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策略与情感管理策略的区别

情感策略与情感管理策略的区别,第1张

目的和应用场景不同。

情感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都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下有意识地采取的情感表达方式,但它们的目的和应用场景不同。情感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情感管理策略则是为了解决情感问题或者提升个人情感素质。

情感策略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地采用的情感表达方式。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必须重视情感管理

  这也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教职工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把人都看作经济人,只重视人群的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群的社会因素,往往会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严重矛盾甚至对立。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人还是“复杂人”,因此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情感管理,尤其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长期培养,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二,可以弥补制度管理的缺陷。由于制度管理对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惩罚等为基础的,学校的师生员工刚开始可能会服从管理,但时间久了,他们对这些规章制度、利益诱导的手段已经习以为常之后,就会变得麻木不仁,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简而言之,制度只能使人“口服”,而不能使人“心服”。而情感管理则能使人“心悦诚服”。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使其归顺就是使人“心服”的很好范例。心理学研究还得知,人的性格情绪,一定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著名的霍桑试验(谈话试验)已经证实,人大都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因此通过情感管理,可以调节人的性格情绪,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第三,要创立情感管理的有效模式:一是要对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学校管理诸多因素中,其核心是人,而对人的管理重点就是人心的管理。所以学校管理一定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学校情感管理的首要前提。二是营造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情感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学校管理中,关心、爱护教职工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如学习上的需要、事业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等。学校应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三是创设校园文化的氛围。在学校管理中应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诣、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情感管理的高级层次。

  在情感管理上需要把握三点:①情感管理要把握好“分寸”,做到适可有度。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还要遵循“刺猬”法则。作为管理者校长,对教职工要有感情,但主要是体现在尊重其人格、赏识其学识,关心其生活方面,而不是无原则地“情感释放”、“投其所好”。②情感管理要注意方法。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感情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好心却得不到好报”、“热心肠遇到冷面孔”。因此,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情感管理的要点是诚,方法要作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③情感管理要体现出“柔”性。与制度管理的“钢”性对应,情感管理的特长就是“柔”。按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情感管理要遵循“南风”法则和“木桶”法则,形成“拉锯”效应和“海潮”效应。

《管子·版法解第66》诗解6法天象地爱施非私

题文诗:

凡人君者,覆载万民,而兼有之,烛临万族,

而事使之故以天地,日月四时,为主为质,

以治天下天覆无外,德无不在;地载无弃,

安固不动,莫不生殖圣人法之,覆载万民,

皆得生养,得其职姓,莫不为用法天合德,

象地无亲,无亲非私日月之明,无私至公,

莫不得光圣人法之,以烛万民,故能审察,

则无遗善,无隐奸邪刑赏信必善劝奸止

参于日月,日月通情四时之行,信必著明

四时有情,有情信义,圣人法之,以事万民,

不失时功伍于四时凡民众者,爱之则亲,

利之则至是故明君,设利致之,明爱亲之

徒利不爱,众至不亲;徒爱不利,众亲不至

爱施俱行,则悦君臣,朋弟父子爱施所设,

四固自守说在爱施君以有众,爱施之德

爱有所私,利有所并,不能尽有有众废私

正文:

(君道) 凡人君者,覆载万民而兼有之,烛临万族而事使之。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时为主、为质,以治天下。天覆而无外也,其德无所不在;地载而无弃也,安固而不动,故莫不生殖。圣人法之以覆载万民,故莫不得其职姓,得其职姓,则莫不为用。故曰:“法天合德,象地无亲。” (管子66版法解)

译文 凡是人君,都保护着亿万民众而占有他们,督察着亿万部族而使役他们。因此,他运用天地、日月、四时,作为主宰,作为根据,来治理天下。天覆万物而没有例外,其恩惠无所不在;地载万物而没有遗弃,稳定而不动。故无不生长繁育。圣人效法它们来保护万民,所以,万民没有不得到经常生计的。得到经常生计,就没有不为君主效力的了。所以说:“ 君主应该效法天,对万物全体施德;模仿地,对万物没有私亲。”

   (至公) 日月之明无私,故莫不得光。圣人法之,以烛万民,故能审察,则无遗善,无隐奸。无遗善,无隐奸,则刑赏信必。刑赏信必,则善劝而奸止。故曰:“参于日月。 ”(管子66版法解)

译文 日月的光明没有偏私,所以没有得不到光照的地方;圣人效法它们,来烛照万民,所以能够明察,这就没有看不到的善良行为,也没有隐蔽得住的恶事。没有看不到的善行和没有隐蔽着的恶事,就可以做到赏罚准确而坚定。赏罚准确坚定,则好事得到鼓励,坏事得到禁止。所以说:“要做到与日月同级。” 

      四时之行,信必而著明。圣人法之,以事万民,故不失时功。故曰:“伍于四时。” (管子66版法解)

译文 四时的运行,准确、固定而明显。圣人效法它,使用万民,所以事情总是不失时效。所以说:“伍于四时。” 

凡众者,爱之则亲,利之则至。是故明君设利以致之,明爱以亲之。徒利而不爱,则众至而不亲;徒爱而不利,则众亲而不至。爱施俱行,则说君臣、说朋友、说兄弟、说父子。爱施所设,四固不能守。故曰:“说在爱施。” (管子66版法解)

译文 凡是民众,对他们爱护,他们就亲近;为他们谋利益,他们就归附。因此,明君实行福利措施来招引他们,表明爱护之意来亲近他们。只谋利而不爱护,民众就归附而不亲近;只爱护而不谋利,民众就亲近而不肯归附。爱与利兼而行之,那就君臣喜悦,朋友喜悦,兄弟喜悦,父子喜悦了。爱、利兼行的结果,在战时,敌国的四境虽固都不能据守。所以说:“悦众在爱施。” 

(爱民) 凡君所以有众者,爱施之德也。爱有所移,利有所并,则不能尽有。故曰:“有众在废私。 ”(管子66版法解)

译文 凡国君之所以能赢得民众拥护,是因为有爱民和施利于民的德惠。爱民之心若是有了改变,对于财利若是有所吞并,就不能完全赢得民从了。所以说:“有众在废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26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