播。精心准备的倪美琪,讲了很多很多发生在身边的爱的故事,最后她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彼此相爱?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校园、自己的家园?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呢?以前的校会课就等于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扔纸条的,说悄悄话的,推搡打闹的,看小人书的,应有尽有。可这次却意外地安静着,被倪美琪发自肺腑的提问给镇住了。课后,很多班主任对她翘起了大拇指说,讲得好讲得好!

  几天后正好学校举办黑板报比赛,几乎所有的黑板上都画着“心”字,都写着“爱”字,都讲着关于爱的故事。倪美琪落下泪来,第一次的尝试让她知道,学生们是多么需要爱的教育啊。

  几年后,倪美琪被调到虹口区实验中学当副校长。她的职务升了,可“爱的教育”却很难进行下去,因为这不符合教学大纲。她占用了课时,就会影响到别的科目。她没有上课的机会了,可倪美琪不死心,她主动跟一些班主任提出:“我来帮你们上班会课吧。”

  她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七个大字,“在生活中学会爱”。

  她告诉学生们,爱的本质是主动的奉献和给予,一个人不能只会心安理得地享受被爱,而应该学会主动地去爱。她跟大家讲快乐王子的故事,讲钢铁战士刘琦的故事。她带着大家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聆听爱国老人讲少年时代的故事,唱“苏武牧羊”、“满江红”、“龙的传人”。她经常深情地对学生们说,我爱你们。

  这在很多老师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他们顾虑,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爱,还会不会有师道尊严?学生会不会“骨头轻”?可是不久,他们就信服了。

  过去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是经常的事,现在校园气氛和谐了,踢球误伤了小同学,会上门慰问、道歉。

  过去为个“三好学生”,拉票的,私底下打小报告,甚至还有请客送礼的。社会上有的现象,校园里也有。现在面对荣誉知道谦让了,相互推荐,彼此都能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了。

  让人皆大欢喜的是,成绩都提高了。高三的一次考试,学生们的成绩竟然大幅上升。

  而倪美琪收获的是无数学生们递给她的条子和孩子们的信任。

  孩子们诗意地告诉她,倪老师的教导象钥匙,打开了他闭锁的心;倪老师的故事象手帕,擦去了她自卑的眼泪。他们还告诉老师,他们已经在生活中学会爱了,已经会为疲惫的妈妈洗菜做饭,为年迈的爷爷递上一杯茶,为病中的同学送去帮助和安慰。

  至今,倪美琪已经编写了几十万字关于爱的教材,有25万学生参加了《爱的教育》读书活动。成千上万名学生在倪美琪和其他人共同的努力下,学会了什么是爱。

  第二课:教社会理解爱

  爱是责任。责任不仅是爱的要素之一,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爱。

  ———摘自倪美琪教学笔记

  “现在讲讲容易,可当初,大张旗鼓地宣传爱,是不大能被人理解的。”说起走过的那段漫长而艰辛的路,倪美琪有些感慨。

  八十年代初,爱,还是一个敏感的字眼。

  压力,来自各方。

  权威机构说,你干吗非要叫什么爱的教育,你叫爱国主义教育不就一点问题都没了吗?

  教育部门说,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是会影响教学大纲完成的。

  家长们说,你干吗一天到晚教我们孩子爱啊奉献的,以后踏上社会,不是要吃亏的吗?

  倪美琪不声辩,她在压力下艰难地前行,她觉得自己有责任。

  1986年的一天,爱的教育曾经被迫中断。在最后一堂课上,每个学生都在流泪。倪老师不再给他们上课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每个人都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流着泪恳求老师,“老师,你别走吧,以后我们一定听话。”倪美琪也流泪了,她不能告诉孩子原因,只能把对学生的爱,把对爱的教育的信念藏在心里。

  不久后,倪美琪调到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大环境宽松了,倪美琪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她不再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学校,更大的范围。上课是业余时间,不收钱的,毛遂自荐的。只要哪个学校有需要,她有求必应。一些学校原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一试下来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于是倪美琪开始忙起来了,从虹口区上到杨浦区,又从杨浦区上到高桥。一个小学校长听了她的课说,回去要讲给女儿听。倪美琪一想,这是个好事啊,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她找了17所中小学的校长、政教主任,办起了培训班。

  压力依然存在。但现在的压力不再来自于社会的不认可,而是来自于理论的缺乏。以前她凭的是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在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必须为爱的教育搭建理论框架。

  年过半百的倪美琪,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她开始夜以继日地读书,读马克思、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读弗洛伊德、马斯洛、巴斯卡利亚。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她阅读、思索、比较、借鉴,终于在读完了近百本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笔记后,形成了爱的教育理论框架,出版了《温馨———爱的教育之花》、《在生活中学会爱》、《什么是爱》、《爱的思索》等著作,为爱的教育实践者们提供了最切合实际的教学蓝本。

  倪美琪老师幽默地说,自己比较喜欢“拉大旗,作虎皮”。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

  在爱的教育还不是名正言顺的时候,她在上师大一位心理学教授的支持下,在“儿童的情感教育”课题下挂了个子课题。这样,她就可以借着课题的名义搞调研,吸引更多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参加爱的实践;

  1990年,她搞了个大型的爱的教育汇报会。她在幼儿园到高中的17个实验班中,选择召开了13个爱的教育主题班会,主场既有理论报告,又有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班主任、校长代表发言,还播放了中福会专为他们拍摄的名为“特别中队”的电视系列片和“用爱教会爱”纪录片。汇报会获得异常成功,在场有上百位象吕型伟那样的知名人士、领导和教育专家,他们一致肯定爱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无疑为爱的教育作了一次活广告;

  第一次萌发出评选“金爱心”教师的念头时,倪美琪已经退休了。为了获得支持,她给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写了封信,说了自己的愿望。没想到陈至立还真的批复了,于是,这个第一次由民间组织发起的“金爱心”教师评选,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媒体的支持,也是倪美琪一直争取着的。东方广播电台的“蔚兰夜话”开播后,倪美琪每天为栏目提供素材,一直持续了半年。那些关于爱的故事,就此随着电波,走进了千家万户。

  第三课:教孩子怎么爱

  爱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能力。有了爱的能力,不仅可以爱一个人,还可以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人类。

  ———摘自倪美琪教学笔记

  倪美琪晚婚晚育,夫妻俩四十岁才得了个宝贝女儿,叫董蕊。

  因为是高龄产妇,孩子生下来后身体一直很弱,而且比较内向,不大爱声响,所以有段时间,倪美琪甚至担心女儿的智力会有问题。蕊蕊长得个小,常常受人欺负。幼儿园的时候,班上的孩子都去看**了,老师独把蕊蕊留了下来。一问,原来是老师嫌她路走不动,不愿带她。对这么一个弱小敏感的孩子,倪美琪唯一的法宝,还是爱。

  孩子七八岁的时候,一次倪美琪心脏病发作,被送进了医院。病好后邻居告诉她,你女儿真孝顺,你生病去医院时,她哭得很伤心。倪美琪乐滋滋地想,自己的爱终于有了回报,女儿已经知道为妈妈担心了。可是接下来女儿的回答却让她失望,因为女儿当时的哭,只是因为怕黑,怕蟑螂老鼠。喔天哪,竟然是这样。后来她读了心理学家的一些书,才知道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的,从被爱到主动爱,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研究证实,儿童在八岁前一般还停留在被爱的水平上。

  倪美琪对爱的教育又有了信心。

  孩子初中的时候,由于个子矮,经常受到男生的讥笑,总是哭着回来。于是倪美琪天天跟她谈心,说拿破仑的故事,说邓小平的故事,身高,并没有阻碍他们成为伟人。慢慢地蕊蕊有了自信心。后来她上了中专,由于文章写得好,被《儿童时代》刊登,还当上了校报编辑。同时,女儿也从母亲潜移默化的行为中,学会了主动的爱。倪美琪再发病,她总是焦急地到抽屉里去找急救药,还不停地问,“不要紧吧,你好点了吗?”每当倪美琪干重一点的家务,女儿都会抢着去做,一起出门,也会帮妈妈拎着包。倪美琪欣慰地想,教育的效果,已经在女儿的身上显现了。

  女儿后来参加财经大学的自学考试,拿到文凭后,又去英国读了三年书,获得了硕士学位。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女儿终于成才了,这让倪美琪很欣慰。

  蕊蕊曾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上了小白领,可是没多久,她就辞了职。问她理由,说外资企业没人情味,办公室丢了东西,居然要检查每个员工的包。空调水滴下来弄坏了传真机,老板怪她们没管理好,要扣她们的奖金。而且天天做着一样的工作,象机器一样,蕊蕊不愿意这么一辈子。她对倪美琪说:“妈,我还是帮你一起干吧。”

  对女儿的选择,倪美琪确实有些为难。她想,自己老了,又是教师,作点牺牲也就罢了,可女儿还年轻,以后还要生活,还要养家,只拿着跟其他退休教师一样的津贴,今后可怎么办哪。可是又想,只有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做得最好,女儿既然喜欢,就由着她吧。

  蕊蕊现在成了“爱的教育研究会”里真正的骨干。她管着20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贫病的孩子和老人服务;她参照香港“学生领袖夏令营”模式,自行设计了培训模式,每年都要组织150名学生参加活动;她带着外国志愿者去了河南著名的艾滋村,回来后发动了两次捐助,送去了大量的物资和社会的关心;她带队到青海搞扶贫调查,帮着编写《爱的教育》报,因为读的是财会,财务上遇到电算难题,也要靠这个懂电脑的人来解决。白天忙完了,夜里,她还要跟国外的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们联系,前不久,她又报了个心理咨询师的班,因为她觉得,从事爱的事业,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倪美琪女儿董蕊的身上,我们看见的是爱的传递。

  第四课:教丈夫因爱,而爱

  说理解是爱的别名,因为它真的不容易。它需要巨大的宽容和宽广的胸怀。

  ———摘自倪美琪教学笔记

  倪美琪的丈夫原来并不是教师。他在一次因病动了大手术后提前退了休,从此便被卷入了爱的漩涡。

  董兴茂一来,倪美琪就省心了。

  倪美琪对丈夫的评价是:这是个干活不要命的人。

  1993年3月27日“爱的教育研究会”成立。开成立大会的当天很热闹,区、局的有关领导都来了,也表了态,说了很多支持的话。可是散会后夫妻俩发现,研究会一无场地二无资金,完全是个一穷二白的局面。

  当时实验中学的食堂要对外承包,夫妻俩一商量,把食堂包了下来,做得好不光经费有了着落,楼上的更衣室,还可以将就着做办公室。可是对两个从来没接触过经营的老人来说,要找厨师,要管理,要拉客户,要送外卖,还要为实验中学一百多教师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忙得真是一塌糊涂。董兴茂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有时候,甚至还骑着“黄鱼车”四处送饭。一年下来,嘿,还真赚了五千块钱,把夫妻俩高兴得不得了。起先他们想,把这钱给区教育局吧,让他们奖励奖励有爱心的教师,也算这么些年对社会支持的一种回报吧。可教育局长刘海生说:“你们是民间组织,用你们的钱不合适。再说了,我们教育局能缺这点钱吗?”后来还是在陈至立的关心下,问题得到了解决,这钱被用来启动“金爱心”教师评选了。

  董兴茂文笔很好,《爱的教育报》和《金爱心》杂志,他一揽子囊括了从记者、编辑、校对到发行的所有工作。他的身体并不好,一次结石堵住了胆总管,高烧41度,都已经昏迷了,在医院醒过来之后,他惦记着报纸该出了,硬撑着在病床上把报纸给编好了。还有一次他胃出血,可是当天在华师大二附中有个活动。华师大二附中远在张江,别人都劝他别去了,可是活动开始时,他又带病赶到了现场。而他所做的一切,全都源于对妻子的理解,对爱的理解。

  倪美琪年轻时就有很严重的心脏病,后来装了起搏器,现在,又添了高血压。她老是担心很多事情来不及做,自己就撒手去了。

  她思量着,以后可以从那些退休校长中找个接班人。那些校长支持了她那么多年,都是忠实的爱的教育实践者,把研究会交给他们,自己放心。

  她还思量着,办杂志、报纸赚了点钱,要赶紧成立个基金会,挂靠在上海慈善基金会下面,这样,以后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她对自己说,人如尘埃,我一生中做了点有意义的事,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心里是安宁的,快乐的。

  这就是一个爱的传播者。

  冰心曾为他们的报纸写了“爱的教育”四个大字,巴金也在听取了她们关于爱的教育的情况汇报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现在,冰心、巴金这两位令人尊崇的老人已去,但爱的字迹犹在,他们对爱的肯定、赞赏,犹在。

  愿爱永存!

  醒梅没有找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祖国辛勤的园丁——教师——最恰当的描写,也是对徐老师最真实的写照。——题记

  徐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是一位亲切,细心,有责任心的人。她对待学生尽心尽力,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充满激情。

  记得刚上初中时,学校开新生欢迎会,会议结束后,按秩序散场。但因为长时间的不活动,我的双腿麻了,我努力地想要站起来,结果却以失败告终。眼看就要跟大地来个亲密接触,徐老师却把我稳稳地接住了。她一边帮我按摩,疏通血液,一边安慰我,让我安心。阳光照耀在她的身后,我仿佛看到了微笑的天使。从此,我记住了一个姐姐般亲切的老师。

  初二时,我终于盼来了去坊子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但不幸的是我得了感冒,连嗓子也哑了。徐老师发现后特意买了块大西瓜给我送到宿舍,并叮嘱我要多喝水,多吃饭,多休息。从此,我又记住了一个慈母般细心的老师。

  中考前一个多月,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徐老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找我进行谈话,并时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我的历史不是很好,徐老师就经常叫我在历史课堂上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就受罚。从此以后,我又记住了一个严父般严厉的老师。

  军训时,她会帮我擦额上的汗水;下雨时,她会提醒我带雨具;降温时,她会提醒我多穿衣服;寒冷的冬天里,她会给我热鸡蛋让我暖手;当我对学习懈怠时,她会督促我;当我感到迷茫时,她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

  她对我的爱,像春天里的一场雨,给我送来冲出泥土的力量;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引方向;像寒冬里的一抹阳光,给我带来温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12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