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有这样的描述,“我记得是1959年,我正上小学二年级,它就像一片朝霞轰然升起在天边,矗立在四周黑压压望不到边的矮房之中,明朗,灿烂,神采飞扬。”这幢完全对称的三段式大楼有着前苏联时期建筑风格的烙印,一个主要的大走道,两侧是南北向的居室,墙厚层高,似乎那个时候盖楼也不会太想着缩减成本。如今,安化大楼前面有一个公交站台,下车就能见到大楼的台阶梯上坐着一些休憩的老人,他们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就搬进楼里的老住户。从文章来看写出了作者的童年时候的天真,自由,欢快的景象。
这真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其实我原先都不知道这算作长篇小说。虚构的人物,凌乱的情节,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臆想,也从来没有如此困难还坚持不懈地看完一本书。
为了更接近作者的思想,我只好每看完一个章节就小结一次,摘录片段记录感想,试图留下点什么给以后的自己:
1、写作之夜:一个探究存在与虚无的夜晚。
“但那不再是我。无论那个夜晚在他的记忆里怎样保存,那都只是他自己的历史……那仅仅是他的印象和设想,是他自己生命之一部分了。”他们印象中的我们不是我们,其实与我们无关,所以啊,别为了别人的印象而生活。我们认识的他们也不是完整的他们,所以啊,不要轻易定义一个人。
“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这句话是在说我不是我吗?因为我只能感受到我印象之中的我,而并非完整的我。所以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希望读完后,会有一个暂论。
2、残疾与爱情:残疾人C终于等到了他遥远的恋人归来,并决定携手共度余生领证结婚。然而,人们不断向他投来探究、质疑、同情的目光,怀疑他性和爱的能力,质疑他爱的权利。
3、死亡序幕:画家Z的妻子O猝然赴死的谜团。
4、 童年之门:命运之神使Z在童年时期遇见了那支白色羽毛,遇见了心动,也遇见了屈辱。白色羽毛,那根飘着挣扎着不肯落地的白色羽毛,那根失去了温度却不肯落入阴晦和寒冷的白色羽毛……
5、恋人:F医生与女导演N被迫分离后乌发雪白,仿佛失去灵魂,成为只知工作的机器。日后,虽成家立业,却始终逃不出N离去前的一句恶语。白日间死水平静,黑夜里梦起波澜。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青年F开始明白世间的话并不都是能够说的,或者并不都是为了说的。”N要F解释是否出身可以使爱成为错误;是否没有错就能够不放弃不分离;是否除现实外没有什么是真的……F在真爱和父母间放弃了N,放弃了自己,从此将渴望藏进夜梦,融入呓语。
6、生日:这里生日并不是指你出生日子,而是你记忆里一些特别的事情发生的日子,比如许多个第一次,比如留在你印象里并成为你灵魂中一部分的事。那些事情,同样发生在诗人L、少年WR和Z的身上,因其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而成就了不同的他们。
7、母亲:没有人能幸免于从梦想堕入现实,如少年Z或WR的母亲一样。
8、人群:文化大革命来袭,人们盲目而错误的观念,造成了诸多不幸。Z的天真快乐逐渐演变成屈辱忍耐和不平愤恨……
9、夏天的墙:诗人L开始了他对少女T最直白最炙热却又无果的爱念、欲念。
“她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儿给她的情书交到革委会去……她不懂,那是一个男人最最诚实的时候,那是诗,是他最纯洁的心愿……女儿她说'只要他改了他就还是个好孩子',可那个男孩你要他改掉什么呢?性还是爱?不,他能改掉的只有诚实,只有对人的信任,只有对人间的热忱……也许别人永远要说起这件事,用这件事来羞辱他……为什么,为什么性竟会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为什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渴望与坦诚,竟会成为别人攻击你的把柄?那些人怎么会想到要把一个少年的诗一般的情书贴到墙上去呢?他们想干什么?想达到什么呢……”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时代了,可是许多价值和观念与过去并无不同。近来,恍然觉得人的行为往往由他的观念决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
10、白色鸟:少年WR无法改变人们的观念,无力左右高层的决定,被迫走入遥远的世界,离开他珍视的女孩O。白色鸟,不停在飞的鸟儿,代表可望而不可及的纯洁温暖爱情……
11、白杨树:和N分离二十多年后的F医生终于拿出他全部的勇气回到N身边遥望她、守护她,如同她家楼下的那一排排白杨树一样。
12、欲望:存在就有欲望,生命就是欲望,因而有梦想,能创造,有生而为人的自由。
“欲望是不会死的,而欲望的名字永远叫做'我'……至于'我'偶然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那不重要,是F,是L,是C,是O,是N,那都一样,都不过是以'我'的角度感受那痛苦,都不过是在'我'的位置上经受折磨。”作者笔下的人物,可以都是一个人,因为不同经历不同欲望而成为不同的人。
13、葵林故事上:黑暗的时代和万恶的制度毁了葵林女人的爱情和生活。
“历史将不再记起那段时间。历史无暇记住一个人的苦难,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和欲望才是历史的主人。”历史并不完整。也许,也并不真实。
“她躲起来看外面的人间,这时候她抑或我,才看到了比拷打、羞辱、轮奸更为残酷的惩罚:歧视与孤独。歧视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亲人。孤独,不是在空茫而寒冷的大海上只身漂流,而是在人群密聚的地方,在美好生活展开的地方——没有你的位置。”这个世界上,总有不幸的,被遗弃的,承担后果的,人。
14、昨天:昨天,是一种主观色彩的表达,惋惜。过去,仅代表一种客观,消失。多年后N的父亲或WR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可那些过去早已是昨天。
“我不认为我可以塑造任何完整或丰满的人物……甚至我不认为,任何文学作品中存在着除作者自己之外的丰满的人物……因为,我,不可能知道任何完整或丰满的他人,不可能跟随任何他人自始至终。我经过他们而已。我在我的生命旅程中经过他们,从一个角度张望他们,在一个片刻与他们交谈,在某个地点同他们接近,然后与他们长久地分离,或者忘记他们或者对他们留有印象。但,印象里的并不是真确的他们,而是真确的我的种种心绪……他们成为我的生命的诸多部分,他们构成着我创造着我,并不是我在塑造他们。”这就是作家和他笔下人物的关系吧。
“我不认为只有我身临其境的事情才是我的经历(很多身临其境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了如同从未发生),我相信想象、希望、思考和迷惑也都是我的经历。梦也是一种经历,而且效果相同……我经常,甚至每时每刻,都像一个临终时清醒的老人,发现一切昨天都在眼前消逝了,很多很多记忆都逃出了大脑,但它们变成印象却全都住进了我的心灵。而且住进心灵的,并不比逃出大脑的少,因为它们在那儿编织雕铸成了另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而那才是我的真世界。记忆已经黯然失色,而印象是我鲜活的生命。”我只是想表达,生活并不只有现实,也不应该只有现实。
15、小街:Z和母亲、继父、姐姐M以及后来的弟弟HJ挣扎在小街上庸俗低贱的生活中。
16、葵林故事下:人群的观念铸成一道墙壁,将葵林女人隔绝在世界的另一端,忍受着歧视谩骂、孤独耻辱,哪怕她不曾犯有滔天罪恶……
“有人把那些有字的葵叶摘下来拼在一起,拼出了一句话——'我罪孽深重,但从未怀疑当初的信仰。'……这很像一个笑话,但这是一种现实……已经去国外经营私人餐馆了,但葵花林里的那个女人永远是抬不起头来的叛徒……一些人放弃了当初的信仰坦然投奔了另一种生活,乐不思蜀,剩下一个往日的叛徒在葵花林里默默坚守当初的信仰,年年月月甚或日日夜夜,都在为当年的怯弱而赎罪。”她被敌人抓住时,只能在亲人和同志间选择,不,还有死亡,可她选择了亲人选择了活着,就注定余生的屈辱。人性是那样的怯弱自私,人们害怕被殃及,忙着撇清关系,于是只有辱骂她、折磨她、惩罚她,却忘了,她也是人,也同样渴望平等、尊重、自由、幸福……只有死亡才高贵,才被称做英雄,被人们纪念,可是,她有活下去的权利。
17、害怕:C的残疾先于爱情到来。于是C害怕了,害怕他自私的爱会把X带近他的苦难。X也怕啊,害怕那些人群中所有猜疑、探寻、谴责的眼光,害怕她对C的爱被说成怜悯,被认为是成全自己作为一个好人的方式。于是,命运和梦想终是不同的。
18、孤单与孤独:孤单仅是因为一个人。孤独,往往回归群体,进入心魂。爱情便是孤独的证明。
“那么羞耻是什么?是与群体通行的规则相悖,与群体树立的禁忌相违。是群体的不予接受。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因为你渴望亲近群体,渴望他们的接受。你害怕被群体驱逐。因而你是孤独的,你是独特但孤独的心魂。生来如此。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孤独引诱你走向群体——否则那不是孤独,你要妥协,你要知道羞耻。”被动。
“所有的写作之夜,雨雪风霜,我都在想,写作何用?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的地存在,肩上和心里感到它们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现在才能存在。现在才能往来于过去和未来,成为梦想……什么才能使我们成为人?什么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扩展?什么才能使我们独特?使我们不是一批中的一个,而是独特的一个,不可顶替的一个,因而是不可抹杀的一个?唯有欲望和梦想!欲望和梦想,把我们引领进一片虚幻、空白、和不确定的真实,一片自由的无限可能之域……乐园里阳光明媚,写作却是黑夜。”写作,记录着生命的重量,感受着人性本能逃避的那些真实的沉重。
“如果人们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独处,一个人的自由也就可以被控制、被捆绑、被贴到墙上,被送到世界的隔壁去……”自由需要能力。
19、差别:O终于明白,那根白色的羽毛是遥远而冰冷的高贵,那根植于Z心中的全部愿望是雪耻,是居于强端,是征服那世人眼中的高贵。他的怨恨深埋心底,恨自己贫贱的出身,恨身边卑微的同伴,恨别人虚伪的高贵。人生来就是有差别的,就是不平等的。
20、无极之维:也许每一个维度都是一样的,都存在光荣和屈辱,都有差别,就看谁幸运了……女教师O之死之谜逐渐揭开。
21、猜测:O对这个世界的爱和生命意义彻底绝望,于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追寻她心中平等圣洁的爱。
“能让O去死的,一定是对爱的形而上的绝望。如果爱的逻辑也不能战胜Z的理论,如果爱仍然是功利性的取舍,仍然是择优而取,仍然意味着某些心魂的被蔑视、被歧视、被抛弃,爱就在根本上陷入了绝望。”这是诸多现实,不,也许是全部。
“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那永恒的爱的疑问即是爱的答案,那永恒的爱的追寻即是爱的归宿,那永恒的爱的欲望正是均匀在这宇宙中漫展,漫展,无处不在……”这是爱情,没有答案的爱情,永远存在,永远被追寻的爱情。
22、结束或开始:故事到这便告一段落了。故事中的人也一样,同行一路,前途莫测,重新启程。
“希望我回答的:在现实之外,爱,仍然是真的……”F医生临终前给出了二十多年前O问题的答案。看来作者仍然相信爱的,如上一章所写,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境,实在的答案便要限定出真实的痛苦……就让梦停留在最美丽的位置……最痛苦的位置也行,最忧伤最煎熬的位置也可以,只是排除平庸……”只是排除大多数的虚假客套,保留一份诗意的真实。
“我只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不知道,可是这世界的所有部分才是我,所以这个世界的欲望它知道,所以这个世界的运动它知道,所以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它们知道,所以这个世界的祈祷它一定知道…”“我”在我的身体里吗?不,不仅如此。我在整个世界的所有消息里,在所有人的所有欲望里……也许我并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但是人类知道,整个人类生生不息永远在路上行进……我在一个永动的轮回里。
实话,读完仍旧感觉没有理解到深意。一直很想再读一遍,带着这些感受再读一遍。可是,很难。现在更愿意沉浸在网络小说中…即放松,又投入,读到入神时,更是灵魂都在颤抖,久久不能平息,好像平淡的生活都多了许多滋味。
有点无奈,亦有点可惜,没有心力去深思人生、人性……
倘若你有兴趣,可以看看它。
“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以上这段话赞颂的正是杰出作家史铁生。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的代表作,空闲之余可以阅读一番,从中必得能领悟一点人生哲理。
一、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1《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于1983年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该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以抒情散文的笔法,通过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真实鲜活、自然贴切地描绘了革命根据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貌,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2《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作者是史铁生,从生命经历的体验、痛苦、冲击以及希望存在的意义来探讨生命最终的意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二、长篇小说代表作
《务虚笔记》
《务虚笔记》是2006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史铁生,于1996年《收获》杂志首次出版。小说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背叛、爱情的意义等来思考虚无。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史铁生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
三、散文随笔集代表集
1《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该作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且不失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残疾与爱情是史铁生命运的关键词。《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把母爱放在心里慢慢品味,所以悲伤也上声为一种怀旧!母爱在心里自然是温暖的,享受母爱的深厚滋润!
生命,要的就是过程精彩
(节选)作者:史铁生
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待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你不妨试试。在背运的时候,至少我觉得这不失为一剂良药——先可以安神,而后又可以振奋。
我想,倘有来世,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
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
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 社会 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这样的位置可好?好。确实不错。好虽好,不过这样的位置在哪儿呢?
在下辈子。在来世。只要是好,咱可以设计。咱不慌不忙仔仔细细地设计一下吧。我看没理由不这样设计一下。甭灰心,也甭沮丧,真与假的说道不属于梦想和希望的范畴,还是随心所欲地来一回“好运设计”吧。
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的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你应该有一大群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作你的朋友,你跟他们一块认真地吵架并且翻脸,然后一块哭着和好如初。
你的母亲也要有知识,但不要像你父亲那样关心书胜过关心你。也不要像某些愚蠢的人,料想自己功名难就,便把一腔希望全赌在了儿女身上,生了个女孩就盼她将来是个居里夫人,养了个男娃就以为是养了个小贝多芬。
在你两三岁的时候你就光是玩,成天就玩,别着急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弄通百位数以内的加减法,去玩撒尿和泥,然后用不着洗手再去玩你爷爷的胡子。到你四五岁的时候你还是玩,但玩得要高明一点了,在你母亲的皮鞋上钻几个洞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往你父亲的录音机里撒把沙子听听声音会不会更奇妙。上小学的时候,你门门功课都得上三四分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去做些别的事,以便让你父母有机会给人家赔几块玻璃。一上中学尤其一上高中,所有的熟人都对你刮目相看:你在数学比赛上得奖,在物理比赛上得奖,在外语比赛上你没有得奖但事后发现那不过是教师的一个误判。但这都并不重要,这些奖啊奖啊奖啊并不足以构成你的好运,你的好运是说你其实并没花太多时间在功课上。你爱好广泛,多能多才,奇想迭出,别人说你不务正业你大不以为然,凡兴趣所致仍神魂聚注若癫若狂。
接下来你到了恋爱的季节。这时你正在一所名牌大学里读书,读得出色,各种奖啊奖啊又闹着找你。你的动静坐卧举手投足都流溢着男子汉的光彩,明显地追逐你的和不露声色地爱慕着你的姑娘们已是成群结队。但你一向只是婉言而真诚地拒绝,善意而巧妙地逃避,弄得一些自命不凡的姑娘们委屈地流泪。但是有一天,你在运动场上正放松地慢跑,你忽然看见一个陌生的姑娘也在慢跑,她的健美一点不亚于你,她修长的双腿和矫捷的步伐一点不亚于你,生命对她的宠爱、青春对她的慷慨这些绝不亚于你,而她似乎根本没有发现你,她顾自跑着目不斜视,仿佛除了她和她的美丽这世界上并不存在其它东西,甚至连她和她的美丽她也不曾留意,只是任其随意流淌,任其自然地涌荡。而你却被她的美丽和自信震摄了,被她的优雅和茁壮惊呆了,你被她的倏然降临搞得心恍神惚手足无措。你在她周围不露声色地卖弄你的千般技巧万种本事,终于引起了她的注意。你又在朋友家里和她一起吃过一次午饭,你们认识了,谈了很多,谈得融洽而且热烈。此后不是你去找她,就是她来找你,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总之,总而言之,你们终成眷属。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我忽然有了一点疑虑:你能在一场如此称心、顺利、圆满的爱情和婚姻中饱尝幸福吗?会不会因为圆满而阻塞了渴望,而限制了想象,而丧失了激情,从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遵从一种生理程序,心路却已荒芜,继而是麻木——会不会?会不会是这样?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称心地把月亮搂进了自己的怀中,没有了阴晴圆缺,没有了潮汐涌落,没有了距离便没有了路程,没有了斥力也就没有了引力,那是什么呢?很明白,那是死亡。
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是的,我们已入绝境。现在,我们只占着一项便宜,那就是死神还没驾到,我们还有时间想想对付绝境的办法,当然不是逃路,当然你也跑不了。其他的办法,看看,还有没有。
过程。对,过程,只剩了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它了。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不信你可以慢慢想一想,什么光荣呀,伟大呀,天才呀,壮烈呀,博学呀,这个呀那个呀,都不行,都不是绝境的对手,只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过程的精彩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朗读者:北辰
今日话题
您认为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
从小到大
您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点分享
1 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的。
2 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
1 故事难免为故事的要求所迫:动人心弦,感人泪下,起伏跌宕,总之它要的是引人入胜。结果呢,它仅仅是一个故事了。一些人真实的困苦变成了另一些人编织的愉快,一个时代的绝望与诉告,变成了另一个时代的潇洒的文字消遣,不能说这不正当,但其间总似拉开着一个巨大的空当,从中走漏了更要紧的东西。
2 有一年我从电视中看见,一个懂得忏悔的人,走到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墓前,双腿下跪,我于是知道忏悔不应当只是一代人的心情。有一年,我又从电视中看见,一个懂得祈祷的人走到二战德国阵亡士兵的墓前默立哀悼,我于是看见了祈祷的全部方向。
1 我于是想起西川的诗:
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2 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人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我所能作的唯一见证是:母亲对父亲的缺乏浪漫常常哭笑不得,甚至叹气连声,但这个男人的诚实、厚道,让她信赖终生。
3 老家,Z州,张村,拒马河……这一片传说或这一片梦境,常让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索,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声,难免会引起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到达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暂时,只说明时间,不说明品质。在阳光灿烂的那条快乐的路上,在雨雪中的那家影院的门廊下,爱恋,因其暂时而更珍贵。
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这个爱情故事,好像是个悲剧?”
“你说的是婚姻,爱情没有悲剧。”
对爱者而言,爱情怎么会是悲剧?对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剧吗?
“结尾是什么?”
“等待。”
“之后呢?”
“没有之后。”
“或者说,等待的结果呢?”
“等待就是结果。”
“那,不是悲剧吗?”
“不,是秋天。”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
---记忆给过加工形成美的回忆录。文人是如此美化生活和热爱生活。
----不论是人生折磨,还是苦难,只要活着,这些终究会过去,因为时间从不会为谁停下。而死亡后,所有的一切都和你无关,也是另一种事情过去的途径。生命诚可贵,活着才有可能性。
他不知道,他还不懂,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
---现在的人,担当太少,因为精神生活太缺乏。
----人,固有不能,即为残疾。可能是身,也可能是心,焉知哪个更严重?
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若不能漠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你最好生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也就是说,你父亲是知识分子但千万不要是那种炙手可热过于风云的知识分子。
当然你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因为一个幸运的人必须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野到什么份上都不必忧虑但要有机会使你崇尚知识,之所以把你父亲设计为知识分子,全部的理由就在于此。你的母亲也要有知识,但不要像你父亲那样关心书胜过关心你。也不要像某些愚蠢的知识妇女,料想自己功名难就,便把一腔希望全赌在了儿女身上。这样的母亲千万别落到咱头上,你不听她的话你觉得对不起她,你听了她的话你会发现她对不起你。
在你幼小的时候她只是带着你走,走在家里,走在街上,走到市场,走到郊外。她难得给你什么命令,从不有目的地给你一个方向。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等你长大了,她就放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去,她深信你会爱这个世界,至于其他她不管,至于其他那是你的自由你自己负责,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你能常常回来,你能有时候回来一下。
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
不被感受的东西等于没有,不被发现的冲突则不能进入灵魂的拷问。
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为的是交流而非战胜,这就叫原生态。
好好活并做有意义的事,正是不可再有删减的原生态。
最后一幕,太阳照常升起。谁说那是光明的尾巴?那是故事的开始呀!这可不是简单的倒叙。结束,等于开始,那是说,生活,曾经是这样,将来未必就不是这样。
人很容易把外在的成功视为有意义。大凡价值定向于外在成功者,世界为他准备的就多是无奈。
喜欢,欲占有。爱,愿付出。
大凡现实,总不会都让人喜欢,所以会有理想。爱是理想,是要使不好或不够好的事物好起来,便有超人的色彩。
既然人曾经是,终归仍不过是一堆平等的物质,又何必去问什么意义。尤其这戏剧不但偶然,而且注定是苦难重重,又何苦对之抱以太多热情,莫如把希望寄于死后或来生——一处清静无忧的所在。这差不多是一类信仰的根源。
若把人生看作精神之旅。
人的迷茫,根本在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
基督与佛法的根本不同,集中在一个苦字上,即对于苦难所持态度的大相径庭。前者相信苦难是生命的永恒处境,其应对所以是救世与爱愿;后者则千方百计要远离它,故而祈求着往生或脱离六道轮回。
信仰,恰是人面对无从更改的生命困境而持有的一种不屈不挠、互爱互助的精神。
活没活好只能由自己来认定,生命迟早会向人索要意义,当那一天到来,你会怎样回答生命的拷问?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
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心魂所要的隆重,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任何方式都好,唯不可意味了简单。
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
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物质的享乐与奢华哪有尽头?至少现在,到处都一样,好像人的最重要的追求就是经济增长,好像人生来就是为了参加一场物质占有的比赛。这不是哪一国的问题,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因而这不完全是政治问题,根本是信仰问题。
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会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那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